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中華大帝國

大道小說網 第十二卷 冷戰鐵幕卷 第六章 德國統治下的歐洲 一 文 / 大肥羊

.    方的和平演變的企圖,在中國的一波又一波的文化影著,與歐洲人一樣,中國人也在歐洲,美洲辦了幾個舉行的電台,自由美洲,自由歐洲,成天開始向歐洲人宣揚中國的富裕繁榮,以及中國人享受的自由,當然這些東西都是空氣中的禮物,是永遠拿不到的,不過卻使得幾個國家的人民開始對德國掌握下的歐洲經濟秩序不滿。

    不得不說,雖然趙剛這邊做的不錯,但是其道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德國人,是德國人把全部的壓力轉移到了自己的身上,給了中國大好的機會,完成了中國式的和平演變。之前德國人曾經宣稱,為了促進人類社會進步,不會對歐洲戰敗國進行制裁,但是很快的,這項聲明就被揭穿了,這是完全的騙局。

    假話可以騙得一時,不能騙得一世,在德國取得歐洲之後不久,德國人撕下了自己溫情的面紗,開始舉起了屠刀德國所依據以改組歐洲的路線並非是全新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很久,德國人對於如何組織一個德國支配的歐洲就有過許多討論,還有各種各色的詳細方案出現,其主要目的是將許多國家組織成一個集團,從波羅的海到多瑙河流域,黑海和近東全包括在內。

    至於德國領導之下,定名中歐帝國(或帝國)。「中歐」帝國觀念可以追溯17世紀的德國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茲,其後又有兩位康斯坦丁·法蘭茲。和保羅·拉嘉德繼起主張,他們認為保證歐洲和平地唯一方法是成立一個大德意志,其版圖應從日德蘭半島的埃姆士河到多瑙河,從波羅的海的默梅爾到亞得裡亞海的的裡雅斯特,從法國的梅茲河到波蘭的布格河,其威力應強大得足以「打倒」法俄兩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人取得了勝利,但是這並不足以讓德國人在歐洲地版圖內為所欲為。英國人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地獲勝方。執行地仍然是歐洲均衡的政策。這種政策讓戰敗的俄國和法國免遭分裂。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夜,「中歐集團」已變為「大德意志運動」,並且以戲劇化的名詞稱之:「從柏林到巴格達」。1915年,瑙所著《中歐》一書更將這個觀念弄得舉世皆知。瑙曼在該書中設想了一個經濟自足的帝國,以德國為領導,德奧兩國為主要成員,逐步發展。最後將斯堪的納維亞諸國、中歐、東南歐、直至近東全置於帝國地版圖之內。

    使這些國家打成一片的第一步是建立各國間的貿易互相優待制及關稅同盟,在德國和奧匈帝國兩國曾在薩爾茨堡簽訂關稅同盟兼貿易同盟協定,但該協定因戰後的經濟不景氣而歸於無效。

    在一戰後的英國主導的體系下,以德國為主宰的「中歐帝國」那樣一類計劃當然沒有實現的機會。但是一戰後中歐和東南歐地經濟政治情形一直使列強和國際聯盟感覺頭痛,為解決多瑙河各國地問題不知舉行過多少次國際會議,商討成立多瑙河流域關稅同盟的議論。

    1911年,德奧兩國政府自己起而簽始關稅同盟的談判。法國。小協約國(捷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及意大利奮起堅決反對。德奧地關稅同盟計劃乃不得不放棄。

    自威廉三世在德國上台後,中歐問題的發展變便大不同了。威廉三世和他的夥計繼承若干德國人數百年一脈相傳的見解,拒絕承認那個世紀到13世紀中葉間威震全歐、盛極一代的神聖羅馬帝國是的。

    他們認為神聖羅馬帝國所以在日耳曼人統治之下出現。決非偶然的事而只能歸功於德意志(日耳曼)種族的品性。既然一切日耳曼人現在仍保有那些先天的特性,德國乃號召他們起來再度將萊茵河到黑海的各國團結於德意志統治之下。這個日耳曼化的歐洲之確切疆界是如何,德國並未具體說明,但他們關於這一點的主張足使歐洲非日耳曼各民族聞而生憂。

    德國理論家羅森堡曾說過:「將來的解決辦法,不是建立一個沒有種族、沒有民族界限的中央歐洲;不是法蘭西人和猶太式的泛歐洲;而是建立一個以日耳曼式中央歐洲為主的『諾迪克』歐洲:由同一個種族構成的德意志民族國家為歐洲大陸的中心;

