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多爾袞

大道小說網 愛新覺羅阿濟格 文 / 層巒疊嶂

    愛新覺羅·阿濟格(1605年-1651年),清太祖第十二子。清初名將。滿族,剽悍少謀。初授台吉,後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以軍功授貝勒,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晉封武英郡王,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封和碩英親王。地位僅次於四大貝勒。

    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六月,帶領清軍分路入獨石口,進抵居庸關,攻克昌平,直逼北京。明軍皆不敢迎戰。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作為清軍前鋒隨多爾袞入關。四月,與吳三桂、豫王多鐸在山海關大破李自成農民軍(見山海關之戰)。又以靖遠大將軍自邊外入陝西、四川,切斷李自成後路,屢敗李自成,殺死劉宗敏,俘獲宋獻策。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又以平西大將軍督師征討姜瓖在大同的叛亂。在九江,又招降明軍左夢庚部。他自恃功高,要求封叔王,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多爾袞死後,他企圖攝政,被削爵幽禁賜死。

    從征察哈爾蒙古喀爾喀、巴林、扎魯特諸部,授貝勒。後金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從攻朝鮮(今朝鮮、韓國)。三年,從後金汗皇太極入長城,占遵化(今屬河北)等地,督兵陣斬明總兵趙率教,直逼北京。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晉多羅武英郡王,以主將領滿蒙軍從喜峰口入明邊,縱掠京畿地區,56戰皆捷,連克昌平等十餘州縣。次年,以奇正結合襲取明軍所佔皮島(今朝鮮椴島),斬明總兵沈世魁以下萬餘人。在松錦之戰中,隨鄭親王濟爾哈朗圍錦州,克明軍屯糧之地筆架山。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從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封和碩英親王。受命為靖遠大將軍,率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等滿、蒙、漢軍3萬餘,自山西入陝,追擊李自成大順軍至湖廣,於次年俘殺權將軍劉宗敏、軍師宋獻策。招降明寧南侯左良玉子左夢庚、總督袁繼鹹部馬步兵10萬,占河南、湖廣、江西、江南63城。不久,以出師貽誤戰機、謊報軍情罪降為郡王,旋復親王爵。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出兵鎮壓天津、山東曹縣一帶抗清武裝。冬,以平西大將軍平定倒戈反清的大同總兵姜瓖,毀城還師。順治七年冬(公元1650年),在多爾袞病危時,與之密謀承襲攝政王位,事洩遭幽禁,次年(公元1651年)被責令自盡。

    順治七年十二月(公元1650年)英王阿濟格乘攝政王多爾袞病死之機,欲謀亂奪政失敗。阿濟格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驍勇善戰,在戎馬生涯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成為清朝著名的開國功臣。順治七年冬,多爾袞率阿濟格等往邊外圍獵,年底,多爾袞病危,自知不起,獨自召阿濟格秘密議論後事。多爾袞死後,阿濟格欲當攝政王,暗中派人往召其子勞親,令勞親多率兵來,並囑勞親不要把多爾袞病死及調兵事告之諸王。與此同時,他又脅迫多爾袞所管兩白旗大臣附己,遭到拒絕後又以兵戎相威脅。於是,兩白旗大臣決定往「依皇上為生」,並向鄭親王濟爾哈朗告發阿濟格乘喪欲謀亂奪政。跟隨多爾袞圍獵的大學士剛林早已察覺阿濟格的意圖,搶先獨自「策馬行」,日夜疾馳七百里抵達京師,告發此事。清廷立即關閉九門,在阿濟格回京的必經之路德勝門外派駐重兵,以防不測。不久,多爾袞柩車還京,行至石門時,阿濟格與其子勞親合軍,令部下大張旗幟,環喪車而行。順治帝親率諸王、大臣迎柩車於德勝門外,阿濟格父子居首而坐。濟爾哈朗等見阿濟格身帶佩刀,舉動叵測,派兵緊密監視,並將其隨從三百騎盡收誅之,從而粉碎了阿濟格的兵變計劃,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議政王大臣會議阿濟格罪,將其幽禁,其子勞親被革去王爵,降為貝子。阿濟格在幽禁期間,不僅沒有一絲收斂,反而益加狂暴無禮,在監房內私藏大刀,暗掘地道,聲稱要放火燒燬監房。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十月十六日,諸王以阿濟格悖亂已極,留之恐貽後患,應立即處死。奏入,順治帝令其自盡。

    《清史稿》

    愛新覺羅·阿濟格,太祖第十二子。初授台吉。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從貝勒莽古爾泰伐察哈爾,至農安塔。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偕台吉碩託伐喀爾喀巴林部,復從貝勒代善伐紮魯特,皆有功,授貝勒。

    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偕貝勒阿敏伐朝鮮,克五城。從上伐明,偕莽古爾泰衛塔山糧運。會師錦州,薄寧遠,明兵千餘人為車營,掘壕,前列火器,阿濟格擊殲之。總兵滿桂出城陣,上欲進擊,諸貝勒以距城近,諫不可,獨阿濟格請從。上督阿濟格馳擊明騎兵至城下,諸貝勒皆慚,奮不及胄,亦進擊其步軍,明兵死者大半。

