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大道小說網 第九十章 以夷治夷——諸葛亮的成本核算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九十章以夷治夷——諸葛亮的成本核算

    (演義第九十回驅巨獸六破蠻兵燒籐甲七擒孟獲)

    諸葛亮南徵用兵在史書上記載不詳細,對孟獲七擒七縱之事更是如此,不過在演義裡這種不詳卻使得作者有了極大限度的發揮,作者在演義中用四章篇幅給了我們一個幻想的南蠻世界,因為沒有限制,又是中原文化較少涉足的南蠻地區,這使得作者可以將各種神秘色彩都添加其上。儘管這其中的內容是多麼的荒誕也無所謂,因為這是南蠻啊,對中原人來說,是個神秘的地區。

    大家或許聽過畫鬼比畫狗貓容易的故事,畫鬼比畫狗貓容易就是因為鬼大家都沒見過,怎麼畫都可以,而狗貓大家都見過,畫的不像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南蠻也是一樣,中原再怎麼大,大家也都是知道了,寫得誇張了別人不信,但是南蠻之類的偏遠地方都不一樣了,沒幾人去過,那就可以發揮想像力,愛怎麼寫就怎麼寫了。可以寫的和地獄一般,但是也可以寫的和世外桃源一樣,而實際上呢,其實那裡和這裡沒什麼兩樣,但是這可千萬寫不得,讀者是要夢想的,若你告訴那海外沒有仙山,那就沒什麼盼頭了。外來的和尚不管會不會唸經,總是好的。

    話頭好像扯的遠了些,我們還是繼續說那孟獲,諸葛亮在南征勝利後對於南蠻並沒有派遣官員管理,而是繼續由當地大族演義中代表便是孟獲來管理南蠻,對此頗有人不理解,對此《漢晉春秋》中記載了諸葛亮對此的解釋。

    「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yu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諸葛亮的解釋假如從我們現代角度來解釋,其實也很簡單:控制這裡的成本太高了,還不如建立傀儡政權花費的少,也就是以夷制夷或者說以夷治夷。

    為什麼要以夷治夷,這便涉及統治方式,統治成本,當地環境諸多情況的要素,真要寫可以寫下一本書來,自然這裡不可能有這樣的篇幅,而且描述這種情況的著作很多,大家可以留心關注,我們這裡就簡單說幾句。

    擴張或者殖民,在部分小說家的筆下總是十分的簡單,彷彿只需要戰勝然後留兵貼出安民榜就可以了,但是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從擴張來說,佔領人煙稀少的地區是最方便的,只需要驅散當年原住民與大規模的移民即可。自然,在人類出現文明後,這樣人煙稀少的地區往往是與環境惡劣掛起鉤的,但是考慮到只需要付出驅散少數原住民和移民成本。(這種移民成本還往往以流放的形式付出。)那這種殖民成本可以說相當便宜的。這一點上,西方殖民者對新大陸的殖民便是一個絕好的例子。

    而對於人類聚居地的地區來說,擴張殖民就遇到了難點,而這種難度和當地人口數量與文明程度成正比關係,要想徹底征服這樣的地區,則往往自身要具備遠遠超過當地文明的能力,比如能遷移而去的人口要大大的超出原住民數量,而且文明程度具備壓倒性優勢。即便如此,在殖民過程中也要付出相當可怕的代價,無論是人力還是金錢上的。西方在近代的殖民應該是相當成功的事例,但是在殖民過程中也有著明顯的不同,在新大陸尤其是北美相當的成功,但是在文明相對進步與人口相對稠密的亞洲地區則效果不算很好,這便是考慮到付出成本的關係。

