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細數三國豪傑

大道小說網 第八節 文 / 項飛

    回過頭來說曹操。他當了魏公還不太滿意,他不但要在政治生活上壓過漢獻帝,還要在家庭生活上佔據優勢。他讓獻帝聘自己的三個女兒為貴人,其他年紀小的「待年於國」,這樣曹操就成了獻帝的丈人。曹操還在封國內建立了自己的社稷、宗廟,這倒也正常。作為「國公」這是他應享的待遇,同時這既是他的權力,也是他的義務。離譜的是,建安十九年三月,獻帝打破常規使曹操的「魏國公」位在諸侯王上。可能是因為曹操不是宗室不能封王,這樣做既是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也是讓曹操不能再提出封王的請求。不過以「國公」之位而凌駕於諸侯王之上,古往今來大概只有曹操一人。

    沒多久,也就是建安十九年十一月,朝廷就發生了一件大事,朝野震驚。當初「玉帶詔」的密謀洩漏後,董承被誅,他的女兒董貴人雖然懷有身孕也被曹操殺了。這件事對獻帝的伏皇后震動很大,她暗地裡給她的父親,時任屯騎校尉的伏完寫了封信。在信裡她詳細描述了曹操的殘忍和威逼皇上的情形,並要伏完「密圖之」。伏完接到信後,沒敢立刻行動。他無兵無權,如何能除掉權傾朝野的曹操呢?這件事被擱置了十多年,這期間伏完和當年的董承一樣四處尋找同盟。據《獻帝春秋》記載,伏完甚至找到了曹操頗為倚重的大謀士荀彧,並給他看了伏皇后的信。荀彧「惡之」,但是他採取了鴕鳥的策略,既不幫助伏完,也不向曹操舉報,騙自己就當這事沒發生。其實這個做法很成問題,因為這樣一來無論將來哪一方得勢都將視他為敵人,以荀彧之能怎麼會出此下策?這大概是因為他內心的矛盾吧,荀彧既想盡力輔保曹操,又不願傷害一直被奉為正統的漢室,而當曹操和漢室發生衝突時他就茫然無措,不知道該站在哪一方了。再說伏完沒能得到荀彧的支持,就轉而尋找其他幫助了。這次他找的是他的妻弟樊普。樊普可不像荀彧那樣猶豫,當機立斷,立刻作了舉報。曹操「大怒」,他沒想到「玉帶詔」的事在十幾年後又被人拿來做文章,而且這次的源頭又來自於皇室內部,上次是皇帝,這次是皇后,曹操可禁不起這樣折騰,他決定這次要施重手懲戒。曹操先處死了伏完及其宗族,《曹瞞傳》說「死者數百人」,《後漢書》說「死者百餘人」,雖然數字上有出入,但還是可以看出這是一場大屠殺,永絕後患。然後曹操開始對付伏皇后。他逼著獻帝下詔廢掉伏皇后,打入冷宮。獻帝派御史大夫卻慮持節去收回皇后的璽綬,曹操則派自己的心腹尚書令華歆作為卻慮的副手一同前往。卻慮可能也是於心不忍吧,他並沒有去後宮而是在外殿陪著獻帝,華歆則帶兵直奔後宮。伏皇后聽說抓自己的兵已經到了,情急之下關上門,藏到了室內的夾壁中。這點小手段怎能騙得過如狼似虎的官兵,伏皇后很快就被抓到了。華歆帶人押著她向外走,經過外殿。這時獻帝和卻慮正在外殿,看見伏皇后披頭散髮,光著腳,哪裡還有母儀天下的風度?皇后對獻帝說:「不能復相活邪?」獻帝的回答讓人聽了很是傷感:「我亦不知命在何時。」然後他回頭對卻慮說:「卻公,天下寧有是邪?」唉!可憐的苦命鴛鴦!關於伏皇后的結局各種說法都有,《三國演義》她被曹操亂棒打死,《後漢書獻帝紀》只說「曹操殺皇后伏氏」,可是還是《後漢書》在《伏皇后紀》裡又說她被「下暴室,以幽崩」,《三國誌》的說法是伏皇后被「廢黜死」。各種說法,莫衷一是。曹操的這次報復殘忍而又血腥,這也是他在歷史上聲名狼藉的一個原因。連皇后都敢如此對待,誰會說他沒有篡位的野心呢?和上次「玉帶詔」事件一樣,曹操設立了「及格線」,根據眾人的反應來區分敵我,這一次荀彧沒能過關。關於荀彧,下文會有詳細的評述。

