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五 代 十 國

大道小說網 53、調虎離山張顥喪命 冰釋前嫌晉王會盟 文 / 朱長孝

    第五十三回:調虎離山張顥喪命冰釋前嫌晉王會盟

    楊渭被張顥、徐溫擁舉為吳王,而張顥與徐溫共掌吳國大事,並遣使向梁帝朱晃修好,向梁稱臣。張顥既是楊行密托孤重臣,又擁立楊渭有功,所以妄自尊大,欲比周公,儀仗車駕與吳王相仿。

    吳王楊渭生性懦弱,難主政事,張顥便以首輔之尊,邀文武眾人在相國府議事。他對眾人言道:「楊渥不賢,窮兵黷武,今新主繼承王位,吳國大事當由何人主持?」眾人皆不敢語,張顥見無人應聲又言道:「我受先王恩惠,內擔托孤重臣,外結諸侯和善,非相國一職可擔當。今欲立大丞相一職,以便總領國政,不知誰人客堪當此職?」

    左右大臣紛紛符合道:「相國之才,可擔此任。」

    張顥看了一眼坐在一旁徐溫,徐溫心中暗想我與張顥同為吳王老臣,共立楊渭繼位,張顥卻獨霸朝綱,實在是欺人太甚。徐溫是敢怒不敢言,只得勉強符和了一聲。張顥見徐溫亦不敢反駁自己,進而對徐溫言道:「吳國與梁帝修好,再無北方之患。但那越王錢鏐掌有兩浙、淮南十三州之兵乃我吳國大患,徐老將軍本為吳國擎天一柱,越國非將軍不能鎮也。」

    徐溫答道:「吳王有恩於溫,理當率虎豹之師鎮守淮南重地。」

    張顥喜道:「將軍真乃豪爽志士,就請將軍提早出兵,了卻國家之患。」徐溫微笑不語。

    徐溫議事之後,帶著滿腹怨氣回到府中,剛剛落座,便有下人來報司業嚴可求有急事來見。徐溫令客廳相見。嚴可求,同州人氏,是徐溫好友。

    見了徐溫,嚴可求問道:「今日相國府內將軍因何輕易答應張顥調遣?」

    徐溫言道:「老夫效忠吳王已近二十載,今為國家,何須多慮。」

    嚴可求言道:「公與張顥皆是佐命之臣,而張顥獨霸朝綱,將軍豈能任由他人擺佈。」

    徐溫問道:「先生究竟意欲何為,不妨直說?」

    嚴可求言道:「可求當年乃是破落小吏,受將軍舉薦得伴吳王左右,將軍知遇之恩下官無以為報。今張顥欲用掉虎離山之策,排擠將軍,下官豈能袖手旁觀。」

    徐溫言道:「願聞其詳。」

    嚴可求言道:「當今朝內惟有老將軍與張顥可同日而語,倘若將軍去往淮南鎮守,則張顥將永不准將軍復還,那是朝廷就成了張顥一人專權。張顥實乃秦之趙高、漢之王莽,朝之奸臣,國之亂黨!」

    徐溫捻了捻頷下短髯,言道:「以先生之意,我若不去則反要遭張顥暗算?」突然徐溫猛然醒悟,問道:「莫非先生要我剷除張顥?」

    嚴可求點了點頭言道:「今早在相國府上,將軍離去之後,李承嗣、朱瑾二為將軍也是忿忿不平,何不會邀二位將軍共議大事?將軍在揚州尚握兵馬,且時不我待,何不趁此天時、地利、人和之良機,早做決斷。」

    徐溫言道:「先生句句肺腑,老夫感激至極,今夜天色已晚,明日邀李承嗣、朱瑾二位將軍,共同商議掃除奸黨之大計。」

    嚴可求起身言道:「如此甚好,下官也不便久留,就此告退。」徐溫也與嚴可求告辭送其離府。

    次日傍晚,徐溫邀嚴可求、朱瑾、李承嗣同往府中商議。四人對坐後堂,嚴可求先言道:「諸位將軍,相國張顥有獨霸朝綱之心,官大壓主之欲,三位將軍皆是先王楊行密之舊臣,豈可坐看賊子逞兇,今在下與徐將軍皆有除張顥之意,不知朱、李二位將軍意下如何?」

    朱瑾言道:「排資論輩,張顥算個什麼東西?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願與諸位共除奸黨。」

