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水滸梟雄

大道小說網 第二十章 北疆首戰 文 / 孤鴻夜飛

    自五代後晉石敬瑭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中原便失去了北方的自然屏障,長城也失去了防禦功能。後周世宗柴榮曾yu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打到拒馬河邊時病危退兵。宋朝建立後,太宗曾御駕北伐,但大敗而歸,使宋遼邊界擱置在拒馬河,界河形成。南岸三處要隘中的淤口關、益津關都在霸州,瓦喬關則在雄州,因此二州便成了軍事要衝。

    宋太宗北伐失敗後,便在東起泥沽(今天津東南)海口,西至保州(今河北保定市)之間,疏浚、開拓邊地河道,溝通河渠塘濼,把滹沱河、永濟河都匯注於此,築堤蓄水,形成東西900里、縱深60里、水深十餘尺之水障地帶,塘外築堤,沿塘設28寨、125鋪(哨所)戍守,戍卒三千餘人,乘船百艘往來巡邏,以遲滯、阻遏遼軍騎兵,實施專守防禦。

    澶淵之盟後,宋真宗更是一心死守,大力增修水泊,廣植林木設防。祥符(1008年——10年)中,緣邊官地所種榆柳便達三百萬。

    楊志與林沖合兵進入河北後,憑藉著王煥威望和大軍威脅,濱州、滄州、霸州很快便歸降了天朝。楊志便令周信帶部協防滄州,林沖、秦明防霸州。之後楊志、王煥、張清三部直奔雄州,雄州守將吳道卻是王煥部下,聽得王煥帶兵前來,便也獻城歸順了。

    楊志剛要派部增援雄州各處要隘,卻探得西面安肅軍知州投了遼國,耶律得重三萬兵馬已經從彼渡過了拒馬河。

    楊志聞信,忙令人請來王煥、張清和雄州守將吳道,三人聽得安肅軍投了遼國,也是一驚。

    王煥憂道:「有此先例,恐怕西面其他州府也會效仿,為今之計,只有迅速擊敗遼兵,才好震懾其他州府。」

    楊志點頭道:「王老將軍所言甚是,河北南部諸州也在觀望,若不以雷霆之勢擊敗遼兵,恐怕他們會南下圍攻京師。」

    吳道聞言,擔心的道:「遼兵有三萬兵馬,若我軍與之野戰,恐怕得勝,傷亡也會很大。若遼兵再派兵馬來攻,恐怕不易抵敵。」

    楊志道:「聖上已帶兵北上,半月後當可到達。遼國要再派兵馬便得從燕京以北諸州抽調,少說也要七八日,我們只需堅守幾日便可等到聖上援兵。吳將軍只需緊守雄州,我等自去容城殲敵。」

    吳道聞言,忙道:「將軍兵馬遠來疲憊,末將願率部打頭陣。」

    楊志道:「將軍莫爭,雄州乃我等根本,我們又不熟悉城中事務,若雄州生變,大軍便如無根浮萍了。將軍只要守的城池,便是大功一件。」

    王煥也道:「我這些部下可也是河北精兵,你便先守城,等聖上北上,你再出兵不遲。」

    吳道見老上司說話,只好點頭道:「那我便祝大軍旗開得勝,三位將軍放心,只要我一息尚存,雄州便不會有什麼變故。」

    楊志點點頭,當下便領大軍往容城縣而來,大軍剛剛到的容城,遼兵便也在城西十里紮下營寨。

    探子把城外消息報回城內,楊志便招來王煥、張清商議。

    兩人到後,楊志便把容城地圖攤開,道:「遼兵已在西面十里外紮營,你二人有何良計破敵?」

    王煥看了看地圖道:「容城地勢西北較高,若野戰遼國騎兵便借了地利,更加不可阻擋。為今之計,只有用炮兵方能出其不意擊敗遼兵。」

    楊志點頭道:「聖上改良火炮,也該讓他們發威了,只是我軍馬軍也得先調出城,以免戰馬受驚。」

    張清指著城北一處高岡,道:「此處應該可以藏兵,只是還需要實地考察一下。」

    王煥道:「那裡確實可以伏兵,便讓三軍馬軍連夜出城埋伏,明日聽得炮響,便衝殺而來。」

    楊志道:「為徹底擊垮這支遼兵,可令兩部馬軍攻遼兵側翼,一部馬軍襲取遼兵營寨。」

    三人議定,便令三部馬軍人銜枚,馬摘鈴,連夜出城而去。

    次日一早,耶律得重便引兵往城外搦戰。

    中央卻是五千騎兵,衣甲鮮亮,刀槍如林,雖然已沒有他們祖先當初勇武,但少數民族的剽悍卻不是百年文明生活可以完全消除的。

    兩翼步軍卻是漢族和奚族居多,相形之下便少了幾分剽悍。

    楊志領兵緩緩出的城池,在城牆下擺開陣勢。

    耶律得重見天兵並無騎兵,還敢出城迎戰,不由大奇,但兩軍對陣,也不容他多想,喝道:「今日乃我國南下第一戰,務要打出我國氣勢。先取敵將首級者,賞金百兩,官升三級,誰敢出陣?」

