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六十五章慈不掌兵 文 / 再次等候
知道了吳世恭他們又要出征的消息以後,城牆上的那些軍官的家屬,又和那些軍官上演了一場灑淚相送的戲。吳世恭也看著自己流淚的妻子和兒子久久不肯離開……
秦良玉雖然是積極求戰,但她也不是死腦筋。這次秦良玉雖然主動請纓為前鋒,她也要從朝廷這裡搾取足夠多的好處。畢竟白桿兵的窮日子已經過得夠長了。
因此,秦良玉並沒有立刻拔營出發,而是不斷地向朝廷和孫承宗叫苦哭窮,要求朝廷和孫承宗再追加一批騾馬糧草。而為了收復永平四城,朝廷和孫承宗也基本上滿足了秦良玉的要求。甚至到了最後,都破例開了京城的南城門,從京城裡給秦良玉運送了一批給養來。
見到了基本上滿足了自己的要求,秦良玉正式宣佈拔營出發。而這時候已經到了二月中旬了。因為這次是統一行動,吳世恭和手下的主要的軍官,也隨同在秦良玉的身邊,聽從秦良玉的統一指揮。
可是出發沒多久,秦良玉就命令軍隊放慢行軍速度,接著她就向四周的城池派出了一名名信使,向鄉間派出了一隊隊兵丁,開始徵集附近的青壯。而且秦良玉還下令,讓這些青壯自備兵器、工具和乾糧,隨同軍隊一同出發。
秦良玉的這個命令,讓吳世恭聽了以後是大為驚訝。這不是**裸地拉壯丁嗎?作為有著現代思維的吳世恭,在以前就根本想不到明朝的正規軍可以在京城的附近,就這麼明目張膽地拉壯丁。而且更為誇張的是,不付給那些莊丁報酬倒也罷了,可是要這些莊丁自備兵器、工具和糧草的,這不是把這些莊丁往死裡逼嗎?
這些天,吳世恭也和秦良玉有了些交情,於是他上前規勸道:「秦總兵,您老這麼做就不怕鬧起民變嗎?」
沒想到秦良玉回頭大聲叱喝道:「胡鬧!為國盡忠,何須分軍民百姓?」
接著秦良玉感到自己的口氣有些重,就把聲音低了下來,對吳世恭解釋道:「這次出征收復永平四城。那四城地處邊關,原來就修造的很堅固。再加上有韃子大軍駐守。」
「老身手下兒郎雖然驍勇,但是人數確實太少,加上你的軍隊,才八千七百多人。老身是恨不得一個人分成兩個人來用。」
「兒郎們是要和韃子打仗去的,沒有氣力怎麼行?就靠這些青壯做那些粗重活了。攻打堅城,也需要這些青壯挖壕溝,填護城河的。」
「老身這麼做也是無奈。這些青壯也最多帶上個十天、八天的糧食,老身也會供應他們一口吃食的。以後打仗的時候,老身也會盡量地保護他們的安危的。」
「你以為我們這次攻打這四座堅城是這麼容易啊?依老身所看,沒有個小半年的時間,也絕對攻打不下來。再說,跟在我們後面的那些軍隊,也將會這樣的徵集青壯的。他們可不會把這些青壯當人看待,打殺他們都是隨意的。相比較之下,待在老身身邊的那些青壯,還算是好一些呢。」
吳世恭是被秦良玉的話說的是啞口無言。他聽明白了,那些拉來的青壯,也就是做個苦力和炮灰的作用。可是相比較自己軍隊的損失,吳世恭也知道,秦良玉的做法是正確的。沒辦法,心軟的人根本就做不了領軍大將,慈不掌兵啊!
到了最後,從附近的城池中送來的,和在鄉間抓來的青壯,一共聚集了三千多人。吳世恭雖然看著那些面黃肌瘦的青壯,覺得他們比較的可憐。但是,吳世恭還是督促著這些青壯分組,立刻替代下自己兵丁所做的那些,紮營和做飯等粗重活。
而這個時候,吳世恭不知道的是,在他們行軍的附近,有一位吳世恭在歸德府的老熟人,就是已經被崇禎皇帝起復的,現任兵部侍郎的侯恂。
在韃子入關以後,侯恂率領大軍駐紮在昌平,保衛著明朝各位皇帝的皇陵。而這時候他的身邊,有一位很受他信任的親兵——左良玉。
前面我們已經知道,左良玉在崇禎元年,遼東討餉的兵變以後,被當時的遼東督師袁崇煥給撤了職。但是因為左良玉並沒有參加和鼓動兵變,所以等袁崇煥火氣消了以後,很快就官復原職,左良玉也到游擊將軍曹文詔麾下任職。
而在這次韃子入關以後,左良玉跟隨曹文詔援救京師之危,在玉田、豐潤等四城的戰鬥中作戰有功。但是在經過昌平的時候,曹文詔派左良玉到侯恂處討要糧草時,很有武人氣概的左良玉又被有著特殊愛好的侯恂看上了。侯恂就向曹文詔討要左良玉,而功名心很強的左良玉就留在了侯恂身邊,成為了侯恂的親兵。
而在不久以後,很受侯恂欣賞的左良玉,就被侯恂提拔為了裨將。而在左良玉成為裨將的前幾天,他曾經到了侯恂的臥房中「徹夜長談」。而第二天早晨,左良玉是否捂著菊花出來的,這筆者倒真的是不知道啊!
