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水滸梟雄

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六十五章 金國的困惑 文 / 孤鴻夜飛

    金國初起之時,對遼國勢如破竹,巔峰一戰在護步答岡,以兩萬兵馬大破遼國七十萬大軍,之後攻城略地更是順風順水。只是沒想到中原新興的天朝,不但不再承認宋朝時兩國結盟夾攻遼國的協議,而且居然打破前例向遼國出售兵器。遼國也派出精兵雄將守護中京,加上從天朝買來的堅甲利器,金國數次強攻都損兵折將,在一次遼國奇襲中,大軍副都統阿骨打庶長子斡本(宗干)都被斬於馬下。

    金軍主帥斜也自然不會善罷甘休,可惜數次強攻不過是徒增傷亡。耶律大石虛虛實實的突襲,也弄得金兵疲憊不堪。最後還是阿骨打主動認栽,令斜也撤兵。

    金國見遼國不再軟弱可欺,便生出議和之心。一個深山老林的小部落建立一個縱橫數千里的國家,這是他們從未想過的,掃滅遼國更是想都不敢想。若不是耶律余睹投降,說遼國已經腐朽不堪,一吹便倒,他們也不敢得寸進尺的。

    現在既然佔不了便宜了,那求和也不為過。有了大量的奴隸和財富,完顏各部也不想再打仗了,於是在謀臣楊樸的建議下,金兵派出使團,去遼國議和劃地而治。但遼國身後天朝虎視眈眈,隨時可能收回燕雲十六州,一旦歸還燕雲十六州,只剩中京道,遼國必然無法在兩國間立足。在天朝的壓力下,遼國也只能拒絕了金國的議和,在天朝掃滅西夏時,耶律大石也不得不發動反攻,希望能奪回一些失地。

    遼國精銳本來便有著不遜金人的戰力,只是往日被一些操練不熟的部隊拖累。耶律大石掌管軍權後,很快意識到了這點,組建了一支精銳部隊充當突擊力量,加上天朝的堅甲利器,遼國一反頹勢,數敗金軍。連奪幾城。

    最後斜也親帶完顏部精銳兵馬才在興中府外擋住遼國的反攻,興中府也成了金國抵抗遼國的前線重鎮。駐紮了金國五萬大軍,內外都統軍斜也親自坐鎮,蒲家奴、粘罕、撻懶等一眾金國能征善戰的悍將也都在此領兵,不過真正擋住遼國的不是這些將帥。而是一萬完顏部野人。金國將領不過是在打獵之餘,從野獸那兒學了幾招,而遼國卻已漢化百年,一些遼國上將更能熟讀漢族兵,但從指揮藝術上而言,金將是無法同遼國悍將相比的。只有那些悍不畏死地野人,才是真正令遼國將領頭疼的。

    「女真不滿萬,滿萬便無敵」。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卻也可見女真野人的凶悍。尤其剛剛從冰天雪地、深山老林出來的金人,那更是悍不畏死。凶殘麻木。遼國精兵雖然有堅甲利器,但碰上他們,也占不得絲毫便宜。

    不過耶律大石也發現。女真野人只要在人間享受一段時間,戰鬥力便會大大降低。越早成編製的女真部隊,戰鬥力便越低,這便是明證。金國上下也知道軍隊腐化地快,但卻毫無辦法。最先參戰的士卒也都搶到了不少財物、女子。家中有這些誘惑等著,上了戰場誰還願意再冒死苦戰。

    因此耶律大石把一些殘兵送給女真部隊建功後。便收兵等待時機。

    斜也哪曾吃過這般虧,被耶律大石的偷梁換柱之計瞞過,以為已經吞掉遼國精銳力量,便向金國皇帝阿骨打求援,準備再次發兵奪回失地。

    正巧吳乞買從草原回來,他便帶留守黃龍府的完顏各部精銳來援,準備奪回失地。

    耶律余睹所帶數千契丹兵也在援兵之列,只是耶律余睹卻佯病留在黃龍府。

    吳乞買大軍剛剛到達興中府,一個草原部落便侵入金國腹地劫掠。由於金國地廣人稀,加上精兵大量南下,準備伐遼,那個草原部落居然一路劫掠,向著黃龍府而去。阿骨打一世梟雄,哪能忍受一個草原部落攻到京城的恥辱,趕忙派留守黃龍府的謀良虎帶兵去阻擋入侵的草原部落。

