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星鑽

大道小說網 關於五行及五系魔法來歷(詳細版) 文 / 牧由雪

    道教,教義「雜而多端」,大略如劉勰《滅惑論》所總結:「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綜合了華夏民族傳統巫教的符籙咒術、「中華仙學」的神仙煉養之道和多神崇拜等信仰,在道家以道為本、清靜無為的哲學思想旗號下,組建起一家之學。道教承道家兼容並蓄之長,有博采諸家之風格,受惠於佛教者最多。自教團成立不久,道教從教義到教制,便不斷吸收、效彷彿教,其生死觀更是深受佛家生死觀影響,越到後來,越接近於佛教。道教生死觀的內容及其與佛教生死觀的關係,大略有以下三個重要方面。

    從**長生到超出生死

    長生不死,乃道教諸派共同的理想。這種信仰,旱在道教教團成立以前很久,便流傳於華夏民族中。長命不老乃至不死、永生,稱「成仙」,從字義看,仙(古字「僊」),指遷居山中修煉而達長生不死或實現了生命自我變革的特殊人物。早期道教所信仰的成仙,主要指**長生,如傳說彭祖壽八百歲、安期生壽三千歲等,被作為上古成仙的範例。《抱朴子;論仙》說:「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後來雖然說仙有飛昇天界的天仙、游於名山海島的地仙及死後蛻變的屍解仙三類之分,或天仙、神仙、地仙、鬼仙、人仙五種仙,但為世所重者,在早期實在「舊身不改」而仍舊生活於人間的人仙、地仙。《抱朴子;對俗》說得很明白:「求長生者,正惜今日之所yu耳,本不汲汲於升虛,以飛騰為勝於地上也。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於速登天乎?」誠如釋道安《二教論》所言;「道求不死」,「道法以吾我為真實」。這種舊身不改而長生於人間的憧憬,完全是物質xing的、自我為中心的,與佛家的精神解脫及諸法無我說頗為不同。

    **長生的成仙信仰,出於對人生、人間的摯愛,植根於華夏民族摯愛人生的現世主義人生態度。希求長期地、無限期地活於人間,飽享人世間的各種幸福,當然是出於對人生、人間的肯定與貪戀。因人生幸福美滿,意味著幸福之結束的死亡,在道教徒看來便成為最可悲、最可怕的事。「生可惜也,死可畏也」(《抱朴子;地真》),人生太值得珍惜眷戀了,只是過於短暫,「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張伯端《悟真篇》),百年匆匆,如白駒過隙,還來不及嚼透人生的甘甜,衰老、死亡便接踵而至,催人與草木同朽,秋蟲共盡,這種無情的現實激發起道教徒戰勝死亡威脅的強韌意志。他們不像儒家、道家的哲人們那樣只是以自然主義的達觀哲學自我安慰,以沖淡死亡焦慮,而對以長生現實戰勝死亡充滿自信。「我命由我,不在於天」,是道教徒向死亡宣戰的口號,他們確信,人可以憑智慧通達造化之理,盜取陰陽之機,作自己生命的主人,逆轉生命衰亡的趨向。

    早期道教除了歎惜人生短暫外,對人生的缺陷無多指摘,也不大談論他生後世,以中國人傳統觀念中的死後做鬼為不幸,其「貴生」、「重生」,以人生為本,肯定人生價值的態度很明顯,與佛家著力揭露世間諸苦交攻、輪迴可畏的人生態度,很是不同。關於生死,佛家重在窺破生之空、無生(無實體出生)的本性,道教則追求現前的**長生不死,「佛倡無生,道求不死」,是當時人們對佛道二教宗旨的概括。長生不死,雖然是出自人樂生畏死本性的憧憬,但樹為宗教教旨,容易被從邏輯和經驗兩大方面證偽:從邏輯上講,既然有生,便無不死之理;從經驗事實看,千古無不死之人。道教的長生不死尤**不死說,歷來便被主要屬儒家的反對派駁難指責。

