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斬秦

第五卷 縱橫諸侯 第316章 曲直 文 / 輕杖勝馬一壺醋

    第316章曲直

    ***:除夕呀,今天是除夕呀!!!拜年,給大家拜年!!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呀!!!!

    李牧肥地大捷,全殲秦軍十五萬,消息送到邯鄲,一直焦慮不安的春平侯趙柯總算長出了一口氣,趕緊拿著捷報進宮稟報。

    趙王遷雖然年幼,但知道國勢危急,也是食不甘味,聽到是李牧捷報,不等春平侯說完,已經跑過來一把搶過表章,打開粗粗看過,已經喜的眉飛色舞,哈哈大笑道:「李卿真乃我大趙良將,一戰全殲秦國大軍,大捷呀,大捷呀!」

    春平侯趙柯聰明人,現在可不會掃了大王的高興,對於趙王遷失儀視而不見,只是微微笑著,道:「李牧大捷,我趙轉危為安,臣恭喜大王,賀喜大王!」雖然趙柯有意平淡處之,可微微顫抖的聲音,還是透漏了趙柯的激動和高興。

    趙王遷可管不了那麼多,手裡拿著表章,在殿中來回走了兩圈,猛地站住,呵呵笑著對趙柯道:「李卿救國家危急,功勞卓著,要封賞,一定要重重封賞!」

    李牧如此大功,當然要封賞,只是趙王遷並未親政,像這封賞之事,當有趙柯和重臣擬定之後,奏報太后,大王這裡走個手續而已。但現在趙王遷正在興頭上,趙柯也是湊趣,笑道:「李牧有大功於國,自當封賞,此次大戰,乃是在宜安,封李牧為宜安君如何?」

    趙王遷連連搖頭,對趙柯笑道:「不妥,不妥,李卿以十萬代北軍並數萬老弱殘軍,一戰全殲秦軍十五萬精銳,如此善兵,世間罕有,秦之白起比之尚有不如。有李卿在,寡人有何慮哉!就封李卿為武安君,以宜安、肥為其封邑,伯侯以為如何?」

    封號不像官職或可有權位之爭,不是什麼大事,大王既然高興,難的拿了一次主意,春平侯也懶得反對,當即笑道:「如此甚好,就依大王之見!」

    趙王遷高興,想到多日不曾有心賞舞飲酒,當即吩咐殿中謁者,去傳酒菜歌舞,要拉著趙柯共賞。趙柯哪裡顧得上,當即笑著辭了,先去太后宮中告知喜訊,趙倡後聽說,也是大喜,去了心中一塊重病,細細問了捷報詳情,少不得又纏著趙柯,兩人共同慶祝一番,這才罷休。

    大捷的消息傳到城中,城中大小官吏庶民,一掃往日之憂,幾乎家家置酒以示慶祝,只是多有子弟戰死平陽,歡喜之餘,未免多了幾分傷感。

    李牧從平坦城撤回,留精銳兵馬兩萬,駐紮在井陘口,依據險要,先後修築數道關口,以楊清硯總管其事。傅抵、龐羲,各率本部兵馬回郡,李牧和司馬尚、趙蔥等人,一同南下邯鄲。

    大戰已畢,燕趙兩國尚有後事需要安排,燕太子丹將燕軍兵馬讓酈商統帶,押著七萬餘秦軍戰俘,直接返回武陽城,自己則帶了賓客郎官和一千親衛,隨李牧南下。

    走到耿地,遇到邯鄲使者,傳大王旨意,冊封李牧為武安君,軍中諸將齊向李牧祝賀。李牧大擺酒宴,與太子丹和諸將共慶。

    待諸將散去,太子丹藉機留下,對李牧道:「將軍一向與公子嘉頗善,實遭太后與重臣之忌。前日國事危急,迫不得已而用將軍,如今將軍得立大功,以功以能,掌國之軍事,乃順理成章之事。」

    「只是此戰雖勝,畢竟失土喪軍,國家消弱,秦王政野心勃勃,豈能甘心吃虧,燕趙需防秦軍再來。」

    「國事唯艱,非上下和睦不足以御外侮,春平侯貴為伯侯,官為相國,實掌趙之大政,將軍欲無掣肘,非合於趙柯不可,萬望將軍留意。」

    李牧歎了口氣,道:「太子所言甚是,春平侯身為孝成王太子而不得立,雖封高爵,卻為先王所抑,如今得掌大權,親則親矣,只是志大才疏。」

    「某為外將,今雖入朝執掌軍事,然終比不得春平侯,非結好相國和太后不足以展我之志,太子所言,某記下了!」

    「本次戰勝,多有繳獲,某已備下奴僕財物,多送些給相國就是!」

    太子丹提醒道:「將軍,丹聞太后身邊,有一寵臣郭開,雖然並非重臣,然郭氏乃邯鄲大賈,手中多金,深受先王和太后等人之喜,除了春平侯,只怕此人也輕忽不得。」

    李牧意味深長的看了太子丹一眼,笑道:「太子對邯鄲之情,看來甚熟呀。」

    兩人雖是翁婿至親,畢竟身處兩國,太子丹知道李牧定然是誤會了自己,才會這樣說。

    太子丹也不多做解釋,反正越描越黑,他很是誠摯的對李牧道:「將軍,丹自和趙相約,三年以來,燕國付出無數,雖獲雲中、雁門,亦是為救趙國之危,不想損趙而肥秦而已。」

    「趙之大敵,非燕。燕之敵,乃秦。敵之敵即我之友,將軍乃明智之人,自當知之!」

    李牧想到自己守了十來年的代北三郡,目前大半歸了燕國,雖然他也知道,趙國如果不割讓兩郡,自己要南下救援邯鄲,這兩郡甚至三郡之地,都有可能被秦國奪去。但無論如何,想到兩郡歸了燕國,心裡也是很不舒服。

