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總裁

籠中對 第一百五十一章 拉鋸戰 文 / 金哨本無路

    話說王夫之接到飛鴿傳書,嗣後白衡度又親來搬取救兵,聽罷白衡度的一番說辭,對於白衡度的謀劃,王夫之倒也是深以為然,不過清軍可不是闖軍可比,這完全就是行險。其一不利者,乃是孤軍深入,全靠海上補給,萬一海上補給受阻,登陸旅順的明軍就會無疾而終。當然現在看來清軍水師戰船被燒,海上完全是明軍水師的天下。可天有不測風雲,若是遇上颱風暴雨,補給和援兵不能及時上岸,又或者打成焦灼戰之後,此戰曠日持久,萬一到時日本人的鐵船到來,海上形勢逆轉,則大軍危矣!其二不利者,乃是清軍的騎兵,騎兵機動速度無與倫比,數千上萬的騎兵衝起陣來,可不是等閒的火力可以壓制的,更不要說對騎兵展開追擊了,清軍若是以曼古歹戰法應對,一時也沒有制敵良策。可是吳三桂導演了這一出,一步錯,步步錯,如今朝鮮新軍和鄭芝豹的陸戰隊都陷進去了,斷沒有袖手旁觀的道理,王夫之也深知戰陣上並不可能四平八穩,骨子裡王夫之也是一個冒險主義者,上次萊州之戰就是出奇制勝的戰例。更何況王夫之對於消耗戰也是大表贊同,當然了,明軍不怕與清軍打消耗戰,就算打成消耗戰,也是划算的。王夫之權衡了一番,斷然決定統兵增援。

    鄭芝豹早已把運兵船都派來了,這裡面還包括朝鮮的運兵船,當然登州水師也有一些戰船此刻就在萊州,那是為了守衛大欽島和北城隍島一線的海域,以及為攻取遼東半島運送補給,特地組成的一支水師力量。

    大欽島上駐有一千新軍,本就是為了應付遼東戰局,萬一有事,可以及時應援。北城隍島上也有五百新軍守衛,那是為了保障攻擊旅順的補給的。此時決心既下,再也不能有一絲一毫的耽擱,王夫之立即飛鴿傳書,命令大欽島上的八百新軍為先鋒,先行開赴旅順增援,任務是鞏固登陸場。然後王夫之點起兩千五百新軍和駐守萊州的五百騎兵,逕往旅順增援。

    與此同時,鄭芝豹也沒有閒著,除了留下六艘大船和二十艘小船封鎖旅順口之外,鄭芝豹親率船隊由黃海入渤海,以船上炮火支持登陸場,確保登陸場不至於落入清軍之手。鄭芝豹連手上最後的二百陸戰隊員也拿出來,加固登陸場的防守。二百陸戰隊員在深夜登陸,與負責守衛登陸場的一百守軍一起,連夜挖掘多重戰壕,布下鐵絲網,嚴陣以待。

    第二天的戰鬥並沒有預想中的激烈,清軍只是試探性地進攻,而山上的日軍和孫三炮也就是不時鳴槍而已,壓根就不朝半山腰的明軍進攻。

    日上三竿,清軍派出了火槍隊,在對明軍陣地進行了炮火準備後,100火槍隊進行了試探性的進攻,事實證明,這種試探性的進攻是徒勞的,在一陣槍聲和手雷爆炸聲響過之後,清軍丟下十幾具死屍後撤了。明軍在清軍的炮火攻擊下也有死傷,死傷了二十幾人。儘管明軍一個晚上都在挖戰壕,構築工事,畢竟工事還是過於簡陋,有限的樹木根本就是杯水車薪,壓根就不夠用來構築工事。不過,明軍的工事總算有了點模樣,雖然抗打擊能力值得懷疑,不過清軍的炮彈有限,究其根本,是因為那該死的炮彈太貴了,用的時候惟有精打細算,清軍還沒有奢侈到採用覆蓋式炮擊的能力。半山腰上的明軍也連夜挖出了掩體和簡陋的工事,準備抗擊上下夾擊,結果山上的日本人並不往下進攻,山下的清軍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只是做做進攻的樣子,令人懷疑這純粹是為了消耗明軍的彈藥。

    金州衛的中左衛滿達海已經率兵趕到旅順,安營紮寨完畢,即刻聚將,因為戰船被燒,烏海都被罵了個狗血淋頭,杖了二十軍棍,責令戴罪立功。川田進帳獻計,獻上了「放長線釣大魚」之計。在滿達海眼中,大清在海上可能打不過明軍水師,不過在陸上嘛,明軍從來就不是對手,一兩千明軍還不夠拿來塞牙縫,掐滅一兩千明軍這點功勞在滿達海心目中根本就不夠看的。滿達海心說這日本人什麼時候也長進了,據說日本人也有很多讀過《三國演義》和《水滸》,嗯,竟然也熱衷起陰謀詭計了!滿達海《三國》《水滸》也是爛熟於胸,打仗從來也不拒絕各種計謀。大清對付明軍沒有少玩圍點打援這種計策,這個自然不勞日本人來囉嗦,先把這一兩千明軍團團圍住,這砧板上的肉什麼時候下刀那還不是由著自己嗎!要是引得大隊明軍來援,起碼也要來個兩三萬明軍吧,那才不枉自己出馬,到時候一舉消滅兩三萬明軍,好歹也是一個像樣的大捷,那才說得過去。否則,剿滅一兩千明軍,都不好意思報功。