從此以後,左良玉在侯恂的青睞和提拔下,開始走上了他的發跡史。
而吳世恭更不知道的是,在他行軍的附近,有一位官員和他募集的勤王軍隊,在以後明末的歷史上會赫赫有名。那就是盧象升和他的天雄軍。
盧象升是宜興人。可他雖然是南方人,但是文武雙全。他除了讀書勤奮以外,還學習兵書習練武術。據說他的練功大刀有一百三十六斤重。這可大大超過了關雲長那把八十二斤重的青龍偃月刀啊!
盧象升在二十二歲的時候中了進士,擔任了戶部主事。二十七歲時任大名知府。而這次後金軍的入關以後,盧象升在大名府招募了一萬多人,進京協助防衛,立下了小小的功勞。也在朝廷中,留下了盧象升知軍略的名聲。
而在不久以後,盧象升晉陞為右參政兼副使,負責整飭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兵備。他以自己招募的一萬多人為基礎,嚴明軍紀,加強練兵,軍容大振。最後打造出來明末朝廷的一支勁旅——天雄軍。
而在這個時候,奉命率領著鑲藍旗,駐守永平四城的阿敏,當然也對皇太極的險惡用心有所察覺。這時候,他正和副帥碩托,以及固山額真納穆泰、圖爾格、湯古岱和巴都禮等商議著如何守住永平四城。
軍議一開始,心直口快的巴都禮就說道:「貝勒爺,咱們鑲藍旗雖然是後娘養的,但是也都是國族的兒郎。我們國族本來就是草原上的雄鷹,講究的就是騎射飛奔。可現在卻被那四座城池給框住了。到時候在城池底下死打硬磕的,我們鑲藍旗的兒郎肯定損失不小。奴才們的命本來就是貝勒爺的,交給了貝勒爺倒也沒有什麼,可貝勒爺要想想,沒有了奴才們的撐腰,貝勒爺以後在汗王面前的日子可不好過啊!」
見到巴都禮的話越說越誅心,副帥碩托立刻喝止住了他:「別胡說八道啦。嘴上都沒有一個把門的。」巴都禮悻悻地閉住了嘴。
接著,碩托轉過頭對阿敏說道:「不過巴都禮說的話還在理。其他各旗每牛錄都有近三百人,就我們鑲藍旗每牛錄才二百人出頭,我們鑲藍旗總共才五千兵馬。」
「而配合我們鑲藍旗的,才有三千多蒙古兵。這些蒙古人,打順風仗時還派得上用處,燒殺倒也是一把好手,可萬一打仗,他們也就是牧民罷了。」
「還有那投降我們的那二千多明軍,那更讓人不放心。到時候明軍大軍一來,他們不反戈一擊已經是很好的啦!可我們要面對幾萬、十幾萬的明軍,可我們還要分兵守四城。這仗確實是難打啊!」
聽了巴都禮和碩托的話,阿敏煩惱地摸了摸自己頭頂前面的光頭皮。他說道:「可汗王有令,我們不守也不行。這樣吧,我們就做兩手準備。」
接著,阿敏、碩托和後金軍的那些將軍們就商量了起來。最後他們決定:納穆泰、圖爾格、湯古岱等率領著一千名鑲藍旗的兵丁,配合一千蒙古軍和一千投降明軍,守住第一座城池——灤州城。
阿敏帶著鑲藍旗的主力,守在後面的永平城作為後援。而碩托帶領一些兵丁到後面兩城防禦。並且,碩托將把四城繳獲的財物和騾馬等帶在身邊,萬一前面兩城守不住了,就立刻帶著這些東西撤往關外。
除此之外,巴都禮率領八百鑲藍旗兵丁和一千三百名蒙古軍主動出擊,通過夜襲和劫糧道等方法,盡量地拖延明軍的行動。最好可以把明軍的部隊打掉一到兩支。而阿敏也將向關外的汗王皇太極求援,讓他派出一些援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