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中華大帝國

大道小說網 第九卷 盛世卷 第三十四節 痛定思痛引聽證 文 / 大肥羊

.    為一個全局者,又必須看到,與軍隊所受到的損失相受到的損失,更加慘重!但是房屋就到了幾百萬間,受災面積更是集中在中華國最精華的幾個省,工業農業受到的損失讓中國全年的經濟減緩了一個半百分點。

    這些損失已經造成,不可挽回,而預防即將發生的事情成為最重要的事。大災之後必有大疫,過不及時的防治,隔離,那些被水沖走的牲畜,都會引起瘟疫的蔓延。這在歷史上都是得到過證實的。

    救災,然後災後自救,同時做好衛生防疫,是大水災之後必然的歷程。在經過了痛苦的三個月之後,全國範圍內的水災開始退去,鐵路經過搶修之後紛紛恢復了通車能力中國相關政府部門和地區均緊急啟動了救災預案,救災應急機制迅速運轉起來。

    洪災剛發生的時候,中央財政便緊急下撥防汛救災經費。根據災情的發展,中國民政部馬上啟動了救災工作一級響應,進入緊急應對狀態。7月11日,鄭州鐵路|.通道,僅用一天時間便將總理府緊急調撥的一萬頂帳篷搶裝完畢,並按專列的級別火速運往安徽災區。

    安徽省和沿淮各地政府緊急啟動了救災預案,受災民眾的轉移安置及吃飯、住宿、醫療等均與防洪工作同步有序進行。財政、民政等有關部門採取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的方法,加快救災款物地下撥速度。並派出官員督促檢查,保證下撥款物即時到達災區使用。衛生防疫部門啟動救災防疫預案。迅速將備存的100多萬元地藥品全部調往災區,並派出醫療小分隊趕赴災區巡診,進行衛生防疫工作。

    作為重災區的安徽省緊急下撥防汛救災經費近100元,保證了防汛搶險和安置災民的需要;先後派出100多支醫療小分隊共4醫務人員在災區進行醫療防疫服務。現在,安徽淮河流域轉移安置的近百萬災民生活安定,災區雖然受災嚴重,但是最後沒有發生重大疫情。

    712。安徽省將中央下撥的1400元救災款直接撥到受災縣(區)。主要用於應急階段轉移出的困難群眾生活安排,解決部分被水圍困群眾的缺水、缺柴、缺菜問題,以及部分地區災後建房。

    李小丫是一個普通地農家小女孩,然而洪水卻讓她有了不同尋常的經歷,當洪水來臨之際。李小丫的奶奶一行人剛走過一段田埂,就聽到堤上大呼小叫的聲音和江水滾滾的轟隆聲。奶奶見情況不好,就一手拉著李小丫,一手牽著她的二姐江黎跑起來。

    李小丫的媽媽和大姐一人抱一個弟弟,也緊跟在後。不大一會兒。江水就衝上來了,水漫到了李小丫的腰身,強大的水流把她地媽媽、大姐和弟弟捲走了。奶奶只是因為抓住一棵小樹,祖孫仨才沒有被浪頭席捲而去。心愛的親人不知去向。李小丫不禁哭出聲來。

    洪水越漲越高,看來小樹不能再長久保護自己了。她們便想趟著水走,可60多歲的奶奶怎麼也走不動了。不想拖累孫輩,奶奶對她們喊:「快跑。孩子,莫管我……」這時,有個戰士聞聲游過來,將她們分別帶到兩棵小白楊樹上,並囑咐抱緊樹,接著又去救其他的災民群眾。

    奶奶與李小丫一塊抱著地樹不大,一個巨浪打來。小樹被折斷。水,此時已漫到***頸部,幸虧李小丫會踩水,奶奶邊摸著走,邊拖著踩水的孫女找能攀著的樹。好不容易,總算找到了一棵可停靠地樹,洪水又把***身體衝撞得晃來晃去,奶奶踮著腳尖,把李小丫向樹上頂了頂,說:「孩子,你往上爬一點。快!快爬樹,莫睡覺,等紅五星的叔叔來……」又一浪頭打來,李小丫就再也不見奶奶了。

    夜黑黑的,伸手不見五指,只聽得洪水的咆哮。水流越來越急,被李小丫抱著的小樹沖得左右搖晃,吱吱作響。隨後,水又漲高了,到齊頸了,李小丫又向上爬了爬。好幾回小樹幹從她的手中滑脫,她在浪流中直嗆得連喝了幾口水……幾經掙扎,她終於找到了一棵稍大地小楊樹,一把一把地往上爬,用雙腳踩在上面,總算可以歇歇氣了。

