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上將

竹簡二 董卓亂 群雄起 第四十一章 治國之策(二) 文 / Y冷冰凝Y

    第四十一章治國之策(二)

    「無雙卻是取笑為師,我自黨錮之禍來,隱遁穎川十餘年,以著述教學為事,先後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語》、《新書》等,而學子亦是無數,然我最看重卻是公達、志才與你等三人。」

    荀爽卻是看著三人,眼中甚是自豪道:「今公達、志才二人任大將軍府主簿,乃是大將軍之親信,凡有大事定招其二人商議。然在我眼中,你三人之才卻是勝於他二人,大漢之未來卻是當交與你等手中。」

    「恩師如今貴為司空,我等身為弟子,自當佐於恩師。」郭嘉卻是站起說道。

    荀爽見幾人皆是這個模樣,卻是知道幾人脾性,微笑著道:「你等三人,奉孝最為滑頭,然卻也是最討我歡心。文若自小便於我之身邊長大,其之脾性我自是最清楚不過。只有無雙,雖入我門下,卻是早已身懷大才,論起此處,我卻是沒有教他什麼。然其之才為師亦是佩服,有大略且性不燥,通曉武藝,乃是一軍之帥的不二人選。」

    「鳳雖入荀師之門時日最短,亦無學習什麼治國統軍之道,然荀師卻是教導鳳做人之道,於鳳觀之,此方是一人之本。」

    「也罷也罷,你等終歸為我學生,見你等為師亦是想到年幼之時。」

    荀爽的書房並不大,看起來卻是不像一個司空位之人,整個書房內皆是一些竹簡以及平時難以看見紙書。他卻是拿起一份竹簡遞於荀彧。

    「荀師?」荀彧卻是深感不解。

    「此簡乃是今日各地傳入宮中,言談各地黃巾余亂之事,田地多有荒蕪,加之天降大旱,稅收極少,陛下卻是看之心煩,囑於我與三公共同商議解決。你等三人先且看看這份,對此事想一個對策,便作為出師之試吧!」荀爽卻是閉眼養神,顯然這份奏折已經讓他頭疼良久,如今三位大才的弟子到來,卻是可以讓其放鬆片刻。

    潘鳳、郭嘉、荀彧三人對視一眼,卻是共同觀看此卷。

    只是此卷之內容,三人卻是越看心裡越是感覺涼意,雖知大漢江山已經千瘡百口,卻是萬萬沒有想到已經到了這種地步。

    黃巾軍之餘眾雖聲勢不如當年,但如今卻是已經擾亂各地,青州黃巾更是已經達百萬之數,兗、冀、徐、荊等州郡亦不在少數。而大旱所帶之災更是遍佈各州,只有少數如同揚州徐州等靠近海河之州郡方倖免於難。

    加之雖然旱情嚴重,黃巾餘孽又亂,靈帝不僅無休養生息之年,反倒更加大斂財之手段,各地之稅不減反增,使得百姓之負擔更加之眾,卻是無法過活。

    三人越看,眉頭卻是越皺,如此也怪不得荀師如此疲憊。

    「皆已看過吧!可有何對策?」

    三人心中對策自然是有。最簡單的方法不過於朝廷開倉震糧於災區,減免各地災情嚴重地區之稅,派強將領兵征討黃巾,並且免去大部分黃巾部眾之罪。

    然而這可能麼?先不說免去大部分黃巾部眾之罪,光是開倉放糧都幾乎能要了各地官員的命了,畢竟幾年來天災**不斷,即便是官倉亦是無有多餘之糧食,而大部分的余量卻盡皆在各地大小士族商賈手中。他等不暗自抬高糧價便已是萬幸,更何況還要放於民眾?

    想了片刻,荀彧卻是先站出來道:「此奏中所言不過乃是三件事,一,天下大旱,二,黃巾余亂,三,天下受災之難民無數。」

    見荀爽點頭,荀彧又言道:「其一,大旱非我等可解,然可奏於陛下,使其設祭求雨,以安天下萬民之心。後令各地士族放其倉中之糧,以解燃眉之急。其二,令一大將鎮守黃巾賊數眾之地,再派一能吏一同鎮之,可解一州之急,然此亦是治標之法。其三,待士族開倉後,難民自當減少,後再遷多數難民於無災之地,劃其土地,借予勞作之工具,滋養於其,使其以收後之物償還。只是此三者皆是難度極大,且耗費財物數量亦是不在少數。」

    荀爽轉而看著郭嘉與潘鳳二人,顯然便是再等二人之言。

    潘鳳亦是知道遲早要說,便接著說道:「文若之言卻是甚有道理,只是所行起來卻是難度極大。」

    「不過亦不無所行之可能,只是需要給眾人一定利益。」郭嘉接過說道,「陛下愛財,這幾乎是眾所皆知之事,然要陛下將財散出卻是絕無可能,只有於士族手中所取。」

    「我荀氏為穎川大族,財物卻是不少,然天下難民之數如此之多,僅憑我荀氏一族卻是決計不夠。」荀彧聽罷亦是皺眉深思道。

    「人之所求,皆為利也。要其士族之人將財物交出,若是沒有等同之利,又有誰人肯做?」潘鳳卻是心有定計,言道,「文若,若是財物與名留千古,你卻是會選何種?」

    「自是名留千古。錢財之物,身不帶來死亦帶不去,留之何用?」荀彧想都不想便答道。

    「無雙可是意圖以名換利?妙極妙極!」郭嘉卻是想到其中道理,拍手而道。

    「如何可換?」

    荀爽自認非貪圖錢財之人,然著書育人許久若是沒有所求亦是無有可能,天下讀書之人可不為才,這名卻是盡皆所求之物。只是不知潘鳳所想以名換物卻是如何去換。

    「荀師勿急!以鳳觀之,天下諸士族之人,所求之物無非財與名二字爾,即便寒門子弟亦是所求如此,然比之財,於士族之人眼中卻是更重名聲,若是能以財換名傳千古之名,其定當視錢財如糞土。」

    潘鳳所想卻也是簡單,你士族的人不是喜歡名氣麼?無論四世三公又或者其他什麼的都是一個名而已,那麼就給你名!只不過這個名卻是要用錢去換,而且是大筆的錢。

    「荀師可上奏陛下,於洛陽城中設一國貢碑,後以天下百姓受難為由,募士家大族之才,後記於其上,以供後世瞻仰,並廣告於天下百姓,播其各士族所獻之才,如此一來,卻是可將所獲之財物用之於受災之民。」潘鳳稍作停頓便又解釋道。

    「妙!妙啊!」荀彧亦是如同郭嘉一般拍掌而道。

    荀爽稍作思考便覺得此計十分之好,卻是可解如今燃眉之急。

    「然此法恐亦是對陛下好處不大,只會讓士族在百姓中名聲日顯,卻是對天下無有好處,想來陛下不會同意。」只是郭嘉再一思考便皺眉道。

    潘鳳早有應對之策,言道:「因此,所獲之物卻是不能全數用於百姓,可於中十取其五,獻於陛下,如此想必陛下便不會反對。」

    荀爽沉思片刻便是只有如此,雖所得之物無法全數用於受災之民,然對於當今天子,也只有如此辦法,只是如此一來士族之名必定大漲,卻是於大漢無益,卻無有兩全其美之策。

    大漢有如此愛財之天子,何其不幸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