    殖民者願意付出的成本與回報之比有著相當大的關係。這其中,而殖民地帶給的收益與殖民者的態度還有著相當大的關係。前者來說,一個典型例子,格陵蘭島,這個島大啊,二百萬平方公里,是美國的四分之一,人口就幾萬,而且還是由丹麥這樣的弱勢國家控制。但是這麼多年的殖民戰爭,也沒幾個大國想把這二百萬平方公里劃到自己的版圖裡去,為什麼呢?不是那些大國好心,而是這格陵蘭島終年積雪,比起這西伯利亞可以算得上適宜人類居住的天堂了。這樣的地區,至少暫時還是不會有人把他當肉的,當然,以後就不知道了。那種資源匱乏,地理環境不好,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移民成本太大,而收益太小了。是沒人會去打主意的,更別提去爭搶了。

    後者來說,我們拿北美做例子,北美印地安人現在數量少的可憐,當年可不是這樣,北美印地安人數量的減少還是因為西方殖民者的緣故,而其中,新興的美國比其英法等國,對印地安人發動的戰爭要熱中得多。這自然不是因為英法這些歐洲老牌帝國比美國這個新興土包子對印地安人有憐憫心的關係,而是因為英國法國對北美的態度和美國對北美的態度不一樣,英法政府的關注焦點還是在歐洲本土,北美殖民地只是一個帝國收益的一部分而已,和印度東南亞這樣的地區沒有兩樣,他們要考慮的只是在自己的控制區誰負責的成本少,收益高。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假如北美由印地安組成政府英法也不在乎,只要印地安政府能聽從他們的指令,給英法帶來足夠的收益。而美國不同,他們這些殖民者把北美當作了自己的土地,他們的家園,所以他們願意付出比英法多得多的成本來驅逐印地安人,而且願意付出的成本隨著淘金熱西進運動而變得越來越大。但是這種成本,還是比征服一個人數眾多的文明並將其同化的成本小得多。

    我們基本上從上面瞭解了對領土或者說殖民地如何控制的幾大要素:付出成本,(其中與目標地區的文明程度,人口和自然環境有著極大關係)獲得收益,(與目標地區的地理環境,資源和居住環境有著很大關係)對目標地的態度。

    實際上,當殖民者在計算成本與收益時,他們往往沒有選擇徹底征服或殖民,而是選擇了最經濟的控制方式——以夷治夷。

    回到三國時代,我們來看看諸葛亮對南中地區的成本收益核算。

    南中地區與中原地區不一樣,在當時的物質水平下,南中屬於未開放地區,也就是不適合中原農耕文明發展的地區,雖然有部分物質可以輸入,但是總體上來說,收益不大,尤其在南中時常叛亂的情況下,對其的鎮壓開支還要高於收益。而放棄也不是一個好主意,且不說失去了南中的收入,還有可能被利用作為攻擊自己的基地,這樣不單原本的收益得不到,還要花費相當的成本來防禦南中。要想解決這點,有三種辦法:

    第一種,徹底移民,將其完全改造成適合中原農耕文明要求的地區,但是這需要的人力物力太大,其間還要考慮到鎮壓當地勢力與軍隊的開支,這種成本實在是太大了,時間也長,別說蜀漢,便是整個中原文明也不一定可以在短期內做到。

    這種辦法往往要求留兵在南中鎮壓,留官在南中統治,一步步前進,就好像東吳對江南所做的。

    說到這裡,再說一下當時的東吳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其實當時的江南還遠不如後來那般被開發出來,雖然比南中這種地區好,但是比起中原地帶又遠遠不如了,江南的山地還是相當的眾多,而且也存在著山越一族的威脅。這還是建立在對江南已經開發多年,漢民族已經在數量上取得了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正是有這樣的條件,東吳在江南才能採取與蜀漢對南中不同的政策。)即便如此,也要等到包括東吳這一次在類的幾次北方流民南下,對江南進行之前沒有的大規模開發,才使得江南以及更南方的地區成為了中原文明的控制地。假如北方局勢一直很穩定,那對南方的移民開發雖然會繼續進行,但是移民成本和開發成本會持續居高不下,移民者對移民地區態度也不會如流民那般,南方開發的腳步會慢得很多。

