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總裁

千古一裁 第二百三十一章 鐵甲對決 文 / 金哨本無路

    墊上書之後,炮口放平,坦克又可以繼續發炮,郭隆達瞄準正藍旗的右後輪,射出了一炮,準備一炮將輪子打掉。可是這一炮掠過正藍旗盾車的車身,打高了!按照郭隆達炮擊的本事,兩百步的距離,本來是不至於打高的,可是現在的炮管是幾本書墊起來的,書是軟性的物事,既談不上強度,也談不上剛性,哪能承受得起火炮發射的巨震,因此,這一炮就打飛了。

    孟士海很快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說道:[.]

    「這不行,還得墊高點,書有彈性,還有書沒有?喂,把你們懷裡的書都掏出來。」

    這是非常時刻,也可以說是要命的時刻,彭茂發很捨不得地從懷中摸出一本書來,遞給了孟士海,孟士海一看,樂了,只見封面上赫然是《易筋經108式練功圖譜》,書頁上還沾有彭茂發的汗漬。孟士海望了一眼彭茂發,一撇嘴說道:

    「這種騙錢的偽書,還當寶貝的藏著!喂,誰還有書,都交出來。」

    呂七喜趁機擠兌道:

    「哎呀,沒看出來,一位大俠就在眼前,不知道易筋經練得怎麼樣了,怪不得可以從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成為英雄的坦克兵。回頭鄙人倒要請教請教彭大俠的武功。」

    也怪大明這年頭的人想錢想瘋了,什麼樣的爛招都能想得出來,自從「笑傲江湖」的說書流行以來,今年就冒出了各種版本的武林秘籍,印刷得也似模似樣,弄得許多懷有武俠夢的傢伙心甘情願掏錢高價買書,傳說連《獨孤九劍》也有人畫出了圖譜,同樣也有人上當受騙,唉!這個彭茂發,倒是有把子力氣,可別練這假冒的易筋經練出毛病才是。

    孟士海及時制止呂七喜繼續貧嘴。這當口,范大貴也從懷裡掏出了一本書,呂七喜一看,是一本《公債股票通殺之超級秘籍》,於是打趣道:

    「這是發財秘籍耶!拿來墊炮豈不可惜!」

    孟士海正色道:

    「胡說什麼!所有的書全部徵用,從現在起,書已經正式成為作戰資源,無條件徵用!還有你,郭隆達,你的那本什麼書呢?拿出來。」

    郭隆達臉上一紅,在炮彈箱下面摸索了一下,摸出一本《舞花吟》來,這書呂七喜也是一起讀過的,只因是一本黃書,呂七喜當然要替郭隆達保密,沒想到這事也瞞不過孟士海。

    范大貴也忍不住打趣道:

    「呵呵!看來都有自己的秘籍啊,想不到郭兄還有這等不傳的秘籍!」

    一句話說得郭隆達有些尷尬。說歸說,大家也沒有閒著,忙亂了一氣,先將《易筋經108式練功圖譜》塞進去墊上,然後試炮,還是射高了,只好連另外兩本書也一齊墊上。

    墊上之後,郭隆達發現炮口有點往下歪,苦著臉道:

    「糟了,這一下炮口又往下歪了。」

    孟士海也拿不準到底要怎樣才能保證平射,可是不試試又怎麼知道,於是道:

    「不怕,豈不聞矯枉過正,現在往下歪,說不定開起炮來就是平射。」

    郭隆達沒轍,只好硬著頭皮再度瞄準開炮。現在的戰局,自己這一邊雖然佔了上風,可清軍的盾車也不是毫無還手之力,尤其是八旗盾車和後面拖著的炮車,前面的盾車機槍在掃射,後面的炮車在發射超口徑炮彈,機槍也不時在射擊,給明軍這邊裝甲一營的跟進步兵造成了不少傷亡,還打壞了坦克和裝甲車。清軍盾車和炮車的巨大威脅擺在那裡,只有盡快摧毀它,才能鬆一口氣。