    從東晉起,隨佛教之盛傳,道教開始大幅度地融攝佛家之說,以組建自家教義體系。佛家的三界、五道、輪迴、因果、天堂地獄、劫災等說,或被原封不動搬進道經,或略加改造而成為道教的東西。和佛家一樣,道教經典也說眾生由自作善惡業的因緣,輪迴於三界五道中。如《洞玄靈寶諸天世界造化經》說:「眾生死時,形滅而神移,皆緣其生時所作罪福,至彼五道之處。何謂五道?一者天道,二者人道,三者地獄之道,四者餓鬼之道,五者畜生之道。」又說:「天地敗而復成,眾生死而復生,無有窮已。」世界成已,其後有七日並出,焚盡一切,然後再成,無有休止。佛家說眾生有胎卵濕化四生,道經則說有花、化、胎三種生;佛家說三界有二十八天,道經則說有三十六天;佛家說有八大地獄,道經則說有九幽地獄。道經說善惡報應,亦略同佛經,如《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說,今世作帝王國主者,系因累劫修齋奉戒、廣種福田、不瞋不恨、設大齋醮濟度有情,命終生天,受天福盡,下降人間;「若作帝子王孫公主王妃者,從歷劫修善、多種因果中來」;「破齋飲酒食肉者,後生饑寒作餓身」;「毀壞經像及輕慢,後生蟲癩膿爛形」;「誹謗三寶並訾毀,後生無告豬羊狗」。偈云:「罪福如影響,吉凶若車輪,為善得善報,為惡受惡緣,皆自蒙其福,莫不由本身」。顯系效彷彿經。

    不過道教說生死輪迴、善惡報應,與其本有多神崇拜的信仰結合,說眾生生死壽夭、貧富禍福,皆有眾神司掌。《太上洞神天公消魔護國經》說,凡人受胎,即天降司命司錄常來擁護,「籍系三元,名書上帝」,在神那裡上了戶口。《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曰:「受生之時,五斗星君、九天聖眾注生注祿,注長注短,注吉注凶,皆由眾生自作自受。」雖然吉凶禍福壽夭等終歸是自作自受,但也有神明在冥冥中監察,管理、裁決、職掌眾生生死禍福的神祇,由玉皇大帝、紫微帝君、五斗、三元(天官、地官、水官)泰山府君等組成嚴密的機構,各有職掌,如「東斗主算,西斗記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太上說中斗大魁保命妙經》);「為男為女,可壽可夭,皆出其北斗之政命也。」(《太上玄靈北斗本命長生妙經》);天官掌山嶽城隍社祗及君臣人物,地官掌妖魔魍魎及有情無情生成化育,水官掌江河湖海諸龍神魚鱉等精怪(《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壽真經》),東嶽泰山府君主治死生,為百鬼之主帥;青城丈人為五嶽之上司,專主地仙。又有深入每戶的北斗七元使者灶君及每人身中的三屍神等,錄人善惡,按時上報天曹裁決。行大善者增添壽算,作大惡者降殃減命。至於死亡,也由神明判定。《太上靈寶業報因緣經》說:「人yu終亡之時,皆是地司上奏諸天,諸天按察,依其部籍定其死名,敕下三界官屬、四司五帝收其魂魄,絕其生氣矣。凡人有疾病、刑厄、凶禍、官災、牢獄、水火、刀兵種種苦惱,皆是冥司考罰。」

    吸收了輪迴說的道教,其信仰宗旨也從注重**長生不死上升到超出生死、「與道合真」,接近了佛家所倡的解脫、涅槃。此所謂超出生死,指永不墮於三界五道的輪迴。傳為鍾離權授呂洞賓的《鐘呂傳道集》,在縷述眾生輪迴墮落的可悲情狀後,指出:「人生yu免輪迴,不入於異類軀殼,常使其身無病老死苦,頂天立地、負yin抱陽而為人,勿使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矣。」繼承鐘呂道統的全真道,更是極力渲染做人之苦,說功名富貴如同幻夢,妻妾兒女實為怨家債主,地獄懲罰可畏,輪迴之途險惡,「氣不來身臥荒郊,改頭換面,輪迴販骨幾千遭。世華非堅,如石火,火宅難逃」(劉處玄《仙樂集》卷四),有似佛家說一切皆苦、三界火宅。全真道像佛家一樣,斥**四大假合、無常不淨,以體證「本來真xing」而超出三界生死為大道,斥**長生為「小術」。全真道祖王喆《立教十五論》說:「今之人yu永不死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丘長春說:「吾宗所不言長生者,非不長生,超之也。此無上大道,非區區延年小術也。」(《長春祖師語錄》)明葆真子《真詮》說:「上仙不以長生為事」。清初中興全真龍門派的王常月更鄙視**長生,謂「人之色身,修也要死,不修也要死,縱活得千年,終歸於土」(《碧苑壇經》),強調唯精神超出生死,與道合一是真。道教在宗旨上便這樣一步步向佛家涅槃說靠攏。

