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龍興華夏

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二十三章 想辦法拉贊助 文 / 銀刀駙馬

    「自誅安監事以來,皇太后和六爺便不再是鐵板一塊了。這修園子的事,六爺又和皇太后擰著,嫌隙愈深,時間一久,保不齊哪一天,便會來個山崩海嘯……」李鴻章歎道,「六爺倘不在位,接替者若昧於大勢,這洋務只怕便好中道夭折了……」

    「是啊!曾滌帥如今身子也不好,一旦六爺和曾滌帥都不在了,中樞地方皆失掌握全局之人,這洋務可就真的辦不下去了……」盛宣懷想像著恭親王和曾國藩都不在的情景,不由得感到不寒而慄。

    「這林義哲還是年輕,經驗不足。此次經歷了這樣一番大風雨,想是他能老成些了。」李鴻章道,「倘假以時日,將來未必不是這洋務的中流砥柱。」

    「大人既和林義哲有書信往來,莫不如在信中提醒他一番,再遇此類事,他便不會重蹈覆轍了。」盛宣懷建議道,「若等到事到臨頭再行提醒於他,那便晚了。」

    「你說的是,我這便修書一封與他,省得他還不知道,六爺這會兒正因為他弄回來的這些個寶貝而傷腦筋呢。」李鴻章說著起身,回到了書房裡,盛宣懷亦步亦趨的跟入,不待李鴻章吩咐,便動手為他鋪紙磨墨起來。

    不數日,這封信便送到了林義哲的手中。

    「……收到手示,籌劃精詳,時方入都展覲隨扈,將函折轉交經笙同年察閱,並代呈恭邸。僉以出洋學習造船、駛船一節,應由執事主持核辨,決不稍有牽掣。至養船及出洋經費不敷,尚冀鄙議裁撤師船,以養輪船,且夕可行,陸續勻撥。經笙謂或由總署奏辦,或由外間疏催,若海防無事,似可從容籌度,亦慮江、廣各當事未能實力遵辦也。」

    「商船、兵船間造,以資商局領用,悉如尊指。惟聞機器費煤。俟唐景星、盛杏蓀夏間到津,議定大略,再行會商。津局習槍炮工匠子弟,若能赴布廠遊學,自易精進。苦於無人帶往,無款接濟。電報費巨駭俗,亦愧有志未逮。」

    「君此次通法情事,險釀巨禍,幸內有恭邸、經笙、文相彌護,外有曾帥、丁撫及不才保奏,遂得消彌於無形。……此次法主敬還國寶,兩宮嘉悅,與君有大利,而與恭邸則有大害。自安德海伏誅,太后與恭邸嫌隙日深,太后欲修園久矣,恭邸以國力未逮屢拒,君此次予太后一大好題目,恭邸若拒,則有失位之憂,洋務失主持之人;若從,則國家財力不敷,洋務亦有半道中殂之危;……靜夜思之,無術可解,奈何!……」

    林義哲看完了李鴻章的這封略帶指責之意的來信,知道自己這一次給恭親王惹了大麻煩,不由得微微一笑。

    對於恭親王奕忻和慈禧太后之間的恩恩怨怨,他當然知道得非常清楚。

    事實上,慈禧對恭親王的打壓,從誅殺安德海事件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慈禧太后在「辛酉政變」中和恭親王奕忻結成同盟,一直相處得很好,但隨著恭親王地位的不斷升高和名望權力越來越大,他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於是慈禧太后開始對他進行打擊,限制他的權力。同治四年三月初五,編修蔡壽祺彈劾恭親王,說他攬權納賄,徇私驕盈,慈禧太后隨即命令查辦,七天後就以「目無君上」的理由,免去他議政王和其它一切職務。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許他在內廷行走,並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但議政王職務始終沒有恢復。同治八年奕忻支持同治皇帝,從慈安太后那裡請旨殺掉慈禧太后親信太監安德海,則讓慈禧忌恨之餘,也知道自己的權力並不穩固。慈安雖然平時不管事,但有著很高的威望,她和恭親王一聯手,便能給自己造成巨大的壓力。是以在安德海事件之後,慈禧一直極其注意鞏固自己的權力,因而對恭親王則一直是相當警惕和防備的。而恭親王一再反對慈禧修園,更加劇了她的這種情緒。

    事實上,慈禧太后自己也知道,全部重修園明園工程浩大,是現在的國力難以承擔的。她一心想要修的,僅僅是她當年的「發祥地」——「天地一家春」,以便歸政後有個養老安息的地方。這項工程的花費其實算起來並不是太多。在林義哲看來,作為洋務運動最強有力的支持者,恭親王如果能在這件事上變通一下,彌合同慈禧太后因安德海事件而產生的裂痕,於已於國都有大利。

    林義哲甚至想過,自己能否通過設法幫助慈禧太后圓了這個「天地一家春」的夢,取得這位掌握國政的女主支持,實現自己心中的強國之夢!

