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浴血大兵

《》第一卷 第五百一十九章 蔣夫人 文 / 秋一秋

    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擺個疾趨雁門關的姿態然後突然轉向東南,直撲雁門山與恆山的接合部茹越口,以一日一夜的急行軍,於9月28日早晨佔領了茹越口,少數華夏守軍抵抗不力,日軍於29日搶佔了繁恃縣城,形成了對雁門關主陣地的側後方的威脅。」target=」_blank」>"p;gt;

    閻錫山倉皇之間來到繁峙南大營以西沙河鎮的一個小村,召集朱綬光、傅作義、楊愛源、孫楚、王靖國、陳長捷等人開會,討論應急措施。

    傅作義總部的幕僚提出了兩個方案。他們認為平型關、團城口之敵已被我阻止,不得前進。其後方遭到八路軍的不斷襲擾,補給困難,已處於進退維谷之境。

    敵人雖突破茹越口,侵入繁峙,威脅我主戰場的側後方,但他兵力單薄,一時幸勝。我方若調集雁門山、恆山一帶強大的部隊,多方夾擊,並不難殲滅進入茹越口之敵。

    根據這個分析:第一方案:認為入侵繁峙之敵,僅是有限的日軍和偽蒙騎兵,用在代縣東的馬延守旅(屬35軍)、姜玉貞旅(屬19軍)協同王斗山以西的方克猷旅(屬61軍)進攻茹越口、繁峙之敵,圍阻牽制;再由繁峙以東的35軍的董其武旅和孫蘭峰旅向團城口前進,先打垮六郎城、鷂子澗之敵,配合活動於敵後的八路軍,殲滅平型關外的板垣主力兵團。

    這樣,被圍阻於繁峙、茹越口的敵人,也就不難解決。

    第二個方案:平型關、團城口陣線,與敵對抗,不得動搖。

    以位於繁峙以西馬延守旅和繁峙以東的董其武旅,孫蘭峰旅,合力夾擊繁峙之敵,驅敵出茹越口,再出動劉茂恩的15軍攻擊團城口方面以重兵包圍抄擊平型關,靈邱間的板垣師團。

    孫楚、王靖國迄今也不相信八路軍在敵後的襲擾作用,對於第一個方案,首先提出疑問。

    「這樣向兩面分力攻擊,大營總部手上沒有一點策應力量,萬一敵騎突竄大營,我們能唱空城計麼?」王靖國說。

    「我補充一點:我們不能把八路軍打了就跑的作用估計太高。不能說襲擾沒有作用,可也沒有牽制敵人主力的作用。」孫楚說。

    閻錫山的參謀長朱綬光對第一方案也持否定態度。

    閻錫山一搖頭,第一方案便不須討論了。陳長捷贊成第二個方案。35軍是有名的勁旅,用35軍的全部打擊繁峙,茹越口之敵,應該是綽綽有餘的。

    「在團城口、平型關方面,敵人雖然盤踞著六郎城、鷂子澗和1635高地,東、西泡池,迷回山與澗頭陣地,尚可堅持與之對抗,使敵人不能前進。梁春溥旅還可以聯繫大、小寒水嶺的八路軍,在敵後起有力的牽制作用。

    平型關從全局著眼,我贊成讓35軍全力以赴,解決入侵繁峙、茹越口的敵人。」

    因為將要動用的不是王靖國的19軍和孫楚的33軍,他二人暫時沒發言。因為35軍是傅作義領導的,閻錫山便詢問傅作義有何意見。

    「宜生!要你出馬,怎麼樣?」閻錫山問。

    「我認為有扭轉當前局勢之必要。我贊成由35軍去打一仗,我願意到峨口設指揮部去親自指揮。」

    在這危難時刻,傅作義挺身而出,很使會場上振奮,連閻錫山也覺得第二個方案是可以考慮的。就在這個時候,孫楚連著幾次接了平型關方面來的電話,頓時變得面色惶惑。

    「是前方的消息麼?」閻錫山問。

    「平型關方面連續告急,敵人在向平型關南翼的白崖台,東

    長城村方向移動,有進攻73師的意向。73師自從廣靈退下來以後,人員損失很大,士氣一直沒有恢復,需要給以支援。

    可是33軍已經沒有力量。我想35軍董其武旅既已到了大營,應留下作為

    應急的力量。」孫楚說。

    閻錫山眨著小眼睛想:35軍還未出動,平型關已告急,陳長捷說的持久對抗恐怕言過其實。到底怎樣才保萬全?閻錫山一時拿不定主意,王靖國從參謀手裡接過一紙電文,匆匆地看了一遍,便遞給了閻錫山。