    天聰二年(公元1628年)以擅主弟婚,削爵,尋復之。

    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偕濟爾哈朗略明錦州、寧遠,焚其積聚,俘三千。復從上伐明,克龍井關,下漢兒莊城,克洪山口。進次遵化,擊斬明總兵趙率教。薄明都,袁崇煥、祖大壽以兵二萬赴援,屯廣渠門外,師逐之,迫壕,阿濟格馬創,乃還。尋偕阿巴泰等略通州,至張家灣。尋從上閱薊州,遇明山海關援兵,阿濟格偕代善突入敵陣,大破之。

    天聰四年(公元1630年)復從伐明,趨廣寧,會師大凌河。夜圍錦州,明兵襲阿濟格營,霧不見人,阿濟格嚴陣待。青氣降,霧豁若門辟,急縱擊,獲明裨將一、甲械及馬二百餘。上酌金卮親勞之,授圍城方略。尋聞明增兵,上命揚古利率八旗巴牙喇兵之半以益軍。大壽弟大弼逐我軍中偵騎近上前,上擐甲與戰,阿濟格馳至,明兵步騎遝出,奮擊卻之,斬明裨將一。上以所統兵付阿濟格,明監軍道張春援至,又戰於大凌河,截殺過半,逐北四十里。

    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從伐察哈爾,林丹汗遁。上移師伐明,令阿濟格統左翼及蒙古兵略大同、宣府,盡得張家口所貯犒邊財物。七年,城通遠堡,迎降將孔有德,拒明及朝鮮兵。詔問攻明及朝鮮、察哈爾三者何先,阿濟格言當攻明。偕阿巴泰略山海關,詔責其不深入,阿濟格言;「臣欲息馬候糧,諸貝勒不從。」上曰:「汝果堅不還,諸貝勒將棄汝行乎?」八年,從伐明,克保安,拔靈丘。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進武英郡王。偕饒餘貝勒阿巴泰及揚古利伐明,自雕鶚堡入長安嶺,薄延慶。越保定至安州,克昌平、定興、安肅、寶坻、東安、雄、順義、容城、文安諸縣,五十六戰皆捷,俘人畜十餘萬。又遣固山額真譚泰等設伏,斬遵化三屯營守將,獲馬百四十餘。得優旨,賜鞍馬一。師還,上迎勞地載門外十里,見阿濟格勞瘠,為淚下,親酌金卮勞之。上伐朝鮮,命守牛莊。

    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碩託攻皮島未下,阿濟格督所部水陸並進,克之。上遣使褒勞。

    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從伐明,阿濟格揚言欲以紅衣炮攻台,守者懼,四里屯、張剛屯、寶林寺、旺民屯、於家屯、成化峪、道爾彰諸台俱下。尋還守塔山、連山,俘人馬千計。復偕阿巴泰略錦州、寧遠。

    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偕濟爾哈朗圍錦州。守郛蒙古台吉吳巴什等議舉城降,祖大壽覺之,擊蒙古兵,阿濟格夜登陴助戰,明兵敗,徙蒙古降者於義州。屢擊敗明兵,賜銀四千。洪承疇率諸將王樸、吳三桂等援錦州,號十三萬。上親視師,營松山。明兵奔塔山,阿濟格追擊之,獲筆架山積粟,又偕多爾袞克敵台四,擒明將王希賢等,樸、三桂僅以身免。明兵猶守錦州、松山、杏山、高橋諸地,上還盛京,命阿濟格偕杜度、多鐸等圍之。承疇夜出松山襲我軍,阿濟格等督眾環射之,明兵敗還,城閉不得入,其眾二千皆降。

    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圍杏山,遣軍略寧遠。三桂以四千人駐塔山、高橋,不戰而退,縱兵四擊,又迭敗之。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復偕濟爾哈朗攻寧遠,軍城北,布雲梯發炮,城圮,克之;抵前屯衛,攻城西,斬馘四千餘,明總兵黃色棄城遁,復克之。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從入關破李自成,晉英親王,賜鞍馬二。命為靖遠大將軍,自邊外入陝西,斷自成歸路,八戰皆勝,克城四,降城三十八。時自成為多鐸所敗,棄西安走商州。詔多鐸趨淮、揚,而命阿濟格率師討自成。自成南走,眾尚二十萬,規取南京。阿濟格以師從之,及於鄧州,復南至承天、德安、武昌、富池口、桑家口、九江,屢破敵,自成走死,斬其將劉宗敏,俘宋獻策。宗敏,自成驍將;獻策,自成所倚任,號軍師者也。

    明將左良玉子夢庚方駐軍九江,師至,執總督袁繼鹹等,率馬步兵十萬、舟數萬,詣軍門降。是役凡十三戰,下郡縣:河南十二,湖廣三十九,江西、江南皆六。捷聞,上使赴軍慰勞,詔曰:「王及行間將士馳驅跋涉,懸崖峻嶺,深江大河,萬有餘里,勞苦功高。寇氛既靖,宜即班師。其招撫餘兵,或留或散,王與諸大臣商榷行之。」詔未至,阿濟格率師還京師。睿親王多爾袞責阿濟格不候詔班師,又自成未死時,先以死聞,遣人數其罪;又在午門張蓋坐,召而斥之。復議方出師時,脅宣府巡撫李鑒釋逮問赤城道朱壽及擅取鄂爾多斯、土默特馬,降郡王。尋復之。

