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中華大帝國

大道小說網 第九卷 盛世卷 第六十節 經濟危機 五 文 / 大肥羊

.    並不難找,此時的廉政公署,已經具備了很專業的架貪官污吏形容為「巨大的章魚,觸角無處不在,貪婪的抓住不幸的人,然後將這個人粉碎!」

    面對這樣的惡評,廉政公署的署長曾經這樣作出回答:

    「沒辦法,誰讓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動物,所以有時候,我倒是真的希望,可以多長些觸角,把這些混蛋清除掉!」

    很快的,廉政公署就找到了一個獵物,一個銀行的處長,雖然是最不受重視的後勤處的處長,不過已經可以知道很多內情。很快的,這些內幕就曝光了:

    「行長收受了大額的不明捐助,而且是直接捐到了某個基金會,以躲避可能的檢查。」

    「不能查出來是誰捐的錢,但是這和我們銀行出口銀幣的數量有關係,大約每出口一元錢,我的賬戶上會多一分錢。」

    然後,廉政公署利用這名污點證人,十分迅速的控制了該銀行的財務處處長,得到了更加真實的數據。這些財務專家對上廉政專家,一點反抗餘地都沒有,輕易的就吐露了內情。

    「我們今年一共出口銀元235枚,得到美國花旗銀行141萬美金的補助,然後我們把這些錢分成五分,三分分掉,兩份存進行長的海外賬戶裡。」

    事實也正是如此,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廉政公署行動十分迅速。不過比起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來說,這個速度還是慢了好多。其實。作為金融戰爭來說,防守方面對精心準備了多年地敵人,通常都是損失慘重,這裡面決定勝負的是對市場地理解深度,而不是普通的國立或者財力能決定的。

    在這一期間,中國的白銀通過公開和走私的渠道流向海外的數量是驚人的。從1910—1912年中.=.711萬盎斯。加上這幾年走私出口的21,820盎斯,兩者共計64,531萬盎斯,它的去路主要是美國。統計表明,從1910—1911年美國海外購銀約有自英國,而英國進口的白銀有三分之二來自中國(中國本部或經過香港)。

    1911年是美國歷史上白銀淨進口最53,600萬是中國歷史上白銀淨流出的最高的一年(21。854盎斯)。起槓桿作用就是1910年美國白銀收購法所造成的|以後,中國白銀外流的總數(64,500盎斯)約占中國當時白銀流通量(128000萬盎斯:+失去平衡的遠東局勢更加複雜化了。

    由於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以白銀為交換手段的,一直到1911年11月以前中國還是一個銀本位地國家。白銀的減少立即從三個方面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一是由於銀價上漲而導致的物價下跌;二是由於白銀枯竭導致了信用緊縮,從而促使了利率上升;三是由於貨幣升值(銀價上漲)而帶來地中國貨幣外匯率的上升。窒息了中國的出口。

    其結果是中國突然面臨著一個通貨緊縮的危機——工商業調敝,金融衰敗,進出口減退,農村破產。全國批發物價指數在1910年下降6.5%,到1911年再下%下降3;|,款。市場利率在1910年7月為5%,到9月已達12%。

    銀價上漲哄抬了中國貨幣的對外交換價值,因而進一步削弱了中國出口貨在世界市場的競爭能力。1910年中國地主要出口商品——生絲出口量只有1930年的21.=

    這一年上海輸出物價指數狂跌到71.98年為基數)。年在物價下跌、利率上升交相打擊下,上海一埠工商業倒閉了1,家;全國銀行倒閉或停業的20家;

    全國華商紗廠(當時中國規模最大,雇工最多的行業),以紗綻計算,停工的達60%。由於工廠對原料的需求減少及出口減少,再加以水旱災荒,農業頻臨破產,占中國人口80%、占國民生產總值農業產值,由1907年的244億元下降到1910(白銀開始大量外流的一年

    以上。

    當年,美國的議會裡有些鍾愛白銀的議員們為了「拯救中國」,力主提高銀價,有一位議員甚至聲淚俱下地描繪出銀價下跌的可怕圖畫,他說,中國和印度的「可怕情景是無法描述的。他們僅有的通貨白銀立刻貶了值,促使貿易停頓,並在整個省份造成饑與千百萬人的死亡」。

    還有一位當時很有影響的鼓動家康克令神父,通過他所控制的有一千萬聽從的「無線電聯盟」不斷地鼓吹白銀漲價,高喊「美國應當恢復東方的購買力」,19104間他以他的秘書的名義囤聚了五十萬盎斯以上的白銀。(後來摩根財團經過調查發現,康克令神父所領導的「無線電聯盟」的司庫柯小姐,原來竟是一個白銀投機販子,財政部把她列入白銀投機者的名單在報上公佈了)。

    白銀集團的先生們為了「拯救中國」,也為了把美國從經濟恐慌中拯救出來,總是把銀價,購買力、美國貨的銷路作為無比例的關係聯繫起來,認為只要銀價上漲,中國人的購買力就會提高,美國貨就會在中國有更好的銷路。

    為了爭取選票或其他的目的,這的確是很鼓動人心的理論。但是,事實遠比他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而他們的「理論」卻常常與事實背道而馳。1898年到1907年由於+下跌58

    但中國是一個銀本位的國家,銀價下跌,實質上起了一個貨幣貶值的作用,因而有利於出口,限制了進口。同時,吸引了大量僑匯及白銀進口,增加了中國的貨幣儲備,形成一個輕微的通貨膨脹的狀態。年世界經濟恐慌正處於谷底,世界物價指數只有1898的73。但同時期內,中國的批發物價指數在各地都分別上升了53%(廣東(華北)、26.:(上海)。

    在1910年之前,中國進口指數基本:.模建設所需的進口機械,就算是考慮到美國的經濟輸血,這也是一個奇跡。由於中國白銀外匯的下跌的程度更低於世界物價的水平,因此銀價下跌在當時構成了一個保護中國經濟的積極因素,使它安然度過了資本主義的弱小早期。

    事實證明銀價下跌並沒有出現白銀大亨們所渲染的那種恐怖情景。恰恰相反,1910年美國白銀收購法促使買力」並沒有「十倍地提高了」,而白銀大量外流卻使中國深深地陷入了經濟危機。對外貿易若以1909年為基數(12560萬海關兩),下降為79.11年再下降為76.

    進口下降的幅度更大,這兩年分別下降為76.:和68.:(這些數字都不包括被中國佔領的東北地區)。美國對華輸出也沒有遵照白銀大亨們的「理論」辦事,1907年銀價下跌+:.00美元,但在銀價猛漲的1911年,美國對華輸出5,800美元(下降8)。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國是實行金本位的國家,不受銀價上漲的影響,所以同期內美國對日輸出額卻增加了30%(由15,600萬美元增至20,300美元)。由銀價上漲而引起的中國經濟困難,使美國在華企業也難逃厄運。1911年5美國在華三家企業:美國東方銀行、美國東方財務公司及亞洲地產公司宣佈歇業。

    524東方銀行的總裁瑞芬說:「總之一句話,這種情況只能歸因於美國的購銀計劃。這一措施把中國的白銀搜刮殆盡,沒有白銀可以作交易了」。到1910年12月,美國的經濟學家、銀:}.楚地認識到,美國的對華貿易受到白銀政策的嚴重影響。

    《華爾街日報》在1910年1217日的社論裡說,不久以前白銀集團的「慈善家」們還在「催人淚下地」表示他們關心這一個擁有世界一半人口的國家的購買力,但是他們勸說美國政府採取的白銀政策,實際上是給中國服食了一帖大劑量的「經濟緊縮的藥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