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十二章 天龍真身 文 / 天微
再說應龍當日為尋兄弟行蹤,便獨入深林。忽然一怪獸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應龍心忖:「常聽母親言道,上天有一神物曰龍,而龍中又分蛟、夔、虺、虯等多種,但從未聽聞此等威猛者,莫非是龍中佼佼?怪獸高大兇猛,縱壯士見之也怯幾分,但應龍卻不知怎的,只覺得有一種暖和和的感覺。說也奇怪,那怪獸本張牙舞爪,極為兇惡,但見得應龍,卻是變得異常溫順,竟張開雙翼,飛到應龍身邊,應龍大喜,忽然那怪獸卻是揚爪撲來,應龍眼前一黑,便已不知人事。
日子已過了十餘天,可應龍對此恍然不覺。待其醒來,怪獸竟也不見,應龍暗自慶幸大難不死,長舒一口氣。忽見得一隊兵馬過來,為首者面如冠玉,神光四射,正是當日馳騁沙場的軒轅黃帝。應龍雖不認識,但不知怎的,一見之下,欽服之意油然而生。只見黃帝目光也正看過這邊,四目相投,應龍只覺一種十分奇特的感覺,似乎他體內有種東西和黃帝遙相呼應。
黃帝也自奇怪,於是使人呼應龍過來問個究竟。若是平日應龍必欣然前往,但今天應龍竟是不動,應龍自己也正在驚異之時,不道黃帝竟翻身下馬,親自前來。待黃帝走近,應龍只覺體內有一股氣由涼生熱,運轉全身,再由熱變涼,最後不自覺拜倒。黃帝不明所以,但內心卻對應龍有種十分親切的感覺。遂詳問應龍住處及生活起居,擬將應龍帶回軍中。
應龍堅持需回家徵得母親同意,待回得家中,見母親石刻,知母親已去列山,於是向黃帝辭行,前往列山。黃帝道:「你小小孩兒,獨到列山多有不便。」於是遣一副將同行,眾人見黃帝對一小兒如此,皆大奇。黃帝卻道:「眾皆平等,諸位他日若有何不便,我自一視同仁。」眾人自不知黃帝內中對此小兒感覺,只道帝王仁義,皆感概不已。
不料應龍一行到得列山,炎帝部眾卻已遷去。應龍無奈,仰天長歎。副將本已不耐煩照顧一小孩,只是軒轅有命不得不行,於是道:「天意如此,不如先生先隨我回去,待得有機會再作打算。」應龍想想也是道理,於是隨他到軒轅部中。
秋去冬來,應龍隨軒轅部眾東奔西走,卻時刻不曾忘記失散的母親與兄弟。這日應龍正在和幾個小孩子遊戲,忽見遠處一騎軒轅兵急馳奔來,顯是有急訊向軒轅黃帝稟報。騎兵進入黃帝帳中不久,號角嗚嗚響起,各處營房中的兵丁飛奔湧出。
軒轅黃帝在玄囂昌意兩個兒子陪同下走出,說道:「我嫡親兄弟前來,我又怎能不親自相迎?」軒轅兵舉起大刀,齊聲歡呼。當時炎、黃二帝並立,但因神農所分,炎帝統有中國黃河以南富饒之地,兵勢雄強,威聲遠震,而軒轅黃帝則只有一些貧脊之地,因此名雖並立,實則不然,因此黃帝東征西戰,也因如此。
再說炎帝實非好戰之人,其宅心仁厚,又與父趣相投,後人皆以為他就是「神農」,其實不然。其長子炎柱則更是專於耕種,以「農神」之威中興炎王一系,而次子炎居卻是雄心勃勃,暗中招秣兵馬,大有一統天下之意。當時天下崩紛,軒轅、蚩尤等部尤為強盛,炎帝諸將均擔心其部安穩,勸得多了,炎帝也不免心動,此行一來以示仁義,二來察看軒轅部虛實,或以威服,或以智取,相機行事。
應龍和眾小孩遠遠的站在一旁看熱鬧,忽然只見遠處塵頭飛揚,一小孩湊往前,炎帝馳馬過來,眼看收勢不及,眼看小孩就要葬身馬下,炎帝竭力收韁,但已然不及,說得遲,那時快,只見黃帝手中石簡揮出,將小孩蕩過一邊,小孩倖免於難。
應龍平時常聽母親講國家崩紛的故事,在中華大地上如何有伏羲造八卦,行教禮,成霸業;神農氏如何嘗百草,度蒼生等等,小小的心靈中常希望能隨一明君,以治國平天下,這時見得此景,心中暗忖:炎帝仁義,黃帝多智,均是不世出的明君呀,只不知他日兵戎相見,卻是誰勝誰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