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生三國之公子劉琦

第一卷 第二十二章 諸葛亮的「大師兄」 文 / 司雨客

    第二十二章諸葛亮的「大師兄」

    大清早兒,我站在房前院子裡,拿著青鹽、絲瓜瓤刷牙。這東西很不方便,但是聊盛於無,這年頭,我可沒辦法造出藍天六必治來,就算是用豬鬃做牙刷,也有一些難度,更何況我心理上有陰影,那東西身上的異味怎麼去掉,往嘴裡放會不會讓我吐出來?所以就入鄉隨俗了。

    頭上有一株古桑,此時落盡了葉子,卻有幾隻喜鵲把巢建在上面,正吱吱喳喳的互相問答著,不知在商量著什麼私房話,也不怕樹下的聽眾聽了去。沒有風,隔著樹能看到深藍的天空,樹枝一根根像是用毛筆在這張藍紙上勾畫上去的。曉月殘星已經退去,不過太陽還沒有升起,天色只是才能看清對面的人,但是按照古人的習慣,此時已經該起床了。房子裡,傳來丫環摧著劉琮起床的聲音,劉琮很不願意起,還在哼哼著,聲音不清,似乎他又用枕頭把腦袋蓋上了。這個小傢伙!我心底裡不由升起一股溺愛來。在這個世界,他和我在一起的時間,比父親還要長些,就像我的一個小尾巴,總是跟在我身邊。昨天晚上他就硬要和我睡,結果鬧得太晚了,早上起不來。

    廚房裡,冒著熱氣,傳來雞湯和大米粥的味道。勾人的食慾。這才是家的味道。

    父親此時起床了,書房裡燈光閃動著,他要開始晨讀了,我和弟弟先去問個早安才對。漱了口,走進房對丫環道:「得這麼叫他。」一提耳朵:「懶貓,起床了。」

    這個叫春梅的丫環睜大了眼睛,想笑不敢。

    劉琮自然的發出:「哥哥慢點,這就起。」

    我這麼叫他整整三年,看樣子他還真是習慣了。

    很快幫他穿好衣服,來到父親書房,給父親請安。父親對劉琮道:「先把昨天先生教你的背誦兩遍去,一會兒找先生去上課。」

    劉琮乖乖的應了聲:「是。」然後向我做個鬼臉,然後就去院外古桑樹下溫書去了。

    我奇道:「咦,劉琮也拜了座師麼?」這臭小子,昨天光纏著我講宛城的事,居然瞞著我沒說,回頭給他一個栗鑿。

    父親笑道:「是啊,昨天一忙,忘了對你說,他拜了水鏡先生為師,眼下正從水鏡先生學習呢。」

    我乍舌道:「當真!」想不到,這個小傢伙太有福份了。水鏡,傳說裡,諸葛亮和龐統都曾師從於他,這還了得,和諸葛亮師兄弟啊。而且這個小傢伙入門還早,要是華山派的說法,他是諸葛亮他們的大師兄啊。

    父親顯然也很開心:「呵呵,還不是你的功勞。水鏡其人,生性高傲,我當年就早聞其名,可惜無緣得以一見。想不到卻與你在鄧縣路上結了善緣。這次他來襄陽,可是幫了我不少的忙。安置流民,建設城池,跑前跑後,不容易啊,什麼時候聽說過水鏡先生這等隱士幫人幹過活兒?」

    「那麼,他可曾答應父親為官?」

    「說來奇怪,為父幾次親自勸他,他都微微一笑,說聲:『好好』。卻是拒絕了,當真奇怪。」

    我不由得也笑了。水鏡先生,是歷史上有名的好好先生,據說好好先生這個名字,就是從他而來的。司馬徽這個人從來不說人家的短處,同人談話,無論好事壞事,他總是說「好」。妻子責備他道:「別人認為你是有道德的君子,所以將私事告訴你,怎麼人家說什麼,你都說好呢?」他答道:「你說的話,也好。」他肯幫忙,又不肯為官,這的確是報我贈袍之恩了,不過此話卻不好和父親說。於是說道:「這樣的賢人,不作官就不作官吧,免了讓他的文章染了世俗氣。父親不是一心要辦州學麼?請他授課,想來他不會推辭的。」

    父親道:「你確定,那麼試試看吧。」說罷展開書桌上的一張白紙,笑道:「我兒,能造出此紙,你還當真是功德無量呢。張芝筆、伍及墨,再加上這公子紙,當成為天下讀書人必不可少的三寶。」

