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全球殖道

正文 第一百零一章 再次起航 文 / 暴風起

    楚澤回身一看,只見張玄慶正含笑望著自己,剛剛拭乾的眼角又開始濕潤起來。

    「真人大恩大德,小人就是粉身碎骨,也難報萬一。」楚澤當即叩首哽咽道,所謂大恩不言謝,楚澤已經決定將餘生交給這位對自己有著再造之恩的少年真人。

    張玄慶對楚澤在汪直手中這段日子裡,不管是出於自保也好,還是因為自己對他的恩情也罷,楚澤能夠保守住「飛天神鷲」的製造秘密,張玄慶感到十分欣慰,日久見人心,自己當初果然沒有看錯人。

    看來自己新得的「偃師傀儡」製作之法,也可以放心的傳授給他了,不過目前傀儡的製造材料尚未湊齊,此事倒不急於一時。

    「你被汪公公軟禁之事,究其根源也是由貧道而起,貧道當然不會坐視不理。」張玄慶一邊扶起楚澤,一邊溫言道。

    隨後張玄慶又安慰了楚澤幾句,讓他放心回去。待楚澤離開後,張玄慶就開始準備完成與汪直的這場交易,取出當初在釣魚島道場自己分得的兩顆長春丹,喚來一名門人,吩咐其將丹藥送到十洋街水師轅門。

    這日汪直吩咐手下釋放了那名匠戶後,就一直呆在十洋街駐所等候張玄慶的消息。汪直原本也有一手交丹一手交人的打算,後來考慮到以張玄慶對這名匠戶的重視,而且對方也很清楚丹藥的去處,想來不會在此事上做什麼手腳。

    因此汪直也就不枉做小人,當日就釋放了楚澤,只等張玄慶收到消息後,將天子一直渴求的丹藥交付過來。

    當日下午,在衙中苦等了半日的汪公公,當聽到屬下傳報正一道掌教派來的道人就在門外之時,心中大石總算落下,強自鎮定的吩咐下屬收下來人所送之物,自己就不再面見來人了。

    當下屬將來人所送的一隻木匣呈上來時,汪直吩咐所有人退下後,終於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匆匆掀開匣子,只見匣內靜靜躺著一隻白色玉瓶,上書「長春丹」三字。

    汪直小心翼翼的拿起玉瓶,打開瓶塞後,就隱隱聞到一股獨特的清香,傾倒瓶頸取出一顆金黃色的渾圓丹藥。

    汪直昔日在宮中也見過不少為天子煉製的丹藥,僅僅從外觀上看,似乎與宮廷中那些煉丹術士所煉製的的丹藥相比,並無差別。

    仔細察看後,汪直發現瓶中僅僅只有兩顆丹藥。汪直很清楚,天子服用丹藥,必定先要找人試藥,只有試藥之人沒有出現什麼不良反應,天子才會正式服用。

    因此以往獻給天子的丹藥,其數量絕對能夠保證試藥之用,但向張玄慶這般掐准了只給兩顆的情況,汪直還是從未見過,這讓汪公公懷疑張玄慶是不是故意而為。

    汪直當然不會知道當初煉製的一爐丹藥,張玄慶僅僅只得到了四分之一的數量。在張玄慶看來,只要自己能夠將丹藥交給汪直就算達成了交易,至於具體交付幾顆丹藥,兩人之間又沒有就丹藥數量達成明確的協議,張玄慶對此當然是無視了。

    不過張玄慶好歹清楚天子服丹前,先要讓人試藥的慣例,總算是提供了兩顆丹藥給汪直,這也讓汪公公無話可說。

    汪直就算是想向張玄慶索取更多的丹藥,在目前的情況下,也不太可能,畢竟雙方這次私下交易只是口頭協議,既然交易已經結束,那麼除非汪直能夠再次拿出足夠的籌碼,否則張玄慶可不會開口向全真、武當同道求取其他幾顆長春丹。

    反覆盤點後,汪直發現自己手中並沒有足以吸引張玄慶的籌碼,無奈之下,只得安排人手將丹藥送往京城,希望這兩顆長春丹的效力能夠增添天子對自己的信任。

    眼看著天氣漸漸轉涼,船隊已經太平港停駐了數月,海上信風漸起,按照永樂年間朝廷取寶船隊的行程記載,此時正是揚帆的最佳時機,能夠最大程度的借助風力。

    在長樂駐紮數月的船隊成員,紛紛收拾行裝,準備登船出海。汪直一直在等待丹藥送到天子手中後的消息,可惜長樂離京城的距離實在太遠,消息傳遞需要太長時間,而且這等為天子貢獻丹藥之事,顯然不可能採用朝廷驛傳中,只有傳遞邊關入寇等重大消息才能動用的十萬火急驛馬。所謂「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情況是不可能在大明出現的,就連權勢滔天的汪直也不敢擅自動用此類驛馬。

    但是海上信風顯然不會因為汪公公而延長,船隊的時間已是迫在眉睫,汪直苦等消息無果的情況下,只得悻然離開了十洋街,隔了數月後,再次登上了座駕寶船「大明號」。

    船隊此次停駐太平港期間,又在長樂當地招募的不少水手船工,由於當地有從事海外貿易的傳統,因此熟悉海上生活的當地人是最好的水手人選。

    船隊出發前,新招募的水手們提出,按照福建出海行船的慣例,需要祭祀海上保護神—媽祖。媽祖原名林默,世人尊稱林默娘,宋時福建路莆田縣湄洲島人,生於北宋建隆元年。

    相傳林默出生時,有祥光異香。她滿週歲時,在襁褓中看見諸神像,叉手作yu拜狀。五歲能誦《慈航經》,十一歲能婆娑按節樂神。少時,一ri在家靜思熟讀詩書,偶見一怪異道人從門前過,心中頓悟,拜之為師,得「玄微真法」。林默成人後,能通悟秘法,預知休咎,會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時人稱之為「龍女」。

    傳說中她能乘席渡海,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於湄峰之巔羽化飛昇。此後,航海之人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世人漸以「媽祖」稱之。

    永樂七年,成祖冊封林默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自此媽祖又有了天妃的別稱。

    張玄慶等人在長樂的臨時駐所三清寶殿,就在南山天妃宮旁邊。永樂十年三寶太監奏請朝廷,新建了南山天妃宮,作為「官軍祈報之所」。

    宣德六年chun,又在天妃宮旁新建了三清寶殿。在南山天妃行宮,鄭和立下了記載有第七次下西洋之事的石碑,其上還刻有船隊主要成員的名諱。張玄慶在南山之時,還曾到天妃宮中瞻仰過那塊石碑。

    雖然身為道門中人,張玄慶對媽祖這位女神沒有像普通民眾那般頂禮膜拜,但他對這位以濟危救難為己任的神靈,還是十分欽佩的。

    因此對於船隊出發前祭祀媽祖之事,在船隊統領汪直因為丹藥之事心神不寧的情況,身為船隊副統領的張玄慶默許了此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