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總裁

籠中對 第三十二章 大捷 文 / 金哨本無路

    羅丁龍帶著僅存的六個手下,回到了營中。

    向飛眼中充滿仇恨,呆呆地望向韃子的方向。向飛的左肩受傷不輕,好在這傷不要命,憑著向飛健壯的體魄不到一個月就能恢復。一看向飛發楞的樣子,羅丁龍連忙勸慰:

    「兄弟,別難過,打仗就是這個樣子。唉!哥哥我也是不好受啊,那麼多生龍活虎的兄弟就這樣死在韃子的刀下,他們都是多好的兄弟啊!可是我們幹的就是刀口舔血的買賣,哥哥我殺了至少三個半韃子,哥哥我這條命就算值了。兄弟也殺了兩個吧?」

    向飛恨恨地道:「殺了兩個,傷了一個,那些韃子真不是人,好幾次眼看就要砍到韃子的脖子了,偏偏總能讓韃子躲過去。」

    「好了,兄弟!韃子也是人,我們一頓手雷,一下子還不是干翻幾十個。可惜手雷這東西一個人只發一顆,要不然咱也不會死這麼多兄弟!」

    一旁的鍾大柱嚷道:「這手雷真帶勁!扔出去在空中開花,韃子死的死,傷的傷,他媽的太帶勁了!」,擲手雷的時候就數牛高馬大的鍾大柱扔得最遠,他扔出的手雷恰好在韃子頭上炸開,將一個韃子炸得血肉模糊。

    羅丁龍笑說:「大個兒,趕明兒給你多配兩個手雷,省得有人拉稀,連拉火都拉不燃,白白浪費了這寶貝。」

    那鍾大柱憨憨一笑:「頭兒你真是照顧兄弟啊!對了,頭兒,王九說打退了韃子,公債就可以漲到一兩二錢銀子,是不是真的!」

    羅丁龍一聽提及王九,神色黯然,卻只好強裝笑顏,道:「這個當然,明天把韃子打跑之後,公債一定大漲。」。心裡卻在想,如何給王九的妹子一個交代,但願公債大漲,賣掉公債之後,也好把王九的十兩銀子送給他的妹子,可千萬不要虧了本才好。

    大順軍騎兵受了重創,六萬騎兵,損失了將近兩萬,而且面對韃子騎兵,竟是沒有什麼制勝之法。劉宗敏還想繼續拚命,李自成可不幹了。清軍遠來,利在速戰,清兵騎兵損失雖然前所未有,而大順軍損失較之清軍尤甚,如果急於決戰,勢必為清兵所乘。己方的援軍正在源源不斷開來,如今與明朝有了「天津條約」,南線兵力也正在徵調途中,再集結十萬兵力,等那時再戰,就算拼消耗,也消耗得起。再者手雷已經所剩不多,也就不到一萬顆,拖得十數日,京中又可制得兩萬個手雷,今日之戰,手雷對於騎兵的殺傷力有目共睹,所以只要拖住清兵,就可以穩操勝券。白廣恩的兩萬兵馬已經逼近戰場,西線姜鑲的兵馬也在兼程而進。因此,李自成把劉宗敏的拚命勁頭壓了下來,從第二天開始,只守不攻。

    清軍果然急於尋戰。翌日,清軍騎兵大舉進攻,大炮通通通開炮射向大順軍營,大順架在山坡上的大炮隨即開始對射,大炮方面大順軍數量更多,因此清軍撈不到什麼便宜。

    一陣炮響過後,清軍騎兵開始沖營。清軍用士卒馬匹的屍體填平了兩道壕溝,擺出一副亡命的架勢直衝大順軍營寨。大順軍這邊的陣營採用了傳自孫傳庭的「火車」,這個孫傳庭實在稱得上一個戰術革新家,孫氏的「火車」可不是後世的火車,他那「火車」不過是一種裝有火器的雙輪推車,這種「火車」結成環形陣營之後,正是克制騎兵的移動堡壘。攻陣清兵的厄運從兩道深深的壕溝開始,一個一個打擊接踵而至,遠遠沒有結束。

