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細數三國豪傑

大道小說網 第三十一節 文 / 項飛

    張郃、高覽的臨陣倒戈雖然不能改變戰局,卻加速了袁紹軍的潰敗。消息傳來「紹軍驚擾,大潰」,袁紹本人也清楚地認識到大勢已去,不可挽回,當務之急是逃命要緊。可是他早就率全軍渡過黃河,駐紮在黃河南岸,現在想要再率十萬大軍全師而退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滔滔黃河阻住了他的去路,要想活命只能丟下軍隊自己走了。不知道這時的袁紹會不會為當初下令渡河的輕率感到後悔,會不會想起曾經勸阻過他的沮授等人,就算他想起來又有什麼用呢?

    袁紹帶著他的長子袁譚「幅巾乘馬」,「棄軍走,渡河」。幾個月前袁紹率領十萬大軍雄赳赳、氣昂昂的渡過黃河,可是現在他身邊只有「八百騎」。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袁紹在得知烏巢有變時立刻就派重兵救援淳於瓊,也許就不會有官渡之敗了。他只派「輕騎」救援烏巢而派重兵攻打曹操大營是個不明智的決定,要知道袁軍在軍心穩定、士氣高昂的時候都一直攻不下曹軍的營寨,現在軍糧被燒、士氣低落、將士無心戀戰的情況下就更加無法攻破曹軍的堡壘。可袁紹卻把寶押在張郃、高覽獲勝上,所以他最後輸了。

    項飛認為這種觀點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卻是後來人的聰明,是知道了結果才能反推出來的結論,在當時的情況下誰也不知道怎樣的決定才是正確。袁紹敗了,後人才會說他當時的決定不正確,其實按當時的情形看,袁紹的決定不算錯誤,甚至可以稱為「英明」。

    袁紹當時是兩路押寶,既救烏巢,又攻打曹軍大營,當然重倉是押在了張郃、高覽身上,只要這兩路人馬有一路獲勝,袁紹就可以驕傲地宣佈戰鬥勝利結束了。應該說他的反應中規中矩,臨危不亂,頗有調度。古時交通、通訊都不發達,袁紹只能從四十里外沖天的火光得知烏巢有變,即使他看見火光就派援兵去救援烏巢,等援兵狂奔四十里夜路趕到時,恐怕別說軍糧,就是房梁也燒沒了,因此袁紹不把重點放在救烏巢是正確的。

    雖然袁軍之前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一直沒能攻下曹軍大營,但不等於說現在也攻不下,畢竟此一時彼一時,情況有了變化。袁紹雖然不知道曹操派了多少人偷襲烏巢,但應該不會太少,曹軍本來在人數上就處於劣勢,現在又分出去一部分人馬,留守大營的部隊就更少了;而且烏巢被襲,袁軍將士雖然軍心浮動,但如果能把大家對失敗的恐懼轉變為求生的慾望,還是可以一戰的。這樣一來就等於敵人的防守力量弱了,而己方的戰鬥力增強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全力猛攻曹軍大營,鹿死誰手殊為可知!

    因此袁紹此時的決定是正確的。此戰雖然關鍵,但袁紹不是敗在此戰,也不是敗在這個決定上。他的失敗是早就注定了的,是之前一些列錯誤決策造成的,僅以這次的決斷來說,袁紹沒錯。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袁紹的決定雖然沒錯但他還是敗了。這不是他的錯,是他的對手太強大了。曹操不是等閒之輩,《魏書》說他用兵「變化如神」,這裡雖有誇大之詞,但也絕非毫無根據,這一戰就是個證明。曹操在親率人馬偷襲烏巢前就安排好自己的後路了,他留下愛將曹洪鎮守大營,這才放心地離開。這就是所謂的「料敵先機」,曹操料到了袁紹會有這一步棋,所以先做安排。

    袁紹命張郃、高覽攻擊曹軍大營,可偏偏張郃不贊成此舉,而是力主先救烏巢,這應該是袁紹在選人上的不當吧。張郃是否會因為自己的建議不被採納而心懷怨恨,是否會因此而不認真執行命令,我們沒有證據,不能妄下結論。但張郃率全軍投降卻是不爭的事實,雖然這裡有郭圖的一份功勞,但如果張郃像沮授一樣執著,他也不會在這個時候投降的。

    他一投降立刻引發了袁軍全面的潰敗,袁紹無奈,只好扔下部隊逃到黃河以北。曹軍一路追殺也沒追上,事實上只要袁紹過了黃河就安全了,他此戰雖敗,但河北還是他的勢力範圍,曹操暫時還無法插足。

    袁紹逃走了,他的部隊可沒那麼幸運。主帥不見了,全軍立刻陷入一片混亂,根本沒有抵抗的能力,除了戰死的,剩下的都被抓了俘虜。張璠的《漢紀》說,曹軍此戰「殺紹卒凡八萬人」,說得比較含糊,沒有交代這八萬人是戰場上的戰士,還是繳了械的戰俘。如果這些人是戰士還說得過去,但如果他們已經放下武器投降了,那曹操此舉就太過分了。畢竟戰俘是受ri內瓦公約保護的,那時雖然不講究這些,但還是信奉「殺降不祥」的。當然了,曹操同志一向不講封建迷信,盜墓、屠城都干了,還在乎殺幾個俘虜?

    《三國誌袁紹傳》和《後漢書》則明確說明這些人是戰俘,但它們又不約而同地為曹操辯護,辯護的理由竟然也完全一樣。這兩本史書上說,袁紹軍見主帥逃走,無法再戰,只好投降,但是「偽降」。「偽降」的目的除了活命,大概還有更險惡的打算,還好曹操同志目光如炬,及時發現了這一陰謀,於是先下手為強,下令「盡坑之」。「偽降」是處決戰俘的最好理由,當初長平之戰後,秦將白起(這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喜歡他的人稱之為「戰神」,不喜歡他的人稱之為「屠夫」,當然了,此君的表現絕對當得起這兩個稱呼)就是因為擔心趙軍戰俘作亂而「盡坑殺之」,「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袁軍被俘八萬,這個數字應該比曹軍投入此戰的總兵力還多,如果真是「偽降」,這八萬人亂起來還真難以控制。但如果不是「偽降」,八萬人有個風吹草動,一樣也夠曹軍喝一壺的,這可能才是曹操動殺心的真正原因。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