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四百三十九章 集團軍交接 文 / 血蝠

    第四百三十九章集團軍交接

    艾登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政治敏感性非常高,從這幾天的觀察,他能夠準確的預見到這次大戰中決定性的力量就是蘇聯。

    這次遠道非洲,艾登視察了利比亞、埃及邊界附件的英軍陣地,這會英第八集團軍(就是原來的尼羅河集團軍。)司令坎寧安正在佈置進行代號為「十字軍戰士」的進攻戰役。

    今年3月底,意德聯軍(2個坦克師、1個步兵師)開始進攻英「尼羅河」集團軍(2個已被削弱的師另1個旅),以便前出利比亞、埃及邊界,攻佔塞盧姆。德意聯軍的進攻出乎英軍統帥部意料,英軍在兩星期內退到了埃及邊界,留下了駐圖卜魯格的強大守軍(近1個半師),結果這支守軍遭到了聯軍的圍困。「德國非洲軍」軍長隆美爾原指望在得到增援後向開羅發動進攻,但由於德國正準備進犯蘇聯,所以他沒有得到補充兵力。這就使英「尼羅河」集團軍免於徹底失敗,使英國不致失掉埃及和蘇伊士運河。

    到4月中旬,北非的戰線便在利比亞,埃及邊界附近穩定下來。1941年夏秋,「尼羅河」集團軍(1941年9月改稱第8集團軍)得到了很大增援,而當時德意軍則由於法西斯集團在蘇德戰場的巨大消耗而僅得到不大的補充。

    北非戰場從去年9月由意大利的巴爾博元帥指揮的2個意大利野戰集團軍在利比亞展開進攻開始,戰火斷斷續續就沒停過,這也是英國遠征軍在法國遭遇「滑鐵盧」後,英國在陸地上與德意之間唯一的大規模交火。

    「大規模」是相對的,同東線蘇德戰場相比,北非作戰就如同三個小孩子過家家一般——如果那個隆美爾不是因為蘇德大戰得不到足夠的援兵,英國勢力早就被趕出亞歷山大港了!

    蘇德戰場。雙方動輒就是上百萬人的殊死較量,根據在德國獲取地情報,兩個月來德國單單在明斯克附近損失的精銳部隊就超過30萬!如果這些部隊不是在同蘇聯的作戰中消耗掉,而是出現在非洲,大英帝國一個月過後在北非就將沒有立足之地!

    德國現在擁有一部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擁有過的龐大戰爭機器,但它碰到對手了——北極熊擋在了它的面前。自從轉道伊朗進入高加索地區,艾登看到是一個全民動員的龐大蘇維埃俄國:就連鐵路上的很多工人都是婦女,顯然適齡的男人都已經被徵召。

    艾登沒有從蘇聯人臉上看到什麼沮喪或士氣消沉。從他(她)們地臉上就能看出這個國家對於獲得戰爭勝利的信念和自信,還有蘇聯人特有的深深壓抑著的一絲蒼涼——一絲淡淡的蒼涼,也許是這個民族最大的資本,對於它的敵人而言又是最可怕之處:它和它的人民能夠承受任何苦難和困難,沒有什麼能夠壓垮他們戰勝敵人地信念,就是付出一切都在所不惜!

    艾登的公文包裡有一本小小的世界地圖,只要看到歐亞大陸上那片覆蓋在「鐮刀錘子」之下的巨大區域,他甚至會有的一絲恐懼。從高加索到莫斯科地這段旅程已經讓他疲憊。「如果乘坐火車從布列斯特到蘇聯遠東,或者陸路到白令海峽,那會是什麼感覺?」

    艾登的想法很誘人,但也讓他感覺將來的困難——這樣廣大的土地,有多少資源?這個國家地潛力是無窮的!

    在紛亂的思緒中。艾登終於入睡。

    迷迷糊糊中醒來,天已微明,艾登利索的起床,梳洗之後出了包廂。在過道碰到了國防部參謀長伊斯梅將軍。

    伊斯梅也顯然昨晚沒有睡好,從臉色上就能看得出。

    「已經抵達沃斯克列先斯克,還有不到四十英里,看來俄國人並不想讓我們快速抵達莫斯科。」

    今天下午就將進行第一次會面,伊梅斯不得不發點牢騷,在他看來顯然是蘇聯不想英國代表團精神飽滿的參與會談。

    艾登倒沒用軍人式的思維去考慮,因為他來過蘇聯,知道在冬季的蘇聯遠途旅行還是鐵路保險。這列車的條件還是非常不錯地,蘇聯人應該是出於好意這樣安排。

    餐車已經開放,兩人一同前往。

    對於早餐,艾登沒什麼好抱怨,條件還可以,至少菜單上還有新鮮牛奶、雞蛋和白麵包。他去看過列車工作人員的伙食,標準的戰時配給,和英國最困難時差不多:對於自己這個代表團。蘇聯人還是很客氣的。