    現在皇后的位子空了出來,曹操立刻在建安二十年正月讓獻帝立自己的女兒為皇后,此時離伏皇后被廢只有兩個月左右。同年,即公元215年,三月曹操西征張魯。

    曹操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候時出征呢?原來這時的孫劉聯盟因為荊州鬧得不可開交,小摩擦不斷,幾近翻臉。雙方陳兵以待,隨時可能開戰,根本無暇顧及曹操。曹操就抓住這天賜良機西征張魯。結果在路上,曹操發現漢中的地形太複雜了,道路難行,遠遠超出了事先的想像。曹操私下裡對人說,如果我知道地形這麼複雜說什麼也不會來。張魯聽說曹操親自來了,立刻就要投降。但他的弟弟張衛不同意,堅持要打,並率數萬人迎擊曹操。雙方在陽平山展開激戰。張衛的守軍依靠地形頑強抵抗,給與曹軍重創。曹操攻了幾天也沒攻下來,而且傷亡很大,感到很沮喪,於是下令回軍。這時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發生了。曹操派夏侯惇和許褚上山帶領山上的部隊撤下來,結果他們回撤的時候卻因為天黑迷路了,誤入敵營。張魯軍見曹軍突然出現,以為陣地已經失守,根本沒作抵抗,便一哄而散。曹軍很順利地佔領了陽平山,夏侯惇和許褚剛得到消息時還不敢相信呢!陽平山的勝利極大的鼓舞了曹軍的士氣,認為這是「天祚大魏」。其實曹軍迷路的隊伍誤入敵營,反而嚇跑了敵軍這件事看似偶然,卻也有必然。首先曹軍的威名起了很大的威懾作用,敵軍一看到從天而降的曹軍立刻堅定地認為自己被偷襲了,從而放棄了抵抗;其次曹操治軍嚴明,這保證了部隊在遇到突發事件時能夠很快投入戰鬥。這次的事件有點類似遭遇戰,但是曹軍首先反應過來,並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搶到敵人的大營,其戰鬥力之強由此可見一斑。

    這個白撿來的勝利讓曹操充滿了信心,卻摧毀了張魯抵抗的決心,他決定投降。這次是被他的手下勸住了,「我們現在形勢窘迫,如果這時投降必然被曹操輕視。不如逃往巴中,依險固守,形成對峙的局面。那時再說投降不遲。」張魯依計棄南鄭逃往巴中,臨行前有人建議他燒燬倉廩府庫,以免資敵,張魯拒絕了。曹操進入南鄭後,聽說了這件事,就猜到張魯有投降之意,於是一面安民一面招降張魯。《魏書》說此時的曹軍士卒經過長時間的艱苦行軍和作戰已經疲憊不堪,曹操下令「大饗」。怎樣「大饗」的呢?史書沒說,只說「大饗」之後,大家「莫不忘其勞」,看來是名副其實的「大饗」。

    就在這個時候,東吳的孫權突然發兵進攻合肥。原來曹操佔領了漢中,嚴重威脅到劉備剛剛得到的西川,劉備權衡了一下利弊,認為最可怕的敵人還是曹操,應該全力防備曹操西進。於是他派人與孫權講和,雙方重新劃分了在荊州地區的勢力範圍,然後重歸於好。接著劉備又請孫權發兵合肥,襲擊曹操的後方,迫使他退兵,孫權覺得這樣做自己也是受益者,於是就同意了。他這個時機把握得太好了,曹操如果回兵救合肥就等於放棄了張魯;如果不救,合肥失守就相當於給了孫權進攻曹操的橋頭堡。曹操也很猶豫,一旦撤兵,沒有了大兵壓境的高壓,張魯不會投降不說,就連已得的地盤都有可能丟失。雖然曹操對鎮守合肥的張遼很有信心,但畢竟張遼的兵少,能不能守得住還真是個問題。曹操考慮良久,最後決定把賭注押在張遼身上,自己暫不撤兵,再堅持一下。

    有時候勝利就在於這最後堅持的這幾分鐘,曹操這一堅持果然等來了張魯的投降。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張魯率餘眾出巴中來降。張魯來降的太是時候了,因為這時的曹操剛剛得到一項天子的授權:獻帝「認為」曹操不在朝廷辦公,往來請示太費時間(其實曹操根本就不請示),因此耽擱了一些需要盡快兌現的封賞,於是讓曹操「承製封拜諸侯守相」。簡單的說,就是曹操可以以朝廷的名義分封諸侯了,而且是得到朝廷認可的。曹操立刻行使特權,封張魯為鎮南將軍,閬中侯,食邑萬戶,張魯的五個兒子也都被封為列侯。

    人如果順的時候什麼都順。這不,曹操剛收降了張魯,合肥又傳來好消息:張遼等人在逍遙津大敗孫權。其實這個勝利應該有曹操一半的功勞。他雖然沒回兵救合肥,卻派參軍薛悌送去一份手令,就是所謂的「錦囊」,要求張遼先迎頭痛擊孫權,然後才能堅守。張遼等人嚴格地執行了這一命令,在逍遙津大敗孫權,這就是著名的「張遼威震逍遙津」。這場酣暢淋漓的戰鬥在下文會有詳細記敘。前面剛提到曹操經常以「錦囊」的形式指導一線的指揮員,而且按照指導行事的將軍都「克捷」,不聽指導的都會失敗,這裡就給出了具體例子。

    收降張魯之後,曹操作了個很奇怪的決定:撤兵。這太出人意料了,因為當時的形式一片大好。《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曾經向曹操進言:劉備剛剛「以詐力」取得西川,人心未附,他不安撫民心,卻在千里之外和東吳爭荊州,「此機不可失」。現在我們得了漢中士氣正旺,而西川卻人心惶惶,如果趁機進兵,劉備必然「土崩瓦解」,這個機會太難得了!曹操卻回答說:人心苦不知足,哪能既得隴,復望蜀。沒用司馬懿的建議。後來法正在勸劉備收復漢中時也談到此事,他認為此時撤兵是曹操的失誤,但不是由於曹操「智不逮」或是「力不足」,而是因為「內有憂逼」。那麼曹操究竟為什麼不繼續進兵呢?關於這個問題歷來眾說紛紜,沒有一個權威的解釋,現在又有一種說法是曹操此時不但上了年紀(曹操當時六十一歲),而且可能已經患有某種慢性病。這既消磨了他的雄心,也使他不能像從前那樣領兵打仗了,所以他只能在大好形勢下選擇撤兵,以待來日,從而失去了收復兩川的最好時機。這與其說是曹操的戰略失誤,不如說是沒有選擇的選擇。項飛認為這個解釋可能更接近事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