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全球殖道

大道小說網 第二十三章廷議 文 / 暴風起

    久未面見群臣的天子朱見深,這日傳旨命九卿於文華殿共議開海之事,大臣們聞之愕然。雖然天子難得召開朝會,但所議之事竟是重開海路,聯想起前些日子兵部郎中劉大夏獲罪的起因,這才發覺天子早有此意。

    幾位暫時避居家中的尚書也奉旨參加此次廷議,文華殿中諸位大臣到齊後,老首輔商輅發言道:「今日我等奉旨共議重開海路之事,諸位有何意見,盡可暢言。」

    戶部、工部、兵部尚書都早已知曉此事,雖然答應了張玄慶,廷議之中不會出言阻攔此事,但也不會主動出言支持,否則必會引起同僚們的懷疑。

    刑部尚書林聰,禮部尚書鄒干,左都御史王越,通政使張文質,大理寺卿宋旻都是首次得知此事。

    刑部尚書林聰道:「自宣德八年,西洋取寶船隊返回南京後,我朝再無片板下海,為何陛下如今又提起此事?」

    在場大臣心中都明白,所謂「無片板下海」只能糊弄一下不知底細的人,沿海豪門大族多有私下從事海上貿易,其背後依仗的靠山就在朝堂之上,畢竟海貿獲利豐厚,朝中諸公也有人從中取利。

    老首輔接言道:「天子心意我等不必揣摩,眼下只議此事當不當行。」

    禮部尚書鄒幹道:「昔日鄭和七下西洋,其間雖有萬邦來朝之盛況,但耗費巨大,朝廷國庫無法承受,這才停下了船隊繼續出海之舉。如今陛下又要重開海路,單單是重建船隊,又需耗費多少,國庫可能承受?」

    戶部尚書楊鼎聞言,正色道:「重建船隊耗費必然巨大,但戶部尚能支撐,況且海貿獲利豐厚,一旦船隊出海交易,其賦稅收入必可彌補國庫虧空。」

    左都御史王越與通政使張文質對視了一眼,奇怪楊鼎這樣的老頑固竟會說出這番話來,兩人都有親族參與海貿之事,他們當然明白其中的利潤有多麼豐厚,但如果朝廷插手到海貿中來,其他海商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不過楊鼎如此一說,鄒干倒不好繼續說什麼了。王越只得出言道:「朝廷豈能出面行此商賈之事,此事實在有損朝廷顏面,必遭朝野非議。」

    王越的言外之意是:朝廷一旦插手進來,其他海商如何能與之抗衡,海貿厚利豈不是由朝廷獨享,那背後支持沿海豪族的朝中諸公豈能善罷甘休,斷人財路必遭朝中同僚嫉恨。

    通政使張文質也作色道:「朝廷賦稅自古以來就是以田賦為本,楊公怎可如此本末倒置。士農工商,商賈為四民之末,所謂君子不言利,不知楊公怎可出此商賈之言。」

    張文質一副儒人君子風範,言語間對商賈之事十分鄙薄,可誰能想到,他背後的家族與沿海豪門聯手,每年從海貿之中都能獲取厚利,在其家鄉廣購田地,早已是當地最大的田主,而且依仗他的高官身份,田賦已經多年未曾交納。

    楊鼎見王越與張文質如此說法,反駁道:「老夫掌管戶部多年,近年來我大明天災連連,為了賑濟災民,當地官倉為之一空。諸位應當記得,當初老夫曾上疏,許商賈以糧贖罪、以糧折錢,以糧代欠稅,才使得官倉重新恢復存糧。自成化二年始,因國庫匱乏,朝廷甚至出賣度牒,買糧濟荒。」

    「老夫支持重開海路,豈是為了區區海貿之利,自我大明立朝以來,戶口日增,但天下田土有限。譬如一畝地的出產能養活一人,此人成家立業,繁衍子孫後,昔日的一畝田地如何能養活得了一家人?只能繼續開拓田地。天下適宜耕種之地,總數有限,為了養活生民,只能拓地於蠻荒,宋室南渡後嶺南之地已經盡開,如今我大明又能於何處拓荒?」

    「老夫也曾查閱史書記載,宋時傳入中國的占城稻,耐旱米多,一年多熟,原種產地占城就在南洋要衝,可見取寶船隊所經過的南洋之地,確是膏腴之地。況且南洋多為蠻荒之地,當地土人不足為慮,這正是天賜予我大明之地。」

    一直冷眼旁觀的大理寺卿宋旻,此時發言道:「太祖欽定十五個不征之國,據《皇明祖訓》所載,有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占城國(今越南)、蘇門答臘國、西洋國(西洋瑣裡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

    「此十五國中,位於南洋之地的就有八國之多,難道楊公所言天賜大明之地,是要與彼國交鋒,才能到手?這般做法豈不是有違大明祖制。」

    宋旻抬出太祖祖訓,楊鼎一時間無法駁斥,此時兵部尚書項忠接口道:「宋公所言大明祖制,豈不聞時移世易,當日太祖立朝之初,尚未出現楊公方纔所言戶口繁衍、田土不足之事,故而定下不征之國,如今為了我大明江山社稷,當行權變之道。何況區區海外番邦,也難抵擋我大明兵鋒。」

    張文質仍不死心,強言道:「我大明子民恐怕不願背井離鄉,遠赴海外蠻荒之地,難道朝廷要強迫百姓遷往海外嗎?若是這般,實在有違仁恕之道。」

    張文質深知,自家親族在家鄉擁有良田無數,若是租種自家田地的佃戶,都去了海外拓荒,那誰來替張大老爺種地?因此他還企圖駁倒楊鼎。

    一直沒有發言的工部尚書王復,此時笑道:「張公對百姓之事恐怕還不瞭解,一般小民為得幾畝傳家之地,往往要經過幾代人精心耕作,若遇天災,百姓為求活命,棄田逃荒,淪為流民也是尋常事。如今無田民眾,若是得知海外有如此膏腴之地,只需隨朝廷船隊前往拓荒,就可得到肥田美地,恐怕是欣喜若狂,怎會不願離鄉。」

    老首輔商輅見本方陣營已經佔到了上風,咳嗽了一聲道:「諸位可還有其他意見?若是再無異議,重開海路之事就此定下,老夫也就回報於陛下了。」

    王越諸人面面相覷,卻也無可奈何,他們只是心中奇怪,此番廷議怎麼會出現四部尚書隱約聯手之勢,難不成事先那四位尚書已經達成共識。

    也難怪他們會有如此想法,張玄慶私下做的溝通工作是如此到位,而且沒有露出半點風聲,結果就是在廷議中打了對手一個冷不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