    聽太子丹這樣說,李牧心中不快,道:「太子所說之理,牧自知之,此無需多言!」

    當初為了救國之危,趙國割讓兩郡當然很痛快,如果局勢繼續危急,燕國大力相助,趙國上下只會感激燕國的支持。可如今局勢扭轉緩和之後,對於秦國佔去之地,只會覺得是力不如人,但想起一下子丟了兩郡之地,還是送給了燕國,不管燕國在勝利當***了多少力,趙國可能覺得還是有些虧了,或許有進了燕國圈套的感覺。

    連李牧都有這樣的情緒,只怕趙國上下,更會不缺這樣想的人吧?

    這對於燕趙之盟可不是好事。

    說不定就在這個上面,會讓秦國找到挑撥的機會。

    太子丹暗歎一口氣,別人自己暫時管不著,可面對李牧,要是不把這事給徹底解決了,那以後還怎麼合作!

    太子丹端坐正色道:「將軍,丹有數言,還請將軍一聽!」

    「諸侯相交,或攻或盟,所圖非他,利也!」

    「燕趙兩國,舊有恩怨,不論趙攻燕亦或燕伐趙,是非曲直,並不可論!而今能攜手對敵者,無非是抗秦之伐也!」

    「趙國為東方之強,秦欲一統諸侯,非弱趙不可,燕國孤弱,欲富國強兵,賴趙在前以御秦也!故燕趙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此事將軍自深知之!」

    「燕雖得兩郡之地,然燕供趙糧草十數萬石,兵馬十餘萬用於助趙抗秦,燕軍折損亦有數萬,燕之得失亦算相當。」

    「況兩郡歸燕,總好過資敵,日後抗秦之事,燕可報趙者甚多,還望將軍斟酌大局,況中原遼闊,燕趙聯手,趙失之於燕,得之於秦豈不是甚好!」

    李牧只是有些不舒服罷了,其實心裡很明白。見自家女婿正容正色說出這一番大道理,抬眼看了太子丹一眼,道:「此事何須多說,某當然深知其理!」

    「只是朝中,未免也會有此之想,太子還需考慮!」

    這話說的,隱然是以自家人自居,太子丹鬆了口氣,笑道:「只要將軍沒有誤會,他人如何,丹自有分寸,只是郭開之事,還望將軍小心。」

    李牧曉得太子丹是一心為自己打算,當即溫言道:「郭開交遊廣闊,身富多金,又善觀顏色,素來受王室貴人喜愛,此乃小人,某雖不屑其為人,亦會小心應對,免受其害,太子放心就是。」

    說完,李牧卻又加了一句:「貴為太子,外人面前,還當以仁義示人,莫要張口閉口都是利,以為諸侯所笑!」

    李牧和太子丹相對,一直重其太子身份,不敢以長輩自居,從來都是太子不離口,即便相談再融洽,都是賓客相待之局,但翁婿兩人說到最後,都是交心的話,這後面一舉,卻完全是長輩身份,大有教訓後輩之意。

    太子丹聽了絲毫不以為杵,反而心中甚是歡喜,當即行禮道:「長有訓,小子不敢辭,定當牢記在心!」

    說完了,太子丹也會了李牧一句實話,笑道:「滿口仁義,或許要受人所制。莫如言利,當不會吃虧!」

    李牧橫了太子丹一眼,微笑道:「嘿嘿,這三年燕國南和趙,北攻胡,聯手抗秦,出擊匈奴,拓地千里,增口百萬,就是強秦,可也絲毫沒佔了燕的便宜!只怕吃虧的都是別人!」

    這是太子丹心中得意之事,當即呵呵一笑,辭了李牧,顧自回去,一邊走著,一邊想到:李牧謀國以忠,原本和春平侯與郭開不合,所以後來被趙王屈殺,如今看今日這樣,想必李牧對於二人,當會用心籠絡,或許可免後來被讒之悲劇。

    又想李牧後來,大有親近之意,或許將來也有可能,利用親情,巧使計謀,將之收歸麾下。自己再爭取幾年時間,多多壯大燕國,那時再讓李牧歸燕,這天下取之大有希望呀!

    大軍逶迤前行,不過八日,到了邯鄲,李牧這是大勝而歸,又有太子丹這樣的貴客同行,春平侯帶著朝中重臣,親自到城外十里相應。

    太子丹細心觀察,見李牧對春平侯恭敬有加,同時出手也很是大方,不但送了春平侯不少繳獲的車馬,更很是痛快將五百戰俘直接送給了春平侯為奴。

    春平侯似乎也沒想到李牧如此可意,也是喜之不盡,兩人相處甚歡,太子丹看在眼裡,也為李牧高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