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斬秦

第4卷 橫掃大漠 第282章 狠辣之計 文 / 輕杖勝馬一壺醋

    第282章狠辣之計

    ***:求紅票,求評論!!

    藉著太子丹要滅匈奴的話題,李牧問起東胡之事。

    這是太子丹的得意之作,有機會在這千古名將面前顯擺一下,太子丹當然不肯瞞著,遂一五一十,將自己如何規劃,如何編練精騎,如何選時機突襲,如何整編諸部,日後如何管理同化,等等一切,都給李牧詳細解釋了一番。

    聽罷,李牧拍掌讚道:「太子之策,想他人所未想,行他人所未行,可謂是別出心裁,看起來冒險,實際上又是以強擊弱,以眾臨寡!大勝也在情理之中。」

    「至於太子所謂以戰養戰,雖不和仁愛之道,卻是兵家至理。」

    李瑛在旁聽著,心裡大美,故意笑著插嘴道:「難道他用兵還比父親更厲害不成,女兒可是不信的。」

    李牧呵呵笑道:「瑛兒心裡,只怕也是得意的很,這麼說話,只是要讓為父多誇讚幾句吧?」

    李瑛雖被父親說中心事,嘴裡卻是不肯認的,起身給父親和太子丹到上酒,嘻嘻笑道:「瞧父親說的,他就是打了一兩個勝仗,父親鎮守邊郡,臨敵對陣多年,用兵之道,豈是太子一戰兩戰所能及的?」

    太子丹也道:「將軍誇獎,丹實不敢當,不過僥倖罷了,將軍身經百戰,從無敗績,用兵之精,丹哪裡能及!」

    李牧大搖其頭,微笑著道:「太子不必過謙,實在是東胡這一仗,委實出乎我之所料。」

    說著,李牧從幾上取過一幅白絹,打開來,乃是代北三郡山川地理,李牧將地圖攤在几上,請過太子,指著上面道:「太子請看,這是代北三郡之地和四周地理圖。」

    「此為廣武,乃我等所在,從此向南三十里,秦軍王翦所部,依山屯駐,深溝壁壘,只是不戰,我料王翦之意,無非是拖住我軍之力,等待匈奴之兵南下。」

    手指上移,點著陰山之中,李牧又道:「此處乃頭曼之軍所據,從此南下,既是雲中城,其間有長城為憑,我軍據此而守,雖然楊清硯在此不過有兩萬之眾,匈奴想輕而易舉南下,只怕也是不易。」

    「頭曼揮軍南進,卻在此梭巡不進,無非是等我和秦軍拚個兩敗俱傷而已。」

    「秦軍和匈奴各懷鬼胎,雖然兵眾,都不欲和我軍死拼,生怕為對方佔了便宜。故我軍雖少,倒也不懼。」

    「我知太子謀定而後動,出兵三郡,幫我抵禦匈奴以分敵之勢是真,心中欲得三郡之地也是不假,以某想來,如這三郡之地由我來守,匈奴也罷,秦軍也罷,想輕鬆拿去絕不可能。我不離代,太子欲圖謀三郡,雖然彼此親戚,我也只能國事為重,斷不會損趙以利太子。」

    「只是當真如荊卿所言,我大軍要南下救援,這三郡之地,守無可守,割給燕國,總勝於被秦或匈奴所得。」

    在屋裡的,只有自家親眷三人,為了日後彼此能同心行動,免得誤會誤事,李牧也不隱瞞,逕直將心中想法全部吐了出來。

    私室密議,太子丹知道李牧說的乃是心裡話,也是實在話,如果李牧有能力守住代北三郡,卻要給燕國謀去一塊,以李牧的為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李牧無法守住代北,從趙國目前的立場來說,代北三郡當然是落在燕國手裡為上。別的不說,起碼那些隨軍南下的將士,家眷在盟國手裡,總比在敵國轄制之下要放心的多。

    太子丹當即正色道:「請將軍放心,丹之心中,絕對無損趙以肥燕之意。能雙退匈奴和秦,則我燕軍立刻退出三郡,絕不留一兵一卒!」

    李牧凝視著太子丹,問道:「太子此言可是真心麼?」

    太子丹奮然道:「丹雖不肖,也知信義乃立身之本,豈肯為區區之地,誤了先祖之大名!」

    李牧呵呵一笑,道:「如此,牧放心矣。」

    「王翦此人,用兵智勇兼備,觀其前來,以持重為主,後面又是勾注塞為靠,難以一擊而破。如欲解此局,非從北面著手不可。」

    「太子所說桓齮所部,雖然身在匈奴之側,但也是相距近千里,距代北之地,更是遙遠,別說西進之後,有匈奴兵相阻隔,就是現在,只怕來回聯絡都是極難。」

    「故桓齮之軍,看似位居敵軍之後,可取敵之後方巢穴,但對於臨陣取勝,卻作用不大。欲勝頭曼,還需靠現有之軍。」

    「我軍在北,有三萬之眾,分守關隘城池,雁門守楊清硯,乃我部名將,多有謀略,素得軍心,太子要破匈奴,此人當可出大力。」

    「陰山綿延上千里,從東向西,依次為大馬群山,樺山、輝騰梁山、大青山、烏拉山、狼山等山組成,大馬群山以東,舊乃東胡之地,後來東胡東走,初時此地數百里並無部族人眾,後來漸有雜胡進入,皆為東胡所屬,如今都已是太子轄下。匈奴各部,主要在大青山,輝騰梁山、烏拉山、和狼山之北,匈奴王庭,則素來在大青山之北數百里左近。如今匈奴之軍,也是從此南下。」

