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釋怒

大道小說網 一百零八章 歸來 文 / 虛風

    寧遠,萬眾歡騰,迎接他們的統帥歸來。

    送走顧忠信後,張素元穿城而過,一刻不停地回轉寧遠。抵達寧遠後,稍事休息,便在經略府盛排筵宴,款待此番施以援手的眾位英雄豪傑。

    寧遠成了狂歡的海洋,除了城頭上肅立的將士,巨大的歡樂脫去了所有人的束縛,人們淋漓盡致地宣洩著心中的歡樂。

    帥廳內,祖雲壽來回穿梭,他代張素元款待眾人;內府,夫人葉**款待方家和諸將的內眷。

    經略府寬大的書房內,單獨排下一桌酒筵,赤劍老祖楊離、金馬牧場場主李天風和方中徇高居首座,張素元、郭廣成、朱虎城、李漢昌、方林雨和楊離的首座弟子胡楊雷側座相陪。

    書房中的眾人和外面的人一樣,心中都只有兩個字-高興!

    方中徇自不必說,他現在就是一個胸無城府、無憂無慮的老人,酒是真喝,笑是真笑。

    李天風的心情也是從未有過的舒心、暢快,因為大事定矣!形勢到了今天這種地步,任何人都已無法逆轉,張素元也不行。即便張素元將來仍舊心存他念,麾下諸將和遼東軍民也由不得張素元不順著既定的軌道走下去,直至推翻季家王朝!

    兩年多以前,當張素元到金馬牧場拜訪他時,和三兒子李漢昌一樣,李天風對張素元也是青眼有加,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張素元的要求,但當時情況還不明朗,李天風的心情和方中徇當初對待張素元的心情一樣,壓注而已。

    現今形勢已然分明,張素元今後勢必得經略蒙地,若一旦打通甘肅和遼東之間的通路,他們就將立於不敗之地!

    起兵反叛朝廷的危險性不言而喻,何況他們與朝廷的力量對比還相差得極為懸殊,隨時都有敗亡的可能,因此甘肅和遼東如能經蒙地而暢通無阻,一方面他們可以得到遼東的支持,另一方面,一旦形勢不好,他們也可以退入遼東。

    面對如此美好的前景,誰人不樂?

    楊離心情大好的原因與李天風又有不同,楊離對朝廷亡是不亡毫無興趣,他關心的事始終只有一件-銀子。

    赤劍派與其說是個武林門派,倒不如說是個組織相當嚴密的商團。兩廣沿海一帶這樣的商團很多,他們一方面是正規商人,但同時也是走私集團。楊離之所以只憑張素元的紅口白牙就答應了張素元的請求,一來是他信任方中徇,二來是他看中了張素元在遼東的潛力。

    從山海關到寧遠,一路所見,使得楊離雄心暴起,現在他已不只是想在遼東發筆橫財而已,此前看似不可能的事,而今已有了實現的可能,這是他和大弟子胡楊雷共同的看法。

    歡宴結束的很晚,但結束後,張素元並未安歇,他連夜召開了最高軍政會議,對於遼東目前的形勢而言,分分秒秒的時間都極為重要。

    密室還是那間密室,圓桌也還是那張圓桌,除了江成久替換了趙明教,人還是一年前的那些人。

    張素元簡略地介紹了和顧忠信商定的條件後,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點摸不著頭腦。他們都瞭解大帥的脾氣秉性,也都清楚大帥和顧忠信的關係,所以不能把政治家說了不算,算了不說那一套用在大帥對顧忠信的承諾上。

    「大帥,如果朝廷一直這麼苟延殘喘下去,我們也就一直得困在遼東嗎?」祖雲壽看了看郭廣成後,率先問道。

    「平滅離人,收服蒙厥,平定整個北方需要很長的時間,帝國看來不大可能堅持到那天,而且即便它能堅持到我們想要出關的時候也不要緊,到時不須我們出關,我們也完全有能力想要它什麼時候斷氣,就讓它什麼時候斷氣。」張素元一笑,淡淡地說道。

