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斬秦

第3卷 龍行千里 第168章 戰(3) 文 / 輕杖勝馬一壺醋

    第168章戰(3)

    這一戰,雖說秦國不是要傾全國之力一舉滅趙,可五郡之兵,戰將雲集,只要趙軍主力調上去開戰,怎麼也不是一兩個月能結束的。

    龐煖這裡,好不容易思想沒問題了,這身體頂不住,可也是極大地隱患呀!

    趙國眾將,除了龐煖之外,扈輒、趙蔥、龐羲等人,可不是王翦、桓齮、楊端和的對手呀。這要龐煖在緊要關頭倒下去,說不定就是大崩之局。

    除非李牧在,只有李牧,才能抗得住秦軍這幾個虎狼猛將。

    但李牧鎮守代北,只有趙軍大勝或者大敗之後,才有可能出兵攻佔太原或是救援邯鄲!

    自己可沒能力把李牧從代郡調到上黨戰場,畢竟自己是燕國太子,可不是趙國大王。用計也要有用計的實力和時機才行呀,否則啥也是白扯。

    姬丹轉念再想,以龐煖的用兵,能否和王翦等人相對抗,其實也還是個未知數。現在只是因為秦王政弄巧成拙,讓趙國佔了先機罷了。在此基礎上,加上龐煖的經驗和威望,憑趙軍的優勢兵力,以眾欺寡,才能有不少的勝算。

    除了李牧,誰還能有此威望和經驗,在中途接手趙軍呢?

    姬丹想破了腦袋,將扈輒、趙蔥、龐羲等那些大將在來回的掂量,最終都只能搖頭放棄。

    陽慶在旁說道:「太子,大戰之中,真要到了關節之時,反正大計已定,大局已成,倒不怕接人的主將經驗少,反倒怕接人的主將經驗多,經驗少,或許會老老實實的按龐煖的謀劃去走。自覺經驗豐富,萬一胡亂變動,說不定才壞了大事呢!」

    「倒是威望才是第一,有威望大軍號令統一,就怕為將者為下所輕,號令不行,才是大害呀!」

    尉繚一笑道:「這倒好辦了,何不把公子嘉給頂上去?最少這是大王長子,身份貴重,趙軍眾將不敢輕忽!」

    「大王長子督軍,趙王偃也還放心些,畢竟趙王登台拜將,龐煖權柄甚重,趙王縱然信任,總不如長子親臨前線督軍!」

    「況且公子嘉在趙國朝野,素有賢名,比之太子遷的輕佻,更讓臣僚敬重,如果公子嘉能立此大功,說不定趙國政局,或有些變故也不一定!對我大燕總沒啥壞處。」

    姬丹勉強點點頭,笑道:「這也只是無計之計罷了,但願公子嘉莫要誤我。」

    計議已定,姬丹自己親到公子嘉所住院落,將自己對龐煖身體的擔憂說了,公子嘉也深以為然,不由大為憂慮。

    姬丹趕緊勸慰道:「公子莫憂,或許不過是我杞人憂天而已!」

    公子嘉搖頭苦笑道:「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太子思慮周詳,謀劃完全,豈是忘憂之說?」

    「老將軍乃是國家柱石,現在又不能輕動,此事頗為棘手!」

    姬丹察言觀色,見公子嘉此話發自肺腑,遂道:「丹倒有一個主意,只是要公子點頭方可!」

    公子嘉當即一喜,忙拱手道:「有何妙策,但請太子明言!與家國有利無害之事,粉身碎骨嘉尚且不辭,還有什麼不能答應的呢?」

    姬丹讚一聲公子嘉高義,遂將請公子嘉到時候直接隨大軍前去,一旦龐煖頂不住了,請公子嘉接管趙軍,按龐煖之計對付秦軍的計議說了一遍。

    當然,關於公子嘉掌軍,對於趙軍的利弊,太子丹也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至於事關公子嘉在趙王眼裡的形象和一旦成功之後的功勞,這正是姬丹用來買好公子嘉之處,自然也是分析的極為透徹。

    公子嘉聽著,不斷沉思,良久,公子嘉對太子丹深施一禮,斷然說道:「家國之重,嘉不敢逃責!功勞威望,實非嘉所期望,太子好意,嘉心領了!就依太子所說便好,一旦大軍行動西上,丹即刻歸趙營,隨老將軍前往上黨!」

    姬丹還了禮讚道:「公子忠心不二,丹佩服,佩服!」

    姬丹告辭出來,心道:「公子嘉表面上大義凜然,說不期望啥功勞威望,心裡還不定怎麼盼望到時候有自己大展身手之地呢!罷了,反正自己能做的也就這麼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結果啥樣,天知道,最少和公子嘉這關係是拉近了一層!」