    「從五斗山反攻鐵甲嶺、茹越口的方克猷旅(屬61軍),潰回代縣;現在調雁門關以西段樹華旅(屬19軍)來代縣,並留35軍的馬延守旅在代縣以東警戒。」

    兩邊告緊,閻錫山方寸錯亂。他又陷入了曾經陷入過的疑團:

    日軍的主力到底在哪一方面?楊愛源是閻錫山的五台同鄉,他比閻錫山想得更遠:繁峙、茹越口的日軍,如果再向南進,不但威脅雁門山主陣地,而且有直搗五台的危險。

    「熱、察、綏的蒙古人年年朝五台山,走熟了繁峙峨口通五台山的道路。蒙軍既已佔領了繁峙,有可能經峨口直奔五台山。」

    楊愛源這幾句話,使閻錫山的思想更雜亂起來,如果這樣發展下去,不但威脅雁門關,而且直接威脅太原,連自己的老家河邊村也保不住,自己的祖墳也要給日本人佔了。平型關難以守住,更談不上出擊殲滅敵人:繁峙的敵人不但在動,而且打敗了方克猷旅,35軍的反攻,不可一蹴即得,縱然開始反攻,也未必穩*勝券。與其走這獨木橋,不如還是選大路走保險。

    閻錫山把桌子一拍,有氣無力地道:「我看這種形勢無法補救了,拖下去對我更加不利。」

    日軍突破了茹越口、陽方口,閻錫山慌了手腳,顧不得組織在雁北的有生力量夾擊突入的敵人,下令全線撤退。雁門關天險,白白地讓給了敵人。閻錫山放棄雁門關、平型關,把大批軍隊向五台山、雲中山、蘆芽山一帶轉移,集中主力於忻縣忻口之間,組織忻口會戰,保衛太原。

    10月,上海前線的硝煙徐徐地吹入了南京城,城內的闊太太、嬌小姐大多人去樓空。而這些達官顯貴的一舉一動猶如時局的晴雨表,受他們影響,大批南京軍民也加入了潰逃的狂潮。西去武漢的機票、船票、車票一時間烘熱搶手。

    人心完全浮了起來,可這時,華夏第859章淞滬參戰部隊師長以上會議,聽取戰爭匯報。聽完匯報,照例又是他發表講話。蔣光頭看上去異常激奮,道:「倭寇揚言3個月滅亡華夏,現在打了近3個月,連我們一個上海還沒佔去。各位統帥所部,努力抵抗,不惜以壯烈的犧牲,給倭寇以絕大的打擊,此種為主義為國家拚死抗戰的精神,已經充分表現出來了。一般外人看見華夏軍隊裝備欠缺,武器不良,以為一旦對日作戰,必不能抵禦侵略。這一回我們淞滬各軍經過3個月的抗戰,左翼仍能維持原有的陣地,右翼陣地亦按計劃只作戰略的移動,這種奮勇超絕的戰績表現出來,無論中外人士,對於華夏軍隊,不僅改變了從來輕視的心理,而且都不能不表示非常的讚歎和欽佩,英美各報且讚揚我軍隊已因滬戰之英勇,與此次有秩序之轉移陣地,安全退卻,證明華夏軍隊已建立其國.軍基礎於從來未有的歷史之上方。

    近3個月來,我們雖然沒有得到大的勝利,但在我們預定的消耗戰和持久戰的策略之下,已使敵人受到意外大的打擊,在精神上我們已實在打敗了舉世共棄的倭寇。」

    蔣光頭鼓勵打氣,最終仍要求手下將士發揚奮勇犧牲之精神,予日軍以更大的打擊。

    淞滬抗戰從8月至10月已延續兩個月,在華夏軍隊的英勇擊之下,日軍雖增援了6個師團,且武器裝備上佔有很大優勢,但仍不能解決戰局。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價,這對其速戰速決戰略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抒由。日本統帥部急於在上海方面取得預期戰果,10月26日決定,從華北抽調第859章結完了待命轉移攻勢,同時須加強江灣大場至小南翔之預備陣地……」

