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聖仙王途

正文 第五百六十一章 藩王 文 / 神降之年

    祭天當天發生的事情引發了整個皇朝的震動,特別是希夷聖人飛昇這樣的大事,聖人飛昇使得整個皇朝處於巨大的喜興之中。

    對於老百姓而言,天降氣運這種事情看不見、摸不著,於他們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皇朝中有聖人飛昇天外,這可是實實在在的事情,身為百姓,他們感同身受。而且皇帝下旨,大赦天下,普天同慶三天,百姓們都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如同過節一般,人人歡歡喜喜,家家張燈結綵,縣城、府城等地,燈市、猜謎、遊園等等活動必不可少。

    祭天過後,百官乘坐雲際飛舟浩浩蕩蕩返回神都,文帝下的第一道聖旨便是將年號改為隆運。春分祭天這一年,被稱為隆運元年。

    見識廣博的儒者都知道祭天成功的意義,天之鴻運垂降,國運昌隆,改元便顯得順理成章了。

    年號「隆運」,不是亂取,而是欽天監經過扶乩之後取得的年號,也就是說,這個年號是蒼天和天地鬼神默認了的。

    這一日,呂楊正在莊園中和黃道蘊等眾女品茶賞樂,心神忽動,表情便有些異樣。

    「怎麼了?」黃道蘊察言觀色,說道。

    呂楊搖搖頭,朝侍候在一旁的女管家韓雪梅道:「且到門外,將天使請進來,估計聖旨要到了!」

    「是!」韓雪梅不敢怠慢,連忙轉身帶著兩名小婢女去了。

    呂楊朝正在園中草坪上起舞奏樂的一眾妙齡少女揮揮手,少女們連忙乖乖地退了下去,這些少女,無一不是上乘之姿,均是皇宮、太子、壽陽公主殿下等人精挑細選後賞賜下來的藝女,琴棋書畫,無一不精。

    這些天,呂楊身邊有黃道蘊等人陪伴,賞樂看舞,過得十分滋潤。無論是前世還是今生,呂楊就曾經夢想著這樣的生活,悠閒、**。

    不過即便是封侯拜將之後,呂楊也難得有這樣的閒情逸致去享受生活,這些年,一是四處奔波,二是為了修行,沒有一絲閒暇的時候,更沒有閒功夫欣賞樂舞,過那種悠閒**的土豪生活。

    托陛下和祭天的福,這些天倒是享受到了。

    「聖旨終於到了呀,我還以為……」黃道蘊微微一笑,感覺鬆了口氣。

    「以為什麼?」呂楊明知故問,嘴角微微揚起。

    「聖上自從回到神都,連著下了好幾道震動天下的聖旨,一是更改年號,二是冊封了好幾位大宗師為聖人,三是封賞天下,將南征尚未封賞的有功人員都封賞完畢,四是率領百官前往百聖太廟祭祀!」

    黃道蘊頓了頓,又道:「陛下這麼忙碌,我還以為他已經把師弟的功勞給忘了呢!」

    呂楊搖搖頭,呵呵笑著:「那怎麼可能?聖上是聖明之君,更何況皇權之上還有百聖太廟拱垂而治,這大匡的皇帝,不會這麼亂來……」

    黃道蘊若有所思,頷首:「也是,聖天子在位,師弟的功績怎麼能夠被忘記呢?只要還有百聖太廟的諸位聖人在,這朝廷聖明得很!」

    「師姐說的是,皇權之上有一雙眼睛,這是大匡之福,若是皇權失去了監督,則會失去制衡,最終會**……說起來太道聖人還真是睿智啊,他實際上立了兩個權力中心,一個是百聖太廟,代表的是神權;一個是朝堂,代表的是君權。」

