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斬秦

第3卷 龍行千里 第209章 等待 文 / 輕杖勝馬一壺醋

    第209章等待

    呂不韋乃天下名人,一舉一動皆看在諸侯眼中,這被逼『自殺』的消息,早就傳遍了諸侯。惋惜者有之,幸災樂禍者有之。消息傳到武陽城,燕太子丹聽說此事,頓時默然。

    一個英雄就這樣去了,帶著內心的不甘和憤怒撒手而去!

    呂不韋的離去,代表了諸侯爭霸年代的結束,代表了一統天下時代即將開始。

    當然,在原本的歷史上,這是代表秦軍橫掃天下,一統**時代的到來。是代表秦王政取得最輝煌的成就的幾十年的到來,正是在這幾十年間所做的一切,讓喜歡秦王政的人,給嬴政送上了千古一帝的崇高稱號,也讓痛恨嬴政的人贈給了嬴政獨夫暴君的榮譽。

    那麼,在今天,呂不韋的離去又代表了什麼呢?歷史的車輪會因為自己的存在而轉向哪裡呢?

    姬丹出質秦國,乃是呂不韋首謀,而到了秦國之後,太子丹最先接觸的秦國權貴還是仲父呂不韋。

    在初見呂不韋的時候,呂不韋的盤詰和審視,讓姬丹心裡始終戰戰兢兢!他知道,面前這個溫煦儒雅的老人,乃是歷史上頂尖的權謀大師,儘管自己來自於後世,比之多了兩千年的見識和智慧,如果不是能憑著早知結果這個優勢的話,當面鬥智鬥勇,十個姬丹恐怕也不是這老者的對手!

    對於這樣一個靠著頭腦和才學,從一個商賈之身就掙到了人臣位置的最高點的睿智老人,姬丹心裡很是有著一份敬意。尤其是其在執政權謀之餘,還能集三千賓客之力編撰而成《呂氏春秋》,創造了一部糅合諸子百家之學傳承兩千餘年的雜家巨著,對於這樣的一個立功、立言都能達到頂峰的傳奇人物,姬丹一直是想能親之、近之,奉請為師的。他知道呂不韋有此一劫,派貫高去請,也有想挽救局面的意思,只可惜,歷史的慣性仍然存在,姬丹在呂不韋這件事上,終究沒能抗的過命運的安排。

    姬丹有時甚至想到,如果呂不韋一直當政,輔佐秦王嬴政統一天下,並以自己糅合百家的思想去治理天下,以仁道佐霸道,撫恤天下庶民,是不是秦帝國就不會二世而亡。

    當然,這是一個永遠有無數答案,又永遠不能確定答案的問題。

    讓姬丹略略有些安慰的是,韓公子非和呂不韋門下數百賓客就要來了!但願韓非的北上,能夠讓這個戰國末期最重要的哲學家能夠多活幾年,不至於在短短兩年之後,就慘死在自己老同學的宮廷權謀之下。

    至於呂不韋的五百賓客,姬丹更是歡迎的很!

    燕國立國雖久,卻偏處東北,屬下之地,多山戎和前商移民之屬,過去和中央腹地之間,多有戎狄相隔,也常自孤於中原諸侯,就文化學術而論,遠不及齊、魏、韓、趙三國。有了這數百賓客的到來,對於提升燕國在游士賢才當中的地位,那絕對是一件大好事!

    況且,自己門下的范增、張耳、尉僚、陽慶等人,紛紛出仕,又有許多進入軍中為將佐,如今這門下可是缺人的很。

    不過,這些賓客,姬丹可不能直接收歸到自己門下。

    在姬丹看來,這門下賓客的形成,其實也還是一種體制外的產物。並不是一種正常的儲才和用才之路。

    因為門下賓客,忠心的是自己的主君,對於所在的國家,反而無所謂。

    一時形勢,造成一時思潮。

    數百年的諸侯紛爭圖霸,是這種思潮出現的根本原因。

    因為這個時候的國家不是民族國家,乃是諸侯國家。各國諸侯在發展壯大之處,都是要奉周天子為共主的,全天下都是周王的臣民,諸侯也同樣並不例外。

    既然都是周王之臣,那諸侯之民去向任何一個諸侯盡力和效忠,其實都沒有做錯。即便今天在秦,明日在晉,那也沒有錯。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會出現孔子周遊列國,吳起效力三國,終死於楚,商君生於衛,先入魏,後入秦,功名揚於天下,樂毅兼五國卿相的例子。

    良禽擇枝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這樣的思想就產生在這個年代,也只能產生於這樣一個年代。因為他成立的條件就是雙向選擇可能性的存在。

    君主可以廣招賢才以選擇合適本國,能為本國盡忠的英雄,而英雄也可以四處尋找可以獲得高爵厚祿施展才華的天地。

    大到戰國七雄,小到公子權貴,都可以成為別人的主上,只要你能給予別人尊重和發展的空間,給予別人所需要的金銀財貨。

    說穿了,雙方是一種交換,一種很赤裸裸的交換。

    主上粥官爵於臣下,臣下效死力於主上。就是這種交換最典型,最明確的說辭。

    太子丹如果是魏公子信陵君那樣的諸侯公子,將呂不韋這五百多賓客盡收之門下,以壯大自己,操控國政,自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他是太子,他希望的是燕國的強大,希望是燕國的天下一統和長久不衰。所以,他希望所有來到燕國的賢才,都能成為燕國的能臣賢將,而不是成為他姬丹的私人。

    所以,在姬丹看來,將這些賓客安排進黃金台學宮,並在一定的選拔條件下,量才使用,逐步進入燕國的治理體系,形成一個源源不斷的人才梯隊才是更正確的選擇。

    況且,其中很多人並不一定適合做官。學問大的人不一定就能成為一個合格官吏。

    比如韓非,韓非著書立說,名揚天下,其中關於人心、關於出仕之道,揣摩之理講的極為精闢透徹。可當韓非真的進入秦國,受秦國賞識而為其大臣的時候,不到一年的時間,卻被自認遠不如他的老同學李斯等人給送進了監獄,更可悲的是到最後死在李斯手上的時候,韓非都對李斯抱有很深的感激之情。

    當然,有些人肯定要馬上進入自己的門下,填補自己門下的空缺。

    太子丹一面琢磨著如何安置這些諸侯賓客,一面著急的等待著韓非等人的到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