    李承嗣也言道:「我等昔日追隨先王南北征戰之時,張顥不過一幕僚,如今作威作福,在下匡扶朝綱之心久已。」

    「好!」徐溫言道:「既然諸位願同心除賊,當在此立誓。」只聽徐溫大聲言道:「取酒來!」只見從內室出來一少年,長得眉宇軒昂,身長七尺,鷹眼狼腰,二十幾歲的年紀,此人正是徐溫養子徐知誥,字正倫。徐知誥將酒端上,眾人飲下此酒,立誓除賊。嚴可求對眾人言道:「事出緊急,不敢延誤,今晚就當除賊。」

    徐溫遂命李承嗣、朱瑾二將連夜點兵,約定三更之時,相國府外回合。

    三更將到,只見城南大路馳來一路步兵,輕聲疾步,口銜枚草,當前一校尉正是徐知誥,後面跟隨的正是徐溫。徐溫剛至府外,只見有人點起火把,這些兵卒正是朱瑾和李承嗣所帶牙兵。

    三路兵卒會合,徐溫下令入府。徐知誥上前敲擊門環,只聽相國府一個家人口中罵罵咧咧的言道:「誰他媽半夜三更來相府啊?」徐知誥答道:「小的有十萬火急軍情。」只見這家人剛開一門縫,徐知誥一把將這家人揪出來抹了脖子,左右牙兵揮刀衝入。

    張顥尚在床上酣睡,只問「匡!」的一聲,才被驚醒。兩排牙兵分列兩廂,徐溫在前,朱瑾、李承嗣跟隨其後,張顥驚歎道:「諸位將軍深夜入府,不知有何急事?」

    徐溫言道:「奉史太夫人密詔,誅殺篡權奸黨。」徐知誥從眾人身後衝出,一刀結果了張顥。

    次日天明,徐溫、朱瑾、李承嗣共扶吳王楊渭上王位,嚴可求當庭對文武眾人宣讀吳王詔諭,命大將軍徐溫為吳國相國、兵馬都督,朱瑾、李承嗣為副都督,嚴可求加封中書令,徐知誥為吳王督尉總領行宮衛兵,自此吳國朝政皆有徐溫父子把持。正是:

    從來官場險惡多,爭權奪利忘死活。

    慨歎徐溫多朋黨,反將張顥葬吳國。

    自李存勖潞州大捷,三晉之地競相歸附。晉王李存勖已成南下之勢,梁將張歸厚率八萬大軍屯兵柏鄉,以野河之水阻晉軍南下。朱晃又致信義武節度使王處直、成德節度使王鎔,以借冀州之兵合圍晉兵。

    成德節度使王鎔得朱晃之信,心中是忐忑不安,便親往定州,急見義武節度使王處直。二人相見,王鎔言道:「如今朱晃致信,借路伐晉,實乃假道伐虢之計,此番前來便是為保這河北之地。」

    王處直:「我等雖向梁帝稱臣,但割據河北不曾歸附,也正為此事為難。」

    王鎔言道:「朱晃為人荒淫凶暴,小弟之見不如歸附晉王李存勖,共伐梁兵。」

    王處直一聽此言面帶為難歎道:「當初梁兵伐燕,我出賣晉軍歸降梁王,惹怒李克用,如今怎好再向李存勖求援,恐其不能容納。」

    王鎔言道:「兄台此言差矣,世人皆傳李亞子有真龍附身,安民心,納豪傑,非常人可比。且大戰在即晉王急需相助,怎會記舊日恩仇而壞天下大義?。」

    王處存言道:「賢弟所言有理,時間緊迫我等應速速起岸前往晉軍大營。」二人商量議定,便往屯駐高邑的晉軍大營而去。

    話說晉王李存勖正與周德威、張承業等人共議破敵之策,忽有李存璋來報:「啟稟千歲,義武節度使王處直、成德節度使王鎔來至營外求見千歲。」

    眾人一陣納悶,監軍張承業言道:「此番二人前來,必是有歸附晉王之心。」

    小將周光輔言道:「王處直當年背信棄義,賣晉降梁豈能饒他。」

    李存勖言道:「若能得此二人相助,此番何愁梁兵不敗。眾人隨我前往營外一見。」

    李存勖率領眾將官來至晉軍大營轅門,遠遠望見王鎔與王處直二人已下馬等候多時,監軍張承業在一旁叮囑道:「此二人昔日皆是討伐黃巢的二十四鎮諸侯,千歲需用大禮來降服二將。」存勖微微點頭,向前走出數步,將大紅緞子戰袍一撩,單膝跪地言道:「小侄亞子見過二位叔父。」

    王處直與王鎔見李存勖行此大禮,尊其長輩心中大驚。王處直對王鎔言道:「真乃明主也!」二人趕忙幾步上前伏地言道:「拜見晉王千歲!」李存勖與眾人將二將扶起邀入中軍大帳。