    比南中條件好得多的江南尚且需要漫長的時間,南中更不用說了,蜀漢政權沒有人力物力也沒有時間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那放棄南中呢?在前文中已經提到了,南中帶來的收益沒了,這尚且還是小事,以退出以防止付出過大的成本這種事乃也常見,便是南方地區各代都有退兵之例,但是這退出的弊端也不小,南中很可能便為他國進犯之基地,那時依舊要備兵防禦,若是蜀漢家大業大,也不足為慮,可是如今蜀漢只有川中漢中兩地,如此一來,南中的份量便頗為重要了,最關鍵的是,是否能控制南中,成了在劉備死後蜀漢政權穩定與否的風向標。所以南中放棄不得。

    所以就剩下第三種選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以夷治夷,或者說以夷制夷。任命一個傀儡政權,由本地人來控制,而自己在背後遙控之,自身並不出面,只是通過傀儡政權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質。由於不是自己直接控制,而是通過當地政權,則不需要派兵駐守,這樣的成本相當低廉,而且通過傀儡政權索要物質比直接派兵徵收也要經濟得多,即便本地人產生憤恨情緒,首當其衝的也是傀儡政權,而付出的成本則是保持對當地的強勢,這種強勢還可以以培養本地親宗主國勢力,直接在當地雇兵,限制當地經濟軍事規模的非軍事模式做到。一旦局面嚴重才需要派兵直接介入,而這其中還可以得到傀儡政權的協助,這種統治方式比較直接控制成本低廉得多。

    當然,弊端也有,就是無論怎麼做,傀儡政權還是當地人控制的,再親近宗主國勢力,也不能達到徹底移民或者同化的地步,也就是不能徹底的成為帝國的領土,一旦自身勢力削弱或者有更強大的勢力介入,當地政權便不受控制。

    這種模式其實並不限於文明民族所用,遊牧民族也常常採用這種方式,如匈奴對西域,甚至匈奴內部都是採取這種非直接控制的辦法,需要時徵兵徵糧,不從則發兵討伐其中之一,威懾四方。當然,這一套中原也早就玩過了,春秋諸侯爭霸時就往往採取這種辦法,等到漢朝對付匈奴時,對西域控制也是得心應手,當然,這建立在漢朝勢力強於匈奴的基礎之上,至於西方利用僕從國的歷史也不比我們短。這種以夷治夷的戰略不需要文明,更非我們獨有,只要有點實力便會去做,這完全建立在實力基礎之上,我們說以夷制夷,但是別人也隨時可以改為以華制華,這無關智商,只與實力有關,不考慮自己的實力,一心靠什麼以夷制夷的妙計玩弄別人,其結果往往會被別人玩弄,滿清末年就是最好的例子。

    話再扯回來,其實以夷治夷這招往往是在兩種狀況之下,一種是當地的環境太惡劣了,從古代中國的角度來說,就是根本不適合農耕文化發展的地方,這還不單是說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可以改造,好像南方好些地區,那是窮山惡水啊,就說我老家,還在杭嘉湖平原的邊緣上,就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了,再過去些的浙南或者江西等地區,那一分田都保不住,但是我們的先人就是硬生生的開拓了出來,山溝溝裡也能找到人,文明對於土地的需求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不適合農耕文化發展的主要是指不單地理環境惡劣,還四面受敵,草原或者叢林上的民族威脅很大,實在難以發展。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農耕文明依舊一步步頑強的前進著。只是限於距離與成本的因素而不得不對遠方採取以夷治夷的辦法而已。

    另一種則是實力有限的緣故,這往往是在戰亂或者各大勢力交錯的情況之下,在這樣的情況下,統治者對成本收益十分的敏感,所以更傾向於滿足一種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統治方式,諸葛亮選擇對南中的控制便是因為這個緣故,有時這種統治方式不單在邊遠地區,在中原本土也存在著,就好像那些土皇帝們,不過,這些情況在實力恢復之後,往往會改變。

    所以說,在當時的狀況之下,諸葛亮選擇了最經濟最節省成本的辦法,但是這只是一種暫時性政策,是短期xing的,對於中原文明來說,移民與同化邊緣地區是長期性的政策,而長期性政策往往是很難用經濟成本來衡量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