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職場校園 > 楊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隊

正文 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戰初起第四節 地雷陣 文 / 寒潭水一色

    從一分區被鬼子突襲遭到的損失看,楊棒子42年頂著軍區的壓力沒有分兵精簡的做法是多麼的正確!把部隊分的太散,以連排為單位,鬼子的掃蕩一開始,一個小隊都敢在根據地裡來回亂竄的,這在以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楊棒子的目光也是夠毒的,他在二月就把主力一營派駐到了銀坊鎮,二營和三營都去了平漢鐵路西側,這個部署是非常正確的!

    尤其是一營不僅僅幫助一分區的許多機關和群眾退到了狼牙山西南的十一分區轄區,二營還和一分區的老三團等部配合,把滿城出來的鬼子擋在了劉家台到趙莊一線,否則讓鬼子從易縣出來的這三千多人同滿城來的兩千多人匯合了,整個狼牙山根據地就要遭殃了!

    而一分區此時也開始了反擊,先是從阜平趕回的一團和快速北返的老三團、二十五團等部在管頭、良崗一帶阻擊從獨樂、松山來犯的日偽軍,斃敵八百餘人。然後分兵搗毀日偽的坡下電燈公司、淶源煤礦及石門店據點、蔚縣上莊據點。隨後二十五團在紫荊關南上陳驛拔除日偽軍據點。連剛成立不久的保滿支隊,也假借抬著鬼子傷員的名義混進日偽軍的沈莊據點,拔除了這個據點。

    這樣大大小小的戰鬥還發生了上百次,其中打得最精彩的就是楊棒子的二十團和一分區的一團在銀坊鎮的三戰三捷。

    這場戰鬥還得從走馬驛說起。四月二十三日,鬼子的二十六師團第十一聯隊從易縣突然向狼牙山進犯時,這個鬼子的部隊番號還是頭一次出現在華北戰場,是岡村寧次秘密從關東軍抽調來的。

    同一時間,在靈丘和淶源的敵第三十六師團第222聯隊和第224聯隊分別從靈丘南的小梁溝、紫荊關的南十里鋪向紅石塄和良崗進犯。從鬼子的行軍方向判斷,222聯隊是衝著走馬驛來的,224聯隊很明顯是要把紫荊關到銀坊鎮這條線重新打通。

    一接到水堡鄉那邊的消息後,楊棒子不僅沒緊張,反倒鬆了口氣,為什麼呢?因為鬼子是靈丘派一個聯隊級別的部隊向水堡這頭來,那他就不會再分兵去上孤山、大營一帶了。自己設在南馬莊的分區集結地就沒了後顧之憂了。

    馬上就電令在獨峪一帶集訓的特訓營馬上起身去走馬驛,用最快的速度到達水堡鄉一帶佈防,給特訓營的命令是從水堡鄉到青龍溝口,這二十公里的山地路,要阻擊鬼子一天一夜!

    同時命令在銀坊鎮的一營把防務交給易淶游擊隊,全體走銀雀溝去青龍溝口,他自己帶著警衛連、騎兵連、炮連從川口鎮去走馬驛。

    而聯絡的一分區,從紫荊關南下的鬼子就交給他們了,這就是前面說的一分區集中三個團在良崗等地阻敵並消滅日偽軍八百餘人的那一仗。

    一分區在良崗等地開打的時候。水堡鄉那也開打了,楊棒子當初組建的靈南這邊的游擊大隊還真不是吃素的,從桃花洞到紅石塄十多公里長得公路上,遍佈地雷陷阱啊,連春季枯水期的唐河河道也沒放過,到處都是石頭地雷和各種各樣的陷阱機關啥的。

    第222聯隊的葛目直幸大佐也是對付八路的行家裡手了。這次是一個聯隊三千人沒帶不必要的輔助單位出來的,也沒有汽車啥的跟著,全是騾馬運輸輜重。葛目聯隊長派了一個中隊150餘人在公路上開路「掃蕩」。

    從桃花洞往南還沒走上兩里地呢,先頭部隊就踏響了地雷,後面的士兵慌張奔跑,連連被地雷炸倒。帶隊的指揮官命工兵開路,見可疑的石頭就畫圈,一路上石頭遍地,多如牛毛,數不清,劃不完,隊伍像蝸牛似的爬行。卻仍然兩次踏雷,死傷30多人。

    到上河沿村後,葛目大佐一看就這前進速度和死傷率。恐怕還沒到走馬驛呢,自己的部隊就被土八路的地雷炸光了!

    所以在公路和河谷裡遇到地雷陣後,一方面緊急從靈丘調來日軍新裝備的滾式掃雷車,另一方面分出一個大隊在漢奸的帶領下向東準備翻越大山後從白溝那繞到水堡鄉去。

    這邊滾式掃雷車還沒到呢,那邊派出去迂迴的部隊也遇到了地雷陣了!可別以為這些地雷都是經年累月預先埋好的,這麼說吧,山頭上到處都是老鄉們的眼線,這座山下一發現了鬼子,一打暗哨,對面山上幾十分鐘上百顆地雷就掛好了!