    滿達海打起了如意算盤,不過這也難怪,清軍剛在山海關大勝闖軍,如今佔盡天時地利,明軍連大順軍都打不過,這會兒勞師遠征,居然想在陸上跟大清對抗,那不是找死嗎!滿達海於是當機立斷,決定以這一兩千明軍為誘餌,挖個陷阱,將一切敢於來援的明軍一把坑進去。

    滿達海一邊調兵遣將,一邊關註明軍的動靜,生恐明軍不堪上鉤。陷阱都挖好了,明軍要是不上鉤,那真是太遺憾了。

    接下來的事實表明,明軍並沒有讓滿達海失望,連西村拓夫對明軍的表現也大為滿意。明軍的援軍就像滿達海所希望的一樣,源源不斷開了過來。

    清軍的試探性進攻時不時地就會搞上一次,童枚山一開始甚是緊張,清軍若是傾力來攻,童枚山可沒有把握守住陣地。而成文豐的感覺就完全不同了,在打退清軍兩次試探性進攻之後,尾巴便翹了起來,心說韃子這完全不經打啊,要不是鄭芝豹派人交代不可貿然出擊,成文豐真準備部署一次反攻。不過,隨著下午王夫之統領援軍到來,「三人團」集體指揮正式告一段落,指揮權移交到了王夫之手上,有白衡度傳達鄭芝豹的命令,再說王夫之職務和名望都不是自己可以比的,便只有聽命的份兒了。

    王夫之帶來了三千三百新軍,五百騎兵還沒有到呢。王夫之、白衡度與童、成、樸、高合計了一番,制訂了作戰計劃,也不急於進攻,只是確保猴石山與登陸場的通道,然後就是挖掘戰壕,設置鐵絲網,擺出一副防禦的姿態。倒是晚上的時候,明軍開始打起了騷擾戰,夜戰是特戰隊員的拿手好戲,王夫之手下也不怵夜戰,乘著夜襲實施狙擊,除了幹掉幾十個清軍,鬧得清軍不得安寧。

    天亮之後,明軍開始了試探性進攻,目的當然是要完全打通和半山腰明軍的通道,把隔斷半山腰和山下明軍的清軍趕走。放棄半山腰的陣地也是一種選擇,不過這一來清軍和山上的日本人連成一體,清軍完全佔據了地利,居高臨下,明軍大為不利。但是清軍夾在半山腰明軍和山下明軍的中間,形成了大包圍圈套小包圍圈的局面,最外層是清軍的大包圍圈,次一層是明軍,再往裡一層又是清軍,半山腰上又有明軍,山頂上則是日本人和孫三炮的一千清軍。清軍的人數已經有一萬二千人,明軍也有五千人。處於兩面夾擊的清軍最終在明軍展開的強大攻勢下,撤走了,不過一轉眼這股清軍就通過老虎溝山上了猴石山頂,居高臨下,對明軍發起了進攻。

    雙方在半山腰展開了拉鋸戰,明軍有火箭炮助威,清軍有迫擊炮壓制,又佔了地利之便,雙方在半山腰展開的拉鋸戰一開始只是試探性的,不過明軍隨後就加強了進攻,一個衝擊攻上了第三道防線。不能不說,清軍的確也是悍不畏死,失了陣地之後,馬上就展開反衝鋒,愣是憑借肉搏戰奪回了第三道防線。清軍一開始對於明軍的炮火和步槍射擊不懂得怎麼防範,常常一炮下去就能炸死好幾個清軍,不過清軍隨後就學精了,也學會了充分利用戰壕和掩體,清軍的傷亡驟減,雙方就在半山腰反覆爭奪,互相拉鋸。明軍也不蠻幹,只是保持對山上的進攻態勢,並未全力進攻。

    第一天的拉鋸戰,清軍損失了兩百多人,明軍也傷亡了一百多人。

    第二天雙方繼續在半山腰拉鋸,雙方的傷亡都在上升,清軍學乖了之後,憑借地利,傷亡降了下來,堪堪與明軍的傷亡不相上下。而在外圍,雙方依舊是相安無事,整個戰場的焦點,只是集中在猴石山上。

    目睹增援的明軍和半山腰的拉鋸戰,西村拓夫和川田幸矢都得意於妙計得逞,川田幸矢說得意洋洋地說道:

    「西村君,明軍終究還是上鉤了,不知道還會有多少明軍繼續上鉤。哼哼!這猴石山就是明軍的葬身之地。」

    西村拓夫嘿嘿一笑,說道:

    「這猴石山,少說也有一兩萬人葬身此地,不管是明軍還是清軍,都得在這裡送命。誰也逃不過去!當然,最後勝利的還是我們大日本支持的清軍,這是毋庸置疑的。」

    西村拓夫話是這麼說,腦海中浮現歷史上日俄戰爭在這裡血戰的一幕,想像著日本勇士前赴後繼捐軀於進攻路上,實在想像不出一萬七千人疊屍猴石山是什麼情景,想到此處,心中一個咯登,只覺得大是不祥。唉!卻不能跟川田說什麼宿命,難道冥冥之中真的注定這裡就是喋血之地嗎!

    夕陽西沉,晚霞已經鋪滿了天邊,渤海閃耀著粼粼的金光。看在西村拓夫的眼裡,殘陽如血,雲霞猩紅,這美麗的景色之中蘊含著一種說不出的血腥。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