    形魂、魂魄、精氣神與道即是心

    道教繼承發揮華夏傳統思想,綜合道家哲學、中醫、巫術、氣功內觀等以觀察自身,對形神關係、身心結構、生命本原,有自家獨特的解釋。

    道教認識人自身的基本思路,是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論為基點,類比宇宙學而建立生命學。認為人身與天地,同一本原,同一生成程序,同一運轉規律,同一構造,人體小天地與宇宙大天地在各方面有對應、協同關係。就生命形成程序而言,如同道或元氣造化天地萬物,人之生,也是由道(虛無)生神,神生氣,氣生jing(父母交媾),jing生形;或無極而太極→陰陽→五行。就構造而言,人身亦同天地,具陰陽、五行、四氣、八卦,而且其形相亦像天地,如《太上洞神天公消摩魔護國經》所說:「夫人者,皆稟妙道天地之氣而生,故頭圓象天,足方象地,肉象土,骨象石,氣像風,血像水,眼象日月,發象草木,聽象原洞,言象雷叫,寤象晝,寐象夜,行象雲,坐象山,喜象睛,怒像雨,五藏象五行,四肢象四氣,九竅象洞**」。人身中氣液的運行法度,也與天地日月一致,一ri十二時當一年十二月,身中三百六十脈當一年三百六十日,心腎相距八寸四分為天地定位之比,一晝間氣液在身中的運轉,與一年間天地之氣的運轉同度。「氣液升降如天地之陰陽,肝肺傳導若日月之往復。」(《鐘呂傳道集》)總之,人「法天象地」,為天地之縮影,而天地,也可看作人身之放大,所謂「天法像我,我法象天」(《真氣還元銘》)。天地有神明主宰,人身中各部位也皆有神居住職掌。《黃庭經》等列舉人身中諸神的名諱、形貌、膚色,謂居於腦中泥丸宮的太一帝君,為身中諸神的統帥,人身諸神,為天地諸神的縮影。這種天人合一論,可謂一種獨具特色的生命全息論。

    道教對形神關係頗有研討,一般認為形神相互依存,而神為主宰,功用殊勝。《太平經》曰:「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凶。」強調精神為生命的主要因素。《抱朴子;至理》說:「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就像無形的道、「一」居住於有形的世界,無形的精神居住於人身中,為人生命之本原。《太平經》還以神、氣、形以命三大要素,比喻說:「故形體為家也,以氣為輿馬,精神為長吏」,若形體家宅中缺了精神,就像田宅城郭沒有官吏主宰治理,便會亂了套。道教還指出精神在人身中的居止之處是腦,與一身之jing的主宰太一帝君所居處一致。也有神在於心之說。

    形神從另一角度或深一層次,稱為魂魄。《太清真人絡命訣》承華夏傳統的魂為神、魄為形之說,謂「人死魂去,魄獨在,形魄歸土中,魂上天去。」魂為陽jing,魄為**,如天上的日月,「在天為日月,在人為魂魄」。魂的居處是肝,魄的居處是肺。魂魄,當是一種能產生精神與形體生命活動的本原、實體,分為三魂七魄。《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人在胎中時,「三月陽神為三魂,動以生也;四月yin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三魂七魄還被說成是一種具外在xing、有如鬼神的東西。《雲笈七簽》卷五四載張陵言:人身三魂,一名胎光,為太清陽和之氣,屬之於天,令人心清靜,絕穢亂之想,為人延壽添算,主命;二名爽靈,乃陰氣之變,屬於五行,使人機謀思慮,多生禍福災衰刑害之事,主財祿;三名幽jing,陰氣之雜,屬於地,使人好色嗜yu,穢亂貪睡,主災衰。三魂又稱三命,胎光常居本屬宮宿,爽靈居地府五嶽,幽jing居水府。三魂中,爽靈、幽jing二魂孳生機心與貪慾,令人勞神耗氣,精氣枯竭,「名生黑簿,鬼錄罪著,死將至矣。」七魄則為身中陰氣、濁鬼,其名為屍狗、伏矢、雀yin、吞賊、非毒、除穢、臭肺,主生理功能。三魂七說是對人精神、心理、生理活動的一種獨特的分析體系,其旨歸在說明清靜寡yu乃養生延壽之要。

    形神關係從更深層次觀察,為精氣神、性命關係。原始道經《太平經》即以jing、氣、神為人生命的三大要素,謂三者本天、地、人之氣,「神者受之於天,jing者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三者「共一位」,「相與共為一道」,結合為一體,互不能離,「相助為治」,以「愛氣尊神重jing」為養生延壽之要。精氣神又稱「三一」、「三寶」,內丹學稱為能煉就金丹、令人超生脫死的上藥,《心印妙經》云:「上藥三品:神與氣jing」。神的功用是主宰智照,氣的作用是運動流行,jing的作用是生長化育。唐宋以來的內丹學更分精氣神為後天與先天,強調唯先天精氣神—名元jing、元氣(氣)、元神,方可作煉成內丹的大藥。先天精氣神中,元jing元氣合稱為「命」(生命之本),元神稱為「xing」(精神本原、本體)。先天精氣神,主要根據氣功靜定中的主觀體驗而建立,當心念寂定不動,返歸先天,離雜念的干擾,超越陰陽五行時,斯際一念不生、寂照不動的心為元神,充溢身中的為元氣,氣的運動為元jing。元神的居處在腦,元氣、元jing的根本在腎,所謂「頂為xing根,臍為命蒂」。(丘處機《大丹直指》)