    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及芬蘭為第二個核心,保證東北的安全;以大不列顛保證西部的安全,以及海外那些諾迪克種族的利益」從1913至年間,德國對於「日耳曼歐洲」的言論尚加以抑制,但自19189月戰局逐漸明朗以後,威廉三世的演說和德國的作品中重新建立

    大帝的日耳曼式帝國之談論卻逾常見。

    1920年英美兩國的崩潰,使德國深+[到來了。德國最大的報紙《法蘭克福日報》這樣寫道:「歐洲的改組不再會依照凡爾賽的方式。關於這一點,馮·蘭克的歷史答案是值得重提的。

    1870年色當攻陷後,一個外國人問>:.而德國仍在作戰,究竟是打誰呢?』他的答覆是:『打路易十四。』這個答案在今日依然是對的,因為正在今天,那個以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為根據,將法蘭西的威力普及全歐洲的路易十四時代尚有待於我們去掃清。今天,300的德國歷史正在演到它的一個頂點。從那個分裂德國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局面中,德國已經脫穎而出,獲得新的威力和統一。它如今正有一個歷史工作要去完成:取得歐洲支配者和組織者的地位。」

    德國方面對於德國戰勝後「新歐洲」政治地圖的劃定有不少擬議,但很顯然,這些實行的計劃遭到了大部分國家的強烈抵抗。計劃的實現並不順利,雖然德國的勝利的程度遠比第一次世界大戰要徹底,但是同樣的各國的抵抗也是強烈了很多,德國人的胃口雖然很大,但是面對這麼多的食物,德國人是無法一口吞下的,

    但是德國的圖謀是明顯而確定的,他們決心擴大德國的領土到最大可能的限度——恢復查理曼帝國的版圖。凡他們認為具有日耳曼性格、但已經「喪失」的土地和省份,德國都要併入德國內,這一主張已表現於德國德國對盧森堡,阿爾薩斯-洛林、丹麥的一部分+及波蘭的西部所實行的吞併和日耳曼化。

    為實現這種兼併計劃,德國準備了毀滅現存的各國政治結構,強迫轉移,暴力滅絕,即減低生殖率(強迫男女分居和毀滅家庭生活)等慘無人道的方法,「消除」非日耳曼人口。德國的用意是在歐洲的心臟地帶,創造一個日耳曼(德意志)核心以支配四周的地域。

    威廉三世對這個政策有下列闡明:「德國認為撲滅法國只不過是一個手段,是德國民族最後能夠在另一地域擴展。現在只有8000萬德國在歐洲。我們外交政策之推行正確,將於百年之後可經證實,那時候將有2.5億德國人生存在歐洲,並且不會像另一大陸的工廠中無數擠在一處,而是作為農夫與工人,其勞動可以互相保證他們的生存。」

    如果這個德意志核心的境內或邊緣有非日耳曼人密集的各地,德國的計劃是將它們變作德意志帝國的保護國,19193月16日成立的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保護國便是例子。這些保護國可以是「自主的」和「自治的」,但必須「按照德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利益」而執行其任務。

    這就是說,德國將在各保護國委派德國保安司令或專員,借助於秘密警察的幫助,對各保護國實行監督。除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保護國外,尚需建立若干保護國,則將依政治需要與經濟利益而定。為使他們對歐洲的戰略與經濟支配臻於完密計,德國會在德國的四周建立一圈附庸小國,在政治上與經濟上完全依賴德國。

    在確定了自己的地盤之後,德國並沒有忘記自己的老對手,法蘭西、比利時和荷蘭,這些國家咱到了加以肢解,而成立若干較小的國家,佛蘭德(比),諾曼底(法),布列塔尼(法),勃第(法)等等。這樣三國的實力大為削弱,而成為德國的附屬地。

    有軍事意識的德國領袖,特別注意如何使德國絕不受外國攻入的問題,所以由其贊成建立若干附屬國圍繞著德國。在「新歐洲體系」中,斯堪的納維亞諸國變成了德國的保護國,並在之後不久合併為一個聯邦,與德國訂立政治與經濟協定,受其支配。

    蘇聯則被肢解成若幹部分,例如烏克蘭、波羅地國家,而作為德國支配下的所謂「獨立」國。可能的話,德國願意在某一地方用壓力,威嚇,及傀儡政治等慣用方法,施行「間接」統治。從德國的觀點看,最重要的問題是歐洲的未來經濟組織。

    德國理論家們雖然有「政治高於經濟」的理論,但就戰爭需要來說,德國德國更重要的願望在於增加歐洲各被佔領國的生產,以求增加德國的經濟利益。所以,他們在戰爭當中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將歐洲組織成一個統一的經濟單位,德國「新歐洲」藍圖中,具有最大意義之處就是他們的這種經濟設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