    等到清軍越過一箭之地,呼呼呼扔出一片手雷,在清軍衝鋒途中炸出一片彈幕,使得後續衝鋒的騎兵衝勢為之一頓。衝在前面的清軍,自有火銃連弩招呼,一個弓手和一個火銃手盯住一騎馬,火銃和弩箭連發,饒是清軍騎兵驍勇,也架不住這種立體打擊。縱有僥倖衝近火車,也擋不住車後長槍手的長槍飛刺,不一會清軍就在車陣之前堆起一堵屍牆。清軍衝鋒不斷,車陣之中的手雷也呼呼不斷擲出,在距離車陣二十步到三十步之間,隔一會就爆炸開一片彈幕,這片彈幕有效地遏制了衝陣的馬速,馬匹本已遠遠加速,待到彈幕之處,騎手和馬匹自然減速避開。過了彈幕再加速時,加速距離實在太短,馬匹因而跑不起速度,使得防守一方大為從容。想想看,本應該高速衝過三十步最危險路程的清軍騎兵,陡然間速度降了一半以上,速度慢下來的清軍騎兵便成了大順火銃和連弩弓手最好的靶子,有如移動靶變成了固定靶,再菜的大順兵士也可以射出滿意的成績。就這樣,清軍人馬的屍體在大順「火車」陣前越堆越高,可謂徒增傷亡,要破大順此陣,不知道還要堆上多少人命。

    在堆上了三千多清軍人命後,多爾袞面對鐵桶一樣的「火車」陣,終於放棄了進攻。沒有想到這大順的草莽軍隊也有這樣種種的狡黠伎倆,那個手雷不光是殺傷力不一般,還是克制自己騎兵速度的利器,其中一些不信邪的手下不躲不避,試圖高速衝過彈幕,但是十有**在彈幕中人仰馬翻。這道彈幕儼然就是一道隔離帶,要是大順軍連續不斷擲出手雷,那豈不是連彈幕也難以衝過!他不知道大順軍這手雷也是越來越少,製造彈幕就是一次消耗五百顆手雷才能有的效果,這樣的高消費大順如何承當得起!如果多爾袞咬牙繼續進攻,也許要不了半個時辰,大順軍的手雷就會消耗乾淨。那時再攻,實在難說大順軍能不能守住鐵桶陣。

    多爾袞怎麼知道這種黑乎乎的手雷在大順軍中已經所剩不多,他以為這種玩意大順軍中應有盡有。如此打法,用人命換手雷,那也虧到家了!沒轍,收手吧,總不能把家當都賠在這裡。

    多爾袞這才記起洪承疇,這個老傢伙說不定有什麼高招!事實上洪承疇也沒有什麼招,李自成的闖匪軍今非昔比,什麼連弩、「火車」都用上了,再就是這個黑乎乎的手雷,比紅衣大炮還好使,呼呼呼飛出一片手雷,在空中地上轟隆隆一陣爆炸,清軍的騎兵就會倒下一批。至於製造彈幕遏制馬速,思來想去更是苦無對策。但是有一點,大順軍的騎兵近戰遠遠不是清軍騎兵的對手,這絕對可以加以利用。洪承疇畢竟老辣,一尋思便有了另外的對策,多爾袞一聽有理,也便依計行事。

    接下來兩軍繼續對峙。而多爾袞讓多鐸點起三萬騎兵,虛晃一槍,直撲東北。按照洪承疇分析,闖軍雲集薊州與遵化之間,在此擺出與清軍一決勝負的姿態,探子探得白廣恩的兩萬人馬已經近在咫尺,其他援軍也將陸續到來。但如此一來,山海關兵力勢必空虛,大順軍大軍雖然人馬眾多,但是騎兵不強,守則有餘,攻則不足,目下大順軍只守不攻,正好就勢取下山海關,此次南下雖然不能竟全功,但如果取下山海關,也算一大收穫。

    多鐸兵鋒轉向山海關的時候,大順軍還蒙在鼓裡。李自成設想的方案是把清軍拖在此地,十天之後兵馬齊集,京中手雷送到,便可奮力一戰,一舉擊潰清兵。主意已定,因此繼續對峙,只守不攻。

    清軍也擺出對峙之態,每日挑釁試探,實則徐徐調兵轉向東北。到得第三天,清軍大營之中,實際人馬不過一萬,其他人馬,早已他去。

    待到第四天下午,山海關遣人前來搬救兵的時候,大順軍才如夢方醒。劉宗敏連忙發動對清營的攻擊,但清軍早已準備停當,一萬騎兵經遵化,直趨長城,在原來攻進長城的口子從容北返。劉宗敏一見韃子出了長城,天色將晚,也自無法,只得匆匆調集兵馬,直趨山海關救援。