    早餐時間。一般也是英國人的閒聊時間,當咖啡送上來後。艾登同伊斯梅的話題自然說到下午的會面。

    「蘇聯非常可能正式提出開闢第二戰場的提議,這讓我有些頭疼。」伊斯梅直言不諱:第二戰場,一個北非就已讓英國傾盡全力,根本沒力量像蘇聯希望地那樣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

    「開闢第二戰場是必須地,只是時間問題。如果等蘇聯扭轉了局勢,歐洲將來的局勢會非常不妙。」

    這會蘇聯還把英國當回事,還有遠在大西洋另一邊地美國——英國勉強算是三巨頭之一,如果讓蘇聯單獨橫掃歐洲,那大英帝國就會淪落成第二個法國。

    這會法國的地位極其尷尬,那個維希政權就不說了,傀儡;在英國的法國流亡者們還不成氣候。英國試探過蘇聯對於戰爭結束後法國的地位問題,蘇聯的態度很模糊,但能覺察出斯大林這會對法國的態度:在重新成為一個獨立的強大國家之前,高盧人什麼都不是!

    要是時機把握不好,法國將來就不會是能夠在歐洲大陸說上話的資本主義大國,顏色來次大改變都不一定。

    十年前斯大林的態度還相對溫和,至少同西方世界保持著一定的友好,但這幾年越來越咄咄逼人。這裡面「禍水東引」是原因,意識形態的差別是根本,還有個原因是蘇聯國力軍力的快速上升——蘇聯的態度越來越強硬,雖然這會因為戰爭的需要變得稍微客氣些。

    艾登又想到那個謎一樣的男人,從各種情報和消息分析,斯大林和蘇聯領導層的態度轉變很大程度上同那個人有關——那個年輕人似乎敵視一切非『共產』主義的事物,而在他參與決策的一切重大軍事行動中,蘇聯就沒失敗過。勝利,讓蘇聯的自信開始膨脹,對於西方世界的威脅會越來越大!

    在蘇聯,那個人擁有的權力僅次於斯大林,在軍事方面,同他成為一個利益集團的元帥將軍佔據半壁江山。權力容易讓人迷失,但從任何一個方面分析,那個人沒有一絲想取代斯大林的想法和舉動,這才是最讓艾登擔憂的——他知道什麼該干,什麼不能碰!這是一個不會因為權力而迷失目標方向的掌權者——「眼睛不在內部,那他的眼睛只會是盯著整個西方世界!」

    純粹的『共產』主義戰士,這是蘇維埃俄國喜歡用的詞眼,而這樣的人將來對於英國是最危險的。

    11月11日上午,米哈伊爾-格裡戈裡耶維奇-葉夫列莫夫中將抵達自己新的集團軍指揮部所在地奧斯特羅希茨基鎮,第33集團軍已大部抵達預定出擊地域。

    小鎮有人在歡迎中將同志,已經在這裡指揮作戰兩月的第11集團軍指揮部即將搬離。第11集團軍消耗超過三分之二,但司令員按照方面軍指令,將部隊中留下的70多輛各式坦克和配合部隊,共1800人組成一個坦克團調配給第33集團軍,因為「民兵集團軍」坦克突擊能力不足。

    第11集團軍急需休整,戰役一結束就將調往後方,而現在就已經將部分後方陣地交給第三十三集團軍。

    在寒風中,葉夫列莫夫看到了前來迎接他的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中將。

    互相敬禮致意,介紹各自的部下,進入指揮部——鎮黨委會辦公室。前線情況介紹,馬利諾夫斯基這會比不了葉夫列莫夫的財大氣粗,手頭可緊的很:「一個坦克團,20輛斯大林型,32輛t34,其它的都是快速坦克。還有一批配屬的反坦克炮,1800人就歸你了。」

    「馬利諾夫斯基同志,我們33集團軍是來撿現成的,希望不要有意見哦。」

    對於葉夫列莫夫的玩笑,馬利諾夫斯基和部下沒覺得好笑,但也不會眼紅——就是把反攻的重任給第11集團軍,這會他們也沒能力完成。

    有些團只剩下兩三百人,有些乾脆已經消耗完,這段時間第11集團軍是靠著頑強的毅力堅持下來的,只剩下個空殼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