    「大青山之中,山谷縱橫,南北通途並不多,只有三四條路,如今頭曼所對這條谷道,南面六十里,乃是雲中城,谷道出山處,有城堡兩座,雄踞於山口兩側,易守難攻,只是城池狹小,容不得重兵屯守。」

    「匈奴不取這兩城,無以下山南,我料頭曼之意,乃先取這兩城,從此往南直到雲中,乃是一馬平川之地,匈奴攻到城下,則隔絕雲中以西各城。」

    「雲中之西,雖然山河之間,寬窄不同,但東西六百里,皆土地肥美之境,草木繁盛,實為雲中精華所在,但人煙稀少,亦多有我趙民遊牧其間,頭曼如取此地,則匈奴必然如虎添翼,越發的難治。」

    黃河沿賀蘭山北上,從陰山之下折而向東,經流千里之地,再折而向南,從鄂爾多斯高原和呂梁山脈之間奔騰而下,等於是走了一個大大的幾字,在幾字左邊和上面,沙地、大山和沙漠之間,因黃河的沖刷和氾濫,形成了三塊沿河的平原肥沃地帶,這就是後世所說的河套平原。

    從賀蘭山以東,順河而下,河套平原又分西套,也就是現在銀川附近,後套:現在的巴彥淖爾和前套:現在包頭和呼和浩特所在的土默川平原。

    趙國雲中郡所轄,主要指的就是前套這一部分。至於後套那裡,實在是丁口太少,趙國也不過是聊聊幾個據點罷了,但水草之豐美,還在前套之上。所謂的高闕塞,就在這後套的北沿,也是防止匈奴南下的要道。秦國使者繞道北上,就是從這後套當中,避開高闕,尋小路而過。

    李牧所說的山河之間,還只是說前套之地,但太子丹明白,這前套都丟了,後套被隔絕在外,又沒有什麼實力,自然也要落到匈奴手中。

    太子丹費了老半天勁,連東胡那麼偏遠之地都要控制在手,不想給自己的後面留下一個隱患,更何況這雲中地界,土地肥沃,亦農亦牧,還遠在東胡諸地之上,趙國佔著就佔著,當然捨不得讓匈奴拿走。

    要知道,這一塊,可是後世煤鐵兩大戰略物資的非常重要產地呀。

    這且不說,要是擁有此地,如果順黃河而上,還可南下寧夏。這可是已經到了關中的西北,當真是鑽到了秦國的背後!

    太子丹看著地圖,問道:「既然將軍已知頭曼之意,不知該當如何破之?」

    李牧手指雲中北側的谷道,「太子請看,此谷險峻,我軍要防敵軍至今並不難,可要想從此北上迎擊,則我軍也無法展開,前面阻路不同,頭曼的大隊兵馬,也不會從此入山,想要抄其後路,重創敵軍,只怕不能。」

    「從這兩城之後,雖是山谷,卻要寬闊的多,莫如在山谷之端,再築一道長圍,待敵軍攻兩城甚急,則棄兩城而守長圍。」

    「頭曼既然破了兩城,定不以長圍為意,這片山谷足以屯兵,頭曼大軍為取雲中,必自谷道而進以取雲中,我軍前有長圍堅守,滯留頭曼於此,然後可另派一軍,快速繞道北上,堵住頭曼回頭之路,山谷之中,如非大雪,連水都沒有,那匈奴十萬丁壯進退無路,想要活命,非降如何?」

    「這繞行後路之軍,非精騎不可,我知范相前來,可是有萬餘騎兵隨行,恰好可行此計!」

    「拿下這些丁壯,那些後方老弱,想必桓齮就算萬數兵馬,只要能走的到,匈奴的數十萬部眾,豈不就是太子囊中之物?」

    太子丹聽了李牧這招,心裡一陣發冷,暗道李牧果然狠辣,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要命,這可不是要打退匈奴,而是借勢把匈奴引進來,和上次一樣,把匈奴丁壯一舉全殲呀!

    關鍵此計還不是一味的狠辣,而是全面將敵我兩部兵卒戰力的優劣,對方的意圖全部利用上了,匈奴精騎善於野戰,偏偏要兩面攻壘,正好可避敵之長,揚敵之短,我軍兵少,又用了地理山川作為補充,讓敵軍的優勢兵力難以展開。

    太子丹甚為敬服,一拜到地,道:「多謝將軍指點,丹定讓頭曼這廝來的去不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