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浴血大兵

《》第一卷 第三百四十一章 思索2 文 / 秋一秋

    見李衛東在那獨自思索著什麼,國企業並沒有打擾李衛東,國企業知道,李衛東肯定是在為東北義勇軍在籌算著什麼,他們這樣的部隊,大多都是因為響應李衛東和馬占山的拉起隊伍抗戰的,李衛東和馬占山,已經在無形之中,成為了他們的領袖。

    在鬼子經營多年的遼南地區,也有抗日的隊伍,力量最大不超過一萬人。事變不久,漢奸凌印清偕敵特倉岡和日偽軍隊數十人,到盤山縣沙嶺鎮去招降遼南胡匪項青山、張海天,全部被項等誘殺。接著李純華、鄧鐵梅、苗可秀、劉景文等在遼陽、海城、營口、盤山、蓋平、復縣、遼中各地,紛紛組成抗日部隊,與救國會聯繫。這一部分義勇軍在南滿一帶,多次拆毀鐵道,破壞交通,曾顛覆敵寇兵車,攻佔首山車站,燒燬海城大矢組敵軍軍草,在關門山擊斃敵軍支隊長成澤直亮。鄧鐵梅、苗可秀在黃花甸子、尖山窯、龍王廟三角地段活動最久(苗支持到一九三四年六月),予敵偽擾害也最大。以後鄧被敵人捕去殺害,苗亦被俘壯烈犧牲。

    救國會曾撥付第二軍區大批炸藥、迫擊炮、輕重機槍、電台等,由海上以木船運抵安東邊境登陸,遼南各部隊力量得以充實壯大,引起了日寇注意。日寇在解決馬、蘇各部以後,於一九三二年年底抽調多門、阪本、西義一等師團主力合以守備隊、偽靖安游擊隊深入遼南各地,瘋狂進攻。各部隊立足不住,步兵化整為零,潛伏各地,騎兵則由李純華率領,尋隙穿越遼西到達熱河後(鄧、苗原地應戰,未來熱),適值熱河抗戰發生,他們參加了建平、赤峰各地戰鬥,王子豐副司令負傷,部分潰散。他們又被何應欽派黎明前往分化,脫離了救國會。李純華和孫殿英合流西退,到寧夏為gmd收編,所餘不足千人。

    一九三二年初救國會派工作同志黃宇宙去東北,歷經瀋陽、開原、鐵嶺、清源、撫順、新賓、海龍、撫松、長白、輯安,臨江、寬甸、桓仁各縣,前後凡三次,以於芷山所部三個團為目標,進行策反,兼發動各縣愛國志士,歷盡艱險,幾喪生命。當時唐聚五表示同情,但無決心。東邊各縣知識分子王育文、鄒心達、包景華、英若愚、劉克儉等適亦在各縣鼓動抗日,聯絡新賓警察大隊長郭景珊、桓仁警察大隊長兼五縣剿匪司令張宗周、通化警察隊孫秀巖等共同向唐會商起義。

    正值黃宇宙第三次到桓仁,帶去救國會第三軍區委任狀,並傳達國內外對抗日的一切情況,於是決定先成立救國會遼寧分會,推唐聚五、黃宇宙、王育文、張宗周、郭景珊為常委,在委員會下設政治、軍事兩委員會,在軍委會內成立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四月廿一日在桓仁師範學校開抗日誓師大會,軍民參加者萬餘人,朝鮮愛國人士很多參加,當即分頭向各縣宣傳聯絡,聲勢所及,人心振奮,各縣紛紛響應,大刀會、紅槍會等均起而合作。其時敵偽主力正忙於應付吉、黑各部義勇軍,命於芷山、邵本良、王殿忠、姜全我等偽靖安游擊隊分頭向我軍進攻。孫秀巖首向通化圍擊日警,*走日領事。廖逆弼臣(於部團長)偽降,乘機逃走。接著李春潤在新賓(李三次攻守新賓,裹創血戰,異常英勇),王鳳閣在輝南、柳河,唐玉振、張宗周在寬甸,郭景珊在輯安、臨江等地,分別和敵偽對抗,前後達八個月之久,各城市多次得而復失。唐部開辦小兵工廠,發行軍用票,但困難重重,救國會八月十日派康悅臣、石培基、秦喜霖攜款萬元前往慰勞,並協助工作。

    日寇於十月初由吉、黑抽回兵力,向東邊總攻,西路由千金寨向新賓,南路由鳳城攻寬甸、太平哨,北路由海龍向輝南柳河,同時由朝鮮江岸攻向輯安、臨江,配以大量飛機轟炸。我各路部隊,節節潰退。十五日總部退撫松,廿六日唐聚五化裝去平,其他將領除王鳳閣外均先後進關,部隊傷亡潰散,所餘無幾。一九三三年,李春潤偕弟李子榮再返遼東,戰死新賓。

    遼北、熱邊、吉西各部,屬於救國會第四、第五兩軍區範圍,有宋國榮、金山好、包善一、魏國昌、吳家興各路義勇軍,他們在擾敵偽政.權秩序上,都起了一些作用。

    當時東北各地,除了抗日武裝力量之外,還有一批為地方豪紳所掌握的所謂民團、大團等反動武裝,如遼陽劉仁堡民團、遼中北大會、鐵嶺大團等等。他們打著保境安民的幌子,實際上與敵偽沆瀣一氣,為虎作倀;見日軍就開門歡迎,見抗日軍就閉門不納,甚至加以襲擊。他們都是東北人民的死敵。