    往下歪著的炮口讓郭隆達感覺瞄準很彆扭,雖然如此,他還是射出了一炮,也許真像孟副團長說的,這歪炮正好可以平射。

    炮彈對著正藍旗盾車飛過去,結果並沒有打中車輪,卻穿過盾車與地面空隙處的防護簾,直接打進了盾車裡面,防護簾被打掉一大塊,露出了盾車與地面大約三寸寬的空隙,盾車側面的鐵板也崩掉了一塊。

    孟士海在潛望鏡中看得清楚,心說原來最薄弱的甚至都不是盾車的四個車輪,而是盾車與地面的空隙處,只是原來坦克最多只能平射,不能斜著向下發炮,這才感覺韃子的盾車難以啃動。如今陰差陽錯有了這個歪炮,輕易就將盾車和地面的空隙打了出來,從這裡入手收拾韃子的盾車,簡直是易如反掌。孟士海為此興奮不已,於是交代郭隆達:

    「好!歪打正著,對,就這樣打!就打盾車拖在地面上的簾子,打穿之後,就換爆破彈,直接將炮彈打進盾車裡,炸死這些狗韃子。」

    隨著接下來的爆破彈沿著盾車和地面的空隙處打進正藍旗盾車,炮彈在盾車內悶聲爆炸,令人驚異的是,這枚炮彈的爆炸威力簡直是無與倫比,整個盾車被掀翻,裡面的五匹馬和兩個清兵被炸死。誰也沒有意識到的是,在密閉空間的爆炸,彈片殺傷可能都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爆炸引發空氣極速膨脹,而空氣無處可洩,使得密閉空間形成瞬間超高壓衝擊,無論人和馬,五臟六腑就在那一瞬間被擊碎,無一例外命喪當場,沒有任何生存的機會。

    不能不說,2號蒸汽坦克有著好得出奇的運氣,每次都能歪打正著。如今,它向下歪著的炮口又成了清軍盾車的噩夢,有了這歪炮的加盟,2號坦克和1號坦克聯手,將正黃旗盾車也炸翻了去,同樣的,裡面的人和馬匹無一倖免。

    一旦瞭解盾車與地面空隙的這個弱點,接下來明軍加快了摧毀盾車的速度,「犀牛」甚至故意將前車輪開進彈坑,讓炮口斜指地面,然後用30口徑炮打擊盾車與地面的簾子處,這種打法使得清軍盾車的防護形成虛設,而且打進盾車的爆破彈更具神威,原本連「犀牛」也啃不動的三馬盾車也變得虛弱不堪,紛紛被摧毀。

    哈斯罕關前,史上首次鐵甲戰車對決在激烈進行著,據事後在熱氣球上俯瞰此戰的明軍炮瞄觀察手介紹,從空中俯瞰,那場面可謂非常的震撼。一開始明軍的32輛鐵甲車對陣74輛清軍盾車和戰車的時候,這位觀察手心情格外緊張,唯恐不及半數的明軍戰車抵禦不了蜂擁而上的清軍鐵甲戰車。只是等到後來裝甲二營的戰車陸續趕到,一顆懸著的心這才放下。待到心情放鬆,兩個觀察手便開始欣賞起這場曠古未有的鐵甲戰車的對決。明軍能夠開炮的戰車超過二十輛,清軍能夠開炮的只有十六輛,但是在空中俯瞰,借助望遠鏡,可以清晰地看到,清軍炮車上火光一冒,一個像銅錘一樣的玩意飛出,然後急劇放大,在空中翻騰,這麼大的炮彈看著都讓人揪心不已,再之後它又急劇變小,最後爆出一團碩大的火花,這種火花比明軍擊中清軍盾車爆炸的火花大得多,讓兩人懸著的一顆心總也放不下。那感覺,就像隨氣球漂浮在空中無處借力一樣。

    不久之後,兩人就看到了明軍這一輛蒸汽坦克的驚艷表現,明軍的四輛蒸汽坦克身形如此龐大,在空中無須望遠鏡也可以看得明白,很顯然,四輛坦克的表現大相逕庭,只有那一輛坦克的表現的確是超乎想像,憑一輛坦克之力,竟然幹掉了八旗盾車中的三輛半盾車。令人歎服的是,這輛神勇的坦克還曾經被超口徑炮彈打中,但好像那團耀眼的爆炸非但沒有讓坦克傷筋動骨,反而讓其威力更甚。之後,整個戰局就開始呈現一邊倒的局面。再之後,陣地上就到處都是清軍側翻的盾車,到處是炸死的馬匹和清兵的屍體。

