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總裁

籠中對 第八十六章 拼 文 / 金哨本無路

    崇禎拿起一支點水筆,在紙上劃來劃去,沒有劃出個所以然來。這支點水筆的筆尖是銅片製作,筆桿是雕花的木製筆桿,倒也別緻得很。

    點水筆比起毛筆來,還是方便很多,儘管崇禎的毛筆字是書法家的水準,畢竟沒有點水筆的速度來得快。

    說起點水筆,一開始推廣還有點困難,但是後來,《明報》送給各位專欄作者的都是方格紙,隨方格紙附送點水筆,言明請各位配合,將字寫到方格裡,以便排版。這個理由冠冕堂皇,於是這些明朝的著作人開始練起了硬筆書法。

    新軍和錦衣衛那裡,是強行推廣點水筆的。第一是速度的需要,第二是情報的需要,情報的需要當然是為了照顧鴿子這個信使,毛筆寫的書法只能增添它的負擔。

    有引導,也有強制,隨後,點水筆就這麼流行開來。

    崇禎和王承恩談起後世拍賣點水筆的事來,七八十年代還在流行的點水筆,到了21世紀,原本只要幾毛錢一支的點水筆,網上的起拍價到了五十塊。這種蘸一下墨水再書寫的點水筆,除了攜帶不方便外,其實比起鋼筆來,並不會影響寫作速度,當然速記和謄寫除外。蘸一下墨水,過腦思考一下,就跟王勃寫《騰王閣序》一樣,也是要蘸墨,蘸墨的當口整理一下文思,更有助於寫出精品。

    後世有了電腦,有了各式輸入法之後,就引發了災難性的灌水行為,網絡上充斥一些如金哨本無路這樣的人,動不動就碼出幾千上萬字來,放到網上增添一些網上垃圾。所以崇禎覺得只有毛筆才能催生精品,像四大名著就是毛筆寫出來的。至於點水筆,與鋼筆的不同,就是墨水有濃淡和潤枯之變化,所以更適合用來寫硬筆書法。

    崇禎劃拉了半天,就像小學生一樣浪費了n張草稿紙,寫下的都是一個「拼」字。崇禎在醞釀怎麼將硬筆的筆意用在毛筆上,寫出一張「拼」的作品。究竟是寫「拚搏」,或者是就寫一個「拼」字,崇禎的眼中浮現起北國的曠野上,一隊隊清兵和大順兵廝殺的情景,滿眼都是刀光劍影,滿眼都是鮮血淋漓。

    十二月初,清兵在灤河登陸,迂迴兜擊山海關。在山海關正面進攻打響後,山海關背面的清兵突然出現,在早已混進城內的細作配合下,來了一個突然襲擊,白廣恩的守軍猝不及防,第二天就丟了山海關。三萬守軍,除了幾千人逃跑外,餘下的大順軍全被俘虜。糟糕的是,山海關配備的五百支步槍有三百多支落到了清兵手裡。

    郝搖旗的兩萬人馬和袁宗第的三萬人馬趕來增援山海關,山海關已經被清兵攻下。二人見清兵勢大,在一片石紮下營寨,一邊快馬報知李自成。

    羅丁龍積功升到了千總,手下500騎兵,配備了200支步槍和300支霰彈槍,是袁宗第手下最精銳的騎兵,袁宗第手下就只有兩個這樣的騎兵隊,可見羅丁龍絕不是普通的千總可比。

    清兵挾戰勝之威,五千騎兵逕來衝陣,羅丁龍奉命迎戰。自從有了步槍和霰彈槍,羅丁龍對於打敗清軍滿懷信心,唯一的不足就是步槍的訓練太少,因為子彈太少,每個人也就是打五發子彈,再也不敢多打。

    清軍的騎兵轉眼就已迫近,待到了七百步內,隨著大順陣中一聲暴喝「放」,一個個黑黝黝的黑點向清軍飛去,這是大型擲雷器在發射6斤重的霹靂雷,只聽轟隆隆一陣爆炸聲,韃子兵一片人仰馬翻。這擲雷器最大的好處就是架設容易,隨時可以發射,不像大炮那樣,架設極為不易,好半天才能打出一炮,而這種大型擲雷器一分鐘可以發射三顆霹靂雷。

    這六斤重的霹靂雷比一斤半的手雷威力大了幾倍,爆炸開來之後,必定會有韃子騎兵倒下。可惜只有二十具大型擲雷器,饒是如此,韃子的騎兵死傷數以百計,衝鋒的勢頭為之一窒。羅丁龍在心中暗暗叫好:幹得好!炸死這些狗娘養的。

    可清兵軍令森嚴,韃子的騎兵儘管在一片霹靂雷聲中死傷甚眾,依然繼續前衝。此時,在發射完三輪6斤的霹靂雷之後,換上了16斤的大型霹靂雷,20枚大型霹靂雷在韃子的騎兵隊伍中爆炸,這一輪爆炸的後果是災難性的,韃子的騎兵雖然不是擁擠在一起,卻也並沒有注意散開隊形,因此在巨大的爆炸聲中,韃子連人帶馬倒下了一百多騎兵。

