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總裁

千古一裁 第二百三十四章 東線進攻計劃 文 / 金哨本無路

    多爾袞轉攻為守之後,前線變成了兩軍對峙的局面,明軍並不大舉反攻,只是展開騷擾和狙擊戰,間或也發起一兩次試探性的進攻,抱定的作戰方針無非是在對峙中消耗清軍。明軍現在的重點,轉向了包圍圈中的阿濟格所部,明軍的策略也不是一味硬來,而是首先招降清軍水師的漢軍將士,所以一時也沒有發起猛攻。

    在崇禎的眼裡,這種情形看起來有點乏善可陳。

    御駕親征兩個月,現在戰局正在向預想的方向發展,積小勝為大勝,節節勝利的步伐已經不可逆轉,大敗清軍只是時間問題。這個時候回南京,在崇禎看來再也正常不過,只要按照既定的戰略戰術執行,戰局便盡在掌握。具體打仗是將領們的事情,皇帝嗎,除了軍事,還得主持政治上各種大計,總不能把自己等同一個將軍吧!

    不過,杜濬對此有不同意見:

    「皇上,這個時候擺駕回南京,臣以為不妥。」

    杜濬在崇禎面前說話,向來是隨意慣了的,並無什麼忌諱。崇禎問道:

    「對清軍作戰,已經沒有什麼懸念,多爾袞敗局已定,再有兩三個月,多爾袞就會大敗。眹在不在這裡已經無所謂了。眹回南京,也是想佈局下一步對付大順之策,所謂未雨綢繆,這難道有什麼不妥嗎?」

    崇禎這些日子聽到的話都是歌功頌德為主,本來嘛,明軍此前一直逢清不勝,視遼東為畏途,若不是皇上建新軍,制兵器,治軍有術,作戰有方,如何能夠打敗清軍。因此,崇禎覺得這些歌功頌德的諛詞只是對事實恰如其分的評價,並不覺得是什麼過分的馬屁。杜濬這廝說話不喜逢迎,時常話中帶刺,這讓崇禎感覺有點不悅。雖然如此,畢竟後世的平等意識深入骨髓,倒也不是太計較杜濬唐突之語。

    杜濬就好像沒有看到皇上不悅的神情一般,仍是自顧自說道:

    「啟稟皇上,臣以為,軍事是最大的政治。遼東乃是大明心腹之患,遼東若能順利光復,其餘諸事皆不足慮,大順李自成不過是癬芥之疾也。臣以為,皇上若擺駕回南京,遼東指揮交由誰來?此其一。其二,多爾袞進攻雖敗,主力尚在,雖然難有翻盤機會,但我軍若是指揮失當,為多爾袞所乘,則悔之莫及。其三,臣以為,皇上在擺駕回朝之前,理應取得一場大捷,那時凱旋而歸,也好鼓舞大明的民心士氣。」

    崇禎本來的想法,遼東半島這邊的主戰場,可交與張煌言統一指揮,吳三桂那邊,反正是次要攻擊方向,由自己遙控指揮就是了。不過杜濬再次提起來指揮之事,想一想問題也確是一個不那麼簡單。至於第三點,大明皇帝親征凱旋需要一個有說服力的捷報,確實是這個年代的慣例,按說消滅了差不多兩萬清軍也算是不錯了,吹一吹,用後世的話來說,是包裝一番,把戰報做得更像樣一點,整出個消滅清軍三四萬的數字,也是古今慣例。慢!連自己都帶頭弄虛作假,那之後就有的好看了,虛報軍情可萬萬不可開此先例。

    崇禎望望杜濬,苦笑道:

    「可是眹堂堂一國之主,就坐在這裡,今天聽下面報告說打死清軍幾十,明天聽下面報告說幹掉清軍一百,這不過是一個營長感興趣的戰績,讓眹情何以堪!」

    杜濬一聽,馬上獻計道:

    「皇上,依臣之見,可以考慮在東線進攻,首先攻取寬甸五堡,再一舉攻下鳳凰城堡,東線清軍若是崩潰,多爾袞的中路軍便必不能堅持,如此,我軍大勝可期。此戰結束之後,皇上那時再擺駕回朝,順便也讓鎮南王隨駕回南京,那時舉國歡欣鼓舞,而遼東前線指揮盡可任之於一人,皇上可不再為指揮之事煩惱。不知皇上以為此策可行否?」

