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總裁

千古一裁 第一百八十六章 改革開放 文 / 金哨本無路

    崇禎對於收復遼東,一開始的計劃是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解決問題,可是總覺得計劃裡面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好像也有一些隱患,究竟是什麼隱患,一時也理不清脈絡,總是覺得好像不那麼簡單的樣子。

    經過這一番計議,總算明白了其中的隱患。雖然曾經也推演過李自成在明清大戰中有何種反應,但是卻沒有顧及掃平遼東之後,李自成會採取什麼行動。現在看起來,不等大明滅掉滿清,只要大明來幾場大勝,那李自成必然會對大明備戰。

    現在三個人搞了一陣頭腦風暴,果然是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自己多少也是這三個臭皮匠之中的一員,哪怕公主最後是大計的集成者,也不能少了自己的參與不是!崇禎心理總算平衡了一些,再說劉邦就一無賴,朱元璋就是一要飯的,自己好歹還是後世一位專業工作者,要文憑有文憑,論起當皇帝來,劉邦和朱元璋這種文化程度都可以勝任,自己何必要那麼自卑呢!唉!三個人穿越就是這一點不好,要是自己一個人穿越的話,金手指一開,普天之下全是崇拜者,那感覺就真是太好了。

    不過,正是有了其他人穿越,甚至日本人還集體穿越了,使得自己能夠收起狂妄之心,不至於像楊廣那樣瘋狂。

    整體戰略一定下來,遼東就不需要那麼急迫了,計劃當然需要作調整,在制訂新計劃的時候,最好能夠穿插一段御駕親征的戲碼,自從上次親征之後,朝中詬病者甚多,總之皇帝就不應該親征,如此這般。楊廣的「放衛星」固然不可傚法,不過,親征和巡遊卻不妨效仿一番。

    崇禎想,這個戰略調整真是及時啊,說起來現在大明還是一個爛攤子,根本就沒有休養生息的時間,如果條件允許,自己也不介意優先搞好建設。

    崇禎這麼一思考,王承恩就動問了:

    「皇上,在思考什麼呢?」

    崇禎發現自己不知不覺陷入沉思,有點尷尬,不過順口就幽默了一下:

    「呵呵,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這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一思考,你們倆就要笑話我了。在你們倆面前,我不需要思考,只要聽你們倆的就是了。」

    王承恩笑曰:

    「有道是『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國者若是思想太複雜,喜歡折騰,可不是好事。」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話崇禎當然是聽得耳朵都磨出繭出來了,十幾年的皇帝生涯,沒有少讓臣子們拿這話擠兌。不就是煎小魚的時候不要老是翻來翻去嗎!這個道理自己難道不懂!《詩經》曰「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可是明末又是天災又是**的,讓自己無為而治,那不是坐以待斃嗎!

    崇禎於是提出了自己穿越以來考慮過無數次的問題:

    「說起這個『不折騰』,當然是至理名言。可是我一直在想,我們穿越過來,能不能建立一個可以傳之千秋萬世的制度,讓中國永遠繁榮,永遠不會淪落為被列強欺侮的對象。如果這樣,後世的治國者就可以真的無為而治了。怎麼樣?有沒有這個可能?」

    王承恩聞言露出了奇怪的表情,隨即說道:

    「我的皇上,你剛才還在說呢『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人類總是自以為可以建立一個完善的制度,可在上帝看來,不管人類怎麼弄,那些制度都很可笑。也許,你可以說哪一種制度漏洞不是那麼多,或者說哪一種制度bug可能會少一點。總之,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所謂完善的制度,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當然,社會會越來越文明,應該說制度會越來越接近完美。可是,我們要是這樣想就錯了!人性的自私和貪婪是沒有止境的,我對人性實在是沒有信心,哪怕你的制度制訂得再怎麼完善,人們都可以找出漏洞,或者說可以人為鑽出漏洞。就像後世的軟件一樣,任何軟件都有bug,就算沒有bug,可是人們可以炮製出電腦病毒,讓你的系統崩潰。換句話來說,我們也許可以選擇一種漏洞更少的制度,可是決不可能搞出來一種一勞永逸的制度。所以,一個國度總會有高峰和低谷,有興旺也有衰落,總之,我的觀點是,一個國度不可能永葆青春。依我看,我們還是先操心我們現在的事吧,至於以後,那是子孫後代的事,你認為我們能夠替他們包辦一切嗎!」

    崇禎一聽,的確令人洩氣,人這個動物就是過於聰明了點,就拿足球圈來說吧,不管競賽規則做得多麼完善,都無法杜絕假球「關係」哨。崇禎苦笑道:

    「唉!以前咱不是管理者,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上看問題,感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爽的樣子,他娘的現在當起管理者來了之後,就感覺悲哀了。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建立一個系統多難啊,改革更難!可是破壞一個系統很容易,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你辛辛苦苦建立的大堤,一隻螞蟻就可以將它毀去。李自成就是屬螞蟻的,歷史上就是這只螞蟻把大明的基業葬送掉了。真是可悲啊!你看,咱好不容易穿越一回,就想替子孫後代多辦幾件大事,省得再受歷史上的百年屈辱。照你的說法,連避免百年屈辱都沒指望了,這是不是悲觀了一點?」

