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總裁

千古一裁 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戰不期而至 文 / 金哨本無路

    明軍放著包圍圈中的金州城圍而不攻,阿濟格五千人馬在城內既無法突圍,也等不到援兵,只能苟延殘喘。

    與此同時,東線的攻勢如期展開,明軍很快就攻到了鳳凰堡城下。不出所料,清軍在稍事抵抗之後,就放棄了鳳凰城堡。

    清軍放棄守城,一萬騎兵隨即撤出鳳凰城堡,一路北去。明軍也是有備而來,立即展開全線追擊。

    清軍騎兵在撤過後方壕溝之後,負責接應的六千清軍騎兵放過清軍,與追擊的明軍騎兵展開了一場對戰,不過這場騎兵對戰只是進行了小半個時辰,清軍便繼續後撤了。

    明軍忌憚清軍埋伏,也就不再追趕。

    崇禎收到消息,有點喪氣。分析了一番,也許清軍之所以最終放棄在此處決戰,恐怕首先就是地形問題,只因此處在山溝之中,地形狹窄,無法展開兵力。其次此地離鳳凰城堡太近,明軍的步兵一個把時辰就能趕到,清軍只是略事抵抗,就大踏步後撤了。關寧騎兵本來就不是清軍騎兵的對手,想要纏住清軍騎兵又談何容易,故而清軍想戰就戰,想撤就撤。

    崇禎心道,推演了半天,又苦心孤詣地部署了一番,不料一切都只是一廂情願,看來自己也只會紙上談兵啊,原來以為自己也能像小說裡諸葛亮般神機妙算,錦囊妙計一出,戰事盡在把握。唉!人畢竟不是神,既不可能一貫正確,也不可能料敵如神。只不過自己一年來諸事順利,被臣子們一通歌功頌德,竟然飄飄欲仙,還真以為自己超凡入聖了。娘的,個人崇拜不搞不行,搞得太過了連自己都相信自己是神人了,這還真得提高警惕才是。

    不過想想也不冤,多爾袞這廝是多年征戰的老鳥了,豈能輕易就會讓你看清排兵佈陣!

    崇禎自嘲道:

    「呵呵,我們此前一番紙上談兵,奈何清軍就是不肯上套。看來,打仗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啊!」

    劉繼雲有點尷尬,自己好不容易發表一點看法,蒙皇上誇獎了一番,可結果不過是紙上談兵,前方的戰事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臉紅了紅,只是緘口不言。

    杜濬建議道:

    「皇上,不如還是步步為營,讓步兵為主向前推進吧,我相信,只要迫近遼陽,清軍避無可避,想不戰也不行了。」

    崇禎笑道:

    「杜愛卿的棋風,就是以力量取勝,是不是覺得打仗也是如此,我軍戰力既然穩佔上風,只須一路平推,就可穩操勝券?」

    你還別說,杜濬就是這麼想的,在他心目中,下棋佈局是其次,所謂「一力降十會」,力量才是最為重要。你佈局得利那又如何,只要我殺你一條大龍,連官子都可以省掉,直接中盤就取勝了。明軍新軍的戰力目前已經遠勝清軍,只須穩紮穩打,清軍想逃避作戰,想都別想。

    白衡度對於杜濬想憑借蠻力取勝的想法,心中很不認同,故而鄭重其辭地說道:

    「臣以為,我們此前擬訂的作戰計劃,似乎也不能算紙上談兵。臣以為,以騎兵作為誘餌,誘使清軍騎兵作戰,讓騎兵與清軍騎兵纏鬥,拖住清軍,然後以步兵突擊,一舉打敗清軍,這種戰法更為可取。若是以步兵為先鋒進攻,甚或步騎協同,清軍憑借騎兵的機動性可以在任何地點對我步兵發起攻擊,步兵機動性遠遠不及騎兵,一旦接敵,就難以脫離戰鬥。而以騎兵作為誘餌,要戰可戰,要脫離戰鬥也並非太難。故而臣以為,還是以騎兵為誘餌為佳。何況,清軍沒有選擇在我們估計的地點決戰,並不意味著多爾袞就不想吃掉我們追擊的騎兵,或者,多爾袞只是在等待時機罷了。」

    崇禎一想,對啊,只要騎兵脫離步兵突出在前,清軍難道不會對此動心!

