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夢宋

大道小說網 第二十三章首吃螃蟹 文 / 晚風吹拂

    百姓們正四處搜尋著趙大掌櫃的身影,卻見一個青衣長袍,身材有些瘦削,面相俊秀儒雅的少年走了出來,私下裡頓時竊竊私語。

    能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開設店舖的不是地主老財,便是有背景靠山的官宦人家,此時的少年,在百姓眼中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而已,卻有如此能耐,百姓們斷定,這肯定又是誰家的富貴公子,閒著沒事幹,跑來這裡開個店舖玩兒來了。

    前腳剛剛站在台階之上,就聽人群中一人道:「你就是趙掌櫃的?」

    「小生正是民信局掌櫃趙子凡!」

    趙子凡心中已然想好了一套說辭,正要開口繼續說話時,只聽一個五六歲的幼童躲在母親懷中,奶聲奶氣的道:「大哥哥,你這兒賣什麼好吃的嗎?」

    「額~小弟弟,這裡不賣吃的~!」這小屁孩兒的話將趙子凡的思路完全打亂,看來百姓們對這個新興的事物的確是一無所知。

    「你這兒不賣吃的,那~倒底賣些什麼東西?」幼童的母親道。

    「這~這兒不賣東西,民信局是…………」

    「不賣東西?莫非~莫非這兒有漂亮姐兒?」一名穿著棗紅色裘皮褂子,長著一個酒糟鼻的潑皮嘿嘿笑道。

    不少圍觀的妙齡女子暗自在心中啐了一口,說了聲不要臉,人群中頓時傳來陣陣曖昧的輕笑聲。

    按照普通百姓的思路,在最繁華之地,花費重金開設店舖,卻不做尋常的買賣,看這彩旗飄揚敲鑼打鼓的樣子,只能讓人聯想到勾欄妓館,只是妓館起了一個這樣的名字,未免也太沒有詩意。

    人群中百姓的議論,其大膽情。色的程度,讓趙子凡大跌眼鏡,當時東京所處的時代,被後世某些學者稱作「東方的文藝復興時期」,東京百姓乃當時是世界上最開化、最引領時尚的人,民風開放自然不奇怪。

    尷尬的擦了擦額頭細密汗珠,趙子凡整理了一下思路,清了清嗓子道:「各位誤會了,民信局既不是賣東西的,也不是供各位喝花酒、聽曲兒的。小生開設民信局一來是為鄉親們代寫書信,二來麼所謂「車同軌,書同文」,民信局便是百姓的私人驛站,專門為百姓傳遞書信,只要你能出具收信的具體地址,咱民信局便能按時將信件送到指定的人手中!」

    「私人驛站?」人群中圍觀的,有不少便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外鄉人,趙大掌櫃的話頓時激起了千層浪,引得他們議論紛紛。

    「趙大掌櫃的,你說的可是真的?」問話者是一名來自平江府的吳姓員外,他在東京經營一家布料綢子店已經多年,不能說家財萬貫,但也稱的上富足,一家五口定居在這附近,其樂融融,唯一遺憾的是遠在平江的老父老母卻死活不肯隨著他一同搬遷至此,眼看著老人年事漸高,吳員外無法在膝下盡孝,心中常常覺得苦悶。

    「這位員外,小生可不敢當著這麼多鄉親的面說假話!」趙子凡對著目光堅定的看著吳員外道。

    「好~那若是我需要往平江府老家寄一封家書,你的民信局能幫我送到嗎?」吳員外道。

    「當然能,方纔我已經說了,只要收信者具體地址,姓名均都準確無誤,民信局一定可以送到!」趙子凡道。

    「送到平江府需要多少時間?所需花費多少?」吳員外果然是買賣人,說話乾脆直接。

    趙子凡與江大少耳語一番,隨後道:「若是不出意外,一個月之內必定能夠送達,花費麼四貫銅錢,不過若是閣下不是十分著急,能將送信時間延長一月,我們可以只收一半的錢!」

    「哦~果真如此的話,少年郎~你做的可就是一件造福於民的大好事!」吳員外心中十分高興,家書抵萬金,這話對於他來說一點都不過分,四貫銅錢對於他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

