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總裁

籠中對 第一百二十二章 寓軍於民 文 / 金哨本無路

    關於海上的事情,還是請教鄭芝龍靠譜,於是鄭主席又被請到了皇宮。崇禎心說,似乎自己真的選對了人,要是別人來當這個工商聯主席,好像誰都沒有鄭芝龍合適。論德,鄭芝龍可能排不上號,然而論才能和財力,鄭芝龍絕對是不二人選。

    崇禎開門見山就問鄭芝龍海上是怎麼捕魚的,有沒有用拖網漁船捕魚的做法。鄭芝龍對於海上之事,當然是知之甚詳,屬下海盜們大多是漁民轉行而來,海盜生意清淡的時候,或者出於改善膳食的需要,海盜們也是要捕魚的,鄭氏的多元化搞得有聲有色,在做官軍、海商、海盜之餘,還偶爾涉足漁業。鄭芝龍一聽皇上問起拖網捕魚,便毫無保留地介紹起來:

    「啟稟皇上,拖網捕魚洪武年間就有了,臣的船隊當中有一種三桅『牽風』船,原本就是用作捕魚的,用作戰船之後,船上一樣配備了拖網,隨時可以用來捕魚。」

    王承恩記得這個時代就算有拖網捕魚,也只是最原始的那種拖網,拖網小不說,還沒有網板,捕魚的效率大打折扣,於是出言問道:

    「鄭大人,不知道有沒有用兩艘船拖一張網進行捕撈的?」

    鄭芝龍當然沒有聽說過這種事,王總監站著說話不腰疼,一艘船拖網捕撈已經大是費力,兩艘船又是怎麼個撈法,真是異想天開!還得跟這不懂捕魚的人解釋一番:

    「王總監,這拖網捕撈,漁網已經很大,一網下去有時可以撈好幾百斤魚蝦,漁網本身也不輕,收網還好,要把一網魚蝦拉上船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是兩艘船拖一張拖網,那這個網就不是一般的大了,撈上幾千斤的魚蝦都有可能,怎麼收網?怎麼拉上船來?這可不是簡單一句話就可以實現的。」

    鄭芝龍心說,出海打漁這事王總監不沾邊,估計都沒有見過大海,打漁這活兒可是一件出力的活,沒有什麼取巧。哎!慢!慢!王總監這人就是能夠想出各種新奇道道,沒準連打漁這事兒他也能想出不一樣的法門?想到此處,話鋒急轉,說道:

    「也許王總監在捕魚上也有什麼高明主意,倒要請教!」

    王承恩笑了笑,心說原本兩船拖網捕撈要到十八世紀才會出現,不過為了緩解大明的糧食危機,說不得只有讓它在十七世紀出現了,此外還得啟動一系列軍工轉民用的技術。王承恩道:

    「鄭大人,據我所知,現在流行的拖網捕撈值得改進的地方很多,其一是拖網,可以採用網板,使漁網開口最大;其二是絞盤可以採用離合型棘輪機構和長臂槓桿,可以大幅節省人力;其三,尾部可以開斜槽,或者設置滑輪機構,使用槓桿絞盤機構,將網滿魚蝦的漁網拉上船;最後,大型漁船還可以加裝蒸汽動力,捕撈過程全部可以用蒸汽動力完成,人力只須操作即可。改進之後的拖網捕撈,既可以單艘拖網捕撈,也可以兩船拖網捕撈,至於一網捕撈的魚蝦,我敢說,一網超過一萬斤也是可能的。」

    王承恩沒有把後世一網最多能捕撈400噸的數字說出來,饒是如此,鄭芝龍已經是非常吃驚,乖乖!一萬斤,那是什麼概念!鄭芝龍前一陣子以為再也幹不成海盜的時候,也不是沒有想到過讓手下那班閒得蛋痛的傢伙去海上捕撈魚蝦,不過接下來就是繁忙的春運,再後來又要把張獻忠十萬人馬送出海去,手下的船隻從十二月起一直忙到現在,所以輪不到考慮向漁民的轉型。鄭芝龍想到此處,面上浮上了笑容,說道:

    「啟稟皇上,若是真如王總監如此說,不要說一網能打一萬斤,能打幾千斤也就燒高香了。等把張獻忠的人馬運走,依臣的想法,我那些幹不了水師的手下正好可以轉行捕魚,只須王總監搞出幾艘樣船,然後照葫蘆畫瓢,舊船該改的改,改造的造,那些人總算可以幹點營生了。」

    崇禎對於風帆船拖網捕魚還是頗有幾分懷疑,若是海上風力不足,牽風船跑不起速度,捕撈的效率可不敢恭維,於是說道:

    「依朕看,拖網漁船最好也裝上四連桿曲軸機構,驅動螺旋槳,捕撈的效果豈不是更好!反正我們的軍工技術發展很快,新的軍工技術成熟之後,老的軍工技術也就可以轉為民用。王承恩,你看如何?」

    王承恩可不認為一定要裝上四連桿曲軸加螺旋槳,不過既然是皇上發話,一口否定好像不妥。於是說道:

