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二百三十七章 惡魔之卵 文 / 血蝠

    第二百三十七章惡魔之卵

    蘇聯一貫以來的「大炮兵主義」在39年11月30日就提前顯現出了恐怖的威力,作為炮擊引導的飛機和科特林島上的觀測站清楚的看著一陣接一陣的炮擊像巨大的犁頭一樣切過芬蘭人的陣地,那些看似無比堅固的海岸要塞在巨炮的轟擊下被撕開,有些工事構建被炸出幾百米外,就是厚達數米的鋼筋混凝土要塞外牆也在356毫米巨炮的轟擊中土崩瓦解!

    高空近乎垂直角度落下的七百多公斤重的穿甲彈的威力是恐怖的,巨大的動能加上結實的外殼擊穿了5米多厚的土層後又穿透3米多厚的鋼筋混凝土頂蓋,一直落入要塞內部才劇烈爆炸!30多公斤裝藥爆發出的能量在強行崩裂厚實的鋼殼後,將周圍的一切炸成碎片!

    因為鐵道炮炮管壽命寶貴,三門m-1-14總共只發射了24發炮彈後就停止炮擊,開始撤出炮台區,沿著新修的鐵道暫時撤往後方的隱蔽陣地,留下那些br-17不要錢似的進行延伸炮擊。四個重炮營完全控制了29400米射程內的所有區域。

    210毫米加農炮射出的133公斤重混凝土破壞彈威力雖然沒有鐵道炮那樣恐怖,但對於天上的觀測員來說已經足夠震撼:他們以前基本都沒見過152毫米以上口徑炮彈爆炸的情形,如果一定要形容飛行員的感覺,除了震撼之外,這個級別的炮擊就是地獄對芬蘭人的問候。

    恐怖的炮擊讓空中的觀測機都不自覺的飛得遠了些,「要是哪顆不長眼的大傢伙砸到我頭上,那還不得屍骨無存?!」

    有被地面炮擊擊落地飛機嗎?也許有這樣的倒霉蛋,但飛行員們現在的擔憂是完全不必要的,戰鬥機部隊已經奪取了海峽上空的制空權。將芬蘭空軍都趕到了維堡以北。鋪天蓋地的轟炸機部隊正在轟炸芬蘭人的機場,天上的威脅基本消除,而且他們所在地位置很安全,彈道學專家們給出的引導空域是在要塞炮彈道之外的,這不過是飛行員們的心理作用在做怪。

    每一次齊射都將炮擊距離延伸50米,巨大的爆炸像一張毀滅一切的篩子一樣過濾芬蘭人的陣地,留下一排排的巨大彈坑,順便帶走了炮擊範圍內所有比節肢動物更高等生物地生命。

    20分鐘之後。伊諾要塞主體結構和附近工事已經挨了700發多發210毫米以上口徑的炮彈,原本還雄踞在海峽一側的要塞成為一片人間地獄,到處都是炮擊後留下的滿目瘡痍,混凝土結構東倒西歪,有些露出混凝土的18號鋼筋如同麻花一般奇怪地扭曲。

    要塞內部的海岸炮和邊上的榴彈炮陣地已經被徹底摧毀,由於頂蓋的塌陷,兩門沒有被直接擊中地254毫米要塞炮也被幾十噸重的混凝土塊砸壞,炮組成員更是成了血肉難辨的屍體、

    德國人一貫認為自己的大炮是全世界最好的。不可否認他們的一些巨炮威力巨大,但德國人還沒有嘗到「紅色巨錘」的威力,『共產』黨員設計和製造的重炮已經完全凌駕於德軍普遍裝備地大炮之上,只是德國人現在還不知道。

    按照計劃預計,包括德國人在內的世界列強很快就要重新審視紅色炮兵。因為芬蘭人成了紅軍炮兵現代化進程後的第一塊試金石,只有紅軍炮兵才能成批量調集隔海炮擊芬蘭要塞的重炮,就是因為br-17的性能已達到同類、同時期火炮彈道的金字塔尖。

    東邊在為瓦連佐夫進行炮擊引導的飛行員也看到了遠方連片的炮擊,她們雖然只負責這一段地炮擊指引。但從炮擊位置就估計出那些炮彈是從海峽對岸飛過去地。在姑娘們看來在這樣壯觀的炮擊之下還有什麼是不能摧毀地?!