    這一場鐵甲戰車的遭遇戰,本來明軍雖佔優勢,卻也一時難以全線壓倒清軍盾車,沒想到清軍盾車的命門被歪打正著抓住之後,戰局就變成了一面倒。清軍越來越多的盾車被炸翻,只有八旗盾車後面拖著的十六輛炮車,這會兒還在挺著,還不時在向明軍的戰車開炮。

    這種炮車因為自身沒有動力,全靠前面的盾車牽引,炮車中沒有馬匹,故而是一個全封閉的鐵甲廂體,只有上方有一個鉸鏈式的鐵蓋,當發射超口徑炮彈的時候,這才打開。明軍無論坦克和裝甲車,在短兵相接的此時都只能採取平射,故而抓不住清軍炮車頂面開蓋這個弱點,除了將炮車防護力較弱的車輪擊毀,一時竟拿炮車奈何不得。炮車即使打掉輪子,它沒了前面盾車的牽引,本來就已經移動不了,去了輪子也不影響它繼續發炮。清軍炮車拋射超口徑炮彈實在談不上什麼準頭,本來超口徑炮彈就難以打准,在車上開炮由於車身搖晃更加沒了準頭,能打中明軍的鐵甲車八成靠的是運氣,或者說只是概率性命中。打掉輪子之後,盾車直接趴在地上,反而射擊的穩定性更高,發射之後不再強烈搖晃,開炮的速度反而更快。這種超口徑炮彈的爆炸威力巨大,最大的超口徑炮彈重達二十五公斤,其中一顆撞大運的這種炮彈命中了1號蒸汽坦克,好在擊中的部位恰好是煤艙部位,炸穿煤艙的後果是煤炭撒了一地,而最薄弱的履帶也被炸壞,1號坦克由此變成了一個固定炮台。

    炮車雖然有超口徑火炮,也配有一挺機槍,但此刻只能趴在原地發炮和射擊,明軍的鐵甲車雖然也損傷了十幾輛,但是任何人都能看出,明軍摧毀清軍的炮車只是時間問題。而清軍剩下的盾車越來越少,大約只有三十兩輛盾車勉強還在支撐著。

    遠處,多爾袞和多鐸在望遠鏡中看到戰局急轉直下,連多爾袞也急了,說道:

    「原來以為我們的五馬鐵甲盾車已經夠大了,沒想到明軍的蒸汽鐵甲車更加大得可怕,鐵甲車上的火炮也厲害,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超口徑炮彈還是打不準啊,得想法將這蒸汽鐵甲車炸掉。」

    從小西彥長的嘴裡,多爾袞知道冒煙的無帆船隻叫做蒸汽船,對面的四個冒煙的鐵甲怪物想必就是蒸汽鐵甲車了。

    多鐸一咬牙,狠狠地道:

    「事到如今,只有拼了!」

    隨即一揮手,下令道:

    「傳令,爆破隊出動,盾車掩護,無論如何,將明軍的鐵甲戰車炸掉。」

    一聲令下,清軍的爆破隊就抱著炸藥包往上衝,而這時的戰場上,到處是盾車的殘骸和馬匹的屍體,對於爆破隊的匍匐接敵相當有利,很快,就有兩輛過於突前的「犀牛」被炸,其中一輛被徹底炸毀,另一輛好點,也失去了戰鬥力。

    此時明軍臨陣磨槍式的訓練終於發揮起了效力,裝甲一營的戰車後全都按照「442」戰術要求配備步兵,只有增援上來的裝甲一營,上來之後一看是鐵甲大戰,便執行起了「343」戰術,這套戰術根本就沒有步兵跟隨。

    不過,有了裝甲一營的步兵已經夠了,按照三天來訓練的樣子,尾隨戰車跟進的明軍步兵緊盯著前方,只要清軍的爆破手射出現,後面的士兵就會及時開槍射擊,這一來,清軍的爆破手難以靠近,裝甲車被炸的威脅頓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