    待到第二輪20枚大型霹靂雷再次飛出,韃子的馬隊這才注意散開隊形,仍舊前衝。

    羅丁龍見韃子的騎兵進了步槍的射程,立時大叫一聲:「開火!」

    羅丁龍隨即扣動扳機,兩百支步槍同時開火,清兵的前排騎兵頓時倒下一片。然而,清兵的騎兵隊隨即也想起了一連片「砰砰砰砰」聲,一陣彈雨掃射過來,羅丁龍的坐騎被打中,己方的馬隊倒下了三十多騎。還好羅丁龍沒有中彈,

    羅丁龍第一時間的反應是,難道清兵也有了步槍?

    清兵在繳獲了300多支步槍後,這批打先鋒的韃子立即得到了150支,加上配備的500桿鐵砂槍,他們自以為火力很猛,所以肆無忌憚的衝了上來。清兵和大順軍都以為手上拿的是新式的火器,足可打敗對手。清兵是向來狂妄,不把對手放在眼裡,大順軍則以為只有自己有步槍,遠遠就能打清兵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兩邊都有了步槍,可是兩方都不懂得怎麼使用步槍,最終演繹的就是互相槍斃的戰法,你一陣槍來,我一陣槍去,雙方的槍戰轉眼就造成各自死傷了一百多人。

    清兵的騎兵來勢不衰,前邊的人落馬,後面的騎兵越過,還是照樣前衝,轉眼更為迫近。卻只見天空中飛過來一片黑黝黝的黑點,隨即「轟隆」「轟隆」在清軍中間炸響,這是中型擲雷器擲出的6斤霹靂雷,五十具中型擲雷器擲出的雷雨將韃子騎兵的衝鋒隊形完全炸亂了,這幾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三百步到450步之間,形成了一條死亡封鎖線,在450步開始,遭遇16斤的大型霹靂雷攔截,進入四百步內,遭遇步槍的彈雨,進入三百步,遭遇中型擲雷器的6斤霹靂雷。再往前衝,還有小型擲雷器等著他們,再近的話,更有不可勝數的手雷會鋪天蓋地飛出。韃子再勇猛,卻也不是來送死的,眼見再往前衝徒增傷亡,這才鳴金收兵。

    清兵受挫之後,縮回山海關,兩軍形成對峙局面。

    這個對峙局面只延續了六天,劉宗敏帶著八萬人馬趕到山海關,立即開始攻城。山海關失守,對於大順的威脅太大了。清軍從山海關南下,幾天就可以打到北京,所以,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山海關。

    清軍在這對峙的六天裡,可沒有閒著。清軍正面攻城的時候,許多攻城兵士死在大順軍大型和中型擲雷器投射的霹靂雷下,清兵在繳獲了這些擲雷器之後,馬上開始了仿造。清兵最不缺動物肌腱,為了攻城所帶的工匠也不在少數,所以幾日裡趕造了上百台擲雷器。與此同時,清軍日夜在加固山海關城防。清軍上一次在遵薊之戰吃了大順軍手雷的苦頭,所以千方百計尋求躲避手雷的辦法,還真讓他們找到了一些辦法,清軍在城頭磊起了沙袋,清軍將在城內能找到的布匹和衣物都用來做了沙袋,此外利用嚴寒,在城頭澆水,整個城牆結上了一層厚厚的堅冰,使得城頭的防守更加堅不可摧。

    大順軍本來想把大型擲雷器推進到450步內發射16斤的大型霹靂雷,但是城頭的擲雷器居高臨下,呼啦啦投射出一片霹靂雷來,結果大順軍在瞬間就損失五架擲雷器。如此一來,大順軍只好架起大炮,對著城頭轟擊。同時遠遠地發射6斤的霹靂雷,壓制城頭的火力,掩護衝鋒。

    隨著大炮的炮彈飛上城頭,投射的霹靂雷在城頭爆炸,大順軍開始攻城。但是清軍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大型和中型擲雷器一齊發射,大順軍還沒有抵近城根,就被一**的霹靂雷炸得屍橫遍地。再往前衝,又受到小型擲雷器投射的霹靂雷攔截,同樣是死傷纍纍。大順軍也壓根沒有散開隊形的意識,密集的隊形只能平添巨大的傷亡。即便這樣,大順軍進攻的步伐並未停止,在付出了驚人的死傷代價後,還是衝到了城下。

    城頭的清兵都是久經戰陣,望著蜂擁而至的大順軍兵,城頭的防守仍然是有條不紊。大順軍架上雲梯,往城下移動碉樓,拚死往城牆上衝擊。無奈清軍的武器已經今非昔比,城根下的大順軍在紛紛飛下的手雷爆炸聲中死傷籍枕,縱有爬上城頭的兵士,也瞬間被鐵砂槍打出的一蓬鐵砂打得血肉模糊。

