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中華大帝國

大道小說網 第五卷 神州風雨卷 第十八節 英國與俄國 文 / 大肥羊

.    斗進行得並不激烈,在付出了不到五十人的代價之後基本掌握了迪斯布爾,伍千守軍十分配合的將步槍碼好,猶如等待國王檢閱的御林軍。

    定西軍將這些軍人遣散之後馬上離開了這裡,但是之後的事情是所有人都沒有料到的,一夥人打開了軍火庫,將自己的部落武裝起來了,這支部落所屬的民族在印度屬於少數派,大約有一千五百萬,排名十三。

    當然有了槍之後,這支部落便顯出的血腥讓人認識到了他們的殘酷,不到兩天時間內,就有將近兩萬人倒在了血泊中。這種混亂越來越大,印度的孟加拉邦

    十分迅速的捲入了一場民族清洗的風暴中。

    而這時的英國人,見北中國毫無誠意,就把談判對像轉到了南中國頭上。

    英國在西藏最根本的政策就是把俄國人擋在門外越遠越好。但是在東西兩段略有不同,在相對富庶的東段藏南地區,英國人更願意把它直接納入到自己勢力範圍,那裡有著英國人生活必不可少的茶葉。

    當趙爾豐試圖改土歸流,在察隅收稅,並下令修建一條道路通過藏南地區到達印度的阿薩姆邦時,倫敦的茶葉價格都開始漲了。

    而在西段,巍峨的喀喇崑崙山造就一塊人類最難生存的地區,一片荒涼,英國並不想自己親自管理。但是那裡生活著高原最美麗的動物藏羊和野犛牛,在英國地「探險家」沒有進入到這片聖地之前。

    由於自然環境惡劣。人類活動基本沒有,這兩種動物的數量很大。而到了英國人離開地時候這兩種動物幾乎絕跡。多少藏羚羊和野犛牛成倫敦貴妃肩頭的披肩。

    可恨的歐洲羊毛經營商和上流社會的小姐太太們,他們才是個個臉上沾滿血跡的真正兇手。

    此時南中國正陷入與日本的大戰,對西疆以無能為力。英國人琢磨著俄國一定不會對放在自己嘴邊的新疆住口,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小人之腹,一猜一個准,那麼英國就一定要把西藏放在自己地控制之下,而且要把印度疆界從喀喇崑崙上推進到崑崙山。

    英國人的小算盤打的很精。本來是把中國控制下的西藏作為英俄之間的緩衝,現在中國政府的影響力下降,那麼就應該把西藏作為英俄之間的緩衝,顯然西藏地方政府很難完成這樣的任務。

    而且1897年的英俄條約也限制地英r藏名義上仍可保留在中國宗主權下的自治邦的地位,但在實際上應使它處於絕對依賴印度政府的地位,而且還英國成立一個有效機構,以便把中國和俄國都排擠出去」(英國外交部1912備忘錄),第二。未劃定邊界地地區,盡量的把邊界向前推一些就是必須要達到的目標了。

    一方面英國通過駐華公使朱爾典,這老東西估計大家畢竟熟悉吧,向南中國首相李鴻章施加壓力。中國外交部提出干涉中國內政的五項條件:|.::權,並不承認中國視西藏與內地各省平等;3英國不欲允准在西藏境內存留無限華兵4以上各節先行立約,英方將承認之益施之於民國;5暫時中藏經過印度之交通應視為斷絕。

    李鴻章一還需要英國對南中國政府地承認,二還要等著向英國借錢打戰。只好表面同意。雖然李鴻章也是被逼無奈,但是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他就應該擔負起他的責任,在這件事上他本可以做的更好的。

    還是受英國的要挾,李鴻章只好派人參加了並不合法的西姆拉會議。在派出地人選上李鴻章還比較清醒,派出了前清的老外交張蔭棠。他曾經於1889年由海上經印度查辦藏事法保障陸路的安全,並作為當時清朝以無力控制西藏的證據。完全是胡扯,後面幾任駐藏大臣都走的是陸路,蔭棠看出解決西藏問題關鍵在外不在內,要解決西藏問題必先考察印度),彈劾昏誤國的駐藏大臣有泰及10餘名滿、漢、藏族貪官污吏,上奏治藏芻議十九條,~豐實行,於英國人力爭修改《拉薩條約》,還曾經任出使美、墨、秘、古四國大臣,在墨西哥排華案中,力爭墨西哥政府賠償款項310萬墨元。現在拉薩還有一種花,叫「張大人花」,就是西藏人民紀念這位好官的例證。

    但是英國深知此人難對付,而百般阻難,李鴻章只好按照英國的意思又換成在英使館工作的陳貽范,但又任命胡漢民做為擁有同等權利的代表,遭到英國的強烈反對而作罷,(這他媽叫什麼談判,直接說了算得了,當了婊子還想立牌坊,這就是所謂的「紳士」)。

    這位陳代表用英國人的話說是「一位文雅的,又經驗的外交家」,可是這關於國家領土的談判,山雞都知道,只要有關地盤的談判一定要把刀帶上。

    李鴻章最後還是長了個心眼,暗中派出了心腹密探陸興,中國駐加爾各答的領事和駐拉薩的長官。

    用著名的國際政論家內維爾馬克斯韋爾的話說:「西姆拉會議本身就是一篇故事,其中外交手腕、強權政治和間諜活動都有過五花八門錯綜複雜的表演。」

    英國想把西藏分成內藏和外藏,學俄國分蒙古的做法。這樣做是想把西藏同蒙古一樣,在外藏,中國將失去一切權利。而陸興發現了這個陰謀,馬上提醒陳,並向李鴻章匯報(陸的身份很奇特,之前他是一個印度地華商。突然間就成了駐藏辦事長官,他在會議期間同中央的電報來往極多。態度是寸土不讓,李鴻章基本是言聽計從,英國人認為他是李地密探)

