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細數三國豪傑

大道小說網 第二十五節 文 / 項飛

    劉備、文丑直追曹操。此時的曹操剛剛大獲全勝,虜了不少百姓(那時候打仗就講究這個),搶了不少輜重,正不緊不慢地向延津大營撤退。曹操偷襲白馬帶的軍隊本就不多,這時又撥出一部分押送俘虜和虜來的百姓,曹操本人領著剩下的人馬帶著輜重走在最後,走到半路就得到情報說敵人追兵到了,於是他下令在延津以南的南阪(不知在何處)紮營以待。此時曹操手下的人馬不多,又剛打了一場惡戰,恐怕難以力戰,就算全速開溜也未必跑得過袁紹的生力軍,所以他只能下紮下大營,再決定下一步怎麼辦。

    很快袁紹追兵的先頭部隊就出現了。這時的曹操終於找到了破敵之策,之前下令紮營只是權益之計,他命令大家「解鞍放馬」。這是一道奇怪的命令,敵人已經追到眼前,不下令做好戰鬥準備,卻要大家「解鞍放馬」,確實很難理解。這時曹軍從白馬戰場得來的輜重就那麼堆在路旁,也沒人顧得上它們,場面非常混亂。將領們見狀就向曹操建議,敵軍人多勢眾,咱們還是撤回大營吧。其實大家的意思就是放棄這些輜重,逃命要緊。

    荀攸,又是荀攸,他最先明白了曹操的意圖,大聲說道:「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不愧是曹操手下一流的謀士,一下子看出了曹操的餌敵之計。孟德公,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不一會文丑和劉備率領五、六千騎兵,一先一後如飛趕至。曹操手下眾將立刻請示,是否可以上馬一戰?曹操沒同意,他在等待最佳的時機,一招制敵,所謂引而不發,發則必中。

    又過了一會,袁軍越聚越多,步兵也逐漸趕上來了,眼看著就要發起攻擊了。就在這時,曹操的餌敵之計終於起作用了,很多袁軍士兵一擁而上,哄搶那些被扔在路邊的輜重。其他人一看紛紛效仿,主將的號令也沒人聽了,注意力都放在搶東西上了,場面立刻陷入極度混亂之中,文丑一時之間也約束不了。這就是曹操等待的最佳時機,他趁敵軍自亂,當即下令出擊。曹操的騎兵不到六百,但是訓練有素,而且出擊的時機掌握的非常好,一通衝殺之後,大破袁軍,就連袁紹的愛將文丑也歿於此役。劉備不愧是劉備,此戰雖然大敗他卻還能全身而退。需要說明的是,民間傳說文丑此戰死於關羽的刀下,但是從史書的記載來看,似乎關羽並沒有參加這次戰鬥,更無從斬殺文丑。

    這一戰曹操勝在隨機應變和軍紀嚴明上。首先,此戰對袁紹軍來說是追擊戰,但對曹操來說則是一個突發情況,類似於遭遇戰。曹操帶著輜重正往回走,沒想到袁軍追上來了,袁軍有備而來,而曹操無備。但是他能隨機應變,立刻想到以輜重餌敵。這是「急智」,也是智謀的一種表現形式。曹操一生「多智」,尤其不乏「急智」,官渡之戰時,他的身體狀態處於最佳時期,頭腦也很靈活,判斷準確,決策英明,全不似後來那個得隴不望蜀的曹操。

    其次,袁軍不聽主將號令,軍紀渙散,衝上來就搶輜重。相比之下曹軍就紀律嚴明得多了:追兵已到,但主帥下令解鞍放馬,大家雖然不理解,可還是執行了;敵人已經近在咫尺,可是主帥沒有命令,大家就不敢上馬出擊。這樣一對比就能看出優劣,文丑果然不是曹操的對手,他的失敗是必然的。軍紀就相當於主將統兵的一項基本功,基本功是否過硬在平時可能無關緊要,但到了關鍵時刻就顯出它的重要性了。其實袁軍完全沒必要急著搶這些輜重,如果他們能擊敗曹操,這些東西還不一樣都是他們的?到那時就不用搶了,願意怎麼分就怎麼分,何必急在一時呢?軍紀如此,想不敗都難!

    顏良、文丑是袁紹手下大將,「河北四庭柱」重要成員,他們的戰鬥力究竟如何呢?張郃是曹魏的重要將領,是民間傳說曹魏的「五虎大將」之一,也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他在「河北四庭柱」的排名僅次於顏良、文丑,名列第三。從張郃後來叱吒沙場的神勇不難想像出顏良、文醜的戰鬥力。說來也怪,顏良、文丑、張郃、高覽這被稱為「河北四庭柱」的四員猛將,個個驍勇善戰,到頭來卻沒有一個善終,都先後陣亡於兩軍陣前,這大概就是做武將的宿命吧?顏良、文丑這樣勇猛的兩員上將在接連兩戰中先後戰敗被殺,這對袁紹及其全軍上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尤其是對士氣的影響更加難以估量,「紹軍大震」。

    這又給了袁紹一個警告,這一回他多少有所醒悟。於是袁紹改變了以前那種咄咄逼人的打法,憑借自己強大的實力穩紮穩打、一點一點向前推進。他進軍陽武,而曹操則兵屯官渡。陽武在今天的河南省原陽縣東南,官渡在鄭州中牟縣東北,那裡曾有很多與此戰有關的古跡,比如曹公壘、官渡台。順便說一句,中牟縣是曹操同志的福地,當年他離開董卓逃亡的時候,就在中牟縣被地方官抓獲,多虧了縣功曹認為他是個英雄,向縣令(不是《三國演義》裡的陳宮)說情釋放了他。在這樣一個福地作戰,曹操還是有一些心理優勢的。

    還有個問題需要探討一下,那就是此戰雙方投入的兵力是多少。《三國演義》說袁紹大軍七十萬,連營九十里,曹操率大軍七萬迎敵,雙方的人數比是10:1;《三國誌》則說袁紹共有「眾數十萬」,這次進兵官渡從中選了「jing卒十萬,騎萬匹」,就是說此戰袁紹投入了十萬精兵,而曹操「兵不滿萬」,並且還「傷者十二三」,這不到一萬的士卒裡面還有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的傷兵,雙方人數大體的比例還是10:1。

    這兩組數字相差甚遠,那麼究竟哪一個才是比較準確的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