    聽張素元說得如此篤定,眾人這才咂麼出點滋味來,大帥跟顧忠信的約定是:季家一ri在京城裡坐著,遼軍就決不入關。這樣一來,事情就容易多了,難怪大帥如此有把握。

    「大帥,朝廷會答應我們的條件嗎?」左長問道。

    「不會全部答應,但也必定得和我們妥協,思宗沒的選擇,而我們的底線是息止干戈,開放商道。」

    「大帥,朝廷之所以顧此失彼,根源就在遼東的耗費,如此一來,豈不是給了朝廷以喘息之機?思宗雖然剛愎自用,愚蠢乖戾,但也勤勉有加,一心以中興帝國己任,而且朝中也不乏經國治世的人才,一旦卸去遼東的重壓,國事未必不可為。」郭廣成憂慮地說道。

    「廣成,不會有這種事,如果有,思宗也就不是思宗了。」微微歎了口氣,張素元說道,「思宗接受我們的條件後,他必然要在京師和山海關之間布下重兵,以防備我們突襲。京師和山海關之間關山漫長,無險可守,朝廷面臨的壓力只會更重。」

    「大帥,思宗行事不可以常理度之,如果他繼續發瘋,不顧一切從全國調兵,全力備戰,同時又與皇天極勾搭連環,默契配合,我們要如何應對?」朱虎城問道。

    讚許地看了朱虎城一眼,張素元向著諸將問道:「你們說說該怎麼辦?」

    「大帥,將士們的戰鬥力和物資儲備都已今非昔比,若只是兩線防守當可萬無一失,而今目前的關鍵就是糧食,如果糧食無虞,我們必可履險如夷,平安度過。」祖雲壽率先說道。

    說到糧食,自然郭廣成最有發言權,見眾人的目光都向他看來,郭廣成於是說道:「自大帥重履遼東以來,便從各種渠道囤積糧食;八旗兵入關後,糧食就只能由赤劍派經海路運抵。如今我們囤積的糧食雖說可以使遼東全體軍民正常支用一年有餘,但戰事一起,生產力必然得遭到極大破壞,而且海路也必然被截斷,若戰事曠日持久,海路、陸路的通道都被截斷,則形勢不容樂觀。」

    聽了郭廣成的話,眾人俱都默然,都把目光轉向了張素元。

    「火器局組建的如何了?」張素元並沒有理會諸將問訊的目光,他向郭廣成問道。

    「熟鐵、硫磺、硝石等物資都已儲備充足,從西夷和江南火器局請來的技師日前也已到了寧遠,但還缺乏大量的熟練工匠和製造火器的器械。」郭廣成答道。

    「大帥,工匠的問題不必擔心,末將已安排好了,大批工匠陸續就會到來。」左長說道。

    「左將軍,現在不必有任何顧慮,就是把京城和江南的火器局全都搬倒寧遠都無所謂。」張素元笑著說道。

    眾人大笑過後,張素元接著向郭廣成問道:「廣成,什麼時候可以大量生產?」

    「最快也得一年的時間。」略微想了想,郭廣成說道。

    「廣成,你責成一個幹練精細之人專責此事,要人給人,要錢給錢,滿足一切供應,但要記住,質量一定要保證,不許有一支槍管爆裂!」張素元鄭重地說道。

    郭廣成點頭應允後,張素元又問道:「向西夷定購的火槍到了多少?」

    「從四月下旬開始,赤劍派共運來了三批,每批五百支。」

    「都檢驗過了嗎?」

    「都驗過了,其中有一百二十四支槍管爆裂。」

    「我們現有的火器呢?」張素元向祖雲壽問道。

    「以大帥定下的標準,連發十槍後,二百支鳥銃僅有兩支完好,連發二十槍後,二百支鳥銃槍管盡皆爆裂;三眼槍和佛朗機的情況和鳥銃差不多,各試了一百支後,末將就下令停止檢驗。」祖雲壽苦笑著說道。

    祖雲壽苦笑,張素元苦笑,眾人無不苦笑,如果火器不是常常炸裂傷人,以致士兵用起火器來縮手縮腳,即便就是王楨化之流統兵,八旗兵也不至猖狂到這種地步!