    內丹學認為,先天精氣神與後天jing(交感激ng)、氣(呼吸氣)、神(思慮神、識神)為體用關係,先天精氣神為本為體,後天精氣神為用,「非先天不能生後天,非後天不能成先天」(《還真集》)。先天精氣神又相互依存,共為一體,互不能離,而神,特具主宰功用,最為重要,張伯端《青華秘文》說神為主、氣為用、jing從氣;王重陽《授丹陽二十四訣》說xing為根,命為蒂,xing為主,命為客。

    內丹學還將人的生命之本分為jing、神、魂、意五種東西、為水火、木、金、土五行之氣,分別藏於腎、心、肝、脾五藏。五行為陰陽交變的形態。陰陽交變的形態和數量,又常用八卦來表示。用坎離二卦表真yin真陽,離中生火(神)為真yin,乃xing根;坎中生水(jing)為真陽,乃命本。xing根命本,即先天精氣神在後天形體中的潛藏,喻為青龍白虎。

    從神為主宰、其用神妙的傳統立場出發,道教不斷受佛家萬法唯心說的影響,越來越重視心、神。南北朝所出道書中,便像佛教一樣,將眾生生死輪迴的原因歸諸於自心。《濟眾經》說:「五種絪熅(五行),聚而成體,會其宿業,因而受識,輪轉其神,有其生也。因識受染,流入惡緣。」謂因宿世心識受污染,才因宿業而投胎受生。《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人以難伏,唯在於心,心若清淨,則萬禍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沉淪惡道,皆由心也。」該經甚至把心等同於出生、主宰萬物,本不生滅的最高存在道:「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道教對道的認識,也是從人身小天地有無形的主宰,類推出宇宙大天地有無形的宇宙精神為主宰。後來內丹學對心、神作了進一步分析,從本體論、體用論再度分開後天的識神與先天的元神,或妄心與真心,只以元神、真心為「本來真xing」,此物本不生滅,超出生死,為道、金丹的同義語。其說與禪宗的心性論甚為相近,道教中人亦常和會釋道二教乃至儒釋道三教的心性說,說人的元神、真xing,道教稱為道、金丹,釋氏稱為圓覺,儒家名為太極,本是一物,「天下無二道,聖人無二心」。其受佛家尤禪宗影響之跡,灼然可見。

    從養氣煉形到性命雙修、以xing兼命

    早期道教從道為元氣的哲學立場出發,在宗教實踐上注重養氣煉形,追求**長生的顯效。其修煉方法,綜合了華夏傳統的仙道、養生術,有服餌、服氣、辟榖、行氣(閉息)、導引、按摩、叩齒、咽津、存思等多種花樣,主要從調製身體和呼吸及外服丹藥入手,當然也重視心意的調攝,強調清靜離yu。大概因養氣煉形一類方法長生實驗的失敗和不理想,促使道教漸重修心,從先秦道家老莊守靜、守心、坐忘、心齋等煉神之道出發,融攝吸收佛家擅長的修心之道。《西升經》即重養神而輕養形,有云:「偽道養形,真道養神,真神通道,能亡能存,神能飛形,並能移山,形為灰土,其何識焉!」該經所倡「守一」之道,以調心令合於道,以調心令合於道之虛無體xing為要。後來道書中所述坐忘、心齋、定觀等,皆強調離絕妄念,以智慧觀察身、心、物之空無虛幻,令心寂定不動,乃至「寂無所寂」,與道合一。受佛家真如三昧、實相禪、止觀的影響非常明顯。

