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斬秦

第3卷 龍行千里 第184章 戰(19) 文 / 輕杖勝馬一壺醋

    第184章戰(19)

    桓齮等四萬餘戰俘離開了上黨戰場,龐煖總算鬆了一口氣,這次燕軍又送來糧谷十萬石,其中一半,乃是交換戰俘所得,使得上黨戰場之上,不但趙軍兵力更加充裕,糧草供應也都沒有任何可擔憂之處。

    上黨戰區,秦趙兩軍各有優劣,軍力相差無幾,趙軍並不佔什麼優勢,但從戰略佈局和態勢上看,秦軍分為南北兩部,原本是欲以首尾夾擊之勢救援桓齮,如今桓齮已經敗亡,內應已然不在,面對合為一體的趙軍主力,山川阻隔,有相互呼應不力之弊,而趙軍居於內線,雖說山川道路並不算很順暢,但比起秦軍來,兵馬調動應援自然要靈活近便的多,很容易在一個方向上形成對秦軍的兵力優勢。

    這一態勢,龐煖當然清楚,因此很是有心借此再打一仗,爭取能打殘或吃掉秦軍一部,讓秦軍這次攻趙大敗而歸。

    但他的對手,乃是秦軍戰將中的翹楚王翦,目前的態勢不利,王翦當然看得更明白。

    雖然蒙恬率軍三萬增援,手裡直接可調用的軍力又恢復到了近九萬,但王翦卻不肯向前攻擊。

    從臨漳這個岔口到橑陽,儘是高山陡坡所夾持的山谷之路。崎嶇狹隘,大軍進擊,根本就展不開兵力進攻不說,而且守軍利用地形之便,深溝壁壘的防守,攻擊的代價實在是太大。

    而且在這種地形上,雙方只能是接觸戰,攻防戰,除非是像武安君那樣誘敵深入,奇兵包圍之後將對方困死,否則實在沒有擊垮和吃掉趙軍主力大兵團的條件。

    可龐煖不是趙括,這廝也是老成精的人物,一來想讓他冒進只怕很難,二來這要是讓龐煖突破了目前的山谷之路,趙軍主力進入上黨盆地,自己的軍力還趕不上龐煖,弄不好不是誘敵深入,反而變成了引狼入室。

    所以,王翦將自己久戰之軍調了下來休整,讓蒙恬的三萬生力軍把守要道,和趙軍相持。

    而羌瘣所部,已經知道桓齮大軍覆滅,自己真要是猛攻平坦城,說不定就會和趙軍主力對上,也怕再被趙軍纏住,已經奉王翦的命令退守壽水。

    龐煖在南線、北線都尋不到戰機,而邯鄲的消息,巨鹿等地征發的援兵,都已經趕到了邯鄲,秦軍王賁所部,看趙軍人多勢眾,也退到了漳水之南,趙軍重新佔據漳水長城,只是這些新徵之兵,比之趙軍主力相差甚遠,因此也不敢過河去奪回失地,只能隔河和王賁所部對峙。

    秦趙的大戰,就此陷入了雙方對峙不動,互拼消耗的局面。

    龐煖對此當然不願意,秦趙之間,秦國丁口、錢糧的實力遠強於趙國,雙方這麼對峙下去,自然是趙國扛不住。

    因此龐煖用燕丹和尉僚之計,派人去邯鄲奏報請封,稱閼與橑陽之戰,趙軍斬秦將桓齮以下將佐二百餘員,士卒五萬級,俘獲四萬餘人。另一方面,則是請趙王偃派使臣到楚、韓、魏、齊四國,道是燕趙合縱,已經大敗趙軍,自開戰以來,趙軍共斬俘秦軍十五萬。秦軍近二十萬大軍陷於秦趙戰場無法脫身,其東郡、河內、上黨、河東等郡實力空虛。

    韓、魏、楚三國,地接強秦,這數年以來,秦軍攻伐不止,大半國土都被秦國多去,如今秦軍主力大損,正是各國報仇雪恨,收復國土之機。

    龐煖如此大勝,雖然邯鄲當初還受了點驚嚇,可趙王偃卻還是大喜過望,當即封龐煖為武勝君,龐煖所奏,無所不從,在兩天之內,連續派出四批使者,攜帶金玉車馬,前往各諸侯遊說。

    消息傳回咸陽,雖然秦王政早已從王翦的奏報裡那裡知道桓齮大軍敗亡,但這次趙國的消息傳來,還是在咸陽引起了震動。

    這是幾年來第二次秦軍大敗給趙軍了。

    第一次雖是敗陣,但不過是被趙軍擊潰而已,蒙驁喪命,也只能說是偶然。可這次,十萬大軍居然一個都沒跑出來,趙軍這仗打的夠狠,勝的夠乾脆!

    如果加上第一次合縱諸侯攻入函谷關後,龐煖已經三勝秦軍!

    難道這龐煖乃是秦軍的剋星不成?

    如今大軍和龐煖主力對峙,秦軍當然不怕消耗,可真要是諸侯趁機興兵,攻略秦國東方諸郡,讓秦軍顧此失彼,還真不好應付呀!

    昌平君熊啟對此甚為憂慮,立刻進宮和嬴政商量對策。

    丟了十萬大軍,秦王政很是鬱悶,對燕太子忘恩負義的狡詐行徑也是痛恨不已。

    不過,他很自信,趙軍雖然利用詐計坑了桓齮一軍,但羌瘣和王翦應該不會再給龐煖什麼機會。兩軍對峙,秦是不怕的!