    那邊打得火熱,瓦連佐夫中校這邊也不比紅山和灰馬炮台冷清,在彼得洛娃的引導下炮兵營正在一個一個對射程內的堡壘和工事進行點名——已經被炸上天的賴沃拉要塞炮兵要是知道瓦連佐夫現在的動作,不知道是悲哀還是後悔:他們是唯一能威脅泰裡約基堡壘地域的芬蘭炮兵,但戰術讓他們選擇了暫時沉默,結果成了永久的寂靜,而瓦連佐夫的四門br-17正在逐個點名的堡壘不僅無法得到瓦連佐夫的坐標,堡壘內的榴彈炮也夠不到泰裡約基堡壘區。

    「曼納林防線」固然堅固。設計上各抵抗樞紐也是一環扣一環難以攻克,但一旦失去了制空權和碰上紅軍威力射程佔據巨大優勢的遠程大炮就成了各被動挨打的目標,這大概是設計者比利時人巴都將軍沒考慮到的。

    巴都考慮到了又如何?芬蘭人根本拿不出高性能的大炮,一切都是枉然,更不用說那些對保障地帶後方進行狂轟濫炸的紅軍轟炸機群,彼-2編隊還不斷的出現在防線中後方的堡壘上空,高空俯衝而下準確的將250公斤和100公斤級的爆破彈砸到芬蘭人的頭上。

    緊急行軍向前方進行支援的芬蘭部隊更是可憐——一個精銳的常備步兵營在從庫奧萊馬耶爾維支援庫泰爾塞凱的路上被三架sb-2發現,轟炸機領隊雷庫寧下令對下面這支正向路兩邊進行防空隱蔽的芬蘭部隊進行轟炸。

    「全體注意。目標前方步兵。高度800水平轟炸,把我們的禮物扔下去!」

    副駕駛員和領航轟炸員都見識過訓練時「禮物」試投的威力。現在他們看遠處的那些芬蘭人如同看一群可憐的綿羊一樣,很快那支芬蘭步兵也會是實驗場上的綿羊相同的命運,徹底失去生命是「幸福的」,沒死的那些會比死了還難受。

    三架從列寧格勒附近機場起飛的sb-2快速轟炸機執行的就是摧毀芬軍有生力量的任務,進行了最大負荷掛載,原定目標是庫奧萊馬耶爾維的兵營。但領隊顯然認為這個步兵營的價值更大,三架轟炸機向芬蘭人投下了全部的18枚100公斤高爆炸彈和6枚500公斤新式集束炸彈。

    隨著領航機投彈手的一聲「投彈」,雷庫寧感覺飛機一輕,少了一噸多載荷的飛機猛的往上一躍,黑乎乎的炸彈離開飛機撲向地面。後面的sb-2也跟著投彈,完畢後調轉航向返航:他們在天黑前還要發動一次空襲。

    地面上的芬蘭人被轟炸機盯上只能自認倒霉:他們選擇的隱蔽方式完全沒有錯誤,稱得上訓練有素,分散臥倒之後兩邊的小樹林和低窪地能減輕炸彈的威脅,但這條老經驗只適合於老戰術。

    一堆炸彈從空中落下,幾個趴在雪地裡膽大的芬蘭士兵還敢抬起頭看炸彈的落點——或許他們想要是看到炸彈要落在自己頭上前還能換個地方。

    突然,芬蘭人看到有幾個炸彈在幾百米高度就炸開,似乎有上百個小東西飛散開,鋪天蓋地的往地面落下。

    一場金屬風暴,每個集束炸彈殼裡都裝載了125枚3公斤重的殺傷彈,整整750枚有迫擊炮彈威力的小炸彈落在芬蘭人中間,超過700枚成功爆炸,一瞬間地面就成了《啟示錄》裡描寫的地獄景象,人體被撕成碎片,一些幸運兒成了血人,在雪地裡嘶嚎慘叫。

    就五秒不到的功夫,這個500多人的芬蘭步兵營就已成歷史,在集束炸彈下倖存的不到20人!當芬蘭人從「金屬風暴」的震撼後回過神來,完全被四周的慘象驚呆了:到處都是人體的碎肉、破碎的內臟和慘叫的傷員。不知道怎樣去救護受傷的人,雪地已經變成了紅白相間的調色板,碎肉還在一跳一跳,一切都強烈的刺激著沒有真正經歷過戰爭的士兵神經!

    為什麼後世常常要扯皮禁止使用集束炸彈,而美國人又是對這種有「惡魔之卵」外號的武器珍愛有佳?大概能從倖存的芬蘭人中得到最好的答案。一個小插曲,將來的林俊因為他自己構思出來的兩種新式炸彈將被那些「和平主義者」稱為「撒旦之子」,當然這是後話。

    就在這會在波羅地海上,一支兩艘戰列艦和五艘驅逐艦組成的艦隊正劈波斬浪駛向科伊維斯托,紅旗波羅地海艦隊司令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正在「十月革命」號戰列艦的艦橋上注視著遠方,這將是多年來紅海軍戰列艦第一次執行戰鬥任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