    修心煉神與傳統的養氣修命之術的結合,是唐宋以來以「性命雙修」為綱宗的內丹之道。所謂性命雙修,實際是道教內丹命術與禪宗之禪的雙修、合修,是禪宗影響於道教的產物。性命雙修的丹法,依修煉次第,分先命後xing後命二途。先命後xing,為鐘呂內丹派南宗張伯端一系的路線,其修煉先從道教調息閉氣等方法入手,煉jing化氣,煉氣化神,至煉神還虛階段,參究禪宗,了徹心性,以歸於佛家所謂究意空寂之本源為究竟。先xing後命,為鐘呂內丹派北宗全真道王喆一系所主,其修煉先參酌禪法,收心煉已,識心見xing,然後依所見元xing煉jing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兩種丹法,實際上都以修xing為主,張伯端強調先須「以xing引命」,丘處機謂全真內丹「七分xing學,三分命術」(《長春祖師語錄》)。關於識心見xing,皆傚法禪宗,以「一念不生」、「對境無心」為訣,還採用了禪宗的打坐、參究、圓相、機鋒等方式方法。還有一種極端之說,是參照禪宗以深化老莊心齋坐忘之道,認為命在xing中,只要逕直做了xing或煉神還虛的功夫,則以xing兼命,jing自然化氣,氣自然化神,神自然還虛。這種類似禪法的內丹,被奉為「上品丹法」、最上一乘」、「頓」法。

    早期道教宣揚:修道學仙,得上等成就,可**飛昇天界,甚至如晉代許遜,舉家撥宅飛昇,留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俗話;次等者延壽數百千歲而不死;下等者屍體如生,爪發潛長,默煉於地下,謂之「太yin煉形」,久之得道,屍解者或先為「地下主(地府冥官),久久積功而得道成仙。屍解又有棺解(於棺中失其屍體,唯留爪發)、水解、火解、兵解、杖解等多種方式,還有未入殮而夫屍者。內丹學說依丹法修煉,煉jing化氣,可成「人仙」,百病不生,延年益壽;「大藥過關」,可成「地仙」,長生住世,寒暑不侵;煉氣化神,可成「神仙」,具諸神通,出有入無;神仙傳道度人,濟世功圓,上帝詔赴,煉就的「陽神」棄殼升天為天官,稱「天仙」。後來受禪宗影響,說煉神還虛,粉碎虛空,了徹xing源,與道合真,則永遠超出生死,為自己生命的主宰乃至自然界萬有的主宰。粉碎虛空者,獲證法身,散則為氣,聚則為形,可分身無數,傳道度人,謂之「形神俱妙」。形神俱妙,頗類藏密大圓滿心髓法的最高成就「大遷轉身」。

    道教內丹還有調神出殼(「出神」)、分身、投胎、奪舍、移居等密法。《真龍虎九仙經》說元神離體後,「或歸住本體,或離入他身,或別從初起,或奪他安已,或令他離體」,與藏密的幻身、頓哇等密法相類。明初道士赴宜真述《靈寶歸空訣》,說人臨終時識破幻相、解脫輪迴之法,略謂先是「頂門天鼓若雷轟」,次見鬼神、佛菩薩、仙人、曠野、殿宇、豬羊貓犬、花街柳巷等,皆應識為自心變現,「堅持心印休貪著」;若見雷火電光、白光毫光,應「將身猛去不動心,即證人天歸淨土」;若識自xing法身本無生滅,則能永超輪迴,成「無生**王」。訣稱此法傳為達摩禪師作,實則蓋出藏傳密法。另外,道教也有其度亡濟幽之法稱「煉度」,意謂以法師自己煉就的陽氣,煉化亡魂之陰氣,令其陽全升天。其法事儀式亦與佛家之法事相類。

    道教的辟榖、煉氣、導引等術及多神崇拜,對佛教也有影響。內丹煉化精氣、男女雙修及服食丹藥、辟榖服石、以符籙驅役鬼神之術等,大概還曾傳入印度,影響於印度教及佛教密乘。佛家密法中,諸如服藥成仙、崇祀北斗等諸天鬼神、修氣脈明點、辟榖服氣、男女雙運等,實多與道教之術相近者,蓋為兩家交流、互相攝取之證據。中國道教雖多融攝佛教,越來越近似於佛法,但尚保留自家傳統的特點,在哲學尤對自心的認識上,其說始終較佛學為粗淺。中國佛門中正統人士,對道教歷來持批判態度,以《楞嚴經》十仙之說為據,批評道教執著於**或虛無,落於有、無二邊見,雖jing勤苦修,而不得真出生死,僅可成仙生天,終不出三界,斥為「守屍鬼」、「落空亡的外道。」道教中人,自晚唐以來率多出入於佛、道間,融會道、禪,由道歸佛,成為普遍的趨勢

    道教的理論在最初沒有釋教精緻,但是道家的理論要精緻得多,畢竟釋教理論和釋家理論之間沒有斷代,兩者是一體,儘管道教和道家的關係並非父子關係,但是基本延用的是道家理論,以言解決之理,道教沒有釋教考慮得多,百姓也不很認可道教的解決方式,因為道教不標榜立地成佛,要求盡量duli修煉,且修煉成功之後,得到的是清淨的結果,而不是可以看到天花亂墜的極樂,這對於百姓而言,是非常不現實的追求幸福的方式,儘管道教在後面的發展中沿用了儒教的官僚體制,但那主要是為了讓百姓易於接受,真正的修煉者心中的上天,其實是不存在這樣的體制的,對他們來說,飛昇的結果並不是去天上當官,而是得到一個不受干擾的無為境地,所謂七十二洞天和十洲就是明顯的例子,這才是道教信徒的根本信仰和修煉目的