    第二天凌晨5許,武警湖北消防總隊的施救人員在衝鋒舟上透過濛濛天色,無意間隱約發現一棵樹上好像棲著什麼。駛近一看,只見是個小孩趴在上面,孩子23的身體浸泡在水中,褲子被洪水身赤裸著,雙眼微睜,奄奄一息。

    六齡女童李小丫在激流中浸泡了9個小時,終於獲救,倖免於難,這不能不說是生命奇跡。之所以出現這個奇跡,一說緣於她奶奶在關鍵時刻把她推上了水中的小樹,並告訴她不要慌,等人來救。二說由於武警官兵及時發現了她,把她救上了衝鋒舟。

    三說李小丫會游泳、爬樹,有了在洪水中自救的技能。四說李小丫有非凡的毅力。在洪水激流中掙扎了9個小時,很多大人都堅持不住,她卻挺住了——這種毅力,是很多城市小孩與獨生子女所不及的。五說李小丫機靈敏捷,及時抓住了小樹,並死抱不放。六說平時父母對她少溺愛,鍛煉了她獨立活動的能力。

    李小丫能死裡逃生,更重要的是緣於她自身的「野」。儘管李小丫的父母沒有請過家教對她進行特殊訓練,李小丫也沒有機會受過專門的「磨難」教育,但生活的磨練使她「自學成才」:學到了一般孩子少有的本事。別小瞧那些玩水、爬樹之類的小本事,正是這些小本事在那次遭遇洪水時發揮了大作用。

    經全國各大媒體地宣傳。特別是在中央電台及賑災晚會中出現,這個六歲小女孩為當年抗洪搶險大決戰中最受世人牽掛的小災民。不少全國各地地小朋友給她寫信。稱讚她的敏捷、頑強,並給她寄了不少文具用品和錢。

    不但如此,海外華人,歐美國家的人們得知李小丫的事跡後,都紛紛慷慨解囊,救助在洪水下艱難度日的中國災。李小丫成了1903年大水中受災人民的代表。但只是在1903年一年,慈善基金會就收到了高3000萬的捐款。在這些好心人地幫助下。救災工作開始越來越順利。各地民政部紛紛公佈救災進展,讓趙剛終於可以鬆一口氣。

    安徽民政部的報道

    在壽縣黃台村安置點看到,救災專用帳篷已經發放到位,中午12左右,當地群眾正在用做飯。安置點的負責人徐長松說,在洪災發生後,他們就迅速轉移了災民,並將他們安置在提前搭建好的救災專用帳篷裡,挨家挨戶發放救災專用物品。還將電通到救災專用帳篷裡,並給每家送去一

    水和15公斤大米。

    重慶民政部的報告

    719日重慶獲得政府救災生活應急補助資金1400萬元。截至20日12時,重慶市民政局已緊急向銅梁、璧山、沙坪壩、合川等重災區調撥救災帳篷330,棉被2500床、毛巾被12000條、應急燈50盞、蠟燭2只。電筒2000個,方便面1萬桶,餅乾1萬袋,礦泉水2萬瓶。同時。積極爭取民政部支持,從四川調運的800帳篷已於20日凌晨3運抵重慶,正在向各受災區縣分發,從天津調運的1000頂

    重慶下一步重點將加強災民生活救助,妥善安排災民生活,確保災民有飯吃、有衣穿、有住處、有乾淨水喝、有醫療保障。抓好災民倒房重建。確保災民春節前住進新房。

    成都民政部的報道

    72日以來,四川省遭遇到今年以來範圍廣、強度大的>|天氣過程,導致嚴重地洪澇及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人民生命財產及工農業生產受到嚴重損失。截至720,政府已下撥救災應急資金3200多萬元,有力支持了四川抗災救災

    四川省已按照災區各地的受災規模和嚴重程度,下撥救災資金萬元。救災資金和物資陸續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並緊急調運帳篷頂,衣被7萬餘件,糧油1340+和分散安置的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住處、有飲水、有醫療並及時派出574醫療防疫小分隊,救治傷員1.2萬餘人,消毒3900多米,保證了災後無疫情。

    鄭州民政部報道

    入汛以來,河南省淮河流域出現強降雨天氣,引發洪澇災害,局部地區災情嚴重。

    面對洪災,河南省緊急下撥救災款和各類救災物資,社會各界也紛紛向災區群眾伸出援助之手。河南省共收到中央下撥地應急救災資金3600萬元。河南省也先後下撥生活性救災資金、生產性救災資金和特防汛資金各1000萬元。河南省民政廳有關人士介紹,各類救災款物目已經全部發放到位。

    重災區武漢民政部報道:

    自7月17日以來民政部已向湖北省下撥救災款3900萬元,其中已下撥到京山縣、五峰縣、巴東縣、鍾祥市等10餘個重災區款主要用於應急階段轉移出的困難群眾生活安排,以及部分地區災後建房,確保災民有住所、有飯吃、有水喝、有衣被、有病能醫。

    經過了緊急撥款以及大量細緻耐心的善後工作,大水災之後沒有出現任何疫情,這也成為救災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被中國人民所牢記。這場洪水,來勢兇猛,帶走了數十萬人地聲明以及十幾億元財產,給了趙剛難以接受的損失,然而如果回頭看地話。難道說沒有人獲得因素?

