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浴血大兵

《》第一卷 第四百七十三章 二戰前哨戰 文 / 秋一秋

    1936年7月18日,駐摩洛哥和加那利群島的西班牙殖民軍在f.佛朗哥、.莫拉等將領策動下發動叛亂.叛亂迅速蔓延到本土加的斯、塞維利亞、薩拉戈薩、布爾戈斯等大中城市。

    在叛軍處境危急之際,德、意法西斯應佛朗哥請求出兵干涉,企圖乘機推翻西班牙共和國,控制直布羅陀海峽,切斷英、法與亞非殖民地的聯繫,把西班牙變成制約英、法的戰略基地。

    7月底,德、意開始派遣飛機到西屬摩洛哥,協助佛朗哥向西本土運送叛軍,並把大批坦克、飛機運往西班牙;隨後打著「志願人員「旗號派兵參戰,短期內調往西班牙5萬餘人,至1939年累計參戰兵力共20餘萬人(其中德軍5萬、意軍15萬)。

    德、意向佛朗哥共提供飛機1650架、坦克和裝甲車1150輛、火炮2700門、數十萬支、炮彈750萬發。德、意的武裝干涉使西班牙內戰演變為國際性反法西斯戰爭。

    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奏。

    同時,日本對於華夏侵略的前哨戰也打響了。

    侵佔我國的內蒙古,是日本侵略者「滿蒙計劃」的一部分。

    日本自1933年侵佔熱河和冀東之後就計劃建立一個類似偽滿洲國的「蒙古國」。為此,日本將實現該目標分為三步:第一步佔領蒙東。從九一八事變到侵佔熱河,這一步已經實現。

    第二步是利用內蒙古民族分裂主義者和上層統治勢力,如德王(德穆楚克棟魯普)等製造「內蒙古自治運動」。自日本佔領蒙東地區之後,就加緊實施這一步。第三步,在此基礎上侵佔察哈爾、綏遠兩省,建立一個名為「蒙古大元帝國」或「大元共和國」的傀儡zf。

    日本侵佔綏遠,必須先佔領察哈爾。1935年初,日本製造了察東事件。6月,日本企圖通過簽訂秦土協定強迫華夏軍隊從察東撤出。7月25日,關東軍制定了《對內蒙措施要領》的絕密件,決定了「擴大和加強內蒙古的親.日滿區域,隨著華北的進展,而使內蒙脫離zy而獨立」的方針。

    同年冬,日軍借口張北事件,指使偽軍李守信部佔領了察北六縣和察東八旗,又在1936年2月1日成立了偽「察哈爾盟公署」。日本在察哈爾得手之後,便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綏遠。

    綏遠在內蒙西部,北接外蒙古,南界晉、陝兩省,東臨察哈爾,西接寧夏、甘肅。控制了綏遠,就構成了對華北、西北的包圍態勢,就獲得侵入華北、西北的理想通道。「從東北經察綏,西至寧夏新甘,造成封鎖華夏,隔絕中俄的陣線,是日方最日本通過1936年5月建立的偽「蒙古軍zf」,控制了察北和察東地區,直接威脅著平綏鐵路和晉北的大同及綏遠的包頭。

    為了侵佔綏遠,日關東軍的《對內蒙措施要領》規定了從政治上對綏遠省的傅作義進行收買的政策;如果收買難以實現時,就抓住有利時機,把他(傅作義)打倒,驅逐到山西省內。

    接著,關東軍參謀長板垣征四郎、參謀田中隆吉、天津駐屯軍司令官多田駿、北平特務機關長松室孝良、太原特務機關長和知鷹二等人紛紛躥到歸綏(今呼和浩特市),對傅作義威脅利誘,進行策反,聲稱傅若不與日本「攜手合作」,日本則支持德王以「武力解決」。這一切都遭到了傅作義的拒絕。於是關東軍決定發動對綏遠的武裝進攻。

    1936年5月12日,在日本關東軍的*縱下,在化德成立了傀儡政.權——蒙古軍zf。由日軍供給軍費、武器,在各機關、軍隊中配備了由日本人充任的顧問、指導官、教官。偽蒙古軍共編成2個軍、9個師,總人數在1萬人以上。第1軍軍長李守信,轄第1、第2、第3、第4師和炮兵團等,駐張北地區;第2軍軍長由德王兼任,轄第5、第6、第7、第8師和炮兵團等,駐化德。第9師為警衛師。原在綏西五原、臨河一帶活動的土匪頭子王英也糾集了綏遠一帶的土匪游雜部隊,拼湊成立了「大漢義軍」,以王英為總司令,下轄4個旅,總人數達6000人以上,駐尚義、商都。