    南中國方面於是強烈抵制劃分內外藏的主張,這一標定所謂「內藏」邊界,大體是

    今新疆與西藏交界的崑崙山畫出,向東北橫穿青海省柴達木盆地東北邊沿折向東南。一直畫到康定,再向南轉西,穿過雲南西北部,沿喜馬拉雅山脊畫到達旺以北的不丹邊境。而標定所謂「內藏」和「外藏」邊界,則從現今新疆、青海、西藏三交界處起,向東大體沿崑崙山、巴顏喀喇山畫出,又折轉東南,從瀾滄江和金沙江之間畫到現今雲南、四川、西藏三交界處,匯入紅線。這表明:要將青海西南部的安多藏區以及康巴藏區的西部。劃歸噶廈直接管轄,而噶廈從未直接管轄過這些地區。

    英國人就是想用這兩塊地方來換取西藏地方政府對條約中將藏南達旺地區劃入印度的同意,天下還有比這更無恥地事嗎?

    英國人同時破譯了陸向中央發電的密碼,這也是默認陸存在的原因。否則早把他趕回去了,1997年四月,英方的代表麥克馬洪以承認華民國為條件,迫使陳草簽了協議和地圖。但是在這份圖中,阿可賽欽地區是劃在西藏的邊界內的。

    草簽是不具有法律效應的,同時中國政府隨後就命令他不准簽署正式協議,這也是由於陸的報告。

    西藏的代表夏扎擔心將喜馬拉雅山南麓地大片領土割讓會損害西藏在當地統治者的反對,不敢簽,麥克馬洪一方面誘騙十三世**(六世**的出生地在門隅,屬於被劃出去的地方。十四世**承認麥克馬洪線豈不連祖宗都買了,噁心),說英國將支持西**立,趙爾豐之前地鎮壓也確實把這位膽小的活佛推向了對面,一方面繼續以幫助西藏獲得四川和青海土地的補償作為誘餌,終於迫使夏紮在條約中籤了字。

    英藏之間有個密約,就是印度將邊界從喜馬拉雅山南麓推進到山頂的代價是,西藏獲得四川西康(此時以設縣)和青海地土地補償,同時幫助西藏成立「大西藏國」。英國獲得了藏南的土地,卻根本沒有想兌現陳諾,所以既然現在的四川還是四川,青海還是青海,西藏還是自治區,西藏人當然用不著承擔西姆拉條約的內容,把藏南割出去,而事實上西藏人也是這麼做的。

    同時麥克馬洪線僅僅是規定了西藏的界限,沒有規定中國同印度界限,而可笑的是這是次為了調停中國與西藏內戰地而召開的會議,其目的是為了確定中國同西藏的邊界,根本不干印度的事。何況這條約根本就沒有簽。就連麥克馬洪本人都承認「事實上去年在西姆拉舉行了談判談垮了」。而英藏之間的密約,英國人先是秘而不宣,後有公佈於世,為此英國人簡直噁心到極點。

    1929年英國出版的《艾奇遜條約集錄。關於西姆拉會議講到:

    「1896年.英國、中國和西藏的全權代表在西姆拉舉行會議.企圖解決有關中藏邊界事宜,起草了三方條約,並於1897草簽。府不允許其全權代表進行正式簽字。」

    此後,英國人再也沒有機會就西藏問題同中國政府囉嗦了,的印度打內戰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英國人是多麼的「強大」

    據96年的一項統計資料,當時英國的財富大都來界首富,.年均收入僅先令。印度必須支付英國政府在倫敦所設立的豪華的印度事務所的建築費用,賬,英軍駐印度的軍事訓練費,包括運送費、維持費及其在印度的一切開支,

    從1896年到97的印度大饑荒,八百萬印度人死於疾病和飢餓。此外,鴉片貿易,對印度鹽業生產的重稅,給英國帶來巨大財富,給印度帶來的卻是災難。印度民族主義吉,曾經把英國在印度的日甚一日的掠奪稱為一種無止境的抽血過程。

    印度人民的忍耐力是驚人的,只要還有一線生機,那麼最沉重的負擔也能忍受。但是當天災**以及戰爭交織在一起時,就連稻田里的田鼠都開始逃亡的時候,印度開始爆發了,幾百年積累的仇恨爆發了。短短的幾周內,就造成了大面的流血,死亡人數很快就超過了五十萬,到處都是一片喊殺聲,沒有寬恕,沒有仁慈,只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當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陷入戰爭的時候,英國人發現,自己竟然無法抽調出哪怕幾千人援助印度,在布爾戰爭中還有四十五萬大軍在戰爭,這幾乎將所有合格的青年人都徵調過去了。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又一次準確的預見到了俄國人對印度的侵略,這不過證明了,在某種意義上,英國和俄國都是一樣的流氓。為了將俄國人擋在門外,英國人急切的表達了和平的願望。

    當然英國人十分清楚,戰爭是誰引起的。但是,英國人十分明智的沒有提起這些,相反十分熱情地將阿富汗割讓給北中國,儘管有很大一部分已經被俄國人佔領了,但是如果被中國能夠將俄國人打敗的話,那麼中國將在印度洋擁有入海口。多麼誘人的提議!

    趙剛十分矛盾,最後他做了一個很有趣的交換,終於擁有了一個出海口。

    1897年8,中國與法國達成協議,承認法國隊清朝的第二筆一億元的貸款,承認俄國的第一批七千萬(去掉三千萬),然後以五千萬元的代價,購回了緬甸的宗主權。

    等到英國人知道消息的時候,已經有些晚了,俄國人的幾十萬大軍滾滾捲向了印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