    處理完這些之後,趙剛轉過頭來。第一件要處理的就是那些豆腐渣工程。

    這次大洪水,也波及到了平遙,結果著名地山西平遙古城有一段城牆坍塌,據平遙文物局工作人員解釋說:「這一段牆體修建於明清時期。當時內部採用了當地的材質,並不適合用來砌城牆,在鹼性較重的環境下風化,就會發生突然坍塌。」最後。該工作人員認為,倒塌地牆體可以說是古代的「豆腐渣工程」。

    趙剛在知道了這條消息,真是感慨萬千。古人修的「豆腐渣工程」居然能400之久,然後在大洪水中堅持一個月,最後暴曬半個月,這才倒下。

    還有山西應縣木塔已有960歷史,仍巍然屹立;河北的趙州橋已歷1300年風雨,雄風不減當年,洪水雖然了,可還是不能動其分毫;四川地都江堰更是有2200的高壽,至今仍未見老態。

    趙剛不由失笑,今天的優質工程不要說和都江堰、趙州橋比了。如果能達到平遙古城「豆腐渣工程400安然無恙的水平,不,只需要能撐上200就謝天謝地了,就大喜過望了。就是優質工程中的優質工程了。

    這事也真叫人想不通,古人那個時候,技術、材料,都遠無法與今天相比。既沒有鋼筋水泥,沒有起重機,沒有水準儀,沒有「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口號;也沒有質量監理,沒有「魯班獎」、「梁思成建築獎」,可是,居然連不太經心不太合格的「豆腐渣工程」都使用40年之久。

    而反觀我們今天的建築現狀呢,質量高的固然不少,「豆腐渣工程」也屢見不鮮,該怎樣解決呢,難道又要像原來的那樣,派專人勞民傷財地監督,然後把這個工程做得紮實些,其他沒有受到監督的工程仍然是存在隱患。趙剛開始苦思冥想,找一個解決豆腐渣的好辦法。

    潯陽江頭,登堤憑眺,堤壩的一頭是滾滾江水,另一頭則透出地是一片安寧———離堤壩不到100的地方,一群老者正圍著西瓜攤在盡興地玩牌。

    1905年7月4日.|+|,但現在堤壩上已經不見了往年的緊張氣氛。

    「我們希望來一次超出1954年地特果。」站在九江市城防堤45號通道閘之間新水泥堤壩上,宋天成告訴記者,「這當然是句玩笑話,干水利的誰也不希望看到發洪水,這是表明我們對重建後堤岸的信心。」根據資料顯示,1903年九江決堤時洪水位是23.03米,而1954的水位是23.

    與今日羅對抗洪胸有成竹相反,這裡以前卻是全國聞名的「豆腐渣工程」,1903年因工程質量導致決口而:|怒斥。

    不過,昔日地「豆腐渣工程」如今已蛻變成了「精品工程」。宋天成是一位40多年工齡的老水利,現為九江市防汛抗旱指揮程技術處處長。他那8本厚:市長江大堤重建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1903年洪災過後,根據國家對九江委、市政府成立了九江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設指揮部,潰口復堤工程由具有甲級資質的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勘測規劃設計院設計;長江水利委員會工程建設監理中心監理;水利部水利工程質量監督總站長江流域分站和江西省水利廳質量監督站共同監督工程質量;通過公開招標,由葛洲壩集團基礎公司中標建設。

    1903年12月

    口復堤工程正式開工,1904年530日完工。按1級堤計,全479米,防洪牆頂高25米。工程完工後經受了1904年九江長江有史以來第二高洪水考驗,未出現任何工程隱患。

    大堤的全面改造項目於1908年1229日完成,整個干堤通過國家竣工驗收。工程達到設計標準,足可抵禦1954年大洪水。即九江站水位米。

    「大堤的改造工程從設計到竣工,我們接受了一層層嚴密工序地考核,為此國家已經投入了3.4億元,九江大堤已經完全摘掉『豆程的帽子了。」宋處長自信地說道。

    管理變革

    「全面整改後地堤壩已經有了承受特大洪水侵襲的能力,但若干年後是否還有這樣的防禦能力,就要看今後長江堤壩的維護和管理工作了。」宋處長對此深有感觸。

    以前對長江九江段堤壩管理和維護是典型的「政出多門」:九江城區大堤全長17.46公里,由九江市城市堤防>::市、廬山區、湖口縣、澎澤縣等長江流經處的堤壩由所在縣區水利局管理;另外還有一個名為九江市長江堤岸指揮部專門負責對工程資金的管理。掌控財權。

