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斬秦

第4卷 橫掃大漠 第279章 各懷鬼胎 文 / 輕杖勝馬一壺醋

    第279章各懷鬼胎

    在燕軍進入戰局之前,代北三郡的戰局和南邊比起來,實在說不上激烈。

    最早出動的,就是頭曼單于的匈奴大軍。

    為了能在這一戰當中用最小的代價,撈取更大的利益,頭曼早早就把秦軍要北上攻趙的消息給散佈了出去。

    反正只要秦國和趙國兩家打起來,先不說結果的輸贏,只要兩軍對在一塊,各自抽不了身,那就是匈奴的好機會。

    可惜,李牧沒有如頭曼之願,消息是散出去了,不但沒見趙軍將兵馬往南線調動,反而北線的關卡卻有不少增兵的跡象。連商賈往來的通道也都關閉,隔絕了內外。

    這讓頭曼單于有點抓瞎。

    頭曼打了這七八年的仗,一直是跟著老單于他們東征西討,不斷在草原上收服弱小部落,擴大匈奴的地盤。還真沒和中原諸侯交過手。

    李牧的厲害,頭曼單于可是沒少聽說,實在是十來年前那一仗,匈奴在李牧手裡吃的虧太大,十萬丁壯,足足十萬丁壯,李牧這一仗,差點把匈奴給徹底打散了。

    好在匈奴北遷之後,四周並無強敵,這才一步步的不斷征服擴大,漸漸的恢復了元氣。

    那些上一輩的人物,提起李牧和趙軍,都是聞之色變。時常語重心長的教導這些年輕人,一定要離李牧遠點,千萬別惹著這個煞神,那廝詭計多端,苦肉計,驕兵計居然一玩就好幾年,可真要動手,偏又是狠辣無比,實在咱們匈奴和這廝玩不起呀。

    頭曼等年青一代雖然不服氣,可畢竟事實俱在,對於李牧還真是不敢小看。這兩年也是按住性子,並沒有招惹過趙國。

    要不是秦國主動來盟,別看頭曼單于真心羨慕先輩當年南下劫掠的好日子,可在李牧的巨大陰影下,頭曼一時之間還真的沒有要南下的想法。

    不過,什麼都是要變的,天下事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秦軍要北上攻趙,讓頭曼單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趁機南下陰山,牧馬於雁門雲中的希望。

    頭曼單于最希望趙軍和秦軍能大戰一場,來個兩敗俱傷。

    可惜自己借秦軍吸引趙軍南下的計劃,似乎沒起到任何的作用,反而讓趙軍更加戒備了。

    這可怎麼辦?退兵?

    那絕對不可能,一仗沒打,就被李牧給嚇了回去,十來萬大軍白跑一趟不說,這對於匈奴大軍來說,不但是太丟人,更是對軍心士氣的巨大摧殘,真要這樣,只怕日後幾十年都別想碰一碰趙國了。

    進兵攻擊?

    頭曼單于心裡沒底呀!

    這麼多年一來,頭曼單于打仗,那可都是在草原上呼嘯往來,飛射對砍,縱馬衝殺,他可從來沒有和趙軍這樣的中原諸侯交過手,對於這種攻擊敵軍要塞和關卡的事,不但頭曼單于沒有經驗,就是軍中將佐,吃虧被趙軍嚇破膽的,倒還有幾位,要說這有經驗的還真就一個也沒有。

    這當然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匈奴丁口,雖然擴張了十來年,那也是稀少的很,湊齊十來萬大軍,著實不易,頭曼單于本來是想找便宜的,可不想把家底耗在這無把握之仗上。

    不能進,也不能退。頭曼單于乾脆就不進也不退,自九月中開始,就率領大軍駐紮在趙國長城之外,靜候秦軍的消息和動態。

    對於頭曼單于這個粘皮糖,李牧也有點頭疼。

    他是很希望頭曼單于能大著膽子來攻一攻的!

    反正秦軍還沒有攻上來,如果頭曼敢於進來,李牧並不介意先把頭曼的匈奴引進來狠狠的收拾一下,好專心對付秦軍的進攻。

    可頭曼單于如此狡猾,既沒有被自己的增兵所嚇退,也沒有貿然進攻,十來萬大軍就駐紮在邊外幾十里處,這可有點難受。

    攻出去?面對匈奴的十來萬大軍,那必須全力出擊才行。

    可李牧手下,除了兩三萬騎兵,大部分的還是車兵和步卒。如果匈奴不想和李牧決戰,一旦李牧出擊,匈奴轉身就走,這些車步之軍想攆上匈奴的人馬都不容易,更談不上什麼擊垮!況且追的遠了,也會不但會給匈奴的反擊創造機會,還會讓代北三郡實力空虛,那豈不是給秦軍造成可趁之機麼!

    不能擊垮匈奴,還出擊幹什麼!

    但匈奴大軍就這麼待著,總不是什麼好事,一旦南邊戰起,這北面必然壓力大增呀!