    黃道蘊靜靜聽著,神權和君權的問題,她以前沒有思考過,而且也第一次從呂楊的嘴裡說出來,感覺很新鮮。

    仔細想想,呂楊說得不錯,太道聖人確實在大匡皇朝立起了兩個權力中心,一個是百聖太廟,一個是朝堂。

    這兩個中心,高高在上,統治整個皇朝九州的方方面面,包括民生和祭祀。

    「太道聖人的睿智在於將百聖太廟的位置放在皇帝之上,這就意味著,神權要高於君權。不過百聖太廟無為而治,行的是監督之責,而實際上治國的是朝堂,是皇帝和百官。這樣無形中就約束了百聖太廟和皇帝的權力,產生了奇妙的制衡!」

    黃道蘊聽到了,點點頭:「果然是睿智的安排,百聖太廟權力高於君權,卻沒有治國之權,而皇帝有治國之權,但是卻被監督……看來,在大匡,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呀!」

    「沒錯,一個可以為所欲為的皇帝是十分危險的,若是明君也就罷了,若是昏君,天下非大亂不可!」呂楊笑笑,忽然伸手,握住黃道蘊的手,揉捏幾下,溫存一會,道:「大匡皇朝的政體還是不錯的,只要有百聖太廟在,大匡就亂不了,即便是朝堂上出了昏君,也有百聖太廟善後!」

    「師弟不要亂說,今生可是聖明之君,而且還是一位晉陞聖人的聖君!」黃道蘊連忙謹慎說著。

    「哈哈……師姐不要緊張,文帝是聖君,他知道我這麼說,肯定不會怪罪!」呂楊擺擺手。

    黃道蘊不置可否。

    呂楊神色轉憂道:「可惜了,今上是一位隱忍的聖主,也是一位中興之主,禮賢下士,道業精深,只是如今晉陞聖人道業,便不能在位上太久了……」

    黃道蘊美眸張大,詫異:「這是為何?」

    呂楊呵呵一笑:「師姐,你可知聖人心裡想的是什麼?」

    黃道蘊想了想,搖搖頭。

    「是天道!」呂楊意有所指的指了指天空。

    「這又和皇位有什麼關係?」黃道蘊不解。

    「聖道是萬民之道,因為萬民尊之,供養之,是以聖故,所以聖道本質是人道,尚在天道之下。我輩修行之人,由聖人道業超拔飛昇,求的是卻是天道,所以聖人道業的儒者,求天道還來不及,怎麼會把心思放在治國之上?」

    「……」

    呂楊悠然道:「大匡皇朝歷史上就沒有聖人道業的皇帝,這就是原因,不是聖人坐不住皇位,而是心已經不再位置上,自然不會留戀,前朝歷史上,有位女皇帝便是因此才會掛冠而去……」

    「師弟的意思是太子……」

    呂楊擺擺手,笑道:「這就不用咱們操心了,那是皇帝和百聖太廟該操心的事情,我能夠做個逍遙王、牧守一方就可以了,太大的理想和責任,咱們還攬不到身上!」

    「說的是……」黃道蘊淡淡一笑,乖乖地替呂楊捶腿道:「父親說了,人世間的繁華總是短暫的,唯有天人才是咱們應該求的,否則古往今來,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先賢都追尋著這一條路義無反顧的往前走!」

    「師姐知道就好,有師姐的支持,說不得他日我也會悟通天人之道,打破天地間種種無形的枷鎖,若是到了那一天,必然雞犬升天!」呂楊哈哈一笑,壯志飛揚。

    卻說韓雪梅帶著兩個小婢女來到莊子的大門,吩咐下人將大門打開。兩名小婢女神色古怪,她們相互看了一眼,探頭朝門外幽靜的大街看了一眼,轉頭對韓雪梅道:

    「韓姐姐,奴婢聽說侯爺本事大得很,能掐會算,他真能知道一會兒有貴客前來拜訪?」

    「能的,咱們這位老爺能掐會算,如今神都盛行的《周易》便是老爺寫的,據說那是比扶乩之術還要上乘的算學!」

    韓雪梅抬頭看了一眼街對面的無名莊子,那莊子別人不知道玄虛,但是她可是清楚得很,那莊子裡邊是皇極聖殿的一個別院,皇極聖人的本事大得很,不是她這樣的小小人物能夠揣度的。