    一幫秀才和自己一個後世的軍事發燒友在這裡紙上談兵,煞有介事,崇禎不禁覺得有些好笑。不過,考慮到關寧騎兵在逃跑方面天賦異稟,倒是不妨讓他們去做誘餌,再不濟,還可以拍馬就逃。

    關寧騎兵於是又當起了急先鋒,追擊清軍,一路衝在前頭。

    雖然關寧騎兵在此前勝了一陣,號稱吃掉了三千多韃子,但是真正的戰力還是與清軍差了一段距離。清軍一看關寧騎兵過於突出,瞅個機會,又截擊了關寧騎兵一陣,這一陣關寧騎兵損失有點慘,八千騎兵足足損失了兩千,而殺傷清軍不過一千。不過關寧騎兵隨即拍馬逃跑,而清軍竟然也不追趕,害得幾個紙上談兵者不知清軍到底在打什麼算盤。

    對於清軍騎兵的機動作戰,崇禎也感到很頭痛,想一想老蔣圍剿蘇區,老是被紅軍的運動戰打得鎩羽而歸。多爾袞要是深通「敵進我退,敵跓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真言,遼東幾時能平還真不好講。退一步講,多爾袞要是跑進山中,清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崇禎咬咬牙,還是決定繼續讓騎兵衝在前頭,至於多爾袞對送上門來的誘餌下不下口,在何時下口,崇禎也毫無把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多爾袞也不是神仙,肯定也會犯錯誤。

    因為在前面的截擊吃了清軍的虧,明軍前鋒騎兵大大加強,再次從鳳凰城堡出擊的騎兵增加到了一萬二千人馬,一萬二千騎兵當中,夾雜了兩千騎槍騎兵和手槍騎兵,推進的時候也小心了許多,前鋒推進之時,後面有騎兵遙相策應。明軍擺出這副架勢,擺明了就是要挑戰多爾袞忍耐的極限,多爾袞難道真的只守不攻,難道不想翻盤嗎?

    等待是漫長的,這一次出擊的騎兵一路向前,第一天毫無動靜,第二天還是毫無動靜。這讓崇禎最終失去了耐心,崇禎終於開始懷疑多爾袞準備跟自己打游擊戰和運動戰了,有日本人這些雜碎在,沒準日本人給多爾袞出了什麼高招,在玩什麼陰謀詭計也未可知。

    事實上,崇禎對於如何掌握當前的戰局,也的確有點有心無力,這兩軍交戰畢竟不是踢一場足球,他娘的!這個場地也太大了,隊員也太多了,攻防轉換也太不可捉摸了,尤其是,對雙方沒有任何規則可言,更沒有裁判,已經遠遠超過了崇禎後世的經驗。

    崇禎在熬過兩個不眠之夜後,又召集他的參謀班子議事,最後,崇禎還是接受了杜濬的建議,採用明軍所長的步兵戰術,老老實實穩打穩扎,一路平推向瀋陽進攻。崇禎心說,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殊為有限,咱玩不起那種貓捉老鼠的遊戲,咱還是一步一個腳印,一路打過去,直指你的大清帝都瀋陽,你多爾袞有這份魄力就放棄瀋陽試試!

    王夫之這裡,當即就接到了皇上變更作戰計劃的命令。本來是放著金州的阿濟格殘部不打,這會兒突然下令,立即攻取金州。王夫之這段時間一直為打仗縮手縮腳而鬱悶,這一來終於可以放手一戰了。金州城防雖然堅固,只須派上蒸汽坦克的用60破甲彈實施定點射擊,加上火炮覆蓋,攻取金州的難度還不如攻取猴石山呢!

    王夫之這裡正在展開對金州的進攻,而東線的關寧騎兵已經前出到了離遼陽不到兩百里的地方,遠離作為後方的鳳凰城堡一百五十多里。作為先鋒的一萬二千騎兵接到回撤的命令稍遲,立即執行後撤。不料,回撤不過二十多里,就遇上了堵截的清軍騎兵。

    一場大戰就此展開,清軍終於下手了,前邊一堵,三萬清軍騎兵一瞬間圍了上來,準備將明軍這一萬多騎兵一舉吃掉。

    這是一場慘烈的騎兵對決。清軍所選的戰場,三面都是河流,關寧騎兵要想逃跑,必須渡過出擊時渡過的河流,在清軍重兵圍堵之際,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逃無可逃,便只有血戰一途。明軍騎兵在數量上居於絕對的劣勢,關寧騎兵的戰力也遜於清軍,看起來結局只可能是一邊倒,明軍的崩潰只是時間問題。這個時候,明軍兩千騎槍騎兵和手槍騎兵顯示出了驚人的戰力。