    兩家各有各得頭疼事,雙方也就這麼不戰不和的耗了一個多月。

    等王翦於十一月出兵北上,李牧只得分兵,在北面留了三萬精銳,由雁門守楊清硯統領,自己則帶了大軍主力南下,對抗秦軍的北上。

    李牧交代楊清硯,如今秦軍來攻,內部空虛,不一定要死守長城,但也決不能讓匈奴殺到山南之地,相機進退,憑險固守就好,只要打退了秦軍,那時大軍無後顧之憂,對付匈奴就進退自如了。

    王翦率八萬秦軍北上,先屯駐於勾注塞。然後進逼山陰廣武城。

    不過,說是進逼,王翦可不冒進,待李牧大軍向南調動,王翦當即後腿幾十里,依托後面的勾注塞,深溝壁壘,取防守之態。

    對於王翦來說,這一仗可不著急打。

    自己統領的八萬秦軍是不錯,可是和李牧全軍對上,雖不能說必然是劣勢,可要說優勢,那也是自己騙自己。

    趙國的將帥,王翦當然也琢磨的透徹。

    自龐煖死後,這個李牧可算是趙國諸將第一,智勇雙全。絕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倒不是王翦就害怕李牧,而是在沒有絕對把握之前,王翦是斷斷不肯再冒險的。

    上次的秦趙之戰,王翦所直轄的各部也算是戰功顯赫,只是桓齮部被圍殲,身為全軍主帥,王翦總要承擔些責任,爵位被削了三級,反而落到了羌瘣的後面。

    要不是有上次的失敗,這回怎麼可能讓羌瘣成為上將軍,成為這次大戰的主帥,自己反而成了偏師之將!

    反正這次是牽制為主,攻城掠地為輔,只要李牧就在對面,這任務就算完成了大半,又何必冒險決戰呢。況且北面還有匈奴的配合。

    能讓匈奴多出點力,趙軍和匈奴兩敗俱傷,自己然後再撿便宜,痛打落水狗,豈不是上上之策?

    所以,王翦以外軍來攻,反而取了守勢,只是讓人繞到到陰山之外,通告匈奴的頭曼單于,秦趙已經在雁門之南開始大戰,請匈奴速速進兵,夾擊李牧。

    面對王翦如此持重,只是憑著大營固守,李牧也沒什麼好辦法。

    進攻,對面秦軍實力不弱,又有營壘為依托,自己手中實力不足以攻破敵軍的大營,聚而殲之。

    不進攻,那就只能這麼看著,兩軍對峙。

    不過,看著也比受兩面夾擊強的多,起碼這樣,自己還不至於太被動。真要秦軍和匈奴都是發力猛攻,自己代北軍的應付起來,還真是有些吃力。

    *****

    王翦的使者要去聯絡匈奴,這代北三郡是過不去的,只能往西繞個大圈,待過了陰山之口,折而向東才行。這使者輕車快馬的輾轉十多天,總算到了匈奴的頭曼大單于的營地。

    秦軍的使者來了,頭曼單于見之大喜,得知來意,頭曼不但滿口答應出兵之事,更是賜金送馬,大設酒宴盛情款待。

    當然,免不了要趁機打聽南線的戰事。

    王翦所派的使者,乃是王翦門下的一名賓客,心思靈便,口舌便給。頭曼單于問起戰事,這廝當即口綻蓮花,將王翦與李牧在勾注山下大戰的慘烈狠狠的吹噓了一番。據他說起來,這一仗簡直是驚天地泣鬼神,只殺得血流成河,死屍遍野,李牧的代北慘軍只能躲在城中苟延殘喘,而王將軍所部也是損失慘重,暫無進攻之力,正在等待後援。

    一旦秦軍兩三萬後援來到,說不得,代北三郡就是秦的囊中之物。

    頭曼單于帳下眾將聽了,都是大為興奮。

    李牧主力傷亡殆盡,那自己面對的趙軍豈不是已經成了孤軍?

    只要攻破對面的防守,還等什麼秦國的援軍,咱匈奴就直接將這三郡拿在手裡了。那是別說李牧,就是王翦,也一樣趕回勾注山那邊去!

    諸將紛紛請令,頭曼單于也是興奮地很,當即允諾,後日就出兵進擊!說罷,一面向使者敬酒,一面和眾將開懷暢飲,直到盡醉才罷。

    第二日,頭曼先撥調兵馬向前開拔,然後派了一隊精騎,護送秦軍使者返回。在告別的時候,頭曼單于一再向使者致意,請使者回去,好生問候將軍,稍安勿躁,只要我軍攻破前面趙軍的關隘,立刻就會派出援兵,協助將軍生擒李牧!

    那使者眼見匈奴大軍調動,千軍萬馬滾滾前行,得知任務完成,當然高興的很,頭曼單于這樣說,那使者當即拍著胸脯道:「大單于兵威雄壯,趙軍區區偏師,豈是大單于的對手,大單于放心,外臣回去,一定將大單于之意稟明將軍,小心戒備,牽制李牧殘軍,也好和大單于會獵於勾注山下!」

    說罷,別了頭曼,在匈奴騎兵的護衛之下,繞路去回見王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