    「皇上,何不參照軍屯的辦法,搞一支海上軍管捕撈隊,戰時參戰,平時捕撈,這樣一來,大明所養水師可以更加龐大,若遇大戰,不愁水師軍力不濟。至於這支海軍捕撈隊,一律配上戰時可以轉為軍用的船隻,平時就用來捕撈,少量配置蒸汽動力,大部分船隻風帆加曲軸螺旋槳人力驅動,再加上只捕撈不參戰的純風帆船隻,做到軍民兩用,皇上以為如何?」

    王承恩深知海軍是一個燒錢的軍種,此時大明實力羸弱,若是建立海上力量能夠寓軍於民,則壓力小得多。當年孫傳庭建立的一支王牌秦軍便是採用軍屯之法,靠屯田積蓄打仗的資本,否則靠崇禎撥的那點錢,恐怕都搞不起一個用以自保的民團。

    崇禎一聽,心說不錯啊!這主意好!鄭芝龍手下的船隊就是經商、打劫、捕撈、剿匪、作戰幾不誤的,且問問他:

    「鄭愛卿,你看這個主意如何?」

    鄭氏就是靠商、匪、漁養著龐大的船隊,當然知道此計可行。自己的某些手段看來要被抄襲了,可還得順著意思回答:

    「王總監的主意,自然是高明的。」

    崇禎笑笑,立時表態:

    「朕意可以試試搞這麼一個海軍捕撈隊,寓軍於民,可軍可民。劉繼雲,先擬一個計劃,到時開會合議一下,盡快把這個捕撈隊成立起來。嗯,軍事化管理,捕撈的效率就會高得多!不過,鄭愛卿,那什麼『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什麼意思?難道打三天魚就一定得曬兩天網嗎?打六天魚曬一天網行不行?」

    崇禎的意思是堂堂軍隊哪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每週休息一天說得過去,一個月休息十二天,那算什麼事啊!

    鄭芝龍聞言,想笑卻又不敢笑,只得解釋道:

    「啟稟皇上,這漁網乃是棉線織成,漁網若是在海水中浸泡時間過長,網線便會變得疏鬆,極易被魚蝦撞破,魚死網破的說法就是這樣來的。故而捕撈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得馬上晾曬漁網,若是晾曬不及時,漁網便會很快發霉腐爛。有一首歌謠是這麼唱的:『出海船兒緊撒網,歸來魚蝦堆滿艙。上岸總有千件事,頭件先是曬漁網。』,這打三天魚,就真得曬兩天網,這可是有經驗教訓的。」

    崇禎聽罷有點喪氣,只好說道:

    「看來曬漁網的時候,只好搞搞操練和射擊了。」

    王承恩倒是知道,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尼龍絲代替了棉紡線,漁網這才徹底不懼海水浸泡。用棉線漁網的時代,不曬漁網還真是不行。當然也不是沒有辦法,王承恩微笑著說:

    「啟稟皇上,要解決這『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倒也不是沒有辦法。第一個辦法就是採用標準化漁網,只須多備漁網,一條漁船至少備三張以上漁網,一張漁網捕撈三天後返回交給港口人員晾曬,港口將另外的漁網交與漁船再出海捕撈即可。第二個辦法,就是改進漁網材料,我看可以在添加50%的玻璃纖維和部分麻料纖維,棉麻和玻璃纖維混紡,這種混紡材料做成的漁網,也許可以實現皇上所說的六天打漁一天篩網。」

    玻璃纖維耐腐蝕,這個崇禎也是略懂,先不說輪換漁網,要是能用上玻璃纖維,起碼可以節約棉線,天知道要做多少張巨網才能滿足捕撈的需求!崇禎望著王承恩,心說行啊,連玻璃纖維都拉出來了,自己受傷之後,好像科技的進程還是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崇禎有點小情緒,這雖然不是個大喜訊,那也得跟自己這個皇上吱個聲吧。崇禎問道:

    「玻璃纖維是幾時搞出來的?何不拿來給朕看看?」

    王承恩連忙答道:

    「啟稟皇上,這玻璃纖維還沒有拉出來,不過拉出玻璃纖維絲並不難,鉑合金已經有了,說起來這鉑合金的來路,呵呵,是從歐洲人的銀幣裡面淘出來的,真是淘到寶了。用鉑合金拉玻璃纖維絲,那是小菜一碟。至於與棉麻混紡的效果如何,試過才能知道,不過料想不會差到哪兒去。」

    鄭芝龍聽著玻璃纖維這個詞語莫名其妙,於是問道:

    「王總監,這玻璃纖維是一種絲線嗎?玻璃和絲線又有什麼關係?與漁網又有什麼關係?」

    在鄭芝龍眼裡,玻璃又硬又脆,絲線又軟又柔,怎麼能聯繫到一起呢!王承恩感覺真有必要寫一部《十萬個為什麼》,當然現在還得解釋:

    「這玻璃纖維就是玻璃高溫熔化之後,拉出來的絲,就叫玻璃纖維,這玻璃纖維很是經拉,比棉線還經拉,不過還是有些脆性,所以最好和棉麻混紡。玻璃纖維不怕浸泡,可以提高漁網的使用時間。當然還得先試,試過之後才能下結論。」

    崇禎心知摻入玻璃纖維之後漁網應該好很多,這不是什麼大事,崇禎不願繼續糾纏,於是說道:

    「鄭愛卿,朕要成立這麼一支海軍捕撈隊,朕希望愛卿能夠舉薦一個人選,不知道愛卿可有合適的人選推薦?」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