    明軍的騎槍比45式步槍稍短,六發彈夾,拉栓式槍機,射擊一次拉一次槍栓,雖然不能自動射擊,畢竟不須每射擊一次就要裝子彈,由於射程和威力的優勢,完全可以在清軍弓箭和霰彈槍的射程之外制敵。

    明軍擺開來一個環形陣,在這個大大的環形陣中,明軍騎兵以三十人為一隊,不斷地輪轉著。這種迴旋型戰法就是不斷地輪轉不斷開槍射擊的陣法,持槍的騎兵轉到陣型前方就開槍射擊,轉到陣型內就更換彈匣。明軍的環形陣不斷地射出子彈,感覺就像全省帶刺的刺蝟一般,一時讓清軍有點不好下口。

    騎槍射程遠,加上隨軍的四挺機槍,在三百步以內構築起一道火力網,騎槍交替射擊,然後更換彈夾,投入下一輪射擊。五百手槍騎兵在100步的射程內構築一道短程火力網,清軍跑馬射箭,射程也不超過一百步,而明軍9毫米口徑長管(200毫米槍管)的手槍射程剛好達到100步,設計時的考慮就是可以壓制清軍的弓箭。這手槍又能六連發連射,清軍越過騎槍的第一道火力網,但是隨即就會被手槍的連續火力壓制。荷蘭16世紀的手槍騎兵往往攜帶兩三把手槍,採用半回轉戰術,威力端的是不同凡響。這個戰術經過崇禎借鑒,配備了連發手槍,威力更加了得,前次車騎陣已經初試鋒芒,如今沒有裝甲車火力,這個輪轉攻擊的戰術同樣管用。

    當然,明軍的火力還是弱了點,騎在馬上輪轉中的射擊不能稱之為精確射擊,只能以火力密度帶來更多的概率性命中。這樣的火力最終擋不住清軍呼嘯而來的衝擊,肉搏戰無可避免地開始了,持槍的騎兵雖然也配備了馬刀,不過這時候不能浪費槍騎兵的射擊時間,關寧騎兵便承擔起白刃戰的任務。

    很快,環形陣就被衝出了兩三個缺口,手槍騎兵在近戰還能繼續發威,而騎槍騎兵就悲摧了。好在騎槍騎兵迅速又聚到了一起,在關寧騎兵的一側聚成了一個小環形陣,仍然以輪轉射擊的方式對付清軍騎兵。這環形陣一收縮,火力便大幅增強,清軍只好放過這一側,重點對付不持槍的關寧騎兵。

    清軍的戰力實在是強悍,尤其是八千生番上陣,更是如野獸一般,明軍陣型一亂,很快就呈現不支的跡象,還虧陣中的手槍騎兵不時殺傷狂暴的生番清兵,使得不致關寧騎兵快速崩潰。

    後方的騎兵收到前方的飛鴿傳信,其實第一時間就趕過來增援了,只是隔著一條河,河上的橋樑已經被清軍拆除,一時卻渡不過何去,這接應的騎兵雖有一萬人馬,看著那邊大戰,只有乾瞪眼的份。

    騎兵們正在乾著急,步兵上來了。巧的是,原本梯次配置拖在後面的六千步兵因為奉命接替關寧騎兵作為前鋒,加速往前開進,不想正趕上騎兵們正在望河興歎。

    這六千步兵正是冷旭海指揮的新軍,配備四輛「長安」,其中還有五百工兵,新軍對清軍不存在什麼「恐清症」,冷旭海自調回東線,正想著立功呢。當下便以五百步兵和「長安」火力掩護,毫不遲疑地泅渡過江。

    而五百工兵,立即投入架設浮橋,冷旭海不僅要將一萬騎兵渡過河去,最關鍵的,還要將四輛「長安」裝甲車渡過河去,五千步兵的火力還是弱了點,「長安」如果能夠過河,便可確保步兵不被騎兵衝垮。

    當然,冷旭海也沒有忘記向吳三桂求援,車騎營離此不遠,只要倪福生的車騎營趕到,加上現有的四輛「長安」,總共八輛「長安」,再祭出車騎陣,即算不能戰勝清軍的騎兵,掩護撤退應該不是問題。

    冷旭海揮師渡河,這河本就不寬,在「長安」的火力驅趕下,清軍的騎兵只好遠離河岸。很快,冷旭海就抵達了對岸,上岸一瞭解,不禁倒吸一口冷氣,明軍的騎兵在清軍的強大攻勢下,已經左支右拙,到現在還沒有崩潰,只能說純粹是背水一戰的原因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