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斬秦

第五卷 縱橫諸侯 第330章 如何取捨 文 / 輕杖勝馬一壺醋

    第330章如何取捨

    ***:大風第二天,吹的可是不大呀!!各位大大,千萬收藏一下吧,老醋拜求了!!

    ***才兩張而已,真是苦惱呀,各位大大,那位支援一下呀!呵呵

    太子丹東巡各郡,不過是督導政務,瞭解下情,撫恤百姓軍民,並沒有什麼緊急具體的大事要辦,故而這一路行來,雖然忙碌,倒也從容。

    相對於太子丹的從容和輕鬆,親政五年的秦王政,卻覺得沉甸甸的。

    沒法不沉重。

    親政五年,國內政事倒也順心,關中巴蜀兩地,因都江堰和關中大渠的修建,儘管前年大旱,但收成幾乎不受什麼影響,對外數次征伐,東郡之地日益擴大,河濟和上黨之地,都已全部奪到手中,成果不可謂不豐。只是每每想到對趙兩戰,卻是兵敗將亡,讓年輕的秦王政惱火萬分。

    尤其是去年這一仗,秦王政越想越是窩火:殲滅了趙軍主力,原本是一舉滅趙的良機,誰知道上將軍羌廆卻是全軍覆沒,十餘萬大軍跑回來的,尚不足五千,這讓秦王政想起來,每每都是恨得咬牙。

    在趙人手裡,已經折了秦國兩個上將軍。

    單單是羌廆也就罷了,可惜的是連李信也丟了。

    數年以來,秦軍老將凋零,蒙驁被趙軍射死,辛勝亡於嫪毐之亂,王陵、麃公、張唐陸續病亡,桓齮、羌廆正當盛年,卻是一降一死,大將當中,只有王翦父子和楊端和尚在,李信乃是深受自己看重的少壯將領,大戰之初,披堅執銳勇不可擋,眼見前途遠大,不想一戰而敗,被太子丹虜殺。實在太可惜了。

    還不止是李信,十幾萬大軍,幾十位正當壯年的校尉、軍侯,都是百戰中鍛煉出來的秦軍中堅,這個損失,可是讓秦王政心疼的流血。

    幸好蒙恬逃了回來。

    對於蒙氏兄弟,多年隨在秦王政身邊,蒙毅人如其名,明智剛毅,蒙恬沉穩多智,在秦王政看來,這兩位磨練幾年,絕對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可惜的是蒙毅還沒來及嶄露頭角就亡於嫪毐之亂。

    蒙恬軍敗於井陘口,原本當追論其罪,幸好聚敗兵堅守平坦城,使得趙軍不能趁勢西上,功過相抵,不至於論罪處罰,這讓秦王政稍稍鬆了口氣。

    這個時候,秦王政實在是捨不得再因為追究罪責而失去了蒙恬這個可用之才。

    蒙氏三代效力於秦,如今已經徹底成了秦國本土將門,以秦王政看來,蒙驁為大將多年,戰功卓著,蒙恬被蒙驁視為蒙氏千里駒,才不在其大父之下。

    至於蒙武,雖然也久在軍中為將,但上比其父,下比其子,都稍稍有些不如。

    當然,最讓秦王政操心的,並不是缺兵少將的問題。秦軍與六國征戰百年,別的或許會少了,但要論能掙敢戰的將佐,那一貫是層出不窮的。更何況還有王氏父子和楊端和等人足以支撐局面。

    讓秦王政遲疑不決的是下一步該當如何。

    從李牧撤兵,秦軍各部自回本郡,秦國之內,為了此事,已經爭了一個多月,卻一直沒有個答案。

    朝中文武各有主張。

    昌平君熊啟作為右相,著重國內之局,道是這數年之戰,國內多年積蓄的糧草兵甲,可是消耗的不輕,而東郡、三川、上黨、河東、太原這幾郡,每次必戰,丁壯前後折了近三十萬眾,青壯亡於前線,只留下老弱婦孺,這郡縣農耕都大受影響,實在是不易再戰。

    故而昌平君主張和睦諸侯,兩三年內休養生息,恢復這數郡之力,積蓄力量,以備再戰。

    但軍中將佐,卻獻策立即整兵再戰。

    尤其是王翦主張最力。

    以王翦看來,這數戰雖然秦軍傷亡不輕,但秦軍所折損的,都是外面五郡之兵,而關中根本之地,卻是沒受到什麼損傷。

    秦軍敗了沒錯,但趙軍同樣也是損失慘重。傷折的丁壯還在秦軍之上。

    但趙地的丁口總數,可就比秦軍差的太遠了,原本就少,如今又割了兩郡給燕國,除了李牧所統,剩下的都是老弱而已,秦軍之敗是如同傷折手足,而對於趙國,那已經大傷根本。

    趙兵之強,除了秦之外,冠絕諸侯,好不容易把趙國打到目前這悲慘之地,居然要停止攻伐,休養生息,豈不是重蹈當年長平之戰後的覆轍?須知秦國五郡是恢復了,可趙國也在恢復。

