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三百四十八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文 / 血蝠

    第三百四十八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林俊是被古謝伏的敲門聲叫醒,莫洛托夫要見他。剛才林俊睡得並不好,一直在做夢,而且還是噩夢!一會是自己正駕機在莫斯科的天空與德國戰鬥機激戰,到處都是梅塞斯米特而看不到自己人!似乎又看到妻子正在進行手術,突然一顆從天而降的炸彈將整個手術室炸成了廢墟!

    讓自己清醒了幾秒後才請莫洛托夫進來,這時他才發現時間已經是5號上午的4點,天已經要亮了。昨晚莫斯科一切平安,並沒有德國飛機來轟炸。

    莫洛托夫一臉疲憊,臉色比睡了一覺的林俊要難看的多:他昨晚一直在和美國使館人員和商務代表團談判。

    從3月12號開始美國的《租借法案》開始實施,英國已經在獲得美國的物資援助,還有大量的志願人員前往英國直接參戰,包括大量的美軍飛行員。

    古謝夫送咖啡進來,外交人民委員找林俊的目的就是匯報談判的結果。林俊資格當然是莫洛托夫老,其它職務半斤對八兩,行政級別還是莫洛托夫高(這個相當於我們以前說得的幾級幾級幹部,林俊就是坐箭也比不了莫洛托夫,這和軍銜、職務沒捆綁的關係。),但林俊是「副統帥」,加上管著後勤和全國的軍需生產供應,莫洛托夫需要先向林俊匯報,然後才能找斯大林或直接就由林俊拍板。

    會談的情況是有成功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障礙在前面:美國主動的希望支援蘇聯,但根據美國談判代表自己估計,要排孤立主義(這會主要在於意識形態的差別,而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如果是進口,這會就可以將「戰略物資」之外的物資運到蘇聯。

    戰爭時期。什麼都是「戰略物資」,但美國還沒有參戰,所以出口「民用」地車輛、機器設備、服裝和食品一類還是可以的,價格也非常低廉,差不多成本價,運輸都由美國人包辦了。也正是由於美國還沒有參戰,貨船將不走大西洋航線(那會和德國海軍撞上。),而是從太平洋運到蘇聯遠東。再由蘇聯自己從鐵路運輸到歐洲部分。

    美國人現在的辦法受到的阻力會小些,不需要經過國會的授權,因為這是「商業貿易」(當然大宗的戰略性質出口要過會批准,但羅斯福放在那也不是擺設。),但會增加蘇聯的陸地運輸壓力。美國人考慮的挺周到,連鐵路設施將「租借」,按照蘇聯標準製造。

    大體地方案已經定型,莫洛托夫交給林俊厚厚的一份草案——裡面真是千奇百怪什麼都有。林俊不得不感歎美國工農業的發達,裡面有很多東西是現在的蘇聯不可能做到的。

    單單說食品援助,美國不僅僅將援助(租借)蘇聯大量麵粉、食用油一類的食物,連美軍的軍用食品也在清單上:不過蘇聯士兵要吃到美國大兵的c、d、k口糧大概還要等上幾個月,因為它們是不折不扣地「戰略物資」。羅斯福要打壓下那些對蘇聯孤立的聲音還要段時間。

    說到紅軍的日常伙食,林俊這個「總後勤部長」實在有點無言以對——除了在馬德里圍城最困難時期,林俊在飲食上一直就是享受特供或是用自己高的出奇的工資津貼購買,就是34年在楚科奇那會吃地都是特供北極地區的特殊補給。幾年來就沒真正融入到蘇聯平常百姓的生活過。

    前年開始的「囤糧工程」自己也沒受太大影響,一是因為受傷,二是:一名高級軍官怎麼著生活條件也不會變成緊巴巴,加上武金斯卡婭也是「上級」軍官,還是工資津貼出了名高地外科醫生,又沒有**十來個孩子要養活,怎麼著也不用天天只啃黑麵包喝蔬菜湯——其實林俊和老婆連養孩子的錢都省了:糧食是供給制(就像我們當年的票證配給制度,單說糧食。不同工種、不同年齡的小孩都有一個國家給的基本糧食供給數,職工中一般像駕駛員、搬運工一類的同志數額最高,坐辦公室的最低,也不分領導不領導。打個比方,我們在1980年一般貨車司機糧票48斤,辦公室會計只有32斤。),還有空軍上將的爺爺和教授級別地奶奶在,兩個小孩基本就不用夫妻倆操心。