    聽呂楊身邊的人說過,呂楊這位老爺的本事其實並不比那些聖人低,那是什麼層次韓雪梅已經無法揣測了。

    兩個小婢女吐吐香舌,表示很驚奇。

    「來了!」韓雪梅凜然。

    小婢女連忙往大街上看去,只見一位內官領著一隊雄赳赳氣昂昂的內衛騎馬飛奔而來,在門前停下。

    內官下馬,朝韓雪梅笑道:「敢問這可是南海侯呂侯爺的莊上?」

    「是的,是呂侯的莊上,奴婢添為莊子的管家,姓韓,我家侯爺知道大人前來,特意吩咐奴婢前來候著呢!」

    內官一聽是呂楊府上,哪敢放肆,連忙笑呵呵道:「不敢,不敢,侯爺有心了……嗯,也對,憑著侯爺的本事,自然知道聖上的旨意什麼時候到,韓管家,且去通報,就說聖上的旨意來了,本官陳懷榮,是來宣旨的!」

    「我家侯爺吩咐了,將天使請進莊子!」韓雪梅連忙道。

    「哦,那好那好,請帶路,下官要去見過侯爺……呃,不對,是要見過王爺,呵呵,宣旨過後,你家大老爺就是皇朝第一位異姓王了,呵呵,本官有幸前來宣旨,也是榮耀呀!」

    韓雪梅大喜,連忙寒暄著,恭恭敬敬將內官請進莊子,前來見過呂楊。

    來到呂楊跟前,內官也不拜見,取出聖旨,展開,揚聲高呼道:「聖旨到,南海侯呂楊接旨!」

    呂楊呵呵一笑,看了身邊的黃道蘊一眼,雙雙不慌不忙上前兩步,彎腰揖禮,鄭重道:「臣南海侯呂楊接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以欽承寶命,紹纘鴻圖,霈綸綍之恩,誕敷慶賜。今有南海侯呂楊功勳卓著,克南海國,有獻國入藩之功……冊封呂楊為南海王,為皇朝鎮守南海,牧守一方,朕當為卿上表天承,為萬民表率,欽此!」

    「謝聖君恩!」呂楊這才跪下,行了拜禮,接過聖旨,起身。

    內官臉色立刻從極為嚴肅變得恭維,笑呵呵朝呂楊揖禮鞠躬道:「王爺,下官陳懷榮,向王爺道喜了!」

    「嗯,陳大人辛苦了,請入內一敘!」呂楊笑道。

    「請!」陳懷榮呵呵一笑,隨呂楊進入內殿,早有下人上來獻茶。陳懷榮道:「祭天的時候便已聽說南海國入藩是王爺之功,現在好了,正式的冊封也下來了,王爺這是名正言順為一方藩王了,下官羨慕得緊,日後有機會,還希望王爺提攜!」

    「這個自然,他日陳大人有閒暇,可到南海國,本王定要和大人一醉方休!」呂楊滿口答應。陳懷榮眉開眼笑,歡喜無比,他留下來喝茶,無非就是結交一下呂楊這位異姓王,現在辦好了,討了杯茶,也就該走了。

    和呂楊說了幾件宮中的秘事,陳懷榮很知趣地起身告辭了。

    呂楊起身,喚來韓雪梅,將之送出莊子。黃道蘊笑吟吟上來,拿過聖旨看了一遍,道:「真沒想到呀,師弟已經走到了這一步,皇朝四百多年來,就沒有一位異姓王,師弟這是獨一份,這正式的冊封一下,不知道會讓多少人眼紅!」

    「所以這神都是是非之地,不可久留!」呂楊呵呵一笑,他早就打定了主意,正式冊封下來,最多再拜訪幾位好友和前輩,這就返回焰州和南海國,那裡才是自己施展拳腳的地方。

    ……,.

    訪問78小說。最快更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