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大道小說網 第四十八章 歷史上的赤壁大戰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四十八章歷史上的赤壁大戰

    (演義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

    《三國演義》中有三次大戰最為注目,依次是官渡,赤壁,彝陵,而這也確實是漢末三國歷史上除了魏滅蜀,晉滅吳之外具有重要意義的三次大規模的會戰。而演義中對這三次戰役的描寫以官渡最為簡略,彝陵次之,而赤壁之戰則最為詳盡,但是若從三次戰役的歷史地位上說,則完全不同。

    先說彝陵之戰,演義之中將彝陵描寫為又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不過實際上遠非如此,彝陵之戰前劉備失去荊州,而孫權則得到荊州,實力此消彼長,劉備所能調配出來的兵力對陸遜軍兵力相差無幾,(三國史中認為陸遜統兵五萬來援助前線,而劉備與陸遜對峙的兵力大致在四萬,不過或許在戰力和士氣上略好)遠沒有達到官渡時袁紹和赤壁時曹操那樣的強勢地位。而且最關鍵的是,彝陵之戰的戰略意義不大,彝陵之戰對於蜀漢方面來說固然是實力大損,無力再奪回荊州,只能在蜀中發展,隆中對也不能實現了,但是對於勝利的東吳方面則是一場單純意義上的保衛戰,戰果固然很大,殲滅蜀軍數萬,促使了蜀漢不再對東吳用兵。保住了荊州,但是由於擔心曹魏,卻沒有擴大戰果,實力並不見很大的增長,相比之下,赤壁之戰後劉孫聯軍趁勢奪得荊州部分,實力大增,官渡後曹操更是趁勝追擊,扭轉整個局勢,對比這兩次戰役,彝陵之戰只是單純的勝利,戰略意義大打折扣。

    而且即便彝陵陸遜戰敗,也只能說劉備能奪回荊州,但是說滅了江東則未必,畢竟東吳還有後備力量,劉備奪回荊州一時也不會對孫權如何,甚至可能暫時休兵,關鍵是曹魏的態度,假若曹魏和劉備一同進攻孫權,江東必滅,而曹魏假若和東吳一起,對付劉軍,江東則安全許多。

    但是官渡和赤壁不同,官渡時曹操已經傾其全力,而且軍中已有人暗與袁紹相通,一旦戰敗,潰敗的危險極大。赤壁則更是如此,曹操擁有大軍,而劉孫聯軍兵力少之不說,內部也有投降的聲音,一旦赤壁戰敗,江東則八成歸曹操所有,所以官渡赤壁兩戰的勝利來說是相同重要的。

    彝陵之戰便就說到這裡,而同為以少勝多的官渡和赤壁兩戰呢?這兩戰的戰略意義也是不同的,一般評價說官渡之戰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重要戰役,而赤壁是使曹操統一計劃破滅,天下三分的起點。從這點便可以看出來了,官渡之戰不但是一次保衛戰,而且還是一次重大轉折,曹操在官渡得手後對袁軍佔得了先機,而赤壁之戰雖然殲滅大量曹軍,而且奪得部分荊州,但是主動權依然在曹操這邊,曹操依舊擁有最多的土地,人口,資源,兵力,依舊在不停的發動進攻。(當然,也可以說,之後的劉備入蜀,在漢中擊敗曹操,孫權進攻合肥,關羽進攻襄樊,都是赤壁之戰後劉孫聯盟對曹操的反攻,但是且不說劉孫聯盟的破裂,就算不破裂,反攻的時間也拖得太長,赤壁之戰的成果已經消失殆盡了。)

    所以在我看來,赤壁就好像莫斯科保衛戰,而官渡之戰則可說是莫斯科保衛戰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合體。雖然羅貫中因為人物塑造的關係,對赤壁之戰極為偏愛,但是三大戰役中官渡戰役的意義要遠遠大於赤壁大戰。