    所謂風雷水火土,是混合了很多宗教理論的所謂魔法文化產物,而不是我們常見的樸素唯物主義理論的產物,至少它產生的目的不是發展唯物主義,我們常見的西方魔法文化,有印度希臘的地火水風理論,有波斯猶太的六芒星理論,基督教體系嚴禁魔法理論的發展,但這不妨礙《哈利;波特》從西方基督教國家起始一路風靡,這就是宗教內部理論和世俗信徒信仰的區別,後世延續的北歐神話故事裡常常能見到六芒星配希伯來文,讓人覺得比較莫名其妙,基本就是後人的編撰

    中國文明的中心,在現階段是以秦漢文明為源頭的,不論怎樣融合其他文化,漢族本身的歷史和人口基數所致,我們已經完全把融入的文化吸收進來變成自己的東西,而不會被外來文化改變了根本,當這樣的文化進入我們的文明體系,且其duli特色為中國文明所認可,其族才可能被稱為一個duli文化民族(文化上duli,政治上屬於中國,如我們的五十六個民族之間的關係),猶太文化儘管於中國文明有相融的地方,但還沒到這個程度,所以我個人認為其族無法作為duli文化民族存在於中國民族之內,不然和族在歷代的遺民完全可以成為一個duli文化民族,畢竟和族文化對於中華文明的反哺更為明顯

    風在五行理論中為木屬,雷生於金,火雷水風土是五靈正統中國神話裡不存在這個理論,本書我採用的是五行理論

    地水火風是印度和波斯的理論

    《白虎通義·五行》說:「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意也」。這句話有幾個要點:一是天,二是氣,三是行,四是為(也就是「替」的意思)。

    「替」的含義非常重要,既然說是「替」天行氣,就表明「行」不是天氣本身。所以,上面的話中隱含了天與地、氣與形的概念。

    概念的相對xing表明,氣是一種存在,但非形;形是一種存在,但非氣。氣首先與天相聯繫,形首先與地相聯繫。氣要從天下到地,則要借助於形,所以有「替」的含義。

    「替」表明,形可以納氣,並體現氣的運作。行,有兩層含義,一是天氣自行,如寒暖交替;二是借形行氣,如水火升降。一般所說的行,則是後者,即化天氣入地形而運行之意。

    《周易》說:「立天之道,曰yin曰陽」。

    道,是法則的意思。陰陽,是相對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天以相對為最高法則。

    在天道之中,以寒的概念位居第一。《靈樞經》說:「太一者,水之尊號。先天地之母,後萬物之源」。這裡說的水,是寒的概念。

    由於寒暖相對,由相對法則推論,暖的概念必然位居第二。

    寒暖在天、是氣;水火在地、是形;一二為序,是數。

    天有四氣,即寒暖剛柔。地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下面是進一步的推導:

    《三命通會·論五行生成》說:「是以萬物非陰陽合體則不能生化」。陰陽相對,以寒暖為首,寒者,老yin之氣;暖者,老陽之氣。寒暖合體,即取兩者中和的意思,在曆法上,可以chun分和秋分兩點為典型參照。

    《周易》又說:「立地之道,曰柔曰剛」。

    chun者,少陽之氣,柔。秋者,少yin之氣,剛。由於地球有chun分、秋分的寒暖對稱xing,所以說它是「立地之道」。這裡所謂的地道是講一種對稱的小環境,地道將孤寒孤暖進行對稱調整,也就是地球的運行,從而產生春秋兩個新的季節,chun即柔,秋即剛。

    這樣,寒暖剛柔、老少陰陽、一二三四,就被推導出來了。老陰寒氣指冬季、少陽柔氣指春季、老陽暖氣指夏季、少yin剛氣指秋季。

    原來的寒暖之氣,在地球的調整下,出現對稱xing升降。在升降的對稱點,派生出了兩個過渡xing區域,即少陽和少yin之氣,對應的就是春季和秋季。

    所以,氣,是天道的概念,總是相對出現的。以chun分、秋分、冬至、夏至為參照。老yin老陽雙方達到中和狀態(合體),派生出少陽和少yin,即春秋兩季。由此也可看出,少yin少陽是一種特殊情況,或許,只有地球具備產生它們的條件。