    「火器都交給鄭將軍了嗎?」張素元向郭廣成問道。

    「是的,大帥,末將勘驗之後立刻就啟運至張家山島。」郭廣成答道。

    看到眾人疑惑的目光,張素元肅聲說道:「你們都知道火器的威力,但你們可能還遠未真正認識到火器的威力,火器將改變戰爭的形態。春秋時以車戰為主,及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使戰爭形態為之一變,一至於今日,今後,戰爭形態會在我們手裡再一次徹底改變!」

    「昔日帝國開國之初,雲南撣邦土著酋長思倫發起兵叛亂,大將沐英奉旨征討。每次臨敵,思倫發皆以象兵打前陣,使沐英連連失利。接連幾次失利後,沐英根據象兵打前陣的特點,他採取了置火銃、神機箭為三行,列陣中,待象進,則前行銃箭俱發;若不退,前行退後,次行繼之;又不退,次行退後,三行繼之的策略,大敗思倫發,剿滅叛軍。」

    「如今火器的威力今非昔比,填充更容易,發射的間隔更短,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如果我們採取沐英三行繼she的戰法,你們想想情況會如何?」

    「大帥,如果火器的質量過關,那八旗兵再驍勇善戰不也是土雞瓦犬嗎?」左長興奮地說道。

    「若再配以訓練有素的士兵和出色的指揮,確實如此!」張素元點了點頭,說道。

    「大帥,原來您將鄭將軍調往張子山島就是為了訓練這種新軍。」祖雲壽恍然大悟地說道。

    「是的。」張素元答道。

    當初,張素元重歸遼東不久,他就密令鄭學峰率五千精壯的士兵赴張子山島。張子山島位於遼東倉儲重地華覺島的南面,相距不遠。

    為了保密起見,張素元沒跟任何人談及此事,祖雲壽、郭廣成也都只是知道鄭學峰在張子山島,但具體做什麼,他們毫不知情。率軍出關前,張素元告知郭廣成,不到形勢危急,不得調鄭學峰出島。

    自從鄭學峰率軍登島之後,就再沒有一個外人上過張子山島,一切所需都由鄭學峰派人自華覺島提取。

    見眾將滿臉好奇的神色,張素元笑道:「過幾天,你們就隨本帥同去張子山島,看看鄭將軍究竟練出了一支什麼樣的新軍!」

    「大帥放心,鄭將軍為人沉穩精細,是遼軍中最有才學的將軍,他一定不會辜負大帥所望,一定會練出一支全新的軍隊。」祖雲壽開心地說道。

    一時間人人都很興奮,原本以為漫長得沒有盡頭的征戰之路,轉眼間,將在他們手中成就的千古盛世卻看似唾手可得!

    「廣成,戶籍排查做完了嗎?」過了一會,待眾將平靜下來後,張素元問道。

    「兩個月前已全部完成,性別、年紀、身體情況、有無讀書、家庭情況無一遺漏。」郭廣成答道。

    「總共有多少人口?」

    「總共有一百三十二萬八千七百三十四人。」說到這,郭廣成不由打了個沉兒放才接著說道:「其中男女比例接近五比八,十八到五十歲之間的成年男子不足三十萬。」

    聽到這,張素元不由得微微歎了口氣,連年戰亂使得男少女多,十萬遼軍中有八萬是本地人,遼東十八到三十歲的壯年男子幾乎盡在軍旅,這可怎麼是好?

    整整一夜,張素元與諸將初步商定了遼東的大政方針,當一切就緒後,他發現一直很少開言的江成久欲言又止,似乎有話要說。

    「成久,有話但說無妨。」張素元鼓勵道。

    「大帥,如果思宗遷都怎麼辦?」

    張素元不由訝然地看著江成久,雖然一直對江成久高看一眼,但他還是小看了江成久。

    「思宗什麼時候遷都,我們什麼時候入關。」張素元緩緩地說道。

    至此,眾人再次歎服,對張素元的深謀遠慮再次歎為觀止,他們這會兒才明白大帥與顧忠信何以約定這樣的條件。

    最後,當會議要結束時,張素元又拋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議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