    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剿天津、曹縣土寇。十一月,率師駐大同,姜瓖叛,督兵討之。旋命為平西大將軍,率固山額真巴顏等討瓖。

    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瓖將劉遷犯代州,遣博洛赴援,圍乃解。多爾袞至大同視師,時阿濟格兩福晉病卒,命歸視,阿濟格曰:「攝政王躬攝大政,為國不遑,吾敢以妻死廢國事?」阿濟格自以功多,告多爾袞曰:「輔政德豫親王征流寇至慶都,潛身僻地,破潼關、西安不殲其眾,追騰機思不取,功績未著,不當優異其子。鄭親王乃叔父之子,不當稱『叔王』。予乃太祖之子,皇帝之叔,宜稱『叔王』。」多爾袞斥其妄,令勿預部務及交接漢官。阿岱攻大同,會降將楊振威斬瓖降,隳其城睥睨五尺,乃還。

    順治八年正月(公元1651年)多爾袞薨於喀喇城,阿濟格赴喪次,諸王夜臨,獨不至,召其子郡王勞親以兵脅多爾袞所屬使附己。喪還,上出迎,阿濟格不去佩刀。勞親兵至,阿濟格張纛與合軍。多爾袞左右訐阿濟格欲為亂,鄭親王濟爾哈朗等遣人於路監之。還京師,議削爵,幽禁。逾月,復議系別室,籍其家,諸子皆黜為庶人。十月,監守者告阿濟格將於系所舉火,賜死。其子孫降為庶人,後以其二子傅勒赫無罪,仍入宗室,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將其後人伯爾遜等各支子孫列入宗譜。

    阿濟格家族世系

    第一代—愛新覺羅·阿濟格

    第二代—愛新覺羅·和度:愛新覺羅·阿濟格第一子,初封輔國公,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晉封貝子,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卒,無嗣。

    第二代—愛新覺羅·傅勒赫:愛新覺羅·阿濟格第二子,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封鎮國公,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因父罪被廢黜宗室降為庶人,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卒,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復入宗室,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追封鎮國公。

    第二代—愛新覺羅·樓親:愛新覺羅·阿濟格第五子,原封親王,以罪削爵,賜自盡。

    第三代—愛新覺羅·構孳:愛新覺羅·傅勒赫第二子,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封輔國公,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

    第三代—愛新覺羅·綽克都:愛新覺羅·傅勒赫第三子,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封輔國公,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因事革退。

    第四代—愛新覺羅·訥延:愛新覺羅·構孳第一子,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襲鎮國將軍,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卒,無嗣。

    第四代—愛新覺羅·素嚴:愛新覺羅·綽克都第一子,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封輔國公,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卒。

    第四代—愛新覺羅·興綬:愛新覺羅·綽克都子,追封輔國公。

    第四代—愛新覺羅·普照:愛新覺羅·綽克都第八子,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襲輔國公,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因事革退,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功復輔國公,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卒。

    第四代—愛新覺羅·經照:愛新覺羅·綽克都第九子,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襲輔國公,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因事革退。

    第五代—愛新覺羅·素拜:愛新覺羅·素嚴第三子,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襲三等鎮國將軍,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卒,無嗣。

    第五代—愛新覺羅·九成:愛新覺羅·興綬子,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襲輔國公,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卒,無嗣。

    第五代—愛新覺羅·亨新:愛新覺羅·普照子,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襲輔國公,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追論父罪,革爵。

    第五代—愛新覺羅·璐達:愛新覺羅·綽克都孫,愛新覺羅·隆德子,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襲輔國公,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卒,謚曰恭簡。

    第六代—愛新覺羅·謙德:愛新覺羅·九成第四子,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襲三等鎮國將軍,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卒,無嗣。

    第六代—愛新覺羅·順德:愛新覺羅·九成第七子,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襲奉恩將軍,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休致。

    第六代—愛新覺羅·麟魁:愛新覺羅·璐達第一子,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襲輔國公,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因事革退。

    第七代—愛新覺羅·華英:愛新覺羅·順德第一子,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襲奉恩將軍,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因事革退。

    第七代—愛新覺羅·華德:愛新覺羅·碩臣子,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襲愛新覺羅·華英之奉恩將軍,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卒。

    第八代—愛新覺羅·秀平:愛新覺羅·華德第一子,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襲奉恩將軍,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卒。

    第九代—愛新覺羅·良喆:愛新覺羅·秀平第二子,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襲奉恩將軍,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卒。

    第十代—愛新覺羅·隆煦:愛新覺羅·良喆第二子,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襲奉恩將軍,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卒。

    第十一代—愛新覺羅·存耀:愛新覺羅·隆煦子,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襲奉恩將軍,後事不詳。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