    若寒暖不能合體(寒暖不中和),則剛柔之氣無法引化,氣之不化,則無生生之妙。無生生之妙,則春夏秋冬無從談起。

    雖然氣有四種,但畢竟是天物,即無形之物。氣要想在有形物中體現自己,應該找到吸納自己的有形物,使自己具備形體。我們熟知的四種實物是:水替寒、火替暖、金替剛、木替柔。

    五行理論需要金木水火等實物,以替天行氣。如果無水、無火、無木、無金,則天寒、天暖、天剛、天柔之氣無法附形。氣與形是天與地的對應概念,由相對xing之最高法則可以得知,氣和形是世界存在的基本元素。

    金木水火,是四行,與寒暖剛柔相對應、相配合、相表裡。水火既濟,則剛柔之氣得以化生。暖氣升則化柔,寒氣升則化剛,乃chun生秋成之象。

    四行配四氣、配四季。既然如此,還要土行做什麼?

    《白虎通疏證》說:「金木水火,陰陽自偶」。這裡講的是陰陽對稱的性質。

    水、火、金、木,地上之形,配合寒、暖、剛、柔,天上之氣。既然天有四氣,地有四形與之相配,要土何用?天道陰陽都是雙數,加土則成單數,明顯有不對稱之嫌。既然稱行,則土必然也要運行。土xing靜,如何運行?

    《三命通會》說:「火主於南,應夏。然火無正體,體本木焉。出以應物,盡而復入,乃自然之氣也」。木金水俱有穩定之形體,而火則無正體。我們可以理解火具有形的不穩定性。

    火在未出之前,本於木形,盡而復入,入到那裡?所以,在水、木、火、金的鏈條上,缺了一個穩定的形。水、木、金,俱有穩定的形質,火雖有氣,卻無穩定的形質。

    五行是地上之物,既要能納氣,還要有穩定的形質。火既然無穩定的質,則需要有物來輔助,這樣,借用就是一種選擇。這個借來之物,就是土。

    庚金之氣生於火(長生於巳),庚金之形卻由土生(土生金)。換句話說,庚金得氣於火(秋季少yin之氣接替夏季老陽之氣),得形於土。這說明五行有個別氣形分離的情形,此性質很重要。

    由於火無穩定的形質,以及氣形可以分離的性質可以推論:

    老陽,在地則由火行其氣,同時借土輔助行其形。火不是土,但得土而有穩定之形;土不是火,但得火而有行。行者,動化之意。五行用土,乃不得已而用之。

    火有火xing,土有土xing,火無穩定性,故而有火土配合來行天氣的權宜辦法。

    土雖主靜,但又有配合火行的職能,不得不動。火土配合,氣在火,形在土。火動在氣,土動在形。氣分春夏秋冬,對應木火金水,惟獨土不duli行氣,不成季節。

    木生火,火得木氣;火生土,火化木形為土;火土須同動,所以土寄旺於火:丙火戊土長生在寅、旺在午、墓在戌。既然是寄旺,就不是土之本家,所以,寅午戌三合是火局,而不是土局。

    火有氣,卻無穩定之形,要想生土,必須化木形方能成土。所以,陽火土(丙戊)長生在寅木之地,寅中帶木、帶火、還帶土。

    陽金要想得生,必須納火之氣,土之形。所以,金長生在巳火之地,巳中帶火、帶土、還代金。這是五行長生的兩個特例,即陽土金長生在克己之方,常理不能解釋。究其原因,就在火有氣無形,不能直接傳氣給予金,必須借助土形來運作。

    五行有如下的氣形傳遞模式:

    木

    火(氣)

    金(氣)

    火化

    土(形)

    化金形)

    氣由四行來傳遞,即木火金水,所以只有四個季節,春夏秋冬而已。

    形由五行來傳遞,所以有木火土金水。

    氣的傳遞是原因,形的相生是配合。四季描述的是天道,以氣為主,所以只有春夏秋冬。五行描述的是地道,氣形兼顧,所以有木火土金水。

    論氣,戊土生在寅木之地;論形,寅中甲木克制戊土,庚金的情況也類似。顯而易見,地支,例如寅,主要描述氣的概念,而天干,例如戊,純粹描述形的概念。

    寅卯辰是春季,乃天柔主氣,有甲乙配合。寅卯辰是木氣、象天,甲乙是木形、象地。同理,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是氣,像天;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都是形,像地。