    來至中軍大帳眾人入座,李存勖對王處直、王鎔問道:「二位叔父遠道而來,亞子有失遠迎,不知二位叔父有何見教?」

    王處直言道;「今見晉王,令老夫慚欽佩萬分,下官有愧於令尊,此番前來確是有求於千歲。」見這王處直慚愧難言,王鎔接過話來言道:「實不敢瞞千歲,朱晃近日遣人修來書信,欲借河北諸州討伐三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朱晃乃是欲以借道而圖我河北。世人皆知晉王乃曠世英主,我等前來便是真心歸附,共拒梁兵。」

    李存勖與張承業使了個眼色,對二人喜道:「二位叔父既然能明天下大義,何必愧疚昔日舊事,孤王正欲揮師南下,若得冀州兵馬相助,何愁梁兵不破。」

    王處直言道:「晉王若不嫌棄,老夫鞍前馬後萬死不辭。」

    李存勖言道:「叔父言重了,亞子求賢若渴,敢問二位叔父何時能發兵相助?」

    王處直言道:「回到定州兩日之內,即可率兵來此。」

    「好!」李存勖言道:「今早得報梁兵前鋒已在柏鄉屯兵,請二位叔父速速搬來來河北兵馬,孤王將擇日開戰。」李存勖將二人寬待一番。王鎔、王處直即可返回,約定三日後與此處會盟。

    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十二月,晉王李存勖與義武節度使王處直、成德節度使王鎔在趙州會盟,眾人推舉李存勖為盟主,統領晉、趙、定三州兵馬八萬餘眾。晉王李存勖令人高築祭天台,焚香設案,香案之上供有李克用遺命三支雕翎箭,晉王率領文武眾將伏地祭拜,李存勖對箭祭道:「父王大人在上,孩兒即將揮師南下與梁賊大戰。昔日王處直、王鎔皆助梁伐晉,而今人心所向盡皆歸附我邦,孩兒當摒棄父王私仇,昭彰天下大義,同仇敵愾以誅梁賊!今祭三箭企盼父王在天之靈保佑孩兒。」言罷,眾人叩首祭拜。

    祭箭之後,眾人往中軍大帳點將。有流行探馬來報:「啟稟晉王,梁兵先鋒官王景仁率前部四萬人馬在野河以北岸五里安營紮寨。」

    李存勖問道:「再探!」

    「得令!」探馬轉身出帳。

    周德威言道:「末將以為梁兵來勢甚大,不易貿然輕進,先試探交鋒,以觀虛實。」

    李存勖言道:「鎮遠所言有理,孤王也正欲試探梁兵動靜。」話音未落,只聞流星探二番來報:「報----!啟稟晉王,梁軍先鋒官王景仁率兵三萬向此地而來」

    李存勖言道:「梁兵來的好快呀,左軍都督周德威、右軍都督李嗣源各點馬步軍五千人雖本王處營迎戰梁兵!」

    「得令!」周德威與李嗣源各自出帳點兵。

    梁軍先鋒官王景仁率兵來至晉兵大營叫陣,只聞晉王大營號炮三聲,營門大開,騎兵在前,步兵在後,擺開陣勢。李存勖、周德威、李嗣源等眾將個個頂盔披甲,列隊陣前。遠遠望梁軍陣中一員上將,此人熊眼虎視,頷下短髯,項上豹頭盔,身披荷葉甲,手兵器酷似大斧,名曰金攥劈山鉞,重有一百八十斤,坐騎乃是一匹銀鬃獸,這人便是大梁先鋒官王景仁,字茂章,合淝人氏,官拜北面行營招討使。王景仁身側一將身長八尺,豹目方面,跨下一匹赤炭火龍駒,手中一口金臂砍山刀,乃是副先鋒寇彥卿。王景仁對周德威等高聲叫道:「吾乃大梁先鋒官王景仁是也,爾等誰敢來戰?」

    晉將李建及喊道:「梁孽休出狂言,大將李建及來也!」話音未落,李建及催馬出槍直取王景仁,王景仁揮舞劈山鉞與其戰至一處。晉軍大將李建及與王景仁大戰一團,二人武藝相當,難分勝負,戰至二十回合,王景仁虛砍一鉞,撥轉馬頭敗回陣中,李建及正欲追趕,只見梁兵大變陣型,兵卒交替變換。一個威武奪目的陣勢令晉軍將士心驚膽顫。正是:

    柏鄉大戰由此生,各點雄兵沙場逢。

    號角振鳴牛皮鼓,風雲際會龍虎騰。

    李建及與王景仁大戰一場,不知勝負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