    東北義勇軍在抗戰期間,曾經受到全國人民的熱情支持和援助。全國報紙刊物以大量的篇幅報道了義勇軍的抗戰事跡,國內外各階層人民源源不斷地捐助大批的物資和款項。東北當地人民更為支持義勇軍抗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群眾自動幫助部隊挖掘戰壕,鐵路工人晝夜不息,輸送軍隊;車站上各方面支援的被服、食物和其他物資,堆積如山。

    哈爾濱保衛戰發生後,哈市市民協助守軍趕築巷戰工事,捐助軍用物資。蘇炳文在海滿宣佈抗日,札賚諾爾礦工立即自動捐獻工資,以助軍餉;滿洲裡召開市民大會,附近各縣和各蒙旗代表在海拉東北義勇軍興起之時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最高時(一九三二年夏)達三十萬人上下,乃一經敵人進攻,便節節潰敗。到一九三三年初,義勇軍主要部分基本上都被敵軍消滅,殘滅部分如李春潤、鄧鐵梅、苗可秀等到三四年七月以後,也完全被消滅。

    日寇在一九三三年以前,對於東北武裝抗日力量,除了使用武力之外,還沒有施行那些以後用來對付東北抗日聯軍的保甲連坐、經濟封鎖、「三光」政策等殘酷手段,而且當時在東北各戰場活動的敵軍也只有多門第二師團、阪本第六師團、西義一第八師團、廣瀨第十師團、松木第十四師團以及鐵道守備隊等,經常參加作戰的兵力不過三萬人;日寇所利用的偽軍也不足三萬人。

    敵我兵力相比,固然裝備訓練我不如敵,而我在數量上則超過敵人兩倍以上,主客形勢和地理條件又都對我有利。乃僅歷時年餘,三十萬人的武裝力量竟全部失敗。

    其主要原因約不外下列三點:首先,東北義勇軍是以舊軍隊為基礎所組成的自發武裝抗日力量,領導各部義勇軍的都是一些舊軍官,他們雖然在東北人民抗日浪潮的促使之下,為形勢所迫,起而抗戰,但是他們在政治上大多數是落後的,他們對於抗日救國並沒有信心。他們雖然一面抗戰,但是一面仍然希望保存實力,靜候國聯制裁日寇。

    馬占山通電曾說:「明知勢孤力薄,難支大廈」;蘇炳文通電也說:「倘再堅持,勢將同歸於頸。這些話都表明他們的抗日思想是動搖的。各部之間,彼此觀望,互不支援,也都是由於「徒損實力,無濟於事」的保存實力的想法在作祟。他們的思想既然沒有武裝起來,他們的軍事行動就不可能有政治靈魂,從而他們一遇到困難挫折,自然就不能堅持下去,甚至有人變節投降,作了漢奸。

    義勇軍的將領們因為在政治上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他們在軍事上也是非常保守的。他們在當時環境之下,仍然墨守成規,襲用正規軍的陣地戰的戰略戰術,不知採取游擊戰爭。因此,他們作戰時,一經敵軍迂迴抄襲,頓即陷於包圍,全線潰敗。江橋戰役和海滿抗戰的失敗,即其顯例。至於收編的胡匪,則在對敵作戰時往往一仍其剽掠的慣技,更無戰略戰術之可言了。

    其次,脫離群眾也是東北義勇軍遭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於它是以舊軍隊為基礎和大量收編胡匪所組成的,雖然也有不少農民和各東北義勇軍各部往往濫發空白委任狀,濫收胡匪;有的委任貪官污吏,縱使搜刮人民,藉機發財;還有部分軍隊紀律很壞,尤為東北人民所不滿。舊奉軍原來的紀律本已不夠好,時有擾民情況,但是多少還能保持舊軍隊的紀律;至於收編的胡匪,更是紀律蕩然了。例如李海青部進入大賚縣城時,將商店搶光,到老百姓家翻箱倒櫃,把農民的馬匹全部牽走,見著行人就強換鞋帽,拿不走的東西丟棄滿街,甚至還有強拉青年婦女成婚之事。後援會委任的義勇軍司令武中原不去東北抗日,竟在北平前門外旅館大賣委任狀斂財。甚至還有義勇軍到北平後,竟有在北新橋、東城一帶進行搶劫的。因此,許多地方的群眾,往往一聽到義勇軍要來,便堅壁清野,逃避一空。像這樣嚴重脫離群眾、危害群眾利益的隊伍,怎麼能不失敗呢?

    最後,各部義勇軍互相之間,不能團結一致,合力禦侮,甚至互相掣肘,摩擦衝突,也是它的一個致命的失敗因素。江橋之戰,盯李、馮各部按兵不動;及至盯李、馮在哈爾濱和敵偽發生戰鬥,馬也坐視不救。最後到蘇炳文抗日的時候,已成了孤軍奮鬥的局面了。而吉林的義勇軍劉萬奎部在撤退途中竟把李杜的旅長馬憲章擊斃,王德林和自己的副司令孔憲榮不和,唐聚五和東邊的將領鬧意見,到北平後還公開地互相攻訐。遼南、遼西各部亦有自相火並、大魚吃小魚的互相殘殺行動。

    除了上述原因外,gmd政府不抵抗政策也是失敗的主要因素。當時gmd政府如能出兵東北,堅決抗戰,這三十萬抗日部隊一定能起很好的配合作用,其結果當不至如此。

    轟轟烈烈的東北義勇軍的抗日鬥爭雖然很快地失敗了,但是,那是屬於另一個時空的故事,這一次,李衛東來了,他不允許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他要想盡辦法,保留這支抗戰力量,他要叫這些部隊,成為淘佐羅領導的新編獨立第一旅,一樣的部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