    普通百姓卻有些接受不了了,人群中不時有質疑聲。

    「送信收取的費用基本都是根據遠近距離決定,越是近的地方越便宜,超過八百里的若是願意延長一半時間,全部按照原費用的一半收取,像發往洛陽等地的書信我們只收一貫銅錢。若是書信不甚丟失,民信局願意以雙倍價錢賠償各位損失!」趙子凡補充道。

    百姓們注意的只是花費多少,一貫錢顯然讓他們更容易接受,更吸引人的是趙子凡的最後一句話,雙倍賠償,這就讓寄信人的切身利益有了保障,在東京的店舖之中,可僅有此一家在買賣還未成交之前,便主動提出賠償的,人群中又是一陣騷動。

    吳員外從人群中擠到最前方,道:「少年郎,我便來做你的頭一單生意,可千萬不要讓老夫我失望哦!」

    「這位員外,多謝你對民信局的信任,咱們進屋說!」趙子凡沒想到開門第一天,便有生意上門,連忙打了個揖,將吳員外讓進屋內。

    江大少這兩天正好有一車貨物要送往平江,順帶走一趟便能淨轉三貫錢,這樣的利潤可一點不比他的車馬行差,二人不由喜笑顏開。

    民信局的店舖面朝東側,乃是一所兩進兩重的大屋,當中一個小院,前後各有二層,臨街的那邊,二層之上還有一座小閣樓,作為平時起居之處,倒是不錯。看來江大少在這店面之上倒是花了不少功夫,不但位置極佳,而且連趙子凡的住處也順帶解決了。

    民信局前屋極為寬敞,只是此時裡邊還未加修葺,專為趙子凡購置的紫檀木雕桌,以及一張名貴的松枝木軟椅,就是這裡全部的家當,江大少只是將這店面租下,買了些必備傢俱,其他的準備等到趙子凡過來以後,再讓他親自去採辦。

    民信局第一個顧客,服務的好,就是一個極有力的免費宣傳,服務的不好,可能讓民信局名聲掃地。趙子凡自然不敢怠慢,搬出屋中唯一的那張軟椅,請吳員外坐下,而江大少則打發一名家丁去隔壁通達車馬行,取來一壺上好的太湖雨前茶,親自為吳員外沏上。

    屋外看熱鬧的百姓紛紛湧入民信局內,偌大的屋子瞬間擠滿了人,剩餘的只能站在門口不停向裡邊張望。

    江大少辦事的確細心,紙墨筆硯倒是不曾忘記購置。

    趙子凡取來文房四寶,提著筆侍立一旁,江大少則是充當了書僮,在一邊磨墨。

    「吳員外,你只管坐著,其餘的便讓小生為你代勞!」趙子凡恭敬的道。

    「噢~少年郎!你們這兒想的還真周到!」吳員外挪了挪身子,松枝軟木椅坐著的確舒服的緊。

    吳員外口述,趙子凡便按照他的意思揮筆疾書。

    「員外,好了!你先看看滿意否?」片刻後,趙子凡恭敬的遞過書信。

    吳員外呷了一口清茶,不由暗暗讚了一聲,上品太湖雨前茶的味道醇香而悠遠,的確不是凡品,接過書信一看,一手筆力勁透、清俊飄逸的字,更是讓他大吃一驚。

    「好字!好字!」吳員外也是個喜愛舞文弄墨之人,無奈天賦有限,造詣平平,但這卻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優秀的品鑒者。

    眼前的趙掌櫃,年紀不過十七八歲,在書法上卻有著自己無法企及的造詣,更令人驚歎的是他的字獨樹一幟,風格別具,饒是吳員外涉獵書法多年,也無法從腦中搜尋出一位與他風格相近的書法大家。

    再仔細看去,自己所言平淡無奇,而書信中的內容顯然已經經過趙子凡潤色,一股濃濃的親情和鄉愁流淌在字裡行間,想到多年未見的二位老人,吳員外不禁老淚縱橫。

    「好~好~少年郎,你這家書抵萬金猶不為過,四貫錢,花的值!」吳員外抖抖手中書信,激動的道。

    圍觀的百姓們不由嘖嘖稱奇。

    東京不愧是大宋國的都城,人口稠密,商賈雲集,遠非濮陽小縣可比。隨後又有幾位在東京經商的外鄉人,交齊了錢,要求民信局為他們送信,趙子凡均是親自執筆,認真記錄,不過一般的外鄉百姓卻不敢嘗鮮,仍是持著觀望的態度。