    「兩世」沒吃過什麼苦。前世飛行員那會的飛行灶就不用說了。加上自己本來就是莫斯科高層裡出了名的美食家,對於吃只要有條件就會比較講究。在莫洛托夫等人看來都有些過於偏好中國美食,太講究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真正喜歡上蘇聯的傳統食物。林俊不會說,但心裡的一桿稱很清楚:相比中國的飲食文化,俄羅斯食物都還處在「原始社會」。吃個幾天黑麵包加牛奶沒問題,但要一年到頭這樣?林俊可受不了!

    士兵們這會在吃什麼呢?林俊也清楚,視察部隊的時候也吃士兵一樣的食物,那樣地情況自己不會挑剔,但口味和質量實在有些讓他難以忍受。空軍裡地空勤人員吃的還好些,在這點上全世界都一樣,但陸軍一般部隊就不怎麼樣了:和平時期還湊合,要是打仗能吃飽都難。

    現在蘇聯不可能做到美軍那樣地系統軍糧供應,在林俊看來同美國相比蘇聯紅軍的伙食供應也就處在南北戰爭時期的水平。大量的食品供應不是美軍作戰部隊那樣的「罐頭盒子」配套供應,而是散裝搭配,標準是有,但真正想在戰時全部供應,除非你守著方面軍級的後勤轉運站才能做到。

    標準是怎麼樣的呢?按照戰時一般陸軍戰鬥人員一天的伙食標準是:麵包(一般是黑麵包)900克(冬季10月-3月)/800克(夏季4月-9月),二級麵粉20克(林俊也沒弄明白這20克麵粉幹嘛用,但標準裡一直就有。),去殼谷粒140克,通心面30克,肉150克,魚100克。大豆粉15克,脂肪(豬牛一類動物油脂)30克,菜油20克,糖35克,茶葉1克,鹽30克,蔬菜820克(包括土豆500克,捲心菜170克。胡蘿蔔45克,甜菜40克,洋蔥30克,根莖類、綠葉蔬菜、黃瓜35克),番茄醬6克,月桂葉0.2克,醋3克,芥末0.3克。馬合煙20克,火柴每月3盒,捲煙紙每月7張,肥皂每月200克。

    各軍兵種之間供應標準有所不同,一般條件艱苦、特殊、體能消耗大的熱量值高些。乍一看標準定的不錯。一天麵包加上土豆就有兩斤六兩到兩斤八兩,還有半斤的魚和肉,其它雜七雜八什麼都有,但這只是標準。在和平時期也不可能都做到,更別說戰爭時期。部隊一般都是有什麼吃什麼,很多時候根本吃不飽,不僅僅是因為戰爭時期物資短缺,能不能運上來都是問題。

    打仗是紅軍戰士們一般都是就地吃東西,有什麼吃什麼,除了特殊情況,一般都是吃炊事班做的(打仗時能吃點熱食也是種享受。這在冬季嚴寒而漫長地蘇聯非常重要。麵包戰士們隨身帶,炊事班一般只做個濃湯。)。炊事班通常離前線一公里或更遠,一般是由人用皮帶綁住背包,裝幾個水瓶把食物送到前線。在排一級單位裡,這些容器通常是足夠的,因為這些都是標準配備。食物原料是就地取材或由後勤部隊配給的,通常每餐都差不多,沒什麼變化——使用的容器和炊具類似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類型(很原始。)。

    打起仗來就顧不上那個讓人眼花繚亂的伙食標準了。湯通常包括圓白菜湯或煮蕎麥湯。這些都是標準的蘇聯農村常見的原料。要是後勤供應地上,通常的附加食品是茶、咖啡、鹽、麵包、通心粉、鹹魚或罐裝肉。