    但昌平君卻不以為然,道是秦國地域廣闊,遠勝於諸侯,趙國目前所存,不過四郡之地。

    說是四郡,要論面積丁口,還趕不上秦國的三郡。雖然都在恢復,可秦國地域之廣,在趙數倍之上,不管怎麼恢復,趙國想恢復其鼎盛之時的力量,與秦相抗衡也是絕不可能的。

    秦國恢復兩年,積蓄大增,以那時之力一舉滅趙,舉重若輕,手裡還可有足夠之力以防諸侯之變。如果現在勉強攻趙,萬一有什麼差池,只怕秦國傷及根本,反而會給諸侯機會。

    如今朝中老成凋零,昌平君身為右相,原本就地位尊崇,而王翦等將佐,本次大戰,都是有過無功,說話腰桿也不好挺的太直,說話份量自然沒有昌平君份量重。

    秦王政心中,對於軍中將佐的觀點,還真是更為認同一些。不過昌平君說的,到底是哪裡不妥,他一時之間還搞不明白。

    為此秦王政私下裡問蒙恬道:「以卿之間,昌文君與王卿所論,何者為是?」

    蒙恬經此一敗,自知兵凶戰危,事關重大,卻是又精細了許多,大王有問,蒙恬沉吟一下,回道:「大王,此二人所論,皆無誤。」

    秦王政奇道:「兩人所論相反,何來皆無誤之說?卿且明言之!」

    蒙恬拱手奏道:「大王,臣自思數十年來我大秦與諸侯之戰,每戰之後,少則一年,多則兩三年不出,何哉?以臣所觀,每戰消耗巨大,丁壯折損,故大戰之後,必有休養之時,方可蓄力再戰。如一力支撐苦戰,則難免成窮兵黷武之勢,盈而後虧,反至不利。譬如長平之戰後,我軍雖殺敵四十餘萬,然自損亦二十餘萬,對峙三年,府庫空虛,因趙不肯按約割地,怒而興兵攻邯鄲,兩年不下,被諸侯所趁,我軍大敗,反將數年攻伐之地,盡數丟棄,今日之戰後,和其時相似,昌平君所言,乃是持重之語,故臣以為無誤。」

    「然王將軍所言,趙此戰之後,丟城失將,國力大損,不過僅有李牧一支可用之兵,糧草耗損一空,我軍雖有傷折,但關中巴蜀之卒,並未損失多少,關中蓄積尚可支撐,如能傾力一戰,則趙何以相抗?」

    「諸侯當中,齊國自守,楚國乃大王新親之國,目下兩國也自和睦,韓魏不足慮,如能取了趙國,則我大秦東臨齊,北威燕,南並韓魏,楚國雖大,也只有束手之道,故王將軍所論,雖險,乃是用兵之道,故臣以為亦無誤。」

    「當用何策,唯大王裁之!」

    蒙恬知道這是事關重大的決策,自己新敗之身,最好不要扯進去,故而只是分析利弊,還是請秦王政自行決斷。

    秦王政要是能下了決斷,也就不問蒙恬了,見蒙恬有些模稜兩可,秦王政有些不喜,道:「寡人與卿,乃幼年之交,以卿明智忠信,寡人一向重卿之言,卿何以模糊其間也?」

    蒙恬趕緊辯駁,謝道:「臣亦是待罪之身,大王不究,臣感激莫名,豈敢模糊其間,不顧國事之大也?只是此事事關重大,各有所本,臣不敢妄言罷了!」

    秦王政嘿道:「不然,寡人不究卿罪,以卿功過相抵也。卿年幼,寡人望卿甚重,切莫失了銳氣!」

    「這兩敗於趙,其中頗有燕丹在其中為亂,燕如今北並東胡匈奴,西取趙之雁門、雲中,眼見國勢日強,足可為我秦之患,何故昌平君和王翦等人,只論趙而不及燕也?」

    「以卿觀之,燕丹如何?」

    蒙恬思索良久,方緩緩而道:「大王,以臣細思,燕丹自從歸國,頗為振作,刷新政治,編煉士卒,國勢有弱轉強,雖北並東胡匈奴,擴地千里,如今又得了雁門雲中,燕國之勢,卻有蒸蒸日上之相。」

    「這兩戰之敗,首戰燕趙合謀,誘我軍北上而中其計,本戰又是多派兵相助趙國,更送趙國糧草以助之。但燕軍出動不少,卻也只是輔助趙軍而已。」

    「臣思燕丹此人,頗多智計,只是看其作為,都是誘趙人為其前,取巧為上,不肯以燕軍力戰。恐怕在其內心,實則懼我甚重。」|

    「彼既有畏懼之心,總有強兵猛將,又何足為懼?威之以勢,誘之以利,離間燕趙之盟,使其不肯助趙即可。」

    「燕國雖然國土日增,但多是苦寒之地,不過多些牛馬之用,我大秦只需取了中原,以中原之富,我大秦之強,燕國土再廣,將來如要和我大秦為敵,也不堪我全力一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