    燕趙兩國,名為交戰,暗地裡使者往來,謀劃如何讓秦軍入套。秦國一方,可也沒閒著。

    王翦、桓齮和楊端和帶了各自的親兵衛隊到了河內郡,王翦親自在河內屯駐,徵召河內兵馬,楊端和直接趕往東郡。

    東郡之地,乃是楊端和帶著兵打下來的,東郡各縣上下,大都是以楊端和的原來的有功部屬充任官吏,老長官過去統帶東郡兵馬,總比別人更順手一些。

    桓齮則從河內,穿過太行陘北上上黨,在屯留駐紮,徵召河東、上黨兩郡兵卒。

    王翦早有吩咐,各軍一面徵召士卒,整訓隊伍,同時要派出斥候,偽做行商賓客,深入趙境,觀察形勢,刺探軍情。

    當然了,王翦要做的,更多的是戰場左近敵情,至於遠在燕南之地和邯鄲、薊城那方的情報,主要還是由朝中的專人負責掌管聯絡。

    王翦在河內,很快就陸續收到了斥候諜報傳回來的各種消息,比如邯鄲趙王偃登台拜將,趙軍十三萬,自邯鄲北上中山。中山郡全面動員。等等,不一而足。

    隨後,又收到了鄴地數城和上黨等地也開始徵召士卒,整軍備戰的消息,而且鄴地各城,大都將收取的糧草賦稅,向邯鄲轉運。

    看到鄴地、上黨各城都開始戒備,王翦根本就不驚訝。龐煖雖老,畢竟也是諸侯中廝混的老油條,雖然趙國和秦國盟好,但趙國主力大軍要北上攻燕,這西南兩面要戒備防守還是應該知道的。畢竟這年頭,國家的戰與和瞬息可變,如果龐煖真的對盟約習以為真,對秦毫無一絲戒備,那只能說明有兩個原因:一是趙國上下皆是大傻瓜,二是趙國其中有詐!

    對於趙軍的戒備,王翦也好,桓齮也罷,並沒人看在眼裡。趙軍主力不能很快應援,單憑這些駐守之兵和本地徵召的士卒,秦國大軍所向,勢必一掃而光,還是用不了太多力氣的。

    鄴地九城,將糧草賦稅大都後運,看來趙軍對守住鄴地九城實在是沒啥把握呀,運走糧草,無非是怕我們奪占城池之後,這些糧草成了秦軍的輜重吧?

    這樣也好,雖然破城之後,繳獲少了許多,但如此一來,各城守軍也知道,上面對各軍據城死守,抗住秦軍的攻擊沒啥信心。守軍的士氣必然會有所影響,攻城的難度也自然小了許多,人員傷亡和輜重消耗當然也就能降下來不少。

    有得必有失呀!王翦看著眼前僚佐整理的那些情報想到。

    由此看來,這一戰,前面打起來不難,攻城奪地不在話下,難辦的還是在後面如何繼續。

    這戰場附近的消息,王翦很是滿意,但對於燕趙兩軍目前的戰況,王翦卻兩眼一抹黑。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於趙軍主力動向搞不清楚,以王翦用兵的性格,是絕不會輕舉妄動的。

    只是那些斥候諜報,想要遠距離的探聽敵情,難度實在是太大了點。

    路程甚遠,來回一趟,都要十多天的時間,更不說,就算去了,能不能真的深入兩軍陣前摸清情況,還是在兩可之間呢。

    這不,收到的消息不少,最遠的也不過到了邯鄲以北百里之外罷了,至於專門吩咐,要趕往中山左近探聽消息的斥候,一個都沒有回來。

    至於薊城的消息,更是落後了半月以上。沒辦法,太遠了。

    王翦著急,咸陽的朝中,無論是秦王政,還是昌平君,也在著急的等著燕趙兩國交戰的消息。他們贊同王翦的看法,只有兩國大軍對壘開始,秦軍才可以開展攻擊。

    終於,從邯鄲傳來消息,龐煖大軍報捷,奪下方城!

    看到戰報,秦王政大喜,又很是不屑,對昌平君道:「這龐煖,在趙王偃登台拜將之後,看來是立功心切呀,區區一個方城,還要露布報捷,真是大題小做!」

    昌平君稱心的笑著道:「這老不死的慣會投機取巧的,除了都山之戰打了一個以多勝少的仗之外,其餘的大戰,那次不過是奪一兩個城池?就算當初攻入河西之地,也不過是仗著我軍無備罷了,文信侯領兵一出,那廝還不是跑的飛快?」

    嬴政聽昌平君如此看不起龐煖,也是大笑,道:「相國莫要如此說,這老兒當初能合縱五國之兵,從河東突入河西,也算有些智謀,並非無能之輩。」

    昌平君大搖其頭,笑道:「饒他奸似鬼,這回還不是中了大王之計?」

    嬴政很是開心,道:「且等等薊城的消息,看看如何。」

    過的五日,薊城線報傳來,道是燕軍小勝趙軍,目前正在調整部署,準備和趙軍大戰。至於方城之失,卻是隻字未提。秦王政初看之時,一皺眉,後來琢磨一下,才明白過來:姬丹這是小敗當勝,發消息安慰燕國朝野呀。

    一天之後,昌平君匆忙進宮,一見嬴政就大聲道賀:「恭喜大王,燕丹發來秘書,向我秦國求救,讓我大秦發兵救燕呢!」

    秦王政嘿嘿一笑,拿過姬丹的書信看了,隨手扔到桌子上,笑道:「我大軍也該出動了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