    前面說過,十一分區和其他分區都在42年的下半年利用鬼子掃蕩冀中的階段,大搞生產、練兵和技術推廣,其中有一項技術推廣就是造地雷。

    八路軍和根據地所使用的地雷要感謝一個人,這位號稱是火藥科普教育活動的倡導者,舊是八路軍總部軍工部部長劉鼎。他曾就讀於德國格延根大學、柏林工業大學和蘇聯東方大學,學習工業和軍火製造技術。

    抗戰期間,他運用所學知識同抗日根據地的實際相結合,在太行山區開創了手榴彈、步槍、迫擊炮和火**的製造。在武器研製中,他發現地雷是粉碎日軍「鐵壁合圍」和「掃蕩」戰術的有效武器,就向總部提出了開展「地雷運動」的建議,得到朱、彭首長的讚許,並立即發出「大量製造地雷的訓令」。

    1941年3月,軍工部在黎城縣東崖底村舉辦了首屆地雷培訓班,太行根據地各縣派武委會主任、游擊隊長、民兵隊長、婦聯主任參加,劉鼎親自講授地雷的用途、結構、製造、使用和埋設引爆方法,以及開展群眾性「地雷運動」的要求,並實地進行表演實驗。此後,培訓班從各根據地辦到縣,縣辦到區鄉,區鄉辦到村,層層舉辦,受訓人員達數萬名。

    與此同時,軍工部還編印了《地雷製造使用法》、《火藥生產與配製》、《各種地雷觸發裝置法》、《石雷》等科普教育小冊子,廣為散發,民眾拿到這些小冊子就能實際操作。在「地雷運動」初期,軍工部先後派出「地雷王」石成玉等30多人,深入重點鄉村進行技術指導。一場以地雷為載體的火藥製造與使用技術的科普教育活動,迅迅速在抗日根據地展開。

    一個「村村會造雷,戶戶有地雷」群眾性的「地雷運動」很快興起,各地開辦的地雷工廠如雨後春筍,小的十幾人,大的近百人,不少鄉村還成立了以製造地雷為主的軍火合作社。

    裝填地雷的火藥,由硝、磺、碳配製,其中硝的用量最大,因此,熬硝在根據地遍地開花,十分普及。僅嵐縣、河曲、保德、寧武、靜樂五縣就有硝池129處,年產硝3500多斤;興縣孟家坪行政村管轄的25個自然村中,有18個村辦起了熬硝點,很多地方的婦女、兒童把熬硝當作副業,創造了許多熬硝的新方法。陽曲縣群眾發現在陳舊的破磚上,有一種像蟲吃過的「磚銹」,掃回少量在火上燃燒試驗,證明是硝,於是大量採集,放在鍋內溶解熬煎,製成蟲硝。此外,還有土硝、石硝、植物硝等種種熬法。硝的源源不斷供給為開展「地雷運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在「地雷運動」中,人民群眾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針對敵人的「掃蕩」戰術,因地制宜,創造出品種繁多的各種地雷。從地雷的外殼材料和形狀看,有土鐵鑄造的鐵雷、磁雷,有用青石打造的石雷,還有用傢俱造的茶壺雷、瓷瓶雷、罐子雷、甕雷、碗雷;從地雷的爆炸方式看,有踏板雷、踏管雷、踏地皮雷、吊碰雷、挑棍雷、掛雷、地堰雷、彈簧雷、橡皮雷、弓發雷、躺雷、踢雷、拉發雷;

    從地雷的結構和用途看,有三花雷、子母雷、標語雷、看莊稼雷、炸火車雷、炸汽車雷、地槍帶彈雷、真假雷、財迷雷、守門雷、擴井雷等等。各種地雷中以石雷產量最多,在山區石雷取材廣泛,製造容易,便於偽裝,殺傷力強,一枚普通石雷,能炸碎一塊500斤重的大石頭。當時,群眾把打造石雷的方法編成歌謠,廣為流傳:

    「一塊青石蛋,當中打個眼,裝上四兩藥,安上爆破管,黃土封好口,線子在外邊,事先準備好,到處都能安,鬼子來「掃蕩」,石雷到處響,炸死大洋馬,留下機關鎗,保衛老百姓,保衛公私糧,石雷真頂事,大家趕快裝。「

    地雷戰中,群眾還創造了許多巧妙的埋雷方法,大擺地雷陣,「遍地設雷,處處開花」,使敵人「走不讓走,來不讓來」。如在敵人行軍的路上,把埋有地雷之處印上車輪痕跡,表示有車已過,沒有危險;在無地雷的地段,故意挖出新土或插上紅旗,旗上寫有「小心地雷」的警語;在狹窄的山路上,用白粉劃上許多圓圈,並註明「腳下留神」,這些圓圈有的有地雷,有的沒雷,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嚇得敵人膽戰心驚,不敢冒然前進。

    在反「掃蕩」鬥爭中,幾乎村村戶戶都造有看家雷,埋設在門前、屋後、炕頭、灶口、柴堆、井口、鍋底等地方,使敵人不敢進屋,不敢亂翻,有效地保衛了村莊和家院。後來又統計,日軍僅在1943年春季對晉察冀軍區的「掃蕩」中,就觸發地雷1900多枚,死傷2000餘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