    在謀良虎追著草原狼騎跑遠時,耶律余睹卻突然帶親衛殺出黃龍府,加上草原部落暗留的一支騎兵保護。耶律余睹帶著一家老小,成功地向草原跑去。

    阿骨打聽得耶律余睹帶一家老小殺出城,頓時吐了一口血,親自帶著黃龍府所有能騎馬地女真男丁直追耶律余睹,同時分命沿途各城兵馬截殺。不過各城兵馬也大多南下,殘餘守兵的幾次截殺,都被耶律余睹衝破。

    追到草原邊際時,一直有病在身地阿骨打也終於不支,只好回返黃龍接受治療。不甘失敗的他嚴令親衛統領斡魯截殺耶律余睹,因此也把兩千完顏部精兵喪在花榮的埋伏下。

    可惜花榮初時不知道阿骨打親自帶兵追趕耶律余睹,不然他便是拼著損兵折將,也會帶兵衝入金國,斬殺阿骨打。

    耶律余睹叛逃地消息傳到興中府,也使得一群踟躕滿志的金國野人擱置攻打遼國的步伐。

    不幾日,阿骨打便也正式派出使團往遼國議和,順便商量聯合抵抗天朝之事,為了表示誠意,吳乞買帶剛剛到達前線的援軍再次後撤。

    在金國上下看來,這次遼國必然會同意議和,只是使團還未傳回消息,遼國的舉動卻再次震撼了金國,讓金國上下都幾乎吐出血來。

    「什麼,遼國南方邊軍全部向北運動?中京地兵馬也向興中府而來?」剛剛帶兵返回黃龍府地吳乞買難以置信的問道?

    「是地,遼國彷彿要傾力一搏的樣子。諳班勃極烈斜也請求再次支援。」

    吳乞買聽到使者再次的確認,真有吐血的衝動了,他帶兵從黃龍府到興中府,只箭未放,便收到還師的命令,剛剛退兵回來,解散兵馬,前方卻再次求援了。

    吳乞買血紅著眼睛,站起來,喊道:「皇兄下令,這次我不帶兵打下中京,決不回來。」

    阿骨打本就有病在身,一路追擊,又被耶律余睹成功叛逃和斡魯的戰死雙重打擊,病症便更嚴重了。往日熊一般的漢子,此時已經略顯削瘦,咳了咳,揮手道:「現在不是衝動的時候,你先聽聽楊先生怎麼說。」

    (歷史上阿骨打確實是一年後病死的,不是杜撰。)

    阿骨打口中的楊樸,是渤海人後裔。年輕時,以博學雄才考中遼朝進士。為人慷慨,素有大志,多智謀,並且十分熟悉儒家之道和封建典章制度,但遼國當時蕭奉先弄權,不善逢迎,又無錢財的楊樸,並沒得到重視,只是在知樞密院內做個校郎的閒職。

    阿骨打起兵伐遼後,他投奔女真,並很快成為了阿骨打最信任的謀士。到了愚昧的女真部落,鑽研過漢族文化的楊樸,便更顯得智深如海。用漢族千年處世哲學,對付幾個野人,自然是輕而易舉,很快便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匠者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必巧;師者人之模範,不能使人必行。大王創興師旅,當變家為國,圖霸天下,謀為萬乘之國,非千乘所能比也。諸部兵眾皆歸大王,今力可拔山填海,而不能革故鼎新,願大王冊帝號,封諸蕃,傳檄響應,千里而定。東接海隅,南連大宋,西通西夏,北安遼國之民,建萬世磁基,興帝王之社稷,行之有疑,則禍如發矢,大王何如?」

    一篇勸諫,楊樸成功的讓阿骨打聽從了自己的勸諫,建國稱帝。楊樸也成功的成了開國功臣,之後阿骨打更是有事必問楊樸。

    吳乞買對這位智深如海的漢人,也不敢無禮,壓著怒氣道:「契丹人瘋了嗎?眼看天朝便要向我們動手了,居然調南京道兵馬北上,難道他們想向天朝投降嗎?」

    楊樸對遼國的舉動也有些摸不著頭腦,不過卻不願表露出來,摸了摸頷下長鬚,點頭道:「投降倒是未必,但他們也不敢和天朝開戰。依我看,他們多半是準備歸還燕雲十六州,讓天朝沒有北上的理由。漢人向來講究師出有名,只要遼國歸還燕雲十六州,他們沒找到合適的理由前,是不會向遼國動武的。」阿骨打弟斡帶卻問道:「那他們怎麼就無故入侵我國,又殺了我們二千兒郎?」

    楊樸聞言也不由一窒,在他學習的本中,中原那是禮儀之邦,漢人都是注重禮儀的,便是打仗也要師出有名。沒想到這次耶律余睹叛逃的事件中,漢人展示的卻是狐狸般的狡猾。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