    那為何會產生如此的不同呢,其關鍵的問題還是在實力。

    袁曹作戰,袁紹佔據河北,曹操佔據中原,雖說袁紹對曹操確實佔有優勢,但是尚達不到輕易便可滅之的地步,所以袁紹對曹操的戰爭乃是雙方傾巢而出,傾盡全力搏殺的大決戰,對於曹操來說,一旦官渡戰敗便意味著整個戰局面臨著潰敗的現實,但是對於袁紹來說,官渡之敗也不是輕易便可承受的打擊,在兩強決戰的情況下,官渡這樣的大決戰就成了勝負手。

    而赤壁不同,此時的曹操已經控制了中原和河北,乃是有席捲天下之勢的霸主,孫權只是佔據江東一地的地方xing諸侯,甚至曹操南征的第一目的是荊州,而江東只是他南征的副產品而已,而即便是面對南征的第一目的荊州,也並不是可與當年官渡袁紹相比的敵人,如此強弱懸殊的對抗曹操自然也不會傾其全力,他在北方還擁有大量的生力軍,這是赤壁遭到慘敗的曹操依然可以保證北方穩定的最大前提。(其實像淝水之戰後前秦那樣的崩潰是很少見的,以前秦的實力來說,即便淝水慘敗,但是東晉實力不足,之後的北伐也不算很順利,再怎麼也不至於讓前秦亡國的地步,前秦的亡國主要還是歸因於內部的問題,而曹操這點上沒有問題,或許說,如前秦這樣龐大卻又內部不穩的政權才是少見。)

    而且在荊州一役中,劉琮不戰而降,使得曹操的軍力並未遭到大量的損失,這使得曹操無須再從北方調集更多的兵力而只依賴原本的部隊便可以發動對江東的進攻,這樣一來對曹軍的損失又大量減輕了。

    而且曹操雖然在赤壁損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他南下的全部兵力並非也在赤壁,如在南郡的曹仁部,這些留守的生力軍未遭遇赤壁那般的遭遇,數量也為數不少,能夠為曹操阻擊劉孫聯軍。

    而相對曹操方面,江東的實力卻並不雄厚,已經是全力出動,但是比較擁有整個北方作為後盾的曹操還是相差太遠,雖然和劉備乘勢奪下新附曹操的荊州,但是對於曹操勢力的其他地區則無力染指。

    一旦大勝之後不能乘勢追擊曹操,獲取更多的土地,在形成相持局面之後,孫劉兩家尚能與佔據北方的曹操這般的對抗已經是相當好的局面了,從另一個方面說,曹操之後沒有發動如赤壁那般擁有強大威勢的南征,也能說明赤壁一戰的戰果已經相當的輝煌了。

    事實上如赤壁一般的以弱勝強在歷次戰爭中並不在少數,超越赤壁級別的在南北對峙中也是常見的事,但是只要在戰爭中不是一國的主力被全殲那般的慘劇,失敗的強者依靠著潛力依舊能佔據未來的主動。只有當發生主力全殲的情況時,強者才會被弱者乘勢打倒,這個除了官渡之外,最明顯的便是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了。

    說句題外話,《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人物,據說曾做過當年一雄張士誠的謀士,(正因如此,一直有說《三國演義》有影she當時元末戰爭的說法)假如如此的話,他必然知曉鄱陽湖一戰,而號稱中國古代最大規模的水戰鄱陽湖一戰也和赤壁有些許相似,如陳友諒也曾經聯舟為陣,而朱元璋最終也是利用突然變向的火一把火把陳軍的船燒了大半,最終奠定勝局,這與赤壁中最終東南風起燒盡敵船的一幕多麼的相似。只是鄱陽湖大戰這樣的主力搏殺大決戰從戰略意義看更像官渡大戰了。

    雖然我認為赤壁大戰的戰略意義不如官渡大戰,但是也並非說赤壁大戰沒有地位,畢竟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精彩戰役,也是因為這場戰役,形成了日後的三國鼎立局面,從這點上來說,這或許比官渡還要重要,官渡曹操失敗也就是換了袁紹統一北方,而假如赤壁大戰結果改變那就沒有之後的三國了,那就更沒有日後的三國演義,也不會有我在這裡碼這個《三國隨章侃》了。

    好了,赤壁大戰在真實歷史上的地位說完了,那麼,相對應的,下一章,就是說赤壁大戰在演義中的地位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