    氣主動,故支應該好動;形主靜,故幹好靜。這與原來的天干象天、好動;地支象地、好靜的理論正好相反,這是一個全新的結論。

    因此,所謂天干地支之稱呼,理論來源疑有誤。支者,五行之氣,以長生、祿旺等詞形容;干者,五行之形,以木火土金水表示。

    天地以氣為體,形為用,所以古代有天尊地卑之說。命理是一門借氣論形的理論,要落實到人的實體。所謂喜乾透取用,顯然是因為乾透,則是命理用形的本意。

    原始五行理論的推理方法是所謂的自然之理。

    五行順天之序是相生,自然之理:

    火

    金

    五行相剋,隔天之序是順克。如木隔一位火,見土則克之;隔兩位逆克:如木隔兩位火土,見金則反被金克,等等。相剋理論不是由天序來推斷,而是有下面的道理來解釋。

    《三命通會》說:「強可攻弱,土得木而達;實可勝虛,水得土而絕;yin可消陽,火得水而滅;烈可敵剛,金得火而缺;堅可制柔,木得金而伐」。

    《白虎通疏證》說「五行所以相害者,天地之xing:眾勝寡,故水勝火也;jing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也」。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講,五行相剋是「自然之理」,或「天地之理」的結論。理論有不可推的時候,就叫做公理。

    五行理論有兩種形態。

    一是原始理論形態:金木水火土的生剋休旺理論體系。原始五行是關於天氣的年度循環的理論,即對春夏秋冬的解說,即所謂「一氣順布,四季流行」。但是,干支紀時系統除了描述年度循環(十二個月)之外,還描述六十甲子循環(六十年頭)、月度循環(三十日),以及ri度循環(十二時辰)。將年月ri時綜合描述,則發展出五行學說的新形態。

    二是符號理論形態:干支陰陽的氣形配合理論體系。如果萬物具有四大循環的綜合特徵,則需要新的理論形態來描述。符號形態是一門理論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例如,數學就是符號與規則體系的典型學科,現代經濟學也在向符號推理體系演化。符號形態是干支理論與五行理論的集成,是五行理論走向實用的橋樑。

    在卜筮方面,漢代的京房把干支納入八卦之中,導致八卦和五行兩大符號體系的融合,也使爻卜走向一個新的階段;在命理方面,唐代的李虛中將干支五行支納入四柱之中,開創了命理學說的先河。

    我們看到,在干支符號體系中,除了原始的生剋規則之外,由於考慮了四大循環的特徵,則五行之間的橫向作用就凸現出來。在單一的年度循環中,十二地支,例如寅卯辰三支是不能同時見面的,道理很簡單,寅月代表正月,卯月代表二月,辰月代表三月。由寅到卯,再到辰,時間流逝,事過境遷,寅卯辰是不可能相互作用的。

    但是,就一個特定的點位來說,比如寅年卯月辰ri,則有三套干支同時描述,寅卯辰就同時見面,既然見面,就有相互作用和關係,這就需要新的規則來解釋。

    天干方面有合化理論,即所謂的隔六位相合:

    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古代學者認為天干合化學說的來源是天地生成之數,即「天地隔六生成」學說,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等等。天干描述的是有形的東西,所以,現代有學者認為這是五星天文觀測的結果。

    地支方面有:相沖、三合、**、三刑,等等。

    相沖: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

    以上六對相沖關係,描述天氣的六種極端對立的狀態。以子午為例:子月為yin極之時,天氣極寒;午月為陽極之時,天氣極熱。子午之間,性質截然相反,互不相容。所以,可以看出地支描述的是天氣的性質。

    三合:寅午戌合化火局、亥卯未合化木局、巳酉丑合化金局、申子辰合化水局。三合沒有土局,說明天氣沒有土行,土不過是地上之物,同時,土也不能完全替代地的概念,土只是地的一部分。

    雖然有各種關於三合理論的解釋,但是,沒有一種是令人滿意的,至少是沒有嚴密的邏輯過程。

    **: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火。與三合一樣,目前還看不到關於**的有邏輯xing的解釋。

    三刑:子卯刑、寅巳申刑、丑戌未刑、亥辰酉午自刑。地支相刑的概念,也缺乏邏輯xing過程。不過,三合、**、三刑的概念在應用命理學方面,有重要的理論地位,以及實際應用價值。

    干支合看方面有:天干十二宮位,等等。下面是一個關於甲乙天干十二宮位的例子:

    長生沐浴冠帶建祿帝旺餘氣病地死地墓庫絕地胎地養地

    甲木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乙木午巳辰卯寅丑子亥戌酉申未

    所謂十二宮位,就是天氣的十二種狀態。例如,甲見亥為陽木得長生之氣;乙見亥為yin木得死地之氣,其餘天干可以類推。由此可見,天干甲乙是固定不變的,而地支則按照十二宮位周流不息。古代所謂「干主動,清輕在上,地支主靜,重濁在下」的概念,實在與實際的情況不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