    我聽父親也認可公子紙這個稱呼,心中一笑,得到認可總是高興的。不過,公子紙這個名字,念起來怪怪的,拗口,三個音都是仄聲,在詩律上這叫三連仄,大忌。

    「父親,此紙雖是孩兒所創,卻是咱們襄陽所出,未若改叫襄陽紙吧。」

    「襄陽紙?」父親轉頭看我,但那眼神裡分明不是肯定這個名字,而是覺得自己的兒子不重名利,很是難得,他笑著點了點頭:「好吧,就叫襄陽紙!」

    父親筆走龍蛇,在紙上寫了起來。他學得張芝的章草,這章草將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隸書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所以張芝在後世有草聖之稱。甚至書聖王羲之也認為自己的草書不如張芝。而且張芝寫字很刻苦,晉衛恆《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也就是說,他家的布,先得讓他寫一遍才能去染,他在池子邊練字,把池子的水都寫黑了。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於此。

    我幫著父親扶紙研墨,看父親揮毫書寫,一時竟似乎回復原來那個世界,看父親寫春聯時的情景了。那時,大街上賣春聯的還不流行,都是各家自寫。每到年節前,父親就買上幾張大紅,然後在炕頭上擺好吃飯的小方桌,用一把舊剪刀把紅紙打開了,用一把每年都用的舊毛筆,一塊醋盤裝墨水,就寫起來。什麼「祖國江山碧,家鄉花果紅」,什麼「爆竹聲聲辭舊歲,紅梅點點迎新春」,什麼「肥豬滿圈」、「抬頭見喜」、「閤家歡樂」、「滿院生輝」,寫得不亦樂乎。那時的年,感覺真有年味。自父親去世之後,到重生到今天,我再也沒有過過那樣的年。不過,今天,這位劉表父親給了我同樣的感覺,讓我享受到同樣的快樂。

    連著寫了幾張,父親筆致忽然轉柔,書目寫趨緩,面上竟帶了淡淡的笑意。我心中暗笑。

    他今天興致很高,寫完了讓我相幫著一張張展開,對我道:「兒子,看為父寫得如何?更喜歡哪張?」

    「好,真好!」我笑了笑,指著那最後一幅道,「父親這筆筆飽滿,逸興橫飛,生機盎然,若春風撲面而來,好啊,好啊!楊雄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父親這書法可謂得其言了。」

    父親被我說中心事,笑了,自嘲道:「唉,老了,老了,心思反倒越來越活泛起來了。本來有你和琮兒,為父已經知足了,你有本事,假以時日不可限量,琮兒雖然年幼,卻也聽話,可是為父卻要給你們添一個娘親了。」

    我眨眨眼睛,讀道:「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水矣,不可方思。」這是《詩經·周南》中的詩句,大概意思是:漢水之南有喬木啊,我卻無法在其下休息;漢水之南有美女啊,我卻不能去追求;這漢水寬廣浩渺啊,我不能游過去,這漢水滔滔不絕啊,我無法渡過去。砍柴要砍好柴禾啊,娶妻要娶好姑娘,你要是肯嫁給我啊,我就餵飽了馬兒去接你。只可惜這漢水寬廣浩渺啊,我不能游過去,這漢水滔滔不絕啊,我無法渡過去。我們城北就是漢水。寫這段到是很合當前情境。

    只是,我笑道:「父親錯了。」

    「什麼錯了?」父親奇道。

    「那游女雖在漢水之南,而且父親無需去求,也能讓她之子于歸。」

    「臭小子,敢打趣你老子!」父親抬手就給了我一個栗鑿,自己也忍不住呵呵的笑了起來。

    乘著父親高興,我也建立郵驛系統的事情和他提了一下。他有些奇怪,雖然覺得我說的有些道理,但是對於花這樣大的代價建立這樣一個系統有沒有必要表示懷疑。我明白,任何一件新生事物,它的產生都要面對著懷疑,雖然我做成功過很多事情,但是這件事如何,父親心中沒有底。

    「每三十里一個驛站,各驛站建驛捨,分配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這要花多少投資啊?兒子,當前我們手頭的錢可不富裕啊。」

    「父親,這只是遠景,當然不會一蹴而就,而且,如果經營得法,這驛站還能賺錢呢?」

    「賺錢?」

    「不錯。荊襄之地,東通吳會,西連巴蜀,南極湖湘,北控關洛,北人雖視之為蠻荒地,但以兒看來,在父親治理之下,不出十年,此地富足,當甲於天下。東吳海貨、蜀中鹽錦、湖湘魚米、關洛文章,互通有無,其利何止百倍。」

    「我兒是說?」

    「不錯,官用之餘,可向民間開放,以政府的力量,做成此事可說事半而功倍,其後的利益不可盛數。到時,父親這個刺史,只怕是天下最有錢的刺史了。」

    「好!」父親下了決心,他並不是不肯言利的腐儒,雖然他自己也不太喜歡談錢,但他主持荊州,當家過日子,沒有錢也不成,「一切交由你辦,我會讓人配合你的。」

    「父親放心,兒子一定會把這件事情辦好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