    同年10月,關東軍制定了侵綏計劃。關東軍參謀田中隆吉接任駐化德特務機關長,直接指揮偽軍行動。

    11月5日,田中隆吉召集德王、李守信、王英等佈置攻綏計劃。決定兵分三路:李守信第1軍部署於綏東興和一帶為左翼;德王第2軍部署於綏北土木爾台以北地帶,並以偽蒙軍第7師進駐百靈廟(今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為右翼;以王英軍為主力,進攻h格爾圖和土城子。計劃先奪h格爾圖,然後李守信和德王部從百靈廟和興和同時出動,會同王英部一舉攻佔歸綏市,再分兵進佔綏東集寧和綏西包頭及河套地區。

    會後王英率部離開商都向西移動;李守信率第1軍從張北移至商都,作為第二線;德王的第2軍主力佈置在尚義、化德一帶,為後援,其第7師繞經後草地進駐百靈廟,為北線作戰的主力。偽軍總兵力在1.5萬人以上。

    其目的是以商都和百靈廟為據點,對傅作義部取外線包圍態勢,以便南襲歸綏,西攻包頭、固陽,東攫集寧,迫使綏遠守軍退回山西。同月中旬,偽蒙軍1萬餘人和王英的「大漢義軍1936年春,國民zf對日本的態度已有變化,蔣光頭調zy直屬部隊5個師進入山西,準備進攻長z到達陝北的h軍,同時也準備支援晉綏軍,抵抗入侵綏遠的日偽軍。7月,蔣光頭在國民d五屆二中全會上表示對日本入侵的「容忍」是有「限度」的,並成立國防會議。閻錫山在日軍欲取綏、晉的情況下,也提出了「抱著弱國的態度,守土抗戰,踢破經常範圍,加緊自強」的方針。

    1936年11月,華夏國民zf綏遠省zx兼第35軍軍長傅作義以「不惹事,不怕事,不說硬話,不做軟事」的原則同日軍和德王進行堅決鬥爭,在軍事上也作了相應的準備。料敵必將大舉侵綏,一面加緊準備抗擊,一面向蔣、閻報告。

    閻對綏遠軍隊的部署和指揮關係作了如下調整:「第19軍(王靖國部)在晉部隊(該軍原有4個團在綏)及第68師(李服膺部)並獨立第7旅(馬延守部)、獨立第8旅(孟憲吉部)、炮兵4個團,為先遣入綏增加抗戰之部隊,爾後視情況之必要,凡屬晉省部隊,全數入綏抗戰。先以68師一部開綏,其餘分駐晉北及大同附近集結,由傅作義隨時調用。」

    參戰部隊的主力由傅作義的第35軍及趙承綬的騎兵軍組成。第35軍轄2個旅、6個團:第211旅,下轄第419、421、422團;第218旅,下轄第420、435、436團。該軍和騎兵軍各以一部駐綏東、綏北前線。王靖國率第70師駐綏西包頭一帶。李服膺率第68師集結於晉北高陽、天鎮等地。湯恩伯率第13軍由陝西向綏遠開拔。

    1936年11月5日,偽「蒙古軍」正、副總司令德王和卓特巴扎布向傅作義發出通電,為侵綏戰爭製造借口。8日,傅作義在復電中對德王作了駁斥。蔣光頭也致電德王,對其進行規勸和責備。但德王在關東軍的慫恿指揮下發動了對綏遠的進攻。

    1936年11月13日,王英所部偽軍兵分兩路從商都分向興和、h格爾圖進攻。15日,偽軍1500人進抵h格爾圖附近的陽坡村,與駐綏軍前哨部隊接觸。16日,偽軍向h格爾圖猛攻,守軍據壘抗擊,「戰鬥二小時,匪死傷六七十名,被擊退」,敵攻勢頓挫。

    h格爾圖屬綏遠陶林縣,為千餘人口的小鎮,西距縣城80公里,南離集寧90公里,東距敵偽盤踞的商都30公里,為傅作義、趙承綬於1936年11月15日午夜到達集寧前線指揮。傅分析各方面的情況後認為:進犯h格爾圖的偽軍雖非敵之主力,然其諸兵混合,隊伍龐雜勢眾,如敵首戰取勝,可增偽軍氣勢,威脅綏省安全,影響晉綏軍士氣,並能西進綏西,對晉綏軍形成危害。於是決定首戰應擊破h格爾圖當面之敵。采其「守點以抑留敵人,集中主力進攻」的作戰方針,即「借各城鎮之既設工事,以民眾守要點(縣城及有工事之較大村鎮),使正規軍隊機動出擊敵之據點」;或向來犯敵人主動出擊,先擊一路,各個擊破。

    11月16日上午,傅作義與趙承綬發出作戰命令:由騎兵第1師師長彭毓斌率騎兵4個團,由步兵第218旅旅長董其武率步兵2個團及炮兵1個營,在彭毓斌、董其武統一指揮下,以秘密、迅速的行動殲擊h格爾圖附近之敵,並限於17日夜間發起襲擊。並調駐豐鎮的第68師第401團至大六號,掩護集寧東北一帶,支援出擊部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