    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一是緣於林義哲這次被言官彈劾「私通法酋」時,徐潤提醒他慈禧可能看在那套「天地一家春」珍瓷的份上,幫他擋災的事上;二是緣於他對古玩收藏的深厚知識。他知道,終其一生,慈禧對「天地一家春」懷念至深,光緒年間不但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了大量帶有「大雅齋」堂款的精美瓷器,賞賜臣下的宮錢上也都鑄有「大雅」文字,甚至於在紫禁城用於救火的大銅缸上,都刻上了「天地一家春」的字樣!

    而現在,李鴻章的來信讓他開始正式思考將這個想法變成現實的可能性。

    林義哲放下了李鴻章的來信,取過了來自歐洲的「林氏內衣公司」的帳目清單看了起來。他仔細的算了一下,最後還是搖了搖頭。

    在得到了第一筆7000多英鎊的收入之後,薩拉匯來的第二筆林氏公司的營業收入便猛增至20000多英鎊,靠著這些收入,以及喬致庸的資金周轉幫忙,林義哲使船政成功的擺脫了運營危機。現在這些錢雖然還有結餘,而且來自歐洲的營業收入還有不斷上升之勢,但想要應付修園子這個大窟窿,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林義哲放下了清單,隨後翻了翻陳鴻薩拉夫婦寫給他的信,腦中突然電光火石般的一閃!

    他馬上把所有的信全都取了出來,擺放到了桌上,在字裡行間尋找著什麼。

    「原來是這樣……」對比了所有的信件之後,林義哲恍然大悟。他思索了一番,將信全部收好,然後提筆開始給李鴻章寫起回信來。

    「……前接惠書,具悉一切。深不自安。數夜不寐,日夜思解決之法,以紓恭邸之困。幸有所得……竊以為皇太后非欲修全園,僅『天地一家春』等昔日居所,如此耗費不大,恭邸當不宜堅拒之。目前國用不敷,然假以數月,弟當於海外有所措置,煩勞吾兄代言恭邸……」

    ※※※※※※※※※※※※※※※※※※※※※

    英國,倫敦,陳氏莊園。

    「父親,剛剛得到的消息,潘家那邊兒來的消息,潘老爺子想要變賣祖宅。」陳鴻對陳廷軒說道。

    「噢,那就是說,潘老爺子在廣州的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

    陳廷軒歎息了一聲,坐了下來。

    「想不到他潘仕成今天都到了這個地步……」

    「是啊!這事兒透著古怪,他潘家在那邊還一直經營著鹽業,去年生意還好好的,今年不知怎麼一下子就……」

    「他是攤子鋪得太大,錢銀周轉失靈,故有此厄。」陳廷軒說道,「他現在還是沒明白,亦商亦官,終究是不行的。」

    陳廷軒說的這個潘老爺子,便是現在十三行潘家仍枯守廣州的家族首領潘仕成。

    潘仕成,字德畬,號海山仙館主人。潘仕成祖父潘正威是鹽商,正威長子、三子、八子、十二子入粵經商,分居穗地,八子正疇卜居太平門外第十甫。潘仕成生於清嘉慶九年,潘家到潘仕成時已三代經營鹽業,家業漸具規模。潘仕成是個有頭腦的商人,選擇了科舉成名、亦官亦商、倚勢營財的發跡道路。他勤於讀書,謀取功名。道光十二年,28歲的潘仕成上京應試,中順天鄉試副貢。他以捐助巨款賑濟北京地區災荒饑民,全活甚眾,得欽賜舉人,特授刑部郎中。他還捐錢以鎮壓廣東連山的瑤族起義。同年,道光帝下諭嘉獎捐輸銀兩鎮壓「廣東連山排猺滋事」的行商、鹽商,其中「捐輸二萬兩元副貢生刑部額外郎中潘仕成,著照例由部議敘」。潘仕成一舉成名,京中的風流名士相與攀附,據縣志所載:「都下名流爭相延訪」,「海內人士延訪之,以不識其人為憾」。他與在京中的嶺南名士臨桂陳昌繼、元和陳鍾麟結為忘年交。之後,潘仕成仍歸粵地。

    作為在京城小有名氣,又謀有一官半職的人物,他以紳士、富商的身份同來往於粵地的政界顯達和本地官府人士往來甚密。其中相國8人、太史6人、尚書8人、侍郎10人、制軍18人、方伯11人、中丞13人,曾任翰林院殿撰、修撰和編修者59人,其餘則是祭酒、太守、觀察、將軍、侍御、侍讀等高級官員。論科舉出身,有狀元5人、榜眼5人、探花4人、進士17人。這些人不僅有政界要人,也有風雅之士,文人墨客,像林則徐、郭尚先、張岳崧、湯貽汾、姚元之、吳榮光、鄧廷楨等,與潘仕成大多有公私往還,過從頗密。

    ————分割線————

    求收藏!求推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