    但熊啟所說的諸侯合縱之事,當然不可不防。兩人商議之下,派李斯出使韓國,茅焦出使齊,甘羅出使魏國,賈遺出使楚國,或是利誘,或是強迫,讓諸侯不得妄動。

    這幾位使臣,都是深通遊說之道的諸侯賓客,面對各國權貴出手極為大方,很快就將各國漸漸形成的合縱呼聲壓下去不少。

    不過,這次秦軍吃虧是明擺著的,目前戰局膠著也是大家都看得到的。除了齊國這二十年來一直採取和秦之策,後勝一力堅持不可得罪秦國,故而面對攻秦的大利好不動心之外,其他三國對於趁機攻秦還真有點忍不住了。

    尤其是楚國,不但項、景等貴族對於北上趁虛奪取秦國的陶宋之地蠢蠢欲動,就是國相李園,由於是當初斬殺春申君之後藉機以國戚的身份上位,協助國政,也急需建立功勳來確立自己的輔政之位。面對這一建功的良機,也很是按捺不住了!

    宗室三姓的貴族,雖然在賈遺的遊說下,對向秦開戰大力反對,但楚王年幼,相國李園以外戚至親掌國政,下有項、景等軍中權貴的支持,因此,很快,楚國就做出了決定,征發大兵,北上奪取秦的東郡之地。

    賈遺無法可想,只得黯然歸秦。

    韓國最弱,離秦關中又最近,如今只剩下一郡之地罷了,當然想能奪回領土,不過韓國這麼些年也早被打的明白了,只要不把秦打趴下,將來秦國報復,自己就是第一個吃虧的。如今這事,只能看看其他諸侯如何,如果其他諸侯進展順利,秦國當真抵擋不住,自己再動手撿便宜那倒是沒問題,如果自己不小心先冒出來,那可是要倒大霉的。故而韓國對趙國使臣客客氣氣,對於李斯更是奉若上賓,毫無趁機攻秦的苗頭。

    甘羅出使魏國,既不像賈遺那麼失敗,也不像李斯那麼順暢。

    魏國這兩年,可是吃了秦國老大的虧。

    信陵君合縱諸侯那次,大敗蒙驁,趁機將秦國的陶、上黨等地佔了,打的秦軍沒辦法,只好收買晉鄙的門客,用反間計廢了信陵君,這才挽回了局面。嬴政親政的前後,秦軍是一直摁著魏國打個不停,不但早就奪了魏國的上黨。還將魏國的西面、北面、東面和東南奪去了不少,目前的東郡,全是以前魏國的地盤。鄴地九城也因為被秦國隔絕在外,魏國才送給了趙國。

    魏國已經處於秦國的三面包圍當中。

    只是魏國都城大梁的城池太難攻取,秦國這幾十年一直就沒在大梁城佔了便宜,這才著重改變策略,暫時放下國都轉而以攻取魏國各地城邑為主,這才讓魏國國祚得以延續。

    東郡主力在楊端和的率領下仍在和趙國的河濟諸城糾纏不休,東郡鎮守實力空虛,河內、三川郡兵力也不足。如果趁機出擊,還真是有便宜可撈。

    但魏國也怕,萬一王賁和楊端和脫離趙軍的糾纏,調過來對付自己,加上原本郡內鎮守之兵,魏國也很有可能碰到鐵板呀!

    和秦乎?和趙乎?這是個問題,是個很大的問題。

    大臣們意見不一,魏王也拿不定主意。

    到最後,魏王採取了一個自認最穩妥的策略:觀望!

    如果別國都不動,魏國也不動,坐看趙秦兩虎相爭,如果韓、楚兩國開始動手,魏國當然也不能客氣,畢竟東郡之地,那可是魏國原來的地盤,自己去收總比別人更容易一些吧!

    所以,魏王兩不允諾,只是私下裡對趙使道,秦國勢強,非突然襲之不易見效,只能先收拾兵甲,以備調用。

    對甘羅,魏王則慷慨的多,道是魏國願意助秦一臂之力,為了防止楚國和趙國夾擊秦國中原之軍,魏國要整頓兵甲,以備助秦擊楚。

    甘羅對於魏王的話當然不信,也就假意承諾,如果楚敢犯秦,則秦以四郡之兵助魏伐楚。

    諸侯的動態,讓秦國感覺到了一種危機,如果此戰再拖延下去,趙國是可能扛不住,但說不定真的要給諸侯造成一次合攻秦國的機會,只怕秦國也得不了好處,秦趙兩敗俱傷,反而給韓楚魏得利的機會,這事嬴政當然不肯。

    和朝中大臣商議之後,嬴政果斷派出使臣,和趙國媾和。雙方各依目前戰線為界停戰謀和。

    只是趙王偃如今也看到了便宜,那肯讓秦國如此順當,也知道讓秦全部吐出來所佔之地不現實,所以趙國提出:鄴地九城可以歸秦,但上黨之地,必須把襄垣、涅城歸還趙國。

    嬴政知道,有此兩城,趙國還是在上黨盆地邊緣紮下了根。同時,可以從背後威脅秦軍不能通過滏口陘東下邯鄲。

    嬴政當然不想讓趙國保住這兩個重要的據點。

    但秦國不想讓諸侯看到可趁之機。

    佔有鄴地九城,總算保住了此戰的面子,秦王政幾經考慮,同意了趙國的要求。兩國於趙王偃十年四月盟和退兵!楚軍奪了東郡五城之後,也在楊端和回軍的壓力下,與秦議和。這是五年來楚國第一次獲取秦國之地。而韓魏兩國終於未敢輕動。

    大戰結束,尉僚也率一萬燕軍返回了燕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