    多鐸三萬大軍日夜兼程,兩日就到了山海關城下,當夜銜枚疾進,悄然靠近城牆,發起突然襲擊,那唐通只有八千守軍,又被多鐸打了個猝不及防,守了不到兩個時辰就破了城池。那唐通本是明朝降將,對投降頗有心得,城破之後立時便投降清軍。清軍以極少的代價就取了山海關重鎮。

    袁宗第急率兩萬騎兵增援山海關,大順主力則與白廣恩姜鑲合兵一處,除了留兩萬兵馬守住失而復得的遵化外,大軍十萬直奔山海關。結果袁宗第在山海關以南五十里中了阿濟格的埋伏,好在清軍忌憚大順大軍在後,袁宗第在損了五千騎兵後,脫圍而出。

    最後清軍也沒有在山海關堅守,守城本不是清軍之長,而且清軍格外忌憚大順軍的手雷,若要放棄騎兵的優勢與大順軍拼消耗守城,怎麼也耗不過大順軍。清軍此次損失一萬七千人,在歷次大戰之中堪稱損失之最,急需喘息。此外滿蒙聯軍中蒙古軍不可能永久在此跟著守城,因此多爾袞令人將山海關城垣大事破壞之後,撤軍北去。五月初十,山海關順利光復。

    於是大順軍宣稱對清軍取得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完勝,稱作遵薊大捷。《大公報》以大幅版面報道了此次大捷,報道聲稱大順皇帝御駕親征,在遵化薊州之間大破清軍,殺死清軍四萬,清軍受重創後狼狽逃竄,若不是叛徒漢奸唐通投降韃子,放韃子跑出山海關,大順皇帝本已調集四路兵馬,完全可以在關內甕中捉鱉,一舉殲滅韃子。報紙當然沒好意思說清兵只是損失不到兩萬,大順軍卻是損失六萬多兵馬,戰損比例接近1:4。不過韃子畢竟是退出了關外,送到北京展示的韃子頭顱也是貨真價實,老百姓誰也不會較真去查事實的真相。因此《大公報》登出遵薊大捷的消息後,滿城沸騰,人們一看這大順軍比大明軍牛氣的太多了,連「滿萬不可敵」的韃子都可以殺敗,那這個江山必然是鐵打的了。這一來,「平遼公債」一路狂漲,一路突破一兩銀子、一兩一錢銀子、一兩二錢銀子,直到一兩三錢銀子才堪堪停住。

    此次大捷,自然便要論功行賞。結果在將士們的一致呼聲之下,這次打賞的不再是銀子,而是大順的「平遼公債」,於是在此消息的大力刺激下,公債被熱炒到了離譜的一兩五錢銀子價位。

    大戰十天後,消息傳到南京,崇禎到南京已經一月,這一日和王承恩各自捧著一份《大公報》,兩人不約而同笑出聲來。錦衣衛在北方的情報系統重建得很快,一應情報源源不斷彙集過來,自然知道大順和大清這一仗是怎麼打的。不過習慣了後世的假新聞之後,對於金之俊之流的「放衛星」也就見怪不怪,這好歹比大躍進的「畝產萬斤」靠譜!

    這次大戰最大的收穫莫過於檢驗了手雷的實戰效果。原來王承恩認為這手雷威力太小,不堪大用,實際上這個手雷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好使,一學就會,對於騎兵尤其有效。手雷撒出去,往往連人帶馬都被手雷所傷,在萬馬奔騰的騎兵陣中,馬匹受傷可能更為致命,座下之馬一旦撲倒,騎兵失去機動之力,往往轉瞬之間或是被殺,或是被奔馬踏為肉泥。

    大明朝的事情實在太多,也顧不了大順朝的自吹自擂。大明自己的《明報》即將刊行,崇禎選了冒辟疆作為總編,社長則是委任了錢謙益。

    如今原來許多在北京做官的大明臣子都跑到南京來了,其中還有一些投效過大順,這些人的到來令人大為頭痛,沒有那麼多位子啊!再說有也不能給他們。真想設一個類似「顧問委員會」的機構,把這些人養起來。

    可是錢呢?錢從哪裡來。算算賬,賦稅總共才能收六百萬兩銀子,連現有的開銷都不夠應付。可要建新軍,還要建海軍,還要搞科技投入,這樣那樣,花的銀子還得自己想辦法。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