    進攻的大順軍受到了清兵從七百步開外開始的層層攔截,大型擲雷器在七百步內開始發威,一直到三百步內,中型霹靂雷又開始發威了。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大順軍終於開始注意散開隊形,使得傷亡率大幅降低。

    與此同時,羅丁龍的步槍騎兵也衝上前去,和手持步槍的步兵一起,向城頭射擊。上千桿步槍的威力還是相當可觀的,城頭受到壓制,立即就有大順軍衝上城去。可惜城上的鐵砂槍煞是厲害,一打就是一蓬鐵砂,攻上城頭的大順軍一露頭就被打成了馬蜂窩。

    經歷了殘酷的戰事之後,人們總是會慢慢適應熱兵器戰爭。攻城的時候,有機靈的大順兵先往城頭擲出兩個手雷,然後沖垛口發射霰彈之後,這才躍上了城頭,跟進的大順兵一邊投擲手雷一邊爬上城頭,不一會就爬上了十幾個人,清兵的防線看起來正在被撕開一個缺口,岌岌可危。

    可清兵馬上就對爬上城牆的大順士兵形成圍攻,一陣手雷和步槍射擊之後,100多個韃子衝上,把攻上城來的大順軍殺了個乾淨。

    與此同時,清兵並不甘心被動挨打,守城的阿濟格明白,這樣只守不攻難免為敵所乘。向來只是他攻別人,還沒有這樣被動挨打的。阿濟格心一橫,急命五千騎兵出擊。

    大順軍正在猛攻城頭,沒有提防清軍騎兵的突然反擊,這突如其來的反擊對於攻城的大順軍無疑是災難性的。成散兵隊形的攻城兵士在飛馬而來的騎兵面前,一瞬間亂了套。城頭守軍的壓力頓時為之一輕,攻擊的大順軍一下子受到城頭守軍和騎兵的交叉攻擊,而分散的隊形根本就組織不起對騎兵有效的防守,結果整個戰局演變成了攻城大順軍士兵的競相潰逃,潰逃的士兵甚至衝亂了羅丁龍的騎兵隊。好在大順軍的大中型擲雷器在危急時刻發揮了作用,清軍的騎兵不敢窮追,這才使得攻城士兵的潰逃沒有演變成大順軍的潰敗。但是如此一來,攻下山海關就變成了一場泡影。

    此後雙方開始對峙。經歷了血腥的攻防戰之後,雙方都需要一點時間來舔一舔傷口。清軍在進攻山海關的時候,也傷亡了4000多人,第一次騎兵出擊,傷亡2000多人,大順軍攻城的兩天裡,清軍的傷亡也不少,加上5000騎兵反擊也傷亡了1000多人,這一次總的傷亡上了12000多人。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步槍彈藥和鐵砂槍彈藥以及霹靂雷和手雷都消耗巨大,霹靂雷更是已經消耗殆盡。要是大順軍再發起一次不要命的進攻,就只有放棄山海關了。

    大順軍損失了兩萬多山海關守軍,攻城的傷亡也達到了驚人的兩萬出頭,損失不可謂不大。好在武器的準備充足,儘管此戰消耗巨大,還不至於打不下去。攻城士兵潰逃的時候,又丟掉了200多桿步槍,看起來也是一項大損失。但是此戰最大的功臣不是步槍,而是擲雷器。劉宗敏甚至想,若是沒有擲雷器,如果只憑手雷和步槍,恐怕難以抵擋裝備了霰彈槍的韃子。

    清兵和大順軍就這樣在山海關對峙著,一時間誰也奈何不了誰。有了新火器之後,進攻的一方就必須承受更大的傷亡,這是韃子不願意選擇進攻的原因。山海關有城防依托,大順軍一時也沒有攻城之策。

    崇禎在得知清兵和大順軍在山海關對峙以後,一邊感歎兩方都不懂得熱兵器作戰的戰術,根本還沒有意識到武器的提升需要更為適用的戰術來配合,以至於步槍的威力被低估,甚至在劉宗敏眼裡都比不上擲雷器。感歎的同時,崇禎也在一邊思考下一步的戰略。

    清兵和大順軍耗上了,若是日本人乘機兵發北中國,那豈不是要糟糕。清兵和大順軍拼得你死我活,若是日本人一旦介入,難說多爾袞不會借助日本人的勢力。想到此處,崇禎有點不寒而慄。

    崇禎終於下定決心,隨即揮毫,大書了一個「拼」字。

    放下毛筆,提起硃筆,批下:

    「加快四川換呂宋計劃,讓張獻忠速往呂宋,去拼倭寇。」

    要讓日本人無力插手中國的內戰,必須在呂宋拖住他,就讓張獻忠去拼日本人吧。就看張獻忠抗日的本事如何了。嗯,要不要把李定國招來培訓一下游擊戰術?

    (金哨本無路給大家拜年!新年好!)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