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斬秦

第4卷 橫掃大漠 第268章 秦國的決心(1) 文 / 輕杖勝馬一壺醋

    第268章秦國的決心(1)

    太子丹明知趙軍要吃大虧,可眼下卻是無能為力,只得趕緊召來武陽城的大將重臣,預作籌謀,以防萬一。同時暗中又派出使臣,北上代北,和李牧交通消息。

    只是這一次,太子丹雖然對秦軍已經很是重視,但對於秦軍這次大戰的決心和佈置還是看的小了。

    這次秦軍的佈置,是在秦王政的直接主持下進行的。

    上一次的秦軍的敗績,讓秦王政一直耿耿於懷。

    一下子損失了十萬大軍,這在秦國的戰史上並不多見。

    秦軍不是沒有敗過,但敗退是敗退,除了當初楚魏兩國,在魏公子無忌的率領下解救邯鄲,合趙、魏、楚三國之力,秦軍的損失也不過才十餘萬眾。而像後來蒙驁一敗於魏公子無忌,二敗於老將龐煖,敗是敗了,但大軍潰散而已,實際的損失並不大。

    所以,對於這一次的敗績,秦王政無論如何是嚥不下這口氣的。

    龐煖戰後不久即死,這讓秦王政和秦國的將相大臣都送了口氣:沒了這個一直和秦國作對的老狐狸,怎麼著對付其趙國來也能更輕鬆些。

    當然,在輕鬆之餘,作為統軍之將的王翦,心裡也有些遺憾。不管怎麼說,自己是上次的統軍大將,雖然自己直接所部的軍隊一直打的不錯,可全局的失誤和失敗,並不是局部的勝利能挽回局面的。

    龐煖死了,那自己是再也沒有機會從戰場上討回這個公道了。這個讓王翦很是有點不平!

    去年大旱,波及到了秦國的東郡、三川、河東、太原和關中,關中之地也還罷了,有鄭國所修的大渠,充分發揮了作用,減產也不過一成而已,算是個平年,可東郡等地可就嚴重多了,這幾個郡糧食減產足足有四成以上。

    四成的減收,賦稅田租是絕對收不上來了,而且還要荊、宛和巴蜀輸送糧草,才能勉強維持運轉,不至於民生過困而引發變亂,更別提支持一場大戰。

    秦國如此,韓、魏、齊、趙三國也都收到了影響,也恰恰是這大災的原因,這一年,諸侯間是少有的平靜。倒是諸侯賓客往來的很是熱鬧。

    平靜是不得已的!

    對於燕丹的動靜,秦王政當然也很是關注。

    沒辦法不關注,自己給這廝畫了個圈,沒想到這廝竟然將計就計的把自己坑了一下,這再要輕視,那以後可不定吃多大虧了。

    所以,太子丹所作的那些大事,秦王政差不多都有所耳聞。

    畢竟諸侯之間賓客往來,很多消息還是能相互瞭解的。況且,太子丹搞得那個石刻拓出來的字樣,也送到了秦國。

    對於這個東西,秦王政嗤之以鼻:天下文字,各有寫法,我大秦一統文字還差不多,爾燕丹區區小國,搞這麼個玩意有什麼用呢?難道我堂堂大秦會去學汝的文字不成。

    所以,秦王政很乾脆的就把字樣賜給了李斯。倒不是對李斯有多麼的寵愛,而是李斯的字寫的很漂亮,在秦國目下的朝官中,稱得上是其中翹楚。

    同時君臣也有個交代,道是燕丹區區小國之人,尚能有此創造,我大秦意在一統天下,豈能還不如燕丹?

    所以秦王政希望李斯能多加研究,日後也能出一套字樣之范,將來在統一天下之後,頒行天下。

    太子丹的字樣,李斯看了也很是佩服。

    拿到手裡之後,也是常常揣摩,想別出心裁,創出一套更好的來。

    只可惜,有了燕丹的字樣在前,李斯琢磨了很久也總是難以著手,也就放到了一邊,畢竟李斯現在也不過是長史之位,雖然深得秦王政的喜歡,李斯還是希望自己能在一統天下當中,建功立業,封君拜相。

    至於這些文字之道,將來再說倒也不遲。

    所以,在去年,李斯挑動韓、魏攻楚,也就是想立功的念頭。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氣大旱,儲量不足,要是強行攻楚,只怕開春的日子就沒法過,加上楚國使臣在其中利用昌平君的關係一攪合,這事徹底沒戲。

    不過,李斯一直在觀察著諸侯的形勢。秦國不出兵,各國也都樂得有個機會休養生息,從去年春季大戰結束到今年夏,各國都相當的平靜。

    只有燕國,燕太子丹出兵北上攻伐東胡。

    對於燕太子丹的意圖,李斯看不明白。

    東胡之地,地廣人稀,當初燕國北逐東胡,東胡王庭北退千里,燕國設了北邊五郡。可謂是成效卓著。

    可那又怎麼樣,五郡之地,還不如秦國一兩個郡人口多,根本就沒什麼糧草兵員的用於諸侯征戰,反而是大修長城,防範東胡的報復。

    要爭就爭富庶之地,一旦佔下,不但丁壯大增,糧草賦稅的也是充足。

    這燕丹不好好的內修政理,偏偏勞師遠征,也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據說北面之地,甚是苦寒,又多沙漠,根本就無法耕種,打下來,你還能守得住?