    趙子凡卻並不著急,民信局匆忙開門營業,許多事情還未理順思路,該籌辦的東西也未籌辦完畢,今天的結果已經算是開了個好頭,令他相當滿意,當然這其中江大少功不可沒。

    吳員外和那幾名商人的書信,趙子凡讓江大少第一時間便送出,畢竟這是民信局的第一單生意,就算虧本,也不能失了信譽。

    按照現代郵局內部的格局,趙子凡請木匠打了三套木桌椅,又在前屋大堂修葺了類似於當鋪一樣的木質格柵,這樣的佈局與宋代一般店舖迥然不同,十分有新意,街巷之上的鄰居路過這兒,都會進來坐坐,與掌櫃的聊上一會,順便參觀參觀這個奇怪的民信局。

    對於外面那塊牌匾與招搖的彩旗,趙子凡相當的不滿意,於是便親自動手題了「民信局」三字,讓人重新製作,而這三字乃是用了老者歐陽修的筆法寫就,古樸厚重,頓時將整個店舖的形象提高了幾個檔次。

    除了經常進來打探消息的百姓,與偶爾過來竄門的鄰居,民信局這幾日並沒有多少生意上門。

    不過事情很快有了轉機,幾天後,通達車馬行傳來消息,幾名商人的書信已經送到,這幾人根本未料到民信局效率如此之高,更令他們欣喜的是,他們的家人還托車伕送來了回信,幾人的興奮可想而知,對民信局是讚不絕口。

    商人們與外地客商常有往來,只是身處異地,多有不便,每逢過年過節或者遇到重要事務需要磋商時,便需要費上半月的時間來往於各處,親自登門拜訪,聯絡感情,浪費了時間金錢倒是小事,旅途勞頓弄得身體疲憊甚至生場大病,那才是他們最怕的。

    民信局的出現恰巧能夠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寄送一封書信,只須花費原先不到一半的錢,而且省去了旅途勞頓。若是有什麼事情需要磋商,便讓對方回一封信過來,他們平日裡養尊處優,禁不起顛簸,親自出行,可不比車馬行中那些車伕趕路那麼快,這樣一來一回比原先親自出行,足足節省了將近一半的時間。

    再過幾日便是元宵佳節,商人們是見過趙子凡筆法的,雖說不懂欣賞,但也知道那是他們模仿不來的好東西,於是便請趙子凡代筆修書幾封,分別寄往遠方的客商,以示親近。

    乘著江大少去雲虎營報道的當兒,趙子凡讓他捎了個信給張博,告知他家書的事情已經有了解決辦法,讓他稍等一段時間。

    張博等人得了消息,又靠著江大少的關係,在軍中告了假,便急急的隨著江大少一起來到民信局。

    趙子凡開設民信局,便是被張博的事情觸動所致,於是便又重新為他們免費代書,交給通達車馬行處理。

    不過趙子凡也事先說明,他們的家鄉有些實在過於遙遠,通達車馬行也不是時時有貨物運送到那些地方,恐怕需要兩個月左右才能有回音,張博等人四年時間都等過來了,又怎麼會在乎多等兩月,當晚便樂滋滋的回到濮陽,等候回音。

    民間「鴻雁傳書」,往往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時間才能收到回音,而民信局卻只用兩月,這樣的效率雖然也不高,但對於普通百姓已屬難能可貴,畢竟現在民信局還未打開局面,通達車馬行,不可能為了一兩封書信特意大老遠的跑一趟。

    這個問題隨著書信量的增加,即可迎刃而解,若是達到一定的數量,可以特僻一條線路,不運貨物,專運書信,這樣送信的週期還可以大大提高。

    民信局開設幾天,當然不可能像現在的郵局那麼繁忙,畢竟百姓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需要一個過程,不過就算如此,趙子凡一個人還是忙裡忙外,幾乎不得空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