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五十六章 三國派系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五十六章三國派系
(演義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台孔明三氣周公瑾)
演義本回曹操大宴比箭,涉及了一大問題,便是三國之中的派系之分。
說起派系,大家便就想起黨同伐異,想起派系鬥爭,想起結黨營私,反正總之是不好的事,所以某種程度之上,派系便和「惡」等同起來。
只是,無論是東方社會還是西方社會,凡是牽扯上政治一事的便少不了派系,即便是一些聲名極好的政治家,也脫不開干係,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其人立身極正,然而他變法卻直接產生了一個新黨,並且新舊之爭延續多年,北宋之亡,說是新舊兩黨之爭也不為過,東坡居士蘇軾,可說是北宋首屈一指的家大詞人,可是也免不了派系之爭,以他為首形成了所謂的「蜀黨」,還有大史學家司馬光,為人公正嚴直,但是對新法卻恨之入骨,日後以他為首的舊黨廢除了新法,他們這三位在個人品格才華上都無可挑剔,可稱得上「君子」,然而都免不了參與派系。美利堅建國元勳頗多才華橫溢之輩,第一任總統華盛頓,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第二任總統亞當斯,第三任總統傑斐遜,他們都曾經激烈的反對過黨派,然而當美國正式開始自己的里程時,他們都捲入了派系之爭,漢密爾頓,亞當斯,傑斐遜則更是美國政黨政治的奠基人和美國政黨的創立者。即便以無黨派人士做了八年總統的華盛頓,在其任上雖然不斷的和稀泥,但是也因為支持漢密爾頓還是傑斐遜困擾不已。至於西方minzhu的鼻祖,希臘羅馬政治中的派系,則更不是希奇事了。
所以,這派系鬥爭可說是與政治伴隨始終的,只要涉及政治,不論你個人如何,終究要參與這些派系鬥爭。而且,派系也並不意味著禍國殃民,古代有所謂「君子黨」「小人黨」之說,我們也不說君子小人,就看這現代政治大都是政黨政治,也不見得禍國殃民了啊。所以說,這派系並無好壞之分,我們斷不能在看到「派系」兩字便對此先入為主,產生厭惡之感。
還是說到原題,為什麼說曹操比箭涉及了派系問題呢?因為曹操在比箭時是將武官分兩隊的:「曹氏宗族俱穿紅,其餘將士俱穿綠」這已經將曹將劃分出了兩個陣營。而實際上曹魏集團的陣營遠遠不止這麼簡單。曹與夏侯自然是曹魏的頂梁支柱,自然不須多說,而在其餘將士中也並不是鐵板一塊,早期便投奔曹操一直追隨曹操的將領和後來作為降將參與曹軍的將士自然而然的也分成兩塊。前者以於禁樂進等人為代表,後者如張遼徐晃。有兩事或可窺其一角。關羽在曹營中待過一段時期,無論是正史或是演義都談到與關羽交好的乃是張遼徐晃,而這兩位最大的特點便是和關羽一樣,並非起初便和曹操起事的元勳,之前都有舊主。另一事便是在救援襄樊時,在是否任用龐德一事上曹操猶豫再三,為何?便是龐德並非如於禁一般跟隨自己多年,又有舊主在劉備處的關係。(當然,日後卻是曹操信任的於禁投降,曹操懷疑的龐德忠心,這又是另外的事了。)這說的還只是武將,文臣之中也有分別,便如曹魏世子之爭,支持曹植和支持曹丕的便分成了兩派,演義中出名的楊修之死原因便是他支持曹植已經不是秘密了。
曹操陣營如此,東吳和劉備那邊也不例外,劉備陣營早有說法分為所謂的「原從集團」,「荊州集團」「益州集團」。東吳陣營最為複雜,江東本土豪強如張昭等人為一集團,外來如諸葛謹等人為一集團,而隨著加入時期的不同,江東各人還因早年便跟隨孫堅,或是跟隨孫策,又或是孫權直接提拔形成不同的分野。