    偏將阿里奇聽得有如此重賞,忙搶道:「末將願出戰。」

    耶律得重見是阿里奇,也曉得他武藝驚人,當下便也點頭令他出戰。

    阿里奇拍馬出陣,喝道:「南國無人,水泊草寇也可領兵,誰敢來敵吾。」

    王煥卻是在河北數十年,對有些名氣的番將也都有掌握。見是阿里奇,道:「此人有萬夫不當之勇,當派一員上將對敵。」

    張清卻是年輕氣盛,聞言笑道:「看我去取他狗頭,也讓遼國知我天朝豪傑。」說完,便拍馬搶出陣來。

    王煥見狀,不由暗自搖頭,到底還是年輕啊,都做到萬夫長了,還如此愛出風頭。

    阿里奇見出來一將,便也拍馬迎來。

    兩馬相逢,兵器並舉。二將鬥不過幾合,張清便覺力氣不支,也不敢再戰,虛晃一招,望本陣便走。阿里奇正想著陞官發財,哪能讓他逃走。當下便拍馬趕來,張清聽得身後馬蹄聲漸近,便探手去錦袋內取個石子,扭身看著番將較親,照面門上只一石子,正中阿里奇左眼,翻觔斗落於馬下。張清拍馬到的跟前,咽喉上又一槍戳死番將。

    天兵見張清得勝,不由歡聲雷動。

    番將楚明玉見阿里奇死的冤枉,不由大怒,也不請令,拍馬便來搶張清。

    張清見又來一將,便也拍馬迎來。

    楚明玉只當他來交戰,不妨張清手裡又扣了一枚石子,到的近處,剛要舉槍,已被張清一石打中鼻凹,落於馬下。剛要起身,已被張清一槍戳死。

    耶律宗雲見連折二將,不由大怒,拍馬便來報仇。

    耶律得重見兒子出陣,生恐他再中暗算,當下便要揮兵衝殺。

    天山勇卻道:「大王放心,教這蠻子吃俺一弩箭!」原來那天山勇,馬上慣使漆抹弩,一尺來長鐵翎箭,有名喚做一點油。

    耶律得重聞言,忙道:「將軍快去,若能取此蠻子性命,南征首功當屬將軍。」

    天山勇取出弩箭,上好弦,便也衝出陣來。

    張清見出來兩將,便先取了一石朝前頭耶律宗雲打去。

    耶律宗雲早有提防,閃身躲過了。

    張清又取出一個石子,剛要再打耶律宗雲,卻聽得陣後王煥喊道:「小心暗箭。」張清聞言,也已看到後面天山勇手中弩箭,一個鐙裡藏身,險險躲過暗箭,不待起身,手中石子已閃電般飛出,正中天山勇面門。

    耶律得重見狀,也不敢再耽擱,拍馬便領大軍殺來。

    楊志待遼兵衝到城前五百步,號旗一動,城上炮手便開始發炮,十數個火炮便呼嘯著落到騎兵陣中。震天的炮聲便使得中央戰馬受驚,或原地打圈,或仰首嘶鳴,膽小的甚至軟倒在地上。後隊騎兵忙躲閃之時,已是一片大亂。耶律得重胯下戰馬也受了些驚嚇,猛地向前竄去,好在耶律得重騎術極佳,才沒掉下馬來。

    開弓沒有回頭箭,耶律得重雖然感覺有些不妙,但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向前衝。剛剛進入天兵陣前三百步,便見天兵號旗再動,一陣密集的箭雨便又鋪天蓋地的射來,身後便又響起一陣慘叫。

    接著又經歷了兩輪箭雨,才衝到天兵陣前。耶律得重也中了數箭,好在穿的是重甲,入肉並不太深。耶律得重咬牙忍著身上的劇痛,看著數十步外的天兵,緊了緊手中鋼槍。雖然今日的火炮威力大的驚人,但耶律得重還是相信自己可以衝垮天兵陣營。

    楊志見三輪箭雨後,遼國騎兵前隊已只剩千餘騎,知道今日勝局已定,號旗再動,弓箭手已把背上拋矛一起望空擲來。卻是張揚為弓箭手增加的最後一個遠程武器。

    耶律得重看到天空呼嘯而來的短矛,不由大驚。短矛卻不同弓箭,如果被短矛擊中,一定會墜馬。而戰場上墜馬的下場,卻是他不敢想的。

    耶律得重忙舞槍去撥打俯衝而下的短矛,剛剛避過矛雨,卻見天兵也已經衝殺而來。

    城上第二輪炮轟也適時而至,頓時使得剛剛勒住戰馬的遼國後陣騎兵再次陷入混亂,同時西北埋伏的天朝騎兵也出現在地平線。

    楊志躍馬出陣,暴喝一聲,便把耶律得重刺於馬下,殘存的零星騎兵也瞬即淹沒在黑色的洪流之中。

    遼兵左翼步軍被馬軍從側翼一衝,便也抵擋不住天兵步軍衝擊。領兵統領咬兒惟康見中軍前隊盡滅,後軍又亂作一團,也不敢再戰,領著幾百親兵便往回逃去,左翼兵馬見狀,迅即便也潰散。

    楊志則領中軍從側面攻擊右翼遼兵。

    遼兵右翼主將曹明濟撞著王煥,戰不三十合,便被王煥一槍挑下馬。遼兵本就被火炮聲威所懾,見主將身亡,士氣更瀉,又被楊志中軍夾擊,站不多時,便也開始潰退。

    卻說遼兵左翼統領咬兒惟康剛剛逃到營外,便見營內衝出數百騎天朝兵馬。咬兒惟康也不敢再戰,撥馬便往西北易州而去。

    穆弘追之不及,只好領兵截殺後面遼國步軍。

    楊志一直領兵追殺到西面黑蘆堤東岸才鳴金收兵,遼兵倉促間無法渡河,大部被俘。

    此戰天兵俘遼兵一萬八千餘人,斬首七千餘人,只有四千餘人逃往遼國易州。耶律得重四子只有一人脫逃,另三人全部被俘。

    安肅軍知州聽得遼兵大敗,不待楊志領兵攻打,便帶了家小逃往遼國。西部諸州見天朝兵馬強盛,紛紛呈文歸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