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中國軍事 返回目錄


中國台灣「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

作者:牛牛

    當人們將視點聚焦在台灣外購武器的時候,2001年4月20日,在中國台灣地區的「漢光17號」三軍聯合反登陸演習中,台灣自己研製的一種新型多管火箭武器系統在世人面前亮相,並向海上的假想目標發射了火箭彈。它和大家所熟知的台灣「工蜂」系列火箭炮在外觀和性能上都有很大的區別,其名字似乎也很有氣勢,叫做「雷霆」2000。

    從「工蜂」說起

    在「雷霆」2000以前,台灣裝備的是「工蜂」6型火箭系統。「工蜂」6是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1968年開始研製的多管火箭系統,於1981年開始服役,它發射彈徑為117毫米的尾翼穩定式火箭彈,彈重約為40千克,最大射程只有15千米。其火箭彈有兩種,一種是先服役的「工6A」型,配有破片式高爆戰鬥部、黃磷戰鬥部以及觸發引信;一種是「工6B」型,配有子母戰鬥部和空炸引信。底盤採用M809型5噸卡車,發射架為45管定向器,可單發射擊也可連續發射,45發火箭彈的齊射時間為22秒。車上還裝有射擊指揮系統,可縮短射擊準備時間和提高射擊精度。

    「雷霆」2000的幕後

    鑒於「工蜂」6型火箭炮在反登陸作戰要求中射程及其它性能上的不足,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研製了「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題圖),作為新一代的反登陸作戰武器以替換「工蜂」6型火箭炮。

    「雷霆」2000於1994年底完成系統和主體工程等設計,在1997年的台北航空展上首次對外公開展出。實際上,當時「雷霆」2000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美國的M270式MLRS多管火箭武器系統,為了能夠使台灣陸軍接受這一武器系統,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宣稱「雷霆」2000具有極大的價格優勢,其單價只有美國M270的25%。除此之外,他們還認為「雷霆」2000是最適合台灣陸軍使用的反登陸武器,它有以下主要特點。

    ——發射架採用模塊式彈箱,可發射三種規格和型號的火箭彈,因此射程有一定的彈性,可以涵蓋7∼45千米之間的距離,能夠滿足反登陸作戰的「殲敵於海上」的戰術需求。

    ——戰鬥部也是針對反登陸作戰的目標特性而設計的,一種是破甲/殺傷兩用子母彈戰鬥部,主要用於打擊武器裝備等裝甲目標並能殺傷人員;一種是預制破片高爆戰鬥部,主要用於殺傷人員等軟目標。

    ——發射車底盤與台灣陸軍正大量引進的HEMTT車輛為同一系列(其使用的「愛國者」系統的M983拖車和新購買的M978油罐車等均屬同一系列),這型車除具有結構簡單、性能可靠和機動性好的特點外,更重要的是能夠保證統一的維修保養等後勤工作。此外,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還認為CM31(6×6)裝甲人員輸送車也可根據需要作為「雷霆」2000的底盤。

    ——射擊指揮系統的操作均為中文操作控制,適合當地士兵的使用。

    細說「雷霆」2000

    和「工蜂」6型相比,「雷霆」2000的技術複雜程度要遠遠高於前者,它是一個完整的多管火箭武器系統,包括發射架的底盤、模塊化火箭系統、導航系統和射擊指揮系統等。

    「雷霆」2000在技術上的最大特點是採用了類似美國M270多管火箭武器系統的模塊化設計,它的發射架可以裝載和發射不同型號和規格的火箭彈,火箭彈的彈箱既是火箭彈的儲存器,也是發射火箭彈的定向器,目前有MK-15型、MK-30型、MK-45型3種。

    MK-15型的火箭是在「工6」火箭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彈徑也是117毫米,但引信和戰鬥部已有改進,戰鬥部為鋼珠高爆戰鬥部,引信是空炸引信,火箭彈的最大射程為15千米。其彈箱為20聯裝,「雷霆」2000的發射架一次可裝填3具彈箱共60枚火箭彈。

    MK-30型火箭彈的彈徑為180毫米,最大射程為30千米,由於彈徑增大,所以除了高爆戰鬥部外,它還配有裝電子時間引信的破甲/殺傷兩用子母彈戰鬥部。其彈箱可裝9枚火箭彈,「雷霆」2000的發射架一次可裝填3具共27枚火箭彈。

    MK-45型火箭彈的彈徑為227毫米(一說230毫米),最大射程為45千米,其戰鬥部也有兩種,一是預制破片高爆戰鬥部,內裝2萬多粒鋼珠;一是配有電子時間引信的破甲/殺傷兩用子母戰鬥部,這種火箭彈彈長1。725米,戰鬥部重125千克,裝有518枚M77型子彈,火力覆蓋面積為20800米2。MK-45的彈箱為6枚聯裝,「雷霆」2000的發射架一次可裝2具共12枚。

    以上3種火箭彈均採用尾翼穩定式,這種方式可減小火箭彈的方向散佈。由於「雷霆」2000的設計主要是針對反登陸作戰的需求,所以現在研製的彈藥主要是用於這一目的。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表示以後還可根據需要開發反裝甲戰鬥部、佈雷戰鬥部和智能型戰鬥部。

    「雷霆」2000選用M977型8×8輪式底盤,這種底盤屬於前面提到的HEMTT系列,雖然其越野機動性不如履帶式底盤,但由於台灣地區的公路網比較發達,所以這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底盤上除裝有發射架外,還裝有慣性導航系統、數字化/語音通信系統、衛星定位系統等設備,可省去以前在進入陣地前耗時較長的測地作業,大幅度降低了射擊準備時間,此外這些系統還可以與偵察單位以及射擊指揮控制單位配合進行全天候作戰。發射車上還裝有電動伺服調架系統,可自動調整發射架的的射擊方位,水平方位可左右調整120°。

    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指出,「雷霆」2000的發射速度為1發/2秒,比美國M270要快,發射車進入發射陣地後可在1∼2分鐘內將火箭彈齊射完,火箭彈彈箱的再裝填或更換能在10分鐘內完成。「雷霆」2000以連為基本作戰單位,每個連裝備9輛發射車、3輛射擊指揮車和1輛指揮控制車。

    說到這兒,筆者認為「雷霆」2000最吸引人的模塊化設計同時也頗讓人費解,首先是3種口徑的火箭彈在生產和後勤供應上無疑是非常麻煩的,而且其戰術使用也讓人難以琢磨,這也是下面要說的3種彈徑火箭彈的模塊化設計是否必要?從射程上來看,3種火箭彈的射程覆蓋為7∼45千米,雖然有一定的彈性但跨度並沒有本質的提高,而美國M270式火箭炮一種彈徑(227毫米)在射程上即可覆蓋10∼45千米的距離。另外,從提高射程的能力來看,「雷霆」2000似乎也並不高明,現在122毫米口徑火箭炮的射程已能達到40千米,而其發射最大彈徑的火箭彈也只是45千米。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雖然火箭炮是面積殺傷武器,但對火箭彈的散佈精度也有很高的要求,這也是衡量火箭炮優劣的重要性能之一,而「雷霆」2000恰恰有「火箭彈散佈太廣」的傳聞。綜上所述,「雷霆」2000恐怕是「只有雷霆,而無萬鈞」了。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