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斬秦

第五卷 縱橫諸侯 第331章 李斯之計 文 / 輕杖勝馬一壺醋

    第331章李斯之計

    ***:非常感謝楓洛夜兄弟的打賞,感謝河圖和司徒兄弟的***!!

    此時十月,秦國各地郡縣上計已畢,秦王政這些日子,已經對國內各處糧草、丁口、盔甲、車馬之數都已瞭然於心,曉得國內形勢雖然受戰敗影響,東面數郡耕作收成受了不小的影響,但和全國比起來,卻也只是局部之患而已。整體來看,秦國仍是豐收之年,尤其是關中大收,咸陽糧草除了俸祿之用和官府之耗,蓄積仍多達百萬石之多。

    說起來秦王政和秦歷代先王多有不同,秦國自商君入秦改革政事,到惠文王初設相位,以秦國多將,秦國之相多以諸侯賓客大賢擔之,張儀等人,皆在此時風光一時。

    昭王初即位,穰侯魏冉以扶立之功,又是太后異母弟,前後為相二十多年,故秦之相,位尊權隆。無論是范雎取而代之,還是呂不韋後來執掌國政,秦國這日常政事,多決於相國,秦王尊之,多垂拱而治。

    秦王政親政,以呂不韋時權位過重,罷相國而置左右相,昌平君雖以右相為尊,但諸多政事,都是秦王政都是親力親為,昌平君的權位比之呂不韋,可是要差了不少。

    秦王政對此,倒是樂此不疲,每日早早就開始閱覽奏章,批注政務,為了防止自己偷懶,秦王政甚至給自己定下規矩,每日披閱竹簡,不下兩石之數。

    看到這國內形勢不錯,秦王政遂召將相大臣研議和戰大事。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隨著一些老成凋零,秦國之將相大臣,也變化了不少,李瑤轉任國尉,中尉則是將蒙武從太原調回充任。至於王翦,則被秦王政任為上將軍。

    至於李斯,則從長史,升為廷尉,一舉而為列卿,太傅矛焦病逝,臨去之前,推薦一個齊國賢士須賈,秦王政任之為太中大夫,至於賈遺,則是原職。

    對於王翦之任,乃是秦王政一力主張。

    代北之戰,單從彼此傷亡來論,王翦可說是不勝不敗,但從牽制趙國代北軍不得南下這一點,秦國的戰略目的並沒有達到,這一仗算是敗了。

    不過,這責任很難算到王翦身上。要不是有燕軍頂住秦軍,李牧想抽身就走,那是不可能的。

    當然,昌平君是有意要追究一下王翦的過錯,對王翦稍微打壓一下的,上將軍之職,昌平君更看重楊端和。

    楊端和不是秦國關中將門出身,乃是來自於楚國。受昌平君舉薦,才得以為秦將,勝仗是打了不少,東郡的設立和擴大,多有其功,聲望還在蒙武之上。

    但秦王政不同意。

    上次秦軍和趙戰於上黨和漳水,打的最好的就是王家父子。

    那一仗總體是敗了,身為上將軍的王翦承擔了責任,但從王翦親自掌握的那一路秦軍戰績來看,秦王政知道,王翦堪為良將。

    去年這一仗讓王翦統領偏師去代北,秦王政自己想來,覺得自己未免有些失策。要是以王翦為大將,統主力東下井陘,李牧未必就能佔了便宜。

    所以,雖然朝中有追究王翦責任的聲音,但秦王政根本不理,對於王翦,反而多加撫慰,直接接任上將軍。

    談及和戰大計,昌平君和王翦仍是各執一詞。其餘文武,也有贊成右相之議的,也有符合王翦之論的。

    倒是李斯和賈遺,都是默然不語,只是靜觀諸人爭論。

    秦王政笑道:「對於和戰之事,李卿素來有所主張,今日緣何一言不發?」

    秦王政問道,李斯趕緊跨前一步,對著大王拱手道:「大王,臣一言不發,乃是因和右相和上將軍之論皆有不同。」

    秦王政知道李斯智計甚多,又多次出使諸侯,對各國情形,很是熟悉,既然和昌平君與王翦意見都不相同,那定是另有高論,忙道:「卿何妨講來,和諸卿一起斟酌。」

    李斯對眾人一禮,然後才道:「臣觀各郡上計,我大秦全國之收,雖因五郡之故,有所下降,但差之甚少,我軍大出,當不虞糧草不豐之患,故臣以為,當興兵出擊諸侯為上。」

    「只是臣以為不當攻趙,而改取韓、魏為宜。」

    「留韓魏而不攻者,乃為免我軍北上攻趙腹背受敵,是以韓魏擋楚之異動也。」

    「然察當今之勢,我東郡之地,東、南兩處,皆接楚之境,荊宛之東,更與楚比鄰。則留韓魏有何用哉?」

    「如今我與趙大戰,韓魏相助,楚毫無動作,可見楚自知勢弱,不敢與秦為敵,秦楚聯姻,彼此親近。楚既不為秦之危害,則留韓魏何益也?」

    「韓魏雖恭順,但迫於勢也,終究非我之地,總是隱患,況韓魏所在,乃天下膏腴腹心,取之足以強我大秦,斷天下之要害,故當取之。」

    李斯說完當取韓魏之理,又繼續道:「上將軍欲攻趙,乃是以趙雖勝,但傷及根本,正可趁機取趙,以免為後患也。然以臣觀之,以趙目前國土失其半,丁口喪二十餘萬,僅有區區之地,縱有三年,又豈能恢復往日之強?此乃不必取趙之理」

    「趙雖弱,但不似韓魏孤為一郡,外無援兵內無強將。有燕國為趙之盟,則趙不易取也。臣曾往來燕趙,深知其情,自燕丹歸國,燕變革圖強,整軍習武,雖未必是我大秦之敵,但頗有從弱轉強之勢。況如今取了東胡匈奴之地,又得雁門雲中,牛馬充足,蓄積甚豐,我如取趙,則趙以哀兵力敵,李牧多智,燕丹再自後助之,勝負則難料也。」

    「莫若釋趙不攻。燕趙盟和者,乃是為我秦所迫,欲合力自保也。一旦我秦與之和,兩國外無危害,則內必生嫌隙,如我多派使臣,往來其間,當可令其彼此交惡。」

    「燕趙交惡,彼此相攻,則我和趙而攻燕,和燕可攻趙,權自在我,此豈非漁翁之利也!」

    「由是觀之:韓魏可取,取之有利。趙難取,且取之不如和之。故臣以為和燕趙而攻韓魏是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