    不過,看不懂歸看不懂,但李斯覺得,如果燕軍陷於北方征戰,對於秦國並非什麼壞事。

    上次之戰,要不是燕丹和趙一塊設計,秦國怎麼能吃那麼大的虧!

    如今趙王偃死了,太子遷繼位。春平侯趙柯為相。

    趙柯的為人,秦國知道的不少,畢竟十年前,趙柯曾以太子之身,出質秦國,對於趙柯,秦國的老將和大臣的評價都是不高。

    主少國疑,其相又不得人。攻伐正在其時。

    不但李斯這麼看,就是賈遺、茅焦等人也都很是贊同。

    自從呂不韋去後,關東一系經過逐客之後,勢力大衰。

    好在李斯留了下來,茅焦和賈遺又趁機進入,雖然這些人目前都不在朝堂之上任主要的實職,可畢竟都是秦王政身邊的人,常常隨侍在秦王身邊,對於秦王政很有影響。

    幾個人的關係也甚是密切,時常一起討論朝局政事,對於各國諸侯動向當然也經常的交流。

    賈遺很是贊同李斯的看法,今年大舉攻趙正在其時。

    所以,三人一起向秦王政進言,勸秦王攻趙。

    這個建議很是切合秦王政的心意,當即召諸將相大臣商議。

    昌平君熊啟身為右相,官職爵位最高,所以,秦王政提出此事之後,王琯等人都是看著昌平君。

    攻趙?昌平君當然贊成。不但是贊成,還是舉雙手贊成。

    沒辦法,昌平君別看治死了呂不韋,可昌平君的日子並不好過。

    咸陽城中不是沒有議論,道是從昌平君為相,先是大敗,後是天災,可見為相者失職,不當其位。

    這議論從哪裡冒出來,昌平君查不出來,可能傳到昌平君耳朵裡,想必是已經流傳甚廣,大王那裡也一定早有了風聲。

    這要是壓不住這股風,萬一哪天在朝堂上翻出來,老太后那裡也不好直接護著,說不定大王就能直接拿下了自己的相位。

    所以,昌平君比誰都盼著能來一場大勝,一場揚眉吐氣的大勝利。也好讓自己挺直這腰桿坐在這相位上。

    昌平君微微笑著,稟道:「今年各地風調雨順,大收乃是必然,糧草豐盈,用兵正在其時。」

    「只是兵者,國家大事。如何調軍,如何攻略,還需諸將參謀。」

    昌平君贊成是贊成,可也小小的耍個滑頭,那就是如何打,讓眾將出主意,然後大王拍板好了。再要有什麼閃失,那可和我沒有干係。

    如今秦國各將,王陵、王琯、李瑤、張唐等老將,都是在朝中執掌軍政權柄,統兵上陣的大將,還是以王翦、楊端和、羌瘣為主。上次大戰,王翦算是不大不小的絆了一下,雖然沒摔下去,可畢竟受些影響。爵位被消了兩級,這還是看在他斬首甚多的面子上從輕發落。所以,朝堂論軍,是以羌瘣為首。

    這幾位大將,往日裡也曾多次研討上次之敗。

    當然,像大王堅持認為趙軍一定會北攻燕國不及回防,一再督促各軍分頭而進,導致被設下圈套,趙軍圍攻一路而敗的事,大家心裡明白也就是了,誰決不能拿到面上來講。

    但是,大家也都清楚,論整體實力,肯定是秦軍更強,而且秦軍從西到南,在到東南,幾乎把趙國包了個半圈,從地形和態勢上說,秦軍是想攻哪裡就可以攻那裡,秦軍在這一點上,是佔有絕對優勢的。

    如今的趙國,如果按地形來分,可以分為四塊。

    北邊一塊是代北三郡,代北三郡和秦國的太原、西和郡相接,交界之處,山川險要,利守不利攻,而且土地相對貧瘠,出產不豐。

    那面這一塊,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太行以西上黨郡數城,一是黃河和濟水間十城,另一塊就是最大的邯鄲、中山這一大片,位於黃河和太行山之間,南鄰漳水,北面和燕國相接,並和代北通過飛狐徑相連。

    如果能直接拿下邯鄲這一塊,那當然是最好,國都被奪,從邯鄲到中山,這一片再也無險可守,奪了這一塊,趙國的上黨孤城和河濟之間了了十城,不戰可下,趙國就算是保有代北三郡,那也算是徹底報廢,再也不是秦軍攻略各國的障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