派系的形成各有各的原因,有因加入時期劃分的,這種情況很為典型,這也是長年積累起來的感情的緣故,古代官場便有因為同一年科舉錄取稱為同年並以此結交的習慣,即便在現代社會,同學同期形成自己的圈子也不是希奇的事。有因來自同一地區劃分的,所謂的「鄉黨」,這種「鄉黨」在官場中也很常見,明初的淮西集團,清末的湘淮集團,都是如此模樣,蜀漢的「荊州集團」「益州集團」也是據此劃分。有因家族婚姻關係劃分的,家族是重視血緣的古代社會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所以以家族形成派系自然也是很常見的,皇族自不必說,各代官僚以政治婚姻拉攏關係,網羅人才,結成龐大的家族關係網最是平常,出名的士族便建立於此,這種建立於血緣和婚姻的派系比較穩固。也有因師生關係建立起來的派系,這和同年的關係相同,在科舉發展後更是大興其道,古代有「一ri為師,終生為父」的說法,所以這種師生關係相同的重要,有心的老師更是以此為基礎建立龐大的派系,民國時期的北洋軍閥便是其中的代表。或者圍繞某一強權人物為核心建立起來的派系,這是建立在對核心人物基礎之上的派系,依賴於強權人物自身,不過在一段時期形成自己的規則後,即便在強權人物離開仍會持續下去,不過往往會在強權人物離開後形成一段內部的權力鬥爭,如王安石的新黨便是如此,從某種程度來說,東漢末年的曹操劉備袁紹集團也都是屬於依賴曹操劉備這樣的強權人物生存的派系。
其實對派系最為反感的還是居於頂端的領導者,因為結成一體的派系太過強大便會危及自己的地位,所以領導者都喜歡不結黨營私的君子,不單是因為個人感情的好惡,也有政治上的考慮,因為不結黨營私,便不會對自己形成威脅。只是政治的必然xing並非領導者的好惡便能祛除的,派系的形成已是必然,領導者只能在此之中尋找平衡而已。尋找平衡固然不簡單,但是領導者只會尋找平衡而不能更進一步的話也只能說只是平庸而已,一個好的領導者不單能尋找到平衡點,更能將所有派系都引向一個目標。而且能在自己之後將基業穩定的交給接班人,則更不容易,因為當強權人物死去後,無論接班人實力如何,因為強權人物消失造成的真空,派系的平衡總會被打破,尤其是制度尚未健全的政權受到的衝擊更大,這也是一些朝代短命的原因。三國中曹劉孫能三足鼎立,便是因為他們是其中的皎皎者。
先說曹操,他雖以自己的家族為基礎,但是並不排斥外姓和降將,收羅人材,並調度得當,無論下屬有何分歧,都惟曹操馬首是瞻,才得以成就大事,他立曹丕為世子,使曹家沒有重蹈袁家覆轍,曹操之後雖然一度有麻煩,但是基本穩定,可說是曹操這一決定的功勞。
再說孫權,孫權所在的江東內部派系眾多,孫權即位時尚還年少,上有父兄威風之陰影,下有眾人之窺視,雖然有周瑜張昭的支持,但是孫權能在這麼長的時期內維持住江東局勢,控制住大權,也頗為不易,只是晚年在選擇接班人和輔佐的派繫上犯了糊塗,東吳之後的內亂,孫權是要負部分責任的。
最後說劉備,劉備並沒有曹操孫權那樣,有自己的家族派系支持,雖然說演義中將關張劃為他的結義兄弟,但是史實上並非如此,劉備能白手起家,成就大業,尤其能有關張這些長期追隨之的人物支持,劉備集團早期浮浮沉沉,但是卻一直生存下來,這與劉備的個人魅力是分不開的。雖然日後有「荊州集團」「益州集團」之分,但是他處置得當,用人得人,尤其注重提拔黃忠魏延這些原本默默無聞之輩,能將各派融合在自己之下,在他死前,蜀漢基本沒有什麼激烈的派系鬥爭。而他臨死前委政於諸葛亮的決定,使蜀漢在之後度過難關,並在三國之中成為政治鬥爭最輕,政治局勢最穩定的一國。
所謂派系,終究還是因人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