    「這樣地工作機制不利於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作戰,特別是行政與財政相對獨立的各行其事,很容易導致管理上的混亂。」九江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一位官員如此評說。

    對此,九江市市政府1907年下文撤>:江堤岸指揮部,於1908年9月成立九江市長江河道管理局。

    1903年洪水過後被責令整改的長江.大堤於1908年通過國家水利部、長江管>;:後,其管理和維護職責就交給了作為水利局二級局的九江市河套管理局進行統一管理。

    在九江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記者看到的一份關於九江長江大堤加固整治可行性報告中提出。九江長江大堤所需維護、管理大堤共裡,一年地維護資金則需要7000餘萬元+=|長江九江段幾乎一個人負責一公里。且簡單一算,每公里的管理和維護費用為35萬餘元。

    「新的管理制度的確立帶來地是高效高質的管理,彌補了前九江大堤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九江市一位官員說。

    新舊兩重天

    當記者來到九江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時,這裡一片安靜。在大門入口處告示牌簡單登記著:「7月4日,九江長江水位18.41米。」

    「這不足為患,去年長江九江段的警戒線水位還是定為19.5米,今年卻提高到了20米。」指揮部一位官員介紹,「儘管6月底到8月中旬是江地主汛期,但因為經過大堤的全面改造,使得大堤抗洪能力提高。目前為止長江九江段是安全的。」

    但在以前,只要進入主汛期,九江市黨政各個部門的男性機關幹部都得輪流上堤。水位上了19.5的警戒線,市委主要領導就得上堤坐鎮指揮。而現在,即使水位上升到20米的警戒線,也只要組織一個組成的作業隊上堤就行了。

    「水位升高,抗洪形式反而輕鬆了許多。這一變化正是由於防洪大堤重建帶來地。」該官員顯然相對輕鬆,「光是在抗洪時期的省下的人力、物力、財力就是一筆不小的帳。」

    在1903年發生決口的城防45閘口處,記者看到了幾條類似「千秋萬代業,黨心民心堤」、「沉船堵口,創造抗洪奇跡;復堤安瀾,鑄就世紀豐碑」的標語。

    歷史的一幕在眼前重現:1903年82,正是在這裡發生重大管湧,87日發生潰口,發生震驚全國的九江城防堤決口。雖然24萬軍民五五夜連續搏鬥,仍然沒有堵住九江缺口,潰堤造成十幾萬人失蹤。

    如今,1903年緊張抗洪的地方已顯後這裡將變成一個休閒旅遊參觀的好去處。」宋處長說,「九江市打算在1903年長江大堤潰口的原址興建一個紀念廣場。」

    據宋處長介紹,市裡有這一想法不是心血來潮。早在1903年洪水後,江西省政協委員王賢才等三人就有一個《關於在九江4—5閘口處建立永久性紀念碑(或紀念館)的建議》。

    據知情人透露,興建抗洪紀念廣場已經通過了總理府的審批,並被列入九江市招商引資項目中,並成為九江市今年兩大城市重點建設項目之一,預計今年下半年就要動工。

    無疑,這將成為「豆腐渣」變「精品」的最好見證。

    為了監督這些人的施工,趙剛州從羅馬人的做法中找到了靈感,羅馬人在分麵包的時候,是一個人將麵包分為兩塊,然後由第二個人選擇自己得到那塊麵包。趙剛採用的方法是,讓兩家企業競標,然後讓一家提供兩分工作計劃,讓另外一家先選擇。

    另外公開中標方案,由中立的專業機構解釋給當地有關利益人。最後由他們投票選擇最後的中標方案,並且,在施工期間,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溝通與利益相關人的協調工作。這就是中國聽證會制度的由來,在此後聽證會成為一種制度,在越來越多的地方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聽證會起源於英美,是一種把司法審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聽證會模擬司法審判,由意見相反的雙方互相辯論,其結果通常對最後的處理有拘束力。具體來說,凡是在聽證會上提出的意見,決策者必須在最後裁決中作出回應,否則相關行為可能因此而無效。

    在美國行政法上,正式的聽證通常會有抽籤選定的對立雙方,由行政機關指派一名行政法官主持,聽證完全克隆法庭辯論,雙方不僅發表意見,還會提出自己的證人和文件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最後行政法官必須像法院審判一樣做出最後的裁決,裁決必須詳盡地回應雙方的觀點,否則在司法審查中該裁決可能因程序問題而被判無效。

    在中國,聽證會被賦予了更大的權利,不但經濟活動(招標)需要,就連立法程序中也經常使用聽證會。立法中的聽證會相對要隨意一些,通過抽籤產生的聽證代表就某個法案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將成為議員們投票時的重要參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