    公主對於王承恩的悲觀論調,是很有點不以為然的:

    「沒有這麼悲觀吧!我們雖然不能搞出一套完美的制度,但是我們完全可以趁現在這個好時機多佔點地盤。比如向南發展,可以去澳大利亞、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向北可以一直發展到北冰洋,連阿拉斯加也佔過來,至於西面嘛,西藏肯定要收回來,還可以打開通向印度洋的出口,然後搞一個中華聯邦。歷史上英國之所以沒有被德國打下來,還不就是它的殖民地——說好聽一點叫做英聯邦國家幫它撐著,這才沒有垮掉。我們只要把勢力撐的足夠大,就算本土衰落,也不至於整個華人世界全部衰落。大明最大的優勢是什麼?說一千,道一萬,自詡『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地大物博有點吹,人口眾多那是鐵的,咱們的最大優勢就是人口基數。大明的人口,少說也有一億吧,後世也有人說大明有兩億人口甚至三億人口,這麼多人窩在本土幹嘛!出去啊,只要掀起一個出國潮,澳洲、新西蘭以及加拿大哪還有歐洲人什麼事!所以,只要把住對外開放這一條,讓華人到處跑步圈地,幾代繁衍下來,小半個世界都是華人的世界,就算本土出了問題,東方不亮西方亮,也斷不至於發生歷史上的百年屈辱。」

    王承恩一聽公主關於人口的說法,真相黨的勁頭又來了,雖然現在這情況根本就不可能搞人口普查什麼的,但是後世的諸般考證大可以拿來說事。王承恩一板一眼地說道:

    「關於人口問題,我來說一下,洪武26年的官方統計數字是6052萬,當然這個數字不包含瞞報的部分,大明在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之前,要抽人頭稅,要服徭役,所以瞞報人口是一定的,正因為此,必須考慮瞞報數字,所以加上20%的補償,洪武26年(1393年)這時候的全國人口應該是7270萬,以年均增長率為千分之八計算,過了129年,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人口應該突破2億。從嘉靖二年到崇禎二年(1629)這106年間,以年均增長率4‰計算,人口應該突破3億。至於萬曆年間在冊人口數字搞了個五千六百萬,那純粹是瞎編的數字。明末的吏治已經徹底**,基層管理根本就爛透了,知道瞎編誇張到了什麼程度嗎,崇禎十五年的黃冊中,戶口竟己經預造至崇禎二十四年——乖乖!那已是明亡後的七年了。所以,除去戰亂和餓死的人口,現在少說也有兩億五六千萬人口吧。崇禎真是個倒霉孩子——呵呵,我是說舊版的崇禎!到了他手上,人口到了三億多,天災不斷,江南則是時髦種經濟作物擠占種糧耕地,國家還得和韃子開戰,錢糧都耗在軍費上了,結果糧食危機愈演愈烈,人口多了,糧食反而大大減產,這不要命嘛!大量的餓死人自然就會有人造反,造反引起的戰亂又使得天地拋荒,糧食更加減產,再牛的皇帝面對這種局面也難辦啊!」

    崇禎知道這個真相黨一旦尋根究底起來,就會順著思路說它一大堆,心說你這是褒還是貶崇禎啊。你知道你跑題了嘛!——從出國熱跑到人口,從人口跑到糧食,從糧食跑到治國,嗯,好像又跑回來了。

    崇禎在心裡替舊版崇禎感到悲哀,還只能擠出一絲笑容回應王承恩的說話。王承恩凡事講求實際,技術流嘛,總是有點保守的,但是剛才公主的胃口也太大了一點吧,滿世界開疆拓土,小丫頭倒是什麼衛星都敢放啊!咱還是秉持中庸之道吧,崇禎在心中將兩人的東西消化了一下,以和稀泥之道拔高了一下:

    「你看,你們倆這一說,我就明白了很多道理。王承恩的意思是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公主的意思是要超常規跨越式發展,這都不錯!依我看,既要立足國內自力更生,也要對外開放轉嫁危機。現在張獻忠去了呂宋,四川差不多安寧了,大明半壁江山總算完整了,該進行的改革也可以開始了。第一個,藏富於民固然不錯,但是國家稅收也太低了,搞得朝廷象叫花子一樣,這稅制是第一個要改的。第二是基層管理,兩億多人口愣是能瞎編成五千六百萬,基層管理真是徹底爛掉了,吏治是第二個要改的。第三就是對外開放,公主說的輸出人口,當然是不錯的,不過還得一步一步來。第四就是科技興國,要我看,只有科技領先,才能避免百年屈辱。」

    王承恩和公主都點點頭,心說皇上這話說得有水平啊,看來後世的中國教育雖然很糟糕,抓政治教育還是沒有錯的。

    崇禎見兩人大有贊成自己的意思,當下信心更往上漲,總結道:

    「我思考的結果,就是堅持兩個原則:改革開放,科技興國。這可以作為將來的政治標準,至於政治體制,慢慢來吧,摸著石頭過河吧!你們說呢?」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