    和戰士們食物原料就地取材差不多。他們的餐具也是五花八門:有是各地製造自己帶的,當然最多的還是配給的。士兵們通常在吃飯的時候會拿出個從家裡帶來的大號湯勺——老傳統了,新兵應徵入伍地時候就會被告知從家裡帶個大湯勺:這就是在紅軍中非常著名的「大湯勺令」!湯勺不用的時候塞進靴子裡就行,攜帶非常方便。

    林俊肺部受傷前也抽煙,照例抽煙對飛行員不好,但全世界空軍、無論「前世還是今生」,似乎還沒聽說哪國的飛行員必須不抽煙的。林俊一般只抽格魯吉亞產地優質香煙,當然有時候也會有些特供的進口香煙,亞歷山大和莫洛托夫也會給他送些外國的高檔名煙,連最優質的美洲雪茄也是長見,不過林俊不怎麼喜歡那些貴地出奇的雪茄。

    那戰士們吃完飯後可能會想抽煙,紅軍中抽煙的戰士比例還是非常高的。士兵們通常自己捲煙,一般使用廉價的馬合煙(由抽煙者自己手卷而成,並非機器生產。),但捲煙專用的紙一般很難得到,後勤當然會優先考慮武器彈藥和食物,而不是那幾張捲煙紙,所以士兵們用各種紙,通常是團部的報紙。部隊裡只提供直接用紙卷的煙草,想抽盒裝捲煙怎麼樣?自己買!當然,戰爭時期有錢也沒地方買。但就連這在戰爭中都是很難得,煙草地發放通常都是由高級軍官直接掌管。《真理報》和《紅星報》是標準的捲煙紙,有的士兵說:「在所有生活方面,他們最在意的就是煙的質量。」馬合煙的味道比較像朽木,點燃後就像燒皮革的味道,絕對讓沒抽過的人「影響深刻「——所以有人說代表俄國地味道是:皮靴、黑麵包、捲心菜、馬合煙草!

    香煙於士氣地作用是明顯的,很多士兵寧可餓肚子也要搞點煙草,甚至在戰鬥中士兵們也會找機會抽煙。在戰鬥中只要時間允許,戰鬥打響後你也可以抽煙,只不過你絕不能忘記你地目標——一旦你忘記了,你就再也不需要煙抽了!火柴也是緊缺的,火柴的樣子就像樹枝,而打火機的樣子很平常,比較時髦的是象炮兵彈殼的一種,而且士兵們喜歡在上面寫上愛國標語或個人口號,當然也有本來就印號的。

    在伙食標準裡有一樣沒有註明,屬於「編外供給」,但它絕對不能少,因為它就是伏特加!伏特加和其它酒精類飲料是紅軍部隊需要的,只要可能的情況下戰士們都會喝。

    在戰時部隊授勳時,紅軍的傳統通常會上演「清洗勳章」——新授勳的人的勳章被扔到伏特加酒瓶裡或搪瓷杯子裡(這就看伏特加夠不夠了。),戰士必須喝光它,然後不用手而用牙把它取出來。

    當然,紅軍飲料中還有一樣重要的就是茶葉:從沙皇俄國時期的1886年起茶葉和砂糖就被列為重要軍需品,這可以掃除壞血病一類因為微量元素攝取不足而出現的疾病,但是蘇聯不產茶葉,都得靠進口。

    美國人要提供食品援助,等到紅軍戰士們拿到那些來自資本主義世界的食品,一定會喜歡。美國的少爺兵們對軍隊的食物還唧唧歪歪,但連一貫講究的英國人也會認為那些配給很奢侈。軍隊後勤需要跟上,但不是現在就學習美國,蘇聯根本不可能在戰爭結束前搞美軍伙食那一套,沒辦法。林俊很清楚這點,就是在戰前備戰時他也沒提議系統化的改變軍隊的伙食供應體系,只在40年提高了一下配給標準,因為有限的資源要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底子在那,這會沒法和財大氣粗的美國比。

    養活以千萬計數的軍隊不容易呀!而情況會越來越困難,當家難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