    崇禎走到沙盤邊,拿起指揮棒指點一番,然後笑道:

    「清軍此際,在中路實施密集防守,兩個邊路空虛,我們調整戰術,從邊路突破,嗯,這倒是個思路。西線的山海關最為空虛,不過攻取山海關不在考慮之列,東線清軍的兩萬人馬,分守幾處,若能一一攻取,可以大大縮短平定遼東的進程。只是,這有點冒險了吧!」

    崇禎口裡說有點冒險,其實心中已經是大為心動,尤其,打勝這一仗就可以讓吳三桂跟自己回南京,此後這裡的指揮就可以授權張煌言全權指揮,再也不必這麼多顧忌,這確是一舉多得。

    當然,這個作戰計劃的確是有點冒險,畢竟東線的明軍並非主力,最令人擔心的是騎兵對決能否取勝。東線進攻的計劃雖然很有吸引力,崇禎卻也不想貿然從事。當領導便要是集思廣益,自然要聽取各方面意見,為此進行了一次鄭重其事的會議,此次作戰會議到會人數之多,耗時之長都是歷次作戰會議之最。

    會議斷斷續續開了三天,會議之中,擺出了東線進攻的各種利弊。

    反對者反對的理由是,東線明軍是以騎兵為主,明軍的騎兵與清軍的騎兵對決並無優勢可言,甚至可以說不如清軍。攻取清軍城堡並不能圍殲清軍機動性極強的騎兵,不能達到消滅清軍有生力量的目的。萬一不勝,那就將助長清軍氣焰,拖累整個戰局,甚至危及遼東半島的戰局。而且,作為東線指揮的吳三桂對新式戰法尚顯生疏,指揮的人馬來源龐雜,有新軍、關寧騎兵以及朝鮮軍,戰力恐難發揮。

    支持者的理由是,遼東半島的清軍已經威脅不大,這幾天來明軍的騷擾戰和在清軍後方進行的偷襲戰,弄得清軍草木皆兵,清軍恐怕再也難以組織起進攻。明軍完全可以騰出手來在東線發起進攻。郭雲龍尤其力主在東線進攻,理由是明軍的新型騎兵戰力絕不在清軍騎兵之下,若能投入5000新型騎兵,我方將在騎兵決戰中佔據優勢。而且,要徹底平定遼東,騎兵決戰這一關無法繞過,在東線完全可以採用步兵和騎兵合成作戰,最後由騎兵追殲清軍騎兵。

    支持者和反對者的焦點都集中在明軍騎兵的戰力上,至今為止,明軍在騎兵決戰中還從來沒有戰勝過清軍,所有的勝利都是步兵的勝利。

    到了第三天下午再開會,有三件事最終促成了崇禎決意實施東線作戰計劃。

    第一件,就是在這些天裡,在展開對被圍的旅順清軍攻勢同時,對於作為清軍水師的漢軍降兵,則發起了攻心戰,只要願意重歸大明,一概既往不咎,被圍困的降清漢人水師官兵被圍了半年,原來指望多爾袞大軍一到,便可解圍,結果苦等十幾日,聽說多爾袞也被明軍擊退,加上噴火鐵甲車的傳聞令人毛骨悚然,這些漢人兵士早就心生怯意,然後就有人跑到明軍這邊投降,投降一旦開了頭,便像開了閘的洪水一樣,投降回大明的越來越多,一千四百多人就這麼投向了明軍。甚至有人自告奮勇,提出策反北線多爾袞統帥的漢軍士卒。這件事是一個好兆頭,讓崇禎感覺到大規模策反漢軍士卒的可能性。

    第二件,是南京運過來的十輛「長安2型」裝甲車,這款裝甲車在兩側加裝了兩個107火箭炮的發射炮管,重量有所增加,增加到了1.2噸,但是攻擊力一下子增強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第三件事則是南京又運來了500支六連發的手槍,這可以使得500騎兵換裝連發手槍,戰力將由此提升一個檔次。

    有此三件,東線作戰便無後顧之憂,取勝也應在情理之中。於是,崇禎一槌定音,參謀班子立即高速運轉,制訂起東線作戰計劃。

    (愛寫作也愛體育,正逢奧運,改為兩天一更。特此說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