    朱紹良是因張治中調任軍委會第859章團軍總司令的職務的。從9月21日以後,第859章結後歸由左翼軍指揮。當天,他們就進入了蘊藻濱陣地。

    他們守衛著蘊藻濱滬太公路馬橋宅附近的陣地。這裡是通往大場的必經之地,又是日軍南渡蘊藻濱的登陸點。自從接防十多天來,日軍天天進犯。從10月14日開始,日軍的飛機大炮不斷轟擊。第859章,有恃無恐,連日來血戰展開,雙方炮火之密,輿乎搏擊之烈,實為空前未有,敵方損失奇重,屍橫枕藉,血濺四野,華夏軍隊雖有相當犧牲,但陣地牢固,始終未被敵方所逞,因此日軍一籌莫展,又慮孤軍深入之忌,乃移兵東側,向我季項宅方面偷襲,以挽孤立之勢,不意又遭華夏軍隊痛殺,刻下日軍及其後方援軍之助,又捲土重來,分向季項宅葛家牌樓宅一帶進窺,同時敵空軍也出動助戰,華夏軍隊洞燭其計,除正面迎頭痛擊外,已出動馬橋宅俞家宅方面重兵,向日軍左側進攻,包抄進窺葛家牌樓宅日軍後路,甚為得手,故葛家牌樓宅方面日軍後路,已發生動搖,同時我湖裡宅及張家樓下線重兵,亦呼應夾擊,故目下日軍主力,已被我包圍。

    10月20日,114團的陣地成了血海和火海!午後5時,團長周昆源用嘶啞的嗓音,急切地向旅長報告一天的戰況:從早上8點到中午12點,湖裡宅、蘇家宅陣地被日軍的飛機大炮反覆轟炸。下午,日軍從黃港和葛家牌樓向湖裡宅蘇家宅修築陣地,戰壕一直通到114團陣地前的100米!

    下午兩點鐘,白茫茫的煙霧籠罩了血與火的戰場。日軍的飛機大炮更猛烈地向114團的陣地轟擊,電話線炸斷了好幾次,工事大部被毀,傷亡的官兵越來越多。

    日軍從左翼包圍了湖裡宅。114團的右翼張家樓下的友軍也失去了聯絡。近在百米的日軍從正面用機槍猛掃。

    周團長率領著殘兵孤軍奮戰。他要士兵搜集彈藥,修築工事,誓與陣地共存亡!

    21日,114團的勇士們又經歷了一天的彈當天晚上,第859章以下全部殉國,受傷未死的20多人被日軍以3人一捆澆上油推入溝中縱火燒死。只有壓在溝底水中的一個二等兵死裡逃生,留下惟一的目擊者和倖存者!

    日軍搶渡蘊藻濱。大隊人馬沿著滬太路南進,南翔和江灣遙遙在望,大場近在眼前!

    經歷這場悲壯戰爭的一個士兵欲哭無淚,他向指揮這個戰場的最高統帥寫了一封感人肺腑、令人深省的信:

    竊士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前線所見不敢不告。

    鈞座以持久消耗之政策,誠足以致日人於死地。唯人員與武器之消耗,因指揮之失當,組織之不完善,受無謂之消耗實多。羅店、月浦等戰役,指揮部署極其混亂,擔架與輸送隊之組織,皆有名而無實,故官兵之負傷者,有終日無擔架抬下。

    收集傷亡者之武器,亦無法運回,一至晚間背進,則悉數拋棄,所謂拋兵、棄械之戰爭,又焉能持久?

    今至南翔,一如羅店、月浦之情形,如無良策以挽救,旬日之內必淪敵手。茲就其重要者言之。

    此地之敵並非十分厲害,因陣地無縱深配備及副防禦,故易崩潰。待其崩潰,則以某師、某團增援,日則中途被飛機、大炮轟炸,以致傷亡過半,而增援部隊地點尚未到達;夜則方向不明,以致自相射擊。

    宣傳方面,敵用飛機散發精美之傳單,如「蔣、宋政.權之危機」、「日人之優待士兵」、「h軍之陰謀」、「佔領保定、德州時人民之歡迎」等等,末寫有持傳單投誠者,嘉洋五元。士兵見飛機投下時,即爭前拾取。不識字者認為美麗可觀,以驚奇狀態,持至識字同志前要其說明。識字不多與不明大義者,看後互相喁語。故前線有發生哨兵逃亡,及轉進時隱藏不隨隊,官長則以陣亡欺上。此誠堪為戰爭前途之危機。

    至我方之傳單,則未見發至營以下。營以上則常見作為燃料物,有無飛機投至敵方,則不得而知。

    唯士愚見,以為飛機投彈,不如投傳單,其價值較炸彈微而收效則大也。

    祗以憂國心切,故冒昧呈詞,伏乞鑒察。

    謹呈

    委員長蔣

    東戰區前線一士兵謹具

    10月24日

    這封寄自戰場士兵的信,確實送到了南京最高統帥部